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17 06:57
鄌郚总编

青州·高传广丨回望“弥水”

回望“弥水”

青州·高传广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弥水”已是十岁。
  此时此刻,喜看“弥水”,老树犹苍劲,新枝壮且繁。回望“弥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就在昨日, 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弥东学社”成立前,弥东地区民间文化活动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贫困中解脱出来的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也日益迫切。这一时期,弥东乡镇,农村文艺发烧友日渐增多,文艺创作活动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文艺爱好者。
  黄楼镇仙庄村退休教师张景文,爱好文史,交际广泛,曾参与《青州市志》资料收集工作,屡有事绩见报;仙庄村退休干部郭麟书性情活泼随和, 热衷公益事业,尤擅演讲和朗诵表演,是政企文化单位不可多得优秀人才;卢坊村冯伟山是《青州文学》骨干编辑与作者、青年才俊,作品多多,前程无量;黄楼镇文化站长刘洪森刚刚退休,攻习书法, 作品俊逸,别具特色;曾任过卢坊村支部书记的王洪明不光擅长奇石盆景研究,书画领域也颇有造诣; 仙庄村张秀英的作品《我的母亲》文笔细腻感人, 在市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南霍陵村诗人杨景智和夏洛店女诗人王延云常有诗作在《青州报》和《青州文学》发表;康河村作者孙琪山是黄楼镇教委干部, 在青州市“地名故事”征文时,写的《蛤蟆湾的传说》一鸣惊世,令人侧目,在乡间文友们中引起巨大反响。岭上村王兴昌亦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那时,我已写完《军旅记忆》《青州左卫高氏史略》, 与弟弟高传岗刚刚完成《青州左卫高氏族谱》编修, 期间,深感抢救地方文史资料的紧迫性,又马不停蹄地组织人员编写《龙塘村志》,日耕夜书,历九载而成。龙塘村高树林自幼爱好画画,他的水墨画《葡萄》和《梅花》颇为出色,屡屡获奖。卢李村李荆、庄子村张旺春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功底深厚, 高端大气,名声远播。
  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是两朝状元王曾、赵秉忠的故乡,状元文化遗风浓厚,尚文崇德。谭坊镇文化站长房永江精心钻研业务,潜心创作,接连出版了《状元赵秉忠》《丞相王曾》等一系列文史著作, 影响广泛而深远;庄庙村退休干部庄传富先后创作了《康浪河之歌》《康浪河诗词》等一系列充满乡土情怀的作品,情真意切,朴实感人;郑母村冀恒春收集编纂了《冀氏族谱》,正在编写一些地方文史资料;冀步元秉承先贤“冀家雁”风格,创作出了不少“冀家雁”水墨佳品;老鸦窝村赵玉章在《风筝都》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诗歌作品;一些种地农民, 田作之隙默默笔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者也是屡见不鲜。
  临朐县东城区、龙岗产业园的文艺爱好者更是群英荟萃,不乏其人。东城区吴家庙村退休教师吴绍哲,曾任乡镇通讯报道员,喜爱文学创作,屡有佳作见诸报刊,作品颇多;龙岗产业园退休文化站长秦广业,兴趣广泛,无所不能,舞文弄墨,俯拾皆是;龙岗中学退休教师张永贵刚刚完成《张氏族谱》编纂,仍笔耕不辍,相继写出了《衡王府的故事》《没角子碑的传说》等多部民间故事,文学创作风头正劲;武家夏庄退休教师吴曰强,散文和诗
  作尤其出色,阅读他的作品如品佳茗陈酿,令人回味悠长;蒿科村退休教师王玉仑诗作精炼,翰墨留香;河疃村退休教师孙兰田偏爱诗歌,每出佳作, 文友传阅,令人叫绝。两县村退休干部居思兴性情豁达,诗意迸发,擅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诗作大气, 脍炙人口。龙岗村张贵臣,文史作品《龙岗惨案》真实感人,激励爱国爱乡之情。
  进入21 世纪后,文友之间作品交流学习增多, 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期间,我和张景文与临朐龙岗文友张永贵、武曰强、孙兰亭、王于伦等十几位同好曾组织过对青州作家刘继孔的《紫鹃花》和刘沂生的《犟牛本色》的阅读研讨活动,大家相互传阅这两部作品,以至把这两部作品看成了“翻毛鸡”。都写出了读后感等评论文章,打印出来传阅交流。并几次相商邀请两书作者莅临乡舍座谈创作经验, 指导文友写作。但世事多变,终未能成,留下遗憾。
  2012 年春节前,青州城里唐树栋老师来黄楼镇龙塘村找高传岗谈心,他们是在黄楼镇政府工作时的同事,现已各自离岗。唐树栋老师正在家中撰写有关方言土语的书稿,听说我们写了本《龙塘村志》,特来采访交流和搜集有关方言土语的资料。这是我初次接触唐树栋老师,不由得心头为之一振: 这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举止文雅,热情开朗,风度翩翩,谈吐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功底,且朴实无华, 与人亲和,令人刮目相看,印象深刻。言谈间,弟弟提到在青州图书馆见到《北洋头村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还有刘序勤会长参与的记载,实为志书之上乘。我随意插言:等有机会我们托刘序勤会长和寿光方面联系,去交换一本《北洋头村志》学习学习。不想唐老师当即就说:春节后我送你们去交换《北洋头村志》。这使无车辆出行的我俩深为感动。
  新春佳节,接刘序勤老总电话拜年之际,请他做个引荐,与北洋头村支书侯伟烈联系一下,与他们交换几本《北洋头村志》,向他们学习。刘总爽快的说:好办,到时我陪你们去!
  2012 年 2 月 12 日,春节刚过, 天气晴好。唐树栋老师开车早早来
  到弟弟家。我与弟弟带好《龙塘村志》立马登车, 唐老师驾车跑上高速,向寿光北洋头方向疾驰。路上接刘序勤老总来电说:你们从阳河路口下高速后, 我在公司门口等候。
