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26 08:41
鄌郚总编

青州名医耿思文

  名医耿思文
  -
  无望科举醉心医术
  1905年,清廷科举废除,耿思文的科举进阶希望破灭了,他转而拿《黄帝内经》解闷,就此发现疗救苍生疾患的光明前途,他云游学医,从南京辗转回到家乡青州,拜在名医吴先生门下。
  科举取消希望破灭 《黄帝内经》解烦闷
  1885年,耿思文出生于青州耿家村。他天生聪颖,不算富裕的家庭为其聘请了桃园村贡生出身的贾柏训为塾师。耿思文十年寒窗苦读,就有五年受教于贾柏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政废科举,耿思文渴望超拔脱俗、科考进阶的希望破灭了,到手的功名没了,只留沮丧、迷茫。
  四书五经是不读了。百无聊赖之时,耿思文拿一部《黄帝内经》解闷。本是无心的,想不到这部医书引导他走向了从医生涯,成为一代名医。这部“医之始祖”综合性的医书,其中“阴阳五行学”“脉象学”“病机学”“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中国古人对生命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和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认识……耿思文读《黄帝内经》,常手舞足蹈、废寝忘食,他于其中发现了疗救苍生疾患的光明前途。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其实,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学医之路艰苦又漫长。
  千辛万苦云游学医 访遍城乡寻找高人
  耿思文精心钻研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书后,学《老残游记》中摇串铃的道士——出行一年零四个月,近到济南,远至南京,医治过疑难杂症,见识过有名郎中。在南京,他听说有位名医号称吴大师,原籍青州。
  竟是同乡,耿思文心下大喜,但访遍南京城乡找不到这个人。后来听说这年南京天花流行,吴先生却用特效方剂治好了许多人。吴先生素有不计报酬、先贫后富的治病观念,有几天他正在一贫民区行医,有位豪绅千金得了天花,豪绅几次三番请吴先生出诊,他因一时难以抽身,致使豪绅爱女不治身亡。豪绅放话要取他性命。吴先生无奈,卷铺盖回家了。
  耿思文心下又是一喜,苦心寻访的高人近在眼前了。他遍访青州的村庄,根本没有这个姓吴的医生。直到有一天,听说西南山区有位财主的少爷得了疟疾,已经严重到贫血的程度,却被一位外地回乡的大夫一盘象棋、一把青蒿治好了。
  耿思文吃了一惊,治疗疟疾的方剂里离不了青蒿,可象棋一说的确奇怪。他曾仔细研究过疟疾的病理,其中有心理疗法一说,便明白了个大概。
  耿思文便慌忙前去打探,果然是吴先生手段。据病家主人介绍,吴先生看了看病人,便问何时发病,答:“中午时分。”又问:“有何嗜好?”答:“痴迷象棋,前些时日青州府象棋比赛第二名呢。”
  吴先生也是象棋高手,在南京也拿过名次。上午9时已过,他吩咐:“快烹一锅青蒿浓汤,不凉不热放好备用。马上摆好象棋,我要同公子对弈。”
  疟疾,俗称癖寒,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寒颤,高热和大量出汗,伴头疼、全身酸痛无力……多次发病后,逐渐变得规律。发病时间多为中午或夜晚,时间往往持续两三小时。
  听说要下棋,公子迫不及待。棋盘摆好,公子已激动得满面红光,搓着双手技痒难耐。公子想速战速决;吴先生打的是持久战,每到关键节点便举棋不定。第一盘下了足足两个时辰,公子一时疏忽被将死,自然不服。
  第二盘棋,公子步步紧逼,吴先生节节败退,可就是攻不破,将不死。
  这时午时已过,吴先生命家人端上汤来,让公子服药。公子两眼紧盯棋盘,连碗中汤药是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出来,便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连喝两大碗……
  -
  答三道题通过考核 顺利拜师倾听教诲
  吴先生从不收徒,且发过誓,但偏偏就收了耿思文。只是为了圆自己的誓言,先生是把耿思文当义子收留的。
  先生只出了三道题,耿思文想都没想,便对答如流。题目无关乎医术的疑难问题,而是关乎“阅世人生”。或许因为耿思文的回答正中了吴先生的三观。三观契合、志趣相投——吴先生遇上知己了。
  耿思文面相俊朗敦厚,身形挺拔,而且记性过人,治病验方只读一遍就能记住,分毫不差;观闻问切、针灸推拿,一点就通……他深得吴先生喜欢。
