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1-04 11:15
鄌郚总编

朱承煦《鹤亭诗稿》源流浅考

  朱承煦《鹤亭诗稿》源流浅考
  .
  朱承煦,字天门,号海客,青州府益都县人。乾隆十二年顺天榜举人,考教习期满,选畧阳知县,调大冶,江汉间人思之,“因直去其官”后主讲怀玉、海岳、宝晋等书院。与纪昀、翁方纲、郑夑、蒋士铨、袁枚等名人大儒多有交往,诗文酬唱,极一时风雅。
  朱海客主纂了《吉安府志》、《怀玉山志》,《益都先正诗丛钞》中亦摘录其诗文六十六首,光绪《益都县图志》中又记载其有《偶存偷闲》等集。民国孙殿起先生所编《贩书偶记》中写到“鹤亭诗稿四卷,益都朱承煦撰。底稿本。有乾隆辛酉自序。首有乾隆乙丑茹纶常题识,时年七十有一。并有茹纶常批校。即《洛游集》、《解渴吟》、《望台集》、《望楼诗》等四种”,从这段题记中可知朱承煦另有《鹤亭诗稿》(以下简称“诗稿”)传世。
  .
  笔者在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到该诗稿,经建德村朱氏裔孙众筹获得诗稿扫描件。该书扉页题有“朱天门诗为帷园刺史选入《如兰集》,其间评改则帷园西席浦秋稼也。持论甚允,阅者勿议其刻也。乙丑秋日,偶于故书堆中见之,因识数语。漫叟茹纶常时年七十有二。”茹纶常题识,与前文《贩书偶记》记载基本吻合,证明国图藏本即孙殿起自北京琉璃厂书肆流出之原本。
  诗稿扉页题识中提到的帷园刺史是指清代着名诗人董柴,字也愚,号帷园,山西介休人,与王佑、梁濬、任大禀并称为“绵上四山人”,着有《半壁山房诗集》、《补恩录》等二十余种,并辑录了《如兰集》 。“帷园西席浦秋稼”指的是浦镗,字金堂,号秋稼,嘉善人,廪贡生,“西席”是古时私塾教师或幕僚的别称,即当时浦秋稼为董柴家私塾老师或是幕僚。
  《如兰集》共20卷,收录162位诗人的1800多篇诗文。在例言中帷园刺史提到“是集所编俱系数十年来群公投赠及一时唱和”,说明当年董柴在编写此书之时,诗文来源系其众多好友投赠本人裒辑而成。在同为绵上四山人的梁濬遗作《剑虹斋诗文集》序中朱海客写到“同好董帷园刺史欲取其遗稿,而付之梓人,不远千里,丐鄙言弁之首。”说明彼时董帷园与朱海客实为故交好友。
  《如兰集》收录朱海客诗文九首分别为《雨夜怀故人》、《题王大若静草堂》、《日来》、《送李五云客归越二首》、《秋夜闻蛩》、《雨夜忆弟》、《自相州赴楚幕》、《春间于旅馆前插篱护菊寻以事他,适至小春,抵馆篱巴已为风雨所败,剩残菊数枝,赋以志感》。九首诗文均出自国图藏本诗稿,且是修改后版本。如《题王大若镜草堂》诗稿原文为“卜筑对南山,碧云时往还。春风拂螺黛,秋雨送潺湲。绕屋城千雉,锄花月一湾。柴荆寄高躅,门设可常关。”,浦秋稼修改后为“卜筑对南山,碧云时往还。春风拂螺黛,秋雨洗孱颜。绕屋书千卷,锄花月一湾。柴荆寄高躅,门设亦常关。”;而《如兰集》收录即为浦秋稼修改后版本,其余八首俱是如此。
  茹纶常, 字文静,号容斋,晚年自号漫叟,生于雍正二年,卒于嘉庆五年,介休人,与董帷园是忘年交。帷园刺史在世时《如兰集》为了校对方便只印刷了几本。乾隆四十二年董帷园去世以后,家道中落,子孙凋零。《如兰集》木刻板沦落乡野,存于矮屋,上漏下湿,不庇风雨,半污泥土中,缺佚者已数十页矣。嘉庆四年茹纶常才在当地富商帮助下补齐缺页,重新印刷。
  诗稿题识中茹纶常写道“乙丑秋日,偶于故书堆中见之,因识数语。漫叟茹纶常时年七十有二”。《贩书偶记》中记载“首有乾隆乙丑茹纶常题识,时年七十有一”,诗稿中“乙丑”当为乙丑日,而非乙丑年。“乾隆乙丑年”即乾隆十年,当时茹纶常方才22岁,如果是"嘉庆乙丑",茹纶常已82岁,又何来“时年七十一”之说?“七十一”与“七十二”之误当是茹纶常题识字迹缭乱所致。茹纶常七十二岁已是乾隆六十年或嘉庆元年。
  题识中写到“朱天门诗为帷园刺史选入《如兰集》,其间评改则帷园西席浦秋稼也。”也就是当年朱海客把诗稿投赠于董帷园,然后浦秋稼对其中部分诗文进行修改并辑录到《如兰集》。而浦镗乾隆二十七年就已去世,说明投赠诗稿是在乾隆二十七年之前发生。
  诗稿封面虽然钤有两枚阴文闲章,自上而下分别为:“抱朴斋”与“望美人兮天一方”,但是却不能为该书的来龙去脉提供信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乾隆二十七年浦镗去世之前,朱海客将本人诗集《鹤亭诗稿》投赠于董帷园刺史,用于辑录《如兰集》。帷园刺史去世以后,诗稿随其藏书为茹纶常收藏,茹纶常去世以后其藏书逐渐散失,民国时期流入到琉璃厂孙殿起通学斋中,至于后期如何流入国图也就不得而知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