  车子拐下高速路口,远远就看到刘序勤老总站在“东方钢构公司”红色大楼前的大门口。唐树栋老师开车疾驰过去,未及寒暄,刘总一步跨到车上: 边走边谈吧!《北洋头村志》编写期间,刘总曾多次提供资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交谊很深。
  通往北洋头的道路坑洼不平,且又漫长。我有晕车毛病,加之颠簸厉害,头晕脑胀,肠胃翻腾, 忍不住呕吐起来,几次停车,终于到达北洋头村侯伟烈老总的“坤源防水材料厂”。
  在侯伟烈老总的办公室里,我们受到了侯总热情接待。最为幸运的是认识了寿光市的诸位精英名师:胖胖的侯总谈吐幽默,诙谐热情,一看就是个重情义的人。其弟侯伟武,寡言少语,待人接物眼疾手快,处事沉稳而热诚。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老师中等身材,着装得体,面目俊秀,举止温文尔雅,谈吐幽默不俗,一看就是饱学之士。武律师高个白皙,言谈有度,处事端庄,是法学界的精英。在大家交谈中,我们完成了《龙塘村志》和《北洋头村志》的交换。
  时近中午,侯总请大家去村东一家酒店座谈, 相互交流写志心得和体会。刘序勤老师和葛怀圣老师是史志界的专家,做了让人受益匪浅、记忆深刻的发言。午餐过后,大家互留电话号码,在院中合影留念。
  真是老天有缘。谁曾想到,这次文学作品的交流,抛砖引玉,竟聚合了一批精英人物,成为以后“弥水”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栋梁之材,为“大弥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刘序勤老师最后一次会面,唯一一次合影。半年后的 8 月底,即得知刘序勤老师去世的消息。)
  那时,社会上文学刊物不多,文友们创作热情高涨,迫切渴望提高创作技艺,使作品能在报刊上发表。但毕竟乡间闭塞,各方才子,囿于一隅,独领风骚,如散星满地,大型交流活动没有。鉴于此情, 根据自己组织族人续修族谱和编写村志的经历和体会,我萌生出一个“抱团取暖”的想法,把这批文艺发烧友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民间草根文学社,, 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打造一方属于自己的创作交流平台,方便文友们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文艺创作技艺,展示创作成果,鼓舞创作热情。
  思忖再三,我鼓足勇气正要去找张景文老师商议,可巧,就在花都水厂花园里碰见吴绍哲老师(他家属住花园楼),他刚刚从青岛回来,交谈之间, 我把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的想法说给他,请他分析是否可行?吴绍哲老师笑吟吟地说:这个想法很好啊!我参加,我支持你!联络好了文友咱就成立个文学社。
  告别吴老师,我兴冲冲地来到张景文老师家。把成立学社的想法和吴老师支持的话说完后,张老师倏地站起来,走到我面前,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好主意!我也支持你!明天咱们去和张永贵老师说说,听听他的意见,他保准也同意。
  2012年5月23日,我和张景文老师各骑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赶赴龙岗镇张家辛兴村,拜会龙岗中学退休教师张永贵老师。商讨把临朐龙岗地区和青州黄楼、郑母地区的文艺爱好者聚拢在一起,共同组建一个“文学社”,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创建一本属于自己的文学杂志,使发烧友们的作品能得以发表和交流学习。张永贵老师听罢,十分赞同和支持,并表示他负责宣传联系龙岗地区的文学爱好者,积极参加组建“文学社”的工作。
  2012年6月12日,我与郑母冀恒春通电话, 请他把组建一个文学社的想法和文友动态告知刚退休的文化站长房永江老师和退休干部庄传富老师。请房永江老师出山参与组建一个文学社并担任文学社领导人。
  在这个群情激昂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乡间文学发烧友也日益凝聚增多,大家都赞同成立一个草根文化社团。那时,弥河以西属于青州城区文化圈, 名师荟萃,文友云集,《青州文学》名扬四方。弥河以东地处乡野,这批草根文友困于环境,孤陋寡闻,默默坚守。此时唤起文学之梦,热情高涨。张景文、吴绍哲、张永贵等老师催促我写个“关于成立文学社告文友书”。但总得有个名字吧,有人提出叫“弥香学社”,把地域定位在弥河香山这片乡土。我觉得有些局限,太过保守,而拟名“弥东学社”,视野就广阔了,但仍以孤峙香山为坐标。
  2012年8月1日,在与邻居闲聊间隙,我拟成“关于成立‘弥东学社’告文友书”草稿,交诸位老师修改传阅。商定近期择日召开成立《弥东学社》筹备会。
  2012年8月27日下午3点,黄楼镇卢坊村冯伟山、王洪明二位老师驱车前来寒舍造访,切磋村志编写事宜。我对冯伟山这位青年才俊,心仪已久, 却未谋面。那是一次在《青州文学》上看到一篇署名冯伟山的美文,文末注明:黄楼镇卢坊村。相隔数里,几次起意拜访,都因事未成。后又见到他作为栏目编辑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的照片,更加重了仰慕之情。这是我们首次相见,冯伟山老师中等身材,身体健硕,性情豪爽,言谈朴实平和。早有编写《卢坊村志》想法,因家事文事缠身,尚未动笔。言语契合,相见恨晚,交谈渐次开阔。我便向他们介绍了近几年来,临朐县东城区、龙山产业园的文友们和青州市黄楼街道、谭坊镇郑母的一些文友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学习交流,已经达成共识,商定近日就要成立一个“弥东学社”,共同交流文学创作。并当场邀请冯伟山和王洪明参加, 待佳期择定,电话通知。他们欣然接受邀请。
  我与冀恒春电话相商,就召开筹备会时间地点及人选等事项请他与房永江老师和庄传富老师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那时,房永江老师刚从文化站长岗位退休,且有《状元赵秉忠》和《丞相王曾》佳作问世,大名鼎鼎,影响巨大。我们私下相商推举以他为首,领着我们开创草根文学新天地。
  很快,冀恒春就回复说,房永江、庄传富二位老师很同意召开筹备会议并届时参加,只等开会通知。
  于是,我与冀恒春相商把开会时间定在9月4 日上午9点,地点就在郑母村康浪河畔冀恒春家。
  时间地点既定,我俩分别通知黄楼和郑母的文友届时参加筹备会。