  吴先生对耿思文耳提面命,倾心施教一年多。
  耿思文心中学好医术、济世救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这期间,耿思文因恩师贾柏训的要求赴山东法政学堂求学,虽然多有不舍,但吴先生说:“去吧,我还有七年阳寿,五年后,你还会回来的,我等你。”
  五年后如吴先生所料,耿思文回来了。在青州西南山区定居的吴先生这年已75岁。耿思文归来,吴先生没有惊讶,只说了声:“回来了?”耿思文双膝落地,磕了一个头:“回来了,回来看您来了。”又道:“官已不当了,不过还要回去的,回去在那里行医……”
  耿思文细说了辞职的因由,细说了跟烟台中西大药房李掌柜的交往,细说了辞职后李掌柜高薪聘请自己为药房坐堂先生,在那里更有广阔天地。虽然短短两三年,遭遇不少,幸遇也颇多,他已难舍烟台,愿在那里发展。
  吴先生点点头说:“这就对了,你心软,心软的人,必善,正是从医的好材料,在哪里干,都一样……”
  耿思文在吴先生家住了整整十天,眼见先生大不如前,便高价请人侍奉先生终老。事情办妥后,又给先生留下20元大洋。就要告别了,先生从箱底取出一个包裹,递给耿思文道:“一生心血,都在这里,好生保存,必有大用的。”说罢,摆摆手,又道:“走吧,走吧,时逢乱世,前途未卜,不必来看我了。”
  这一走竟是永别。两年后耿思文再来时,先生已仙逝。这也应了“七年阳寿”的预言。
  -
  儒生从政看透官场
  耿思文听从老师安排,准备赴济求学。此时家乡暴发天花疫情,在耿思文的治疗下,天花很快得到控制。他毕业后到烟台任典狱长,在监狱任职期间,烟台暴发严重的流感,狱医束手无策之时,耿思文妙手施治,药到病除。但他无法忍受官场的黑暗、腐败、残暴,愤然离职。
  塾师前来极力劝说
  法政学堂免试入学
  晚清末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应政法官员之急需和培养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管理人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山东巡抚杨士骧、提学使连甲等筹议创设山东法政学堂,于省城按察院路北皇华馆兴建校舍,七月正式开学。设立速成科,先后两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设三年制长期班。至宣统三年(1911)先后办有速成班2个,讲习科5个班,司法讲习科2个班,审判夜班、财政夜班各1个,别科仅办3个班。
  贾柏训让学生耿思文上的便是山东法政学堂。
  贾柏训已在山东法政学堂任职,一说任司法处长,一说任教育督学,无论是什么职务,凭他在法政学堂的权力,已经给耿思文报名免试入学了。贾柏训找到耿思文就一句话:“这医别学了,跟我到济南上学去!”
  耿思文是贾柏训的得意门生,科举进阶的路断了,贾柏训要求耿思文这一条仕途之路,万万不可放弃。
  -
  施治天花差点误学 赴任烟台任典狱长
  耿思文去济南上学,是年22岁。此时他成婚已5年,妻子比他大两岁,已生了两个儿子耿士贤和耿士斌,后来又生了老三耿士衡和老四耿士津……妻子相貌平平,性情泼辣,智慧过人。耿思文大半辈子长期在外,妻子一个人执掌着一个大家庭,种着三四十亩土地,管理得有条不紊,上上下下说一不二,是这个家庭的绝对权威……
  耿思文告别吴先生打点行李,准备赴济时,天花在家乡突然暴发。不幸的是,这年24岁的妻子也感染上了天花。耿思文马上把孩子送到丈人家,以防被传染,这才慌忙采取治疗措施。好在有吴先生传授的治疗方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妻子不几天便痊愈,只是因这场天花落下一脸黑麻子。耿思文一生与妻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妻子在老家操持家务,耿思文在外闯荡三四十年,竟然没有丝毫绯闻,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
  家乡的这场天花疫情继续蔓延,耿思文能治愈天花的消息很快传遍乡里,他便天天在患者家中奔忙。报到期限已过月余。如不是贾柏训尽力斡旋,耿思文这学是上不成了。
  山东法政学堂十余门学科,每周30课时,耿思文分属哪个学科已无从查考,后人也无人知晓。学堂为三年制毕业,学员毕业后的职务是根据毕业成绩任命的。这届毕业生多数被分配到各县衙门任职,耿思文却被分配到烟台监狱任典狱长,必须马上赴任,那年是1910年,已是宣统年间了。
  不忍刑讯逼供 拒绝行贿受贿
  耿思文曾说过坚辞典狱长的原因:“刑讯逼供、行贿受贿……那里,不是人待的地方!”
