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6:40
鄌郚总编

青州·曲红梅丨悠悠弥河水 深深“弥水”情

悠悠弥河水 深深“弥水”情
青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曲红梅

  弥河与南阳河一样,是青州的母亲河。南阳河东西走向,弥河南北延伸,源于临朐,途经青州,流向寿光。这,当是《弥水》创办者们没有将这份杂志仅限于青州,而是辐射周边县市区的原因吧?
  《弥水》杂志是由“弥水文化学会”创办的。“弥水文化学会是经潍坊市民政局批准的非盈利民间文化社团组织,成立于2012年9月,由冯伟山、高传广、房永江等共同发起成立。先是以青州和临朐两地文学艺术爱好者为主,逐步扩大到弥河沿岸的昌乐、寿光、滨海等县市区,拥有会员300多人,一时成为活跃在昌潍大地、弥水流域较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社团组织。
  十年来,学会以搭建弥水流域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为己任,积极开展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大型采风20多次、弥水文化研讨会3次、弥水流域作家捐赠图书活动2次。“山水青州杯”全国有奖征文大赛、“弥河湿地杯”征文大赛、古诗词大赛、弥河文化研讨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刊《弥水》杂志目前已经出刊35期,成为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文学刊物。学会会员作品见诸《山东文学》《联合日报》等报刊。有多位作者出版了个人专著。
  提到《弥水》,首先就会让我想起最初的创办者——高传广老师。认识高老师,是因为他编撰的《龙塘村志》。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农,为了这部村志,与弟弟一起四处寻访,拿着录像机、照相机搜集了大量史料。翻看高老师的作品,文笔流畅,清新脱俗,水平竟不亚于新闻、文学类的专业工作者,我心中顿时对他涌起深深的敬意,为高老师写下一篇人物专访《老农高传广的文人生活》。在高老师的感召下,众多文友聚在一起,畅谈人生与文学,到各地采风,一期期的《弥水》就这样诞生了。我也参加过《弥水》组织的几次活动,到临朐探源,到柿子沟爬山,文友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将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一衣带水”之情在弥水学会中表现得特别浓烈。
  随着年岁渐长,高老师自知已力不从心,便将这副重担交给了房永江老师。房老师是我的一位老同事,干过乡镇文化站站长,文学功底深厚,经常在《青州通讯》《今日青州》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在我编辑《青州通讯》文学版期间,深知日下读报人越来越稀少,中老年人成为报纸的热心读者和投稿人。每编一期,都要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房老师却成为《青州通讯》的文学版面中一位比较活跃的投稿人,总是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他退休后学习电脑和手机,用来写作、投稿,与文友们联络。在此期间,房老师出版散文集《弥水情深》及其他作品集多部,展现出一位文化工作者退休不退志的情怀。
  在《弥水》中,魏在光老师是我的同事。魏老师在职时主编的《农村天地》节目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广播栏目。2009年,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是单位的优秀记者、编辑。退休后,作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货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跃在古街和宋城,以其诙谐幽默的形象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为大家找回许多儿时的记忆。魏老师擅诗词,已出版《乐善堂文集》《飞信诗草》《诗情艺缘》三部专著。同事们聚在一起,每每就会谈论起将来的退休生活,都会以魏老师为楷模。是啊,退休后还会为社会发挥余热,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刘继孔、刘文安、萧希华……通过《弥水》,我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各个阶层的文学爱好者,虽然文化水平各异,但都通过文学这个名字走到了同一层而相通相连。弥水温润,弥水人温暖。我参加过不少文学组织,但我记住了这群弥水人。是他们时刻催我奋发,催我做个勤奋的笔耕者。
  一份刊物的魅力,固然与她的质量好坏息息相关,但更与经营人的人性光辉休戚与共。所以,我与《弥水》的感情,更多地是倾注在弥水人中的。《弥水》十年,文友们不时添加进来,他们都已不再年轻,但这块文学沃土需要他们来耕耘。在这个电子讯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他们用这本杂志为文学爱好者们留下了一块芳草地。我相信,不管这块芳草地的未来会怎样,只要弥河水在流淌,她就永远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弥水学会 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