  “弥东学社”筹备会议
  2012年9月4日,风清气爽,秋阳高照。上午8点半,冯伟山、王洪明(开车)、高传广、高传岗同车抵达郑母康浪河畔冀恒春门前,停车驻足,略作停留。观望河畔美景,引发无限情思:就是这平静流淌的康浪之水,千百年来,默默地滋润着这方热土,孕育出了两位状元郎和历代良臣名将,以及多如繁星的文化人物……
  冀恒春迎出门外招呼进家,房永江、庄传富也相继到达。原本参会的张秀英、郭林书因事请假未到。大家就坐,寒暄茶叙一会,成立《弥东学社》筹备会议就在这所朴素的农家小院拉开帷幕。
  出席这次筹备会议的人员有高传广、高传岗、冯伟山、王洪明、房永江、庄传富、冀恒春7人。虽是共同开会,大家并不很熟悉,有的是首次见面。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走到了一起。会议就成立《弥东学社》各抒意见,大家兴致很高,发言热烈,一致同意暂拟《弥东学社》这个名字,待以后提交成立大会表决通过。
  我提议由多年主管文化工作经历和创作经验的房永江担任《弥东学社》社长,举旗担纲带领大家闯出一片文学新天地。房永江坚决不干,大家事先达成的共识不能实现,会议一度冷场,气氛僵持。后来,大家按照房老师的意见,推举我为《弥东学社》社长、冯伟山为名誉社长、房永江、张秀英为副社长;郭麟书为秘书长、庄传富为副秘书长; 冀恒春、高传岗为理事。报请成立大会组委会审查,经过大会民主选举通过后确认。会议一致决定 9 月 10 日召开“弥东学社”成立大会,地点选在黄楼镇仙庄村西牡丹路旁的“丽豪大酒店”。这里是临朐龙岗、青州、黄楼、郑母交通方便之处。因离10 号开会仅有6 天,时间紧迫,大家商定并对成立大会之前的准备工作做了具体细致的分工:由高传广起草《弥东学社》章程和《会员通讯录》及会议相关文件;郭麟书联系“丽豪大酒店”、起草会议议程;由冯伟山去青州拜会耿春元老师,申请《弥东学社》挂靠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旗下;联系刻制“弥东学社”印章、购买纪念册并题字盖章;由房永江联系购买一批手提兜,开会时发放;同时,通知有关作者准备书刊杂志等,大会签到时一并发放交流。
  通知部分文友提前到达酒店,做好酒店内外接待工作。因大部分文友素不相识,须熟识的文友相互引荐和介绍。筹备会议结束,大家来到康浪河畔合影留念。时在 2012年9月4日 15点 03 分。
  关于召开《弥东学社》成立大会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各位文友后,大家响应热烈,老鸦窝村赵玉璋邀约张家羊村王新生、领上村王清昌、黄楼供销社王延云(女)、南霍陵杨景智积极参与。各地文友也相互宣传转告,良机莫失,届时参会。
  2012年9月8日 为开好《弥东学社》成立大会, 筹委会人员在黄楼街道龙塘村高传岗家再次召开预备会,参加人员有房永江、冯伟山、张景文、张永贵、居思兴、庄传富、郭麟书、张秀英、高传广、高传岗。我宣读成立大会的计划和安排,请大家讨论修改。我提议拟聘请《青州文学》主编耿春元先生、青岛三利集团工会主席吴绍哲先生、青州著名书画家风信子先生为《弥东学社》顾问。全体举手通过。
  在这次会议上,张永贵老师老师提出:把原拟定他为《弥东学社》副社长职位一事,推荐给退休文化站长秦广业先生,以利于学社的发展。张永贵老师这种坦诚无私的宽阔胸怀,得到与会者的赞扬。
  2012年9月9日星期天,中午1:20分张永贵老师给我发来龙山文友参会信息:
  秦广业:退休文化站长,秦家庄人。电话:略
  居思兴:公务员退休,两县村人。 电话:略武曰强:退休教师,武家夏庄人。电话:略
  王玉伦:退休教师,双埠村人。电话:略
  孙兰亭:退休教师,河疃村人。电话:略
  张永贵:退休教师,张兴村人。电话:略
  刘志信:公务员退休,龙岗村。(不参加集会)
  张贵臣:龙东村主任,电话:略(不参加集会)
  龙山产业园:共 8 人。6 人参加成立大会。