  有个赌徒为还赌债,要将16岁的小玉卖给王举人当小妾。小玉死活不从,因为她跟邻家青梅竹马的王小来感情日笃,二人早已暗许终身。无奈小玉的父亲苦劝不成便以死相逼,小玉只得咬咬牙去了王家。
  小玉去王家之前,约会王小来,哀叹穷人就这命,劝王小来死了一片痴心,如有来生,再做夫妻。
  到王家的第二年,厄运便降临到小玉头上。王举人中毒身亡。
  因为和王小来那层关系,小玉便成了下毒的重要嫌疑人。
  后来事实证明小玉无辜,但为时已晚,小玉已受尽了非人折磨。
  小玉自然不招,那就酷刑伺候。小玉是个烈性子,各种酷刑都不能令她屈服。声声惨叫震动大堂,也震动了身为典狱长的耿思文。最让他不忍的是,最后竟动用了炮烙之刑……小玉面前摆好了十盘烧红的铁鏊,招,还是不招?如不招,光脚走过去!小玉面对十盘烧红的铁鏊,竟然面不改色,大喊一声:“俺无罪,俺如何招?”喊罢,毅然踏了上去……其惨烈不忍言状。
  小玉被拖入牢房时已经昏迷。耿思文的心也碎了,他认定小玉是冤枉的。
  不久,王举人的二姨太跟一个佣人私奔了,一去无踪影。这个佣人在王举人中毒前已被辞退,看来王举人早已发现端倪,只是家中其他人不知道而已。
  耿思文发现类似的刑讯逼供比比皆是,常有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嫌犯。
  再一件令耿思文无法忍受的事,几乎所有在押犯人家属都给牢头送礼,典狱长更不例外。
  有人问过耿思文,干了两年典狱长,收了多少礼?耿思文笑笑:“不多不少,收了两条大鱼!”
  这两条大鱼,也有个故事。
  有个叫天良的打鱼小伙子,经常领头跟鱼霸抗争,鱼霸怀恨在心,找茬领人打了天良,差点要了天良的性命。天良在挣扎中用剖鱼的尖刀捅伤了一个打手,本是正当防卫,却被判了三年徒刑。
  天良只有一个瞎眼老娘,住在一条破船中,没了儿子供养,只能拄着明杖要饭糊口,还隔天哭着来找一趟儿子。
  这事惊动了耿思文。他弄清了天良坐牢的因由后,不到一年,便想方设法让天良出狱了。耿思文在典狱长任上不到两年就辞职了。天良一手挑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送到耿思文面前,那两条鱼足有二尺长……
  耿思文还去看过天良娘俩住的那条破船。后来他们经常互相走动,成了忘年交。
  -
  流感来势汹汹 监狱初显身手
  1914年,29岁的耿思文辞职到中西大药房当坐堂先生,他能被发现有高超的医术,缘起烟台地区一场来势凶猛的病毒大流感。
  流感常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监狱也不例外。狱医治疗几天并无效果,典狱长耿思文便开方救人。他开的方子能药到病除,也治疗过一些疑难杂症,效果都不错。
  药方传到中西大药房,坐堂先生们遍查古今药典、验方,都说奇怪,从未见过如此用药配伍的。这才知道典狱长原来是位杏林圣手。
  就是在那时,中西大药房李掌柜开始与耿思文交好,直到若干年后耿思文被逼离开烟台,李掌柜还难舍难离……
  -
  药房坐堂悬壶济世
  “情志为病、欲望为病”,在古老的中医学上,属于特殊而隐匿的医学叙事,耿思文多有探索和实践。他治疗不育不孕之症也颇见成效,常有夫妻双双抱着孩子到中西大药房答谢。
  -
  除夕夜救治产妇 回乡路巧遇其夫
  有一年除夕夜,郊区一名年轻人骑毛驴急奔城里求医。原来是妻子生孩子,产后大出血。
  医生们听了,一怕大年夜见血光晦气,二是对难产大出血束手无策……
