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6:38
鄌郚总编

寿光·朱素荣丨“弥水”情长

“弥水”情长
寿光·朱素荣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弥水文化学会”已成立十周年了。
  2012年“弥水文化学会”成立伊始,经由寿光弥水学会李瑞成会长的介绍,我有幸初识弥水学会,当获知本市的柴翠香、刘立云、刘芳等好友也都要加入学会后,我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文化大家庭中。在学会里,我不光结识了寿光的文友,更荣幸地认识了青州的高传广老会长、郭麟书秘书长、唐树栋副会长、张秀英副会长、萧希华副会长以及昌乐、临朐、海化等地区的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大家成为好友后,不光在线上交流一些文学创作的观点,线下也成为了很好的文学朋友。
  “弥水文化学会”的领导层,为了点燃会员们的思维火花,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自学会成立以来,便推出了《弥水》季刊。每期刊物需要征稿时,我都会积极响应。无论是散文诗歌栏目,还是小说故事栏目,我都把编辑的征稿当作是自己向大家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也看作是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极好促进。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自己的创作投送到学会的邮箱里之后,便在期待中,等待着编辑们的选稿、用稿。
  每一期的《弥水》刊物都会通过各分会的会长及时分发到会员的手中。每当收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刊物,便小心地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去浏览一下入选的作品,关心着自己投送的作品有没有被选中,关注着那些熟悉的朋友名字,看他们的妙笔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手捧《弥水》,细细地阅读着朋友们的一篇篇美文,心情无比轻松愉悦。读到动情之处,情不自禁地与作者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弥水》成为了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是我文学路上的一个助推剂。
  回顾往昔,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浮现眼前,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流淌在心间。弥水会员们一起兴高采烈去山岭,去郊区,去厂矿,去企业采风的一幕幕美好画面,电影一般在眼前呈现。
  每年会员们都会齐聚一堂,为“弥水文化学会”的成立举行庆典,各地的会员在会场上吟诗作画,载歌载舞,即兴诗朗诵,大家以最热烈的方式,最擅长的才艺,来祝贺“弥水文化学会”的生日。
  春日寻芳,弥水学会的会员们一起来到青州云门山采风,大家士气高涨,尤其是年轻的小伙子,手举队旗,彼此鼓励,一路前呼后拥,半天功夫,就攀到了天下第一寿,并集体在寿字前合影。稍作休息后,继续赶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指点江河,丈量云门山的高度。高会长几位长者,更是老当益壮,他们雄健的步伐,踩出了铿锵的鼓点,让后辈们备受鼓舞,不敢懈怠。胜利者们征服了大山,欢乐的叫喊声,在云门山顶回荡。
  五月的首阳山,迎来了弥水采风会员的足迹。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美景,山间的花草树木,山路的崎岖盘旋,都极大地吸引了会员们的注意力。一路走来,树林繁茂,遮天蔽日;鸟语啁啾,和悦动听。松林遍布,不少树杈间都放有一块不大的石头,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前来登山许愿的游客放上的。我也学游客的样子,将一块石头悄悄放在松树的树杈间,许下某个心愿。听说这样的心愿很容易达成。不知不觉,攀到了首阳山的山顶。山下,是古营春酒厂,会员们乘兴观看了制酒工艺,造酒程序。去地下酒窖观看了库存几十年的藏酒。洞底的清凉,将炎热的夏天隔在洞外。地窖洞顶悬挂着串串白茫茫的毛絮状物,演绎着洞藏久远的故事。
  一个秋风送爽的季节,“弥水文化学会”的会员去昌乐火山群遗址进行采风,第一次见到火山上那一块块整齐划一地排列着的立体棱柱石头。据说,这山体经历了200多万年的风化剥蚀,却还保持着火山喷发时的自然景观。那些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柱状石头,是火山石所独有的特征,它显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主的神力,那鬼斧神工的技艺,任是哪位高超的工匠,也难以达到这天然的境地。会员们惊叹于这大自然创作的杰作。
  又是一年国际—寿光蔬菜博览会,寿光的会员诚挚地邀请弥水文友前来参观菜博会。每到一个展厅,外地的朋友们都对着展厅中的景观啧啧称赞。那硕大的西红柿树,那挂在半空中的田薯,那好几百斤的大南瓜,让朋友们惊异地睁大了眼睛,纷纷举起手机,拍下了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间奇迹。走到八号展厅,万里江(姜)山的景观,让大家震撼了。这些用农作物装饰起来了的万里江山图,就是设计者们用一块块的生姜、胡萝卜、玉米粒做成的。大家震惊之余,纷纷在江山景点前合影留念。
  每次采风过后,会员们都会创作出精彩的文学作品。他们将自己的美好感受,融入到文字之中,尽情地去讴歌,去赞颂。采风活动,也极大的鼓舞了我对文学的创作欲望。我多次勉励自己,要常写文章,写出精品。
  适值“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十周年,在此,我要献上最诚挚地祝愿:愿“弥水文化学会”一路红火如初,风雨无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