  “弥东学社”成立大会
  2012年9月10日(教师节)。
  “弥东学社”成立大会。
  地点:黄楼街办牡丹路“丽豪大酒店”西房间。
  签到处服务人员:张秀英、高树林,冀恒春、庄传富等。冯伟山、高传广、郭麟书开车去青州接耿春元顾问。接耿老师回来后,参会人员大都到齐了,只有风信子顾问未到,又等到11点多,风信子与他的朋友才来到。签名薄上写满了到会者的名字:
  郭麟书、高传广、高传岗、高树林、张景文、张秀英(女)、刘洪森、李荆、庄传富、冀恒春、冀步元、房永江、吴绍哲、王延云(女)冯伟山、杨景智、王洪明、王清昌、张永贵、赵玉章、王于仑、秦广业、孙兰亭、武曰强、耿春元、居思兴、风信子、王树忠、张华伦共29人。
  会前报到时,发放手提兜40个,笔40支,纪念册40本,学会章程,会员通讯录等各种会议文件各35份。房永江、庄传富、耿春元、风信子等赠送各种书刊、书画200余册(幅)。共收到捐款3860 元。
  入座就绪,成立大会开始。首先由郭麟书主持会议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成立弥东学社的筹备工作和重大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宣读大会程序,对推举的弥东学社负责人逐一做了介绍,然后全体举手表决,获得一致通过。组建起了《弥东学社》领导班子:
  名誉社长冯伟山,社长高传广,副社长有房永江(郑母)、张秀英(黄楼)、秦广业(临朐龙岗);秘书长是郭麟书,副秘书长庄传富。理事有张永贵、冀恒春、高传岗、高树林、张景文。顾问是耿春元、吴绍哲和风信子。
  接着,由耿春元顾问致辞: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上午好!
  我首先代表“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和
  《青州文学》杂志社向“弥东学社”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掌声)也非常同意“弥东学社”能够成为“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的分会。看到这么多的老少朋友能在浮躁的社会中还保持一颗善待文学艺术、固守精神家园的纯洁之心,很是欣慰。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同心协力,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互相探讨、互相学习、都能够有所提高,让自己的人生之旅更加精彩。
  最后,衷心祝愿“弥东学社”在高传广社长的带领下越办越好,茁壮成长!
  吴绍哲顾问即席、社长高传广、副社长房永江、副社长秦广业、会员居思兴先后致词。
  副社长张秀英宣读“弥东学社”章程。大会一致举手通过“弥东学社”章程。
  讨论、交流, 共商今后发展大计。会后合影留念。宴会分三桌,大家互相祝酒,祝愿,热烈激昂,感情奔放。依依惜别,相约再见!