  鞭炮声时远时近地响着,耿思文骑在驴背上,小伙紧跟一路急跑,正巧赶上抢救的最后时刻。产妇奄奄一息。耿思文迅速下了五针,血便止住。吴先生手书的《吴氏医案》上有关产妇大出血的针灸穴位,他曾匆忙看过,急用时竟记得丝毫不差。他接着回忆起医案上另两个穴位,稍一思忖,又下两针,产妇竟苏醒,他长舒一口气,额头上的汗水滴了下来,展纸开方……
  第二天,大年初一,年轻人带着礼物来给救命恩人拜年,千恩万谢,叩头不止。年轻人叫李甲,是个农民,妻子服了汤药已无大碍,孩子也平安。
  巧的是,1938年2月,耿思文回青州,在栖霞地界一个村庄前路遇武装人员,他被错当成汉奸密探,差点被活埋,又被认为可能是“大鱼”,押到一个房屋面见队长,队长正是李甲。李甲认出耿思文,倒头就拜,又给耿思文备便餐用过,马上牵来一匹快马,派一个班的士兵送他启程。
  -
  医儒同道仁者坐堂 人文艺术融入行医
  被烟台最大的中西大药房聘为“坐堂医生”,实现了耿思文的追求和理想。在中西大药房坐堂期间,凡中风、眩晕、瘟疫、肾病、肝病、儿科、妇科……他无一不应诊,随遇而治,应手而愈。他认为仅靠医方治病,显然是将医学简单化为一种普通的医药知识和技术体系,对医学的经验及其临床传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耿思文通过《吴氏医案》接通了更久远的中国医学源头,即人文之学。后来的四子耿士津跟耿思文习医时,耿思文竟让老四读文学,认为出色的医家无不怀有“医儒同道”的理念。耿士津忘不了父亲对中西医性质的评价:“西医是科学,中医是艺术。”耿思文并不排斥西医,经常对病人说“找西医看看”,他认为个体性的创造使中国医学如同美学一样引人入胜。医术和伦理道德合一,中国医学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疏导情志消伤感 名医妙手回春
  中西大药房鼎盛时期增加到五位坐堂医生,他们都尊耿思文为师傅。其中四位都治疗过钱业会社(即钱庄)经理王昌五夫人的疾病,已三年有余,夫人服药无数,不见效果,病症甚至还发展了。大家都说,这只好请耿思文瞧瞧了。
  观面色、把脉相,却不急于开药方。耿思文只与王夫人闲扯家长里短和发病根由。原来因经理纳妾,王夫人与其大闹,当即气冲牛斗,吐血两碗还多,然后咳嗽不止,三年医治无效,王夫人极其悲观,年纪轻轻的,言谈间竟有了轻生念头。
  王夫人之前的药方多用止血凉血,再用理气煎药,后用补虚丸药……
  就病医病而论,这等药方不无道理,只是看短了一步。
  情志之病,欲望之病,作为中医学上的一个门类,对抗平复欲望、消解女性最隐蔽的伤感心理,成为对女性的特殊观照。耿思文通过这通医案,通过王夫人身体情志与血液的内在关联,找到病因。抑郁与愤怒,导致她受长达三年的疾病痛苦,而正是耿思文的正确发现与解读,才使她从严重的“血伤”中恢复过来。
  耿思文使用的药是女科经典之方“四物汤”,不过有加减,成为一剂见效的“四生丸”,王夫人只服月余便痊愈。
  辨证施治不孕不育 求子者云集
  不孕妇女多是无排卵所致。无排卵性月经伴有继发贫血、头晕、心慌、气短乏力、浮肿、食欲不振等,或伴有乳房胀痛、下腹坠胀、情绪波动等;日常生活中女性月经周期不定、月经量或多或少、月经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则应考虑无排卵月经……耿思文重视观照这些症候病象,对症下药,十有八九可治愈。
  有一天,一位七八年未孕的妇人来找耿思文。耿思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断然说:“你无病!请你家掌柜的(烟台民间多称丈夫为“掌柜的”)来看看可否?”