  《弥水》 故乡的名片和符号
  “弥东学社”成立了,大家情绪高涨,信心满满,纷纷表示要多交流,取长
  补短,共同进步。并积极搜集整理和挖掘乡土历史文化,有生之年干点有意义的事,为建设家乡贡献出绵薄之力。为支持此次大会召开,大家捐助资金3800多元。除会议必要开支外(餐饮、纪念品、办公用品)还结余1800余元。
  紧接着,大家开始讨论创办自己的交流学习的刊物。为起名字,颇费了一番心思。
  2012年10月19日,房永江老师发来信件“关于学社期刊名称问题的思考”,商讨“弥东学社”社刊起名问题。他就目前学社人员的文学修养和水平,作了剖析,对大家提出的会刊名字都做了思考,提出了几种意见和建议,诚挚而中肯,令人很受启发。
  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理事会,房老师做了指导性发言,大家讨论热烈,在拟定好的几个名字中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定名为《弥水》。因为它含义宽泛,地域广阔,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叫起来响亮文雅,更是家乡的名片和符号。愿《弥水》像弥河一样浇灌这方热土,滋润人们心田,长流不息,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
  记得那时我在市政协开文史会议,猛然间,孟庆刚主席向我发问:高老师,听说你们办了个杂志,起了个什么名字呀?众位老师扭头看着我,我有些不好意思,惶然答道:报告主席,叫《弥水》。孟主席听了,口中重复着:弥水?这个名字好!不俗。其他老师也纷纷称赞这个名字起得好!清新,响亮!

  樊光湘老师送来党史资料
  青州市党史办樊光湘主任,多年来从事党史研究,对发生在青州地区的革命历史事件,总是身临其地,做深入地调查研究,多方面考证,写出了详尽的革命斗争史料。这几年,他一心扑在党史调研和写作上,写出了一部部高质量的作品,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作家。他听说家乡成立了一个文化社团,立即送来了他创作的大量的青州市中共党史和革命斗争史料。大家通过阅读学习,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发生在青州地区的一系列先贤的革命斗争故事,极大的鼓舞了会员们的创作热情,丰富了会员们创作的素材。通过阅读学习,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革命教育。

  唐树栋、孙琪山二位老师加盟“弥水”
  11月下旬的一天,学社的几位负责人正在我家议事,聚在电脑前修改着稿件。唐树栋老师来了,大家急忙起身相迎,唐老师笑嘻嘻地说:“听说你们成立了个文学社,我也来参加,向老师们学习。”大家十分高兴,忙着为他端水让座。他依然站着,伸手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交给我:这是我交的会费。我接过一数500元!这么多!有些不知所措。经与大家相商,留下200元,其余退回。几经易手,唐老师才好歹收下。
  唐老师年轻英俊,相貌堂堂,富有亲和力。他的经历、学识、写作水平和组织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加入,给学社增加了活力。
  12月的一天,孙琪山老师来寒舍造访,他是经冯伟山老师介绍,特意来参加弥东学社的。孙老师从教多年,从镇教委退休,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在青州市地名故事征文集子中拜读过他的作品,结构缜密,文笔流畅,语言干练,是写作高手。久闻而未谋面,早已期待。今日光临,一见如故,说起文学创作,侃侃而谈,鞭辟入里,见解不俗,确是文如其人。我为高朋良师加入弥水兴奋不已。
  唐、孙二位老师的加盟,在以后的工作中展露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弥东学社的发展壮大增添了动力。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些身居各地的文学发烧友,闻讯而来,纷纷加入弥东学社。形势发展如此之快,原先设定的“弥东学社”已容纳不了如此广阔庞大的阵容,又加上杂志出版在即,我们考虑 需要更改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
  既然会刊的名字叫《弥水》顺理成章的就叫弥水学会吧。房老师说加上文化二字吧,这样更显文化方面的针对性。由此,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弥东学社”易名“弥水文化学会”。这样更显自然贴切、亲和温馨。
  为出第一期《弥水》,大家积极地创作文学作品,并分头采访收集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文化遗存、传说故事,向老作家约稿,积极筹备稿件,拍照和搜集老照片、设计刊物样式,为出《弥水》创刊号,大家踊跃捐资6000元。解决了印刷经费的困难。

  信子先生为《弥水》题名
  《弥水》刊名已经定好,请谁题字呢?这关乎着会刊的脸面和风格,彰显学会的风貌和内涵。大家心照不宣的想到了风信子先生。决定请他题写《弥水》刊名。
  风信子老师,是明代壮元赵秉忠的嫡传后裔,历代住状元府第旧宅,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他和冯伟山老师交谊深厚,与冀恒春老师是同村,从二位老师的通话中得知“弥东学社”即将成立的消息后,立马开车从青州风尘仆仆赶来龙塘,加盟“弥东学社”,并以字画相赠。
  风信子老师,长发美颜,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学者风范。看见满地烟蒂纸屑,立即拿起扫帚打扫。主动端茶倒水递给大家。一位卓尔不凡的大画家,亲和近人,谦恭礼让服务大家,令人肃然起敬,深感赧然。这是初识风信子老师的印象。他的书法,刚劲有度,虬曲谐调,浓淡相宜,十分悦目。画家加入,给弥东学社增添了光彩,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2年11月下旬,一个天气晴和,暖阳高照的日子,冯伟山老师的带领我们,去拜访风信子先生,请他题写《弥水》刊名。风信子老师爽快地答应着,并请我们喝茶。他端坐案台前,凝神沉思片刻,挥毫而书:弥水文化学会。《弥水》就此题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已进入2012年年尾,龙年春节快要到了。大家征集资料、赶写稿件,整理、排版,紧锣密鼓,忙的不亦乐乎。
  2012年12月16日,在龙塘村高传岗家开理事会,参会人员有冯伟山、唐树栋、张秀英、风信子、高传广、房永江、郭麟书、高传岗。研究《弥水》编排出刊问题。
  冯伟山老师说:创刊号很重要,它代表着弥水文化学会的面貌和风格,一定要设计好。封面用红色,寓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并对栏目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大家根据冯老师的建议,参考省内外各地办的杂志,根据学会的具体情况,商定内页以80页左右为宜,除必设的小说、散文、诗歌外,针对本地域的人文风情和会员们的创作特点,分别设立文艺聊吧、弥水悠悠、翰墨丹青、文苑撷英、爱心驿站、红色记忆、史海泛舟、传说与故事、家乡骄子等栏目。设卷首语或寄语等篇目;大家可选取适合自己创作的栏目写文章、写诗作画;封二、封三、和封四可登载会议、采风活动等及赞助商的企业介绍或广告之类。封面用什么图案合适呢?等找个合适的图片吧!
  《弥水》杂志编排会议后,稿件很快集中起来,编排好后送印刷厂打出清样,分发给编辑们修改。
  腊月的一天,房永江老师早早开车拉我与传岗去印刷厂修改清样,路经弥河大桥,望着碧如镜面的弥河水,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如碎银铺地,波光粼粼。彼岸林木楼舍倒影婆娑,绿色游艇摆放水岸......传岗忙叫房老师停车,下车选取适当位置,站在桥上聚焦弥水,冬日美景尽收镜头,拍下了《弥水》第一幅照片。
  2013年春节前,盼望已久的《弥水》创刊号终于成功出刊了。大家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弥水》,寻找着自己的作品,反复地翻看着,激动地直冒眼泪。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会员们的创作信心,大家情绪高涨,都表示不管前面的路途多么艰难坎坷,团结一心,克服困难也要继续办下去,真是一发而不可收啊。

  “大弥水文化”的构想
  我捧着《弥水》杂志,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弥水,这条发源沂蒙山脉的河流,经临朐、青州、寿光、滨海四县市区,流长二百多公里。在那久远的逐水而居的开蒙时代,古老的弥水就把我们的祖先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了。“君住弥河头,我住弥河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弥河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我们的母亲河啊!数千年来,养育了多少勤劳善良的子民,积淀了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历练和造就了多少名垂青史的人物,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传说故事......这里是汉武帝躬耕过的土地,是帝王将相争相演出的舞台,仓颉在这里造字,尧王来这里访贤,许由曾在洗耳河洗耳,丹朱曾在丹河一带封禅。这里是曹操青州兵的故乡,这里是水浒好汉驰骋的战场,宰相王曾、状元赵秉忠的遗墨尚鲜,抗日救国的硝烟还未散尽,解放全中国的号角犹在耳畔回响......弥东区区几个乡镇,仅仅是弥水长河岸边一片小小的绿洲!如果我们同弥水流域各县市的文友们联合起来,共同去你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去整理,去弘扬,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我向大家提出了共建大弥水文化的构想。这对于陶然于草根文化、正在沾沾自喜的一些人一时还难以接受,我们还是边说服边继续开展工作。

  2013年春节团拜会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2013年的春节到了。大家事先说好,节日期间不走访拜年,大家各自忙家事,等适宜时机相约见面。
  2013年3月5日,弥水文化学会春节团拜会在丽豪大酒店举行。
  新春初见,大家亲的了不得,叽叽喳喳有说不完的话。入座后,秦广业老师说:临朐县党史办的时会来主任还要来参加咱们的团拜会,咱们先说说话,等他一会儿。大家听了更加高兴。时至中午,在大家的期盼中,一辆黑色轿车披着一路风尘,拐到了酒店前停下,时会来主任满头大汗地走下车来,忙不迭地和大家握手,秦老师稍作介绍后,大家围桌坐定,共同畅谈弥水发展大计。时老师胖墩墩的身材,圆盘大脸,皮肤白皙,满脸笑容,一看就是个面慈心善的人。时老师从政多年,阅历丰富,谦恭处事,各项工作干得都很出色。曾主持过临朐县好几种期刊的主编工作,办刊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交流间,时老师讲了他办刊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克服的办法,说得入情入理,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对我们办刊启示很大。时老师的加盟,犹如吹来一股春风,给学会带来了新气象。

  北上寿光——拜会葛怀圣老师
  2013年春,我们怀揣着共建大弥水文化的美好蓝图,迈出了漫漫征途的第一步——北上寿光,去联络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先生。
  这是一个晴好的日子,天空湛蓝,艳阳高照,春山和田野也脉脉含着笑意。我们一行五人(房永江、郭麟书、唐树栋、孙琪山、高传广),神清气爽,笑语盈盈,由唐树栋老师开车,直奔寿光,去拜访葛怀圣老师。(葛老师是一年前在台头侯伟烈老师处交流村志时认识的,是寿光市档案馆负责人。)葛怀圣老师毕竟是学界大师,胸襟博大,对这一面之交贸然而至的不速之客,热情接待,并约了葛孚银老师和寿光市的多位著名作家相陪,在广播电视大楼11层宴会厅设盛宴款待,使我们受宠若惊,意想不到。开宴之前,在这热情洋溢的场合,我们向葛怀圣老师说明了我们此行,是来联合寿光的老师和文友共建大弥水文化圈,共同在《弥水》平台上,学习开发大弥水文化。并提出聘请他为“弥水文化学会”暨《弥水》杂志顾问、向他呈递聘书。葛老师热诚地答应了我们的聘请,愉快接受了聘书。大家热烈鼓掌祝贺!(可惜那时没带相机,没有留下这历史性的画面。)
  这次难忘的会见,认识了林长青老师,这位朴实厚道,善解人意的知名作家,言语不多,总是嘿嘿地笑着为大家忙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寿光之行,是共建“大弥水文化”的第一站,收获满满,受教颇丰,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此后,葛老师积极开展寿光方面的工作,联系了一些作家,组织了好些稿件,刊登在《弥水》第二期上。

  戒骄戒躁  行稳致远
  《弥水》创刊号出版后,分发域内各地,引起一片哗然。人们想不到一群默默无闻的草根文学发烧友,竟有如此能量,议论纷纷。更有一些分散于各地的文友得知《弥水》出版的信息后,面谈电询,加入弥水,共享文字之乐。如观音沟的岳亭梅女士,通过在寿光经商的长辈的介绍,通过网络加入学会,写出了自己的诗篇刊登在《弥水》上,与大家共享。
  又如在江西省宜春市工作的张理纲先生,通过家乡临朐亲人的传递,得知《弥水》是家乡人办的刊物,那是家乡的名片啊!急忙电话联系参与,并发展吉安市乡友宫世尧入会,一并发来了不少怀念家乡的文章。他们时刻关注学会的发展,每年都自发地捐助资金,助力《弥水》办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鉴于这种大好形势,大家很是兴奋,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但也清楚地认识到,往后的工作面更加广阔,人事也更加繁杂。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增长见识,做好以后的工作。更要从上一阶段的工作中找出差距和不足,要戒骄戒躁,谨慎行事,请教老师行家,广纳人才,开拓弥水流域交流渠道,尽力办好《弥水》杂志。不能辜负亲人们的重托,共建大弥水文化。通过居思兴老师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临朐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宫德杰先生,宫先生大学毕业后从事考古、文史方面的研究,深谙历史文化,造诣颇深。加入弥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这次会议上,我们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聘请樊光湘先生、时会来先生、宫德杰先生为《弥水》杂志顾问。待举行年会时颁发顾问证书。

  二上寿光——再次拜会葛老师
  2013年6月13日,是一个天晴日丽,清风送爽的日子,我们相约二上寿光。还是由唐树栋老师开车,唐老师与寿光商家多有交往,轻车熟路,不多时就来到了县城办公楼区。在档案局葛怀圣老师的办公室里,坐了几位老师,林长青老师抱来了个大西瓜,大家边吃边谈。葛老师把一位年轻帅气,相貌英俊的青年介绍给我们:李瑞成老师是寿光市创作室主任、寿光市网络学会会长。以后的文学、稿件方面的事情多和他联系。李瑞成老师热情和气,逐一和我们握手致意,表示很高兴加盟“弥水文化学会”。我们委任他为弥水文化学会副会长、寿光分会会长,负责寿光兼及发展滨海方面的工作。李老师年富力强,才貌双全,文笔出众,善于组织,办事干练,是个难得的人才。交谈中,老师们介绍了寿光市近几年来的文学作者和创作情况。随后,寿光老师们陪我们游览弥河湿地风光,并合影留念。
  寿光之行,收效圆满而丰盈。很快,李瑞成老师就发展寿光出类拔萃的作者燕汝泮、范冬云等30多名作家和文友加入了弥水文化学会。壮大了《弥水》杂志的作者群,提高了《弥水》杂志的创作质量。继而,又请托葛怀圣老师和李瑞成老师,与滨海开发区毛金鹏老师联系,向他介绍弥水文化学会和《弥水》杂志。毛金鹏老师很高兴地加入了弥水文化学会并担任副会长,负责滨海区的文化活动和发展工作。

  《峱山文艺》老师们来《弥水》传经送宝
  2013年8月《峱山文艺》编辑部一行6人在主编刘守强、宋显炳,赵云带领下,来《弥水》编辑部传经送宝,在编辑部座谈交流。
  《峱山文艺》创办于2012年1月1日,是由刘守强等几位文学爱好者以邵庄镇的历史名山峱山为坐标创建的。主编刘守强,32k本,64页,内设:大峱山下、美文一束、自由诗页、格律诗词、古体新韵、他山攻玉、综艺大观、峱山意识流、书法等栏目。暂定季刊。
  2012年4月18日,青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成立,《峱山文艺》由青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管;由青州民协文学部策划;由《峱山文艺》杂志社主办。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双方进行了办刊和创作方面的交流。主编刘守强介绍了创办《峱山文艺》的初衷和实施过程。执行主编宋显炳介绍了编辑体会和诗歌创作经历。赵云、巴天、李艳华等老师们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座谈结束后,《弥水》编辑们陪同客人参观了钢架花棚,采访了花农,见识了各种高档花卉种植管理,并在花丛中留住倩影。然后驱车一起去冯伟山老师藏书楼参观座谈,并在二楼合影留念。

  “弥水”周年   相聚《弥水》
  2013年9月5日,是弥水文化学会建会一周年的日子,临朐、青州、寿光的部分文友来《弥水》编辑部相聚,总结办刊以来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划。大家满面红光,热情洋溢,心中无限欣慰。回想一年前,诸位老师,星散各地,互不相识,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今天,是弥水之缘,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的文学之梦而拼搏。
  《弥水》创刊后,起步坚实,相继发表在各期上的文章,质量都比较高,尤其是文学、文史部分,在弥水流域各个县市区引起较大反响。第一期张贵臣、张永贵发表的《龙岗惨案》又被《联合日报》2013年5月19日全文刊发。第一期冯伟山发表的小小说《和狗去山里转转》《卢大胆》,再被《羊城晚报》《北部湾》《东部文学》等报刊相继发表。第二期的短篇小说《火辣辣的乡村》也被纯文学杂志《延河》《岁月》在2013年7月同时刊发。马汝建首发《弥水》第1期的短篇小说《掏井故事》也被《岁月》8期刊发。短时间内,就有数篇作品从《弥水》走向全国报刊,这是对《弥水》杂志文字质量的肯定和对本刊作者的莫大鼓励。所刊登的文章和资料,有一些被国家级的报刊杂志转载刊登,有一些被县市级的文史部门收录,尤其是一些小说、散文、诗歌书画作品、摄影作品、歌曲、影视作品,更是被上级报刊或是国家级大刊所采用并相继得奖,初步显示出民间文学爱好者对家乡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喜爱和赞扬。正像读者来信所说:读着《弥水》就像品着一杯香茗,笑在眉梢,喜在心里。又像喝着一碗八宝粥,风味十足,解饥解渴,暖遍全身......《弥水》已经成了家乡人们离不开地知心朋友了。
  至此,弥水文化学会暨会刊《弥水》杂志在弥水流域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接了地气,扎下了根。

  (高传广,青州人,潍坊鲁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弥水文化学会发起人,为第一届、第二届会长,现任弥水文化学会总顾问,《弥水》杂志名誉主编,著有《龙塘村志》《青州左卫高氏史略》等)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