  上世纪20年代左右,人们多认为不生孩子是女人的错,不过这位妇女的“掌柜的”还是来了。一见面,耿思文便从面相上看出这人劳累过度,房事不节,以损耗肾精造成肾虚。不用多问,男人必然腰膝酸软无力、耳鸣、盗汗、遗精、早泄……耿思文断定,不孕之症,不在妇人。耿思文告诉他,必须服药百日,戒色三月,如做到,想要孩子,持八分把握……
  果然,半年之后,这对夫妇来找耿思文诊脉,耿思文搭手便知,该妇人已有身孕。
  这个病例在中西大药房传得很神,一时间不少不孕的夫妇来找耿思文求医。
  体恤穷人关爱弱小
  收入富足生活俭朴
  耿思文在中西大药房坐堂十年之久,成为烟台名医。请他看病者络绎不绝,有时大车小辆排起了长队。
  但凡来请,都是危重病人,耿思文不敢怠慢,但并不按先来后到出诊,而是凄凄惶惶面黄肌瘦的、破衣烂衫的、步行而来的优先,他便对拉着各色洋车(黄包车)的,或开着汽车的,一概抱抱拳说:“你们先等等,你们先等等,我跟这位先去看看!”
  药房医生出诊收费为医生个人所得,耿思文出诊穷苦人家一概不收出诊费,还经常主动再去探望。
  凭着耿思文对中西大药房的贡献,待遇不低。普通员工月薪不过10元(银元)左右,耿思文却从60元、80元,最后涨到100元。
  那时一块“袁大头”能买一袋(25公斤)面粉,耿思文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可以购买2500公斤面粉,够富裕的了。但他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他一个人在烟台从不下馆子或开小灶,而是与药房伙计们搭伙吃饭。一个月花销不超过5元,一袭灰布长衫穿了10年之久,后来打了两个补丁。药房经理曾经讥笑他:“咱要不就换件新大袍给大药房长长脸吧,中西大药房堂堂大名医,也太寒碜了。”耿思文便说:“你说,是凭大袍看病,还是凭手艺看病?”经理气得无话可说。
  后来耿思文自己开药铺,手里更宽裕了,家里人给他洗衣服,他都嘱咐用手揉揉即可,不要用搓板(搓板容易损坏衣服)。
  -
  建果园遭日伪欺侮
  耿思文的苹果园旧址,即现在的幸福八村。
  耿思文如此节俭,这年却准备破费钱财:建一个烟台最大的苹果园,西沙旺苹果园。起因是要为老乡和烟台的贫民建义冢。果园由儿子管理,桃树、苹果都丰收了,义冢也给穷人解决了难题,耿思文很是欣慰,然而,频频前来骚扰的日军和伪军,却让耿思文父子深深感受到亡国奴的屈辱。
  为同乡捐义冢 买土地建果园
  一位青州老乡家老人去世,却苦于没地方埋葬,因为官家的公墓要价特别高,不是穷人能用得起的。这时耿思文已是青州老乡同乡会副会长,会长是青州老乡福祥绸缎布庄掌柜刘福祥,刘福祥便找耿思文商量,让同乡会会员们凑钱,买块地做义冢,方便老乡,也方便没土地的烟台城市贫民,并开玩笑说:“咱死了也有个葬身之地。”
  耿思文向来节俭,但这事却触动了他的慈悲心肠:“这事你当会长的就不用操心了,算我自己的,明天给你个答复!”
  那位曾给耿思文送过两条大鱼的天良,一日提着一筐苹果来探望。天良说他在西沙旺买了块地,盖了房,娶了妻,日子过得还滋润。无意间谈起西沙旺那片沙土地,特便宜,天良买了三亩,房前屋后栽上了苹果树。天良说:“头一年结果,您尝尝,特好吃!”
  “西沙旺的地一亩不到30元”,这话耿思文拾到了心里。十多年来,他已存下近万元大洋。义冢有着落了,让天良帮忙买个十亩二十亩,不过五六百元,就当为大家干了件好事。
  而天良房前屋后的苹果树打动了耿思文在这里建设苹果园的念头。
  天良送的苹果水分多,甜度高,清脆可口。他此时又摘下一个熟透了的大苹果让耿思文尝,味道更是非同一般。后来全国闻名的烟台苹果从耿思文开始的说法,并非讹传。
  耿思文说:“我要买下150亩,20亩做义冢,130亩栽苹果树,建成一个烟台最大的苹果园!”
  西沙旺的地买下来以后,耿思文把果园交给忠厚、勤劳、谨小慎微的二儿子耿士斌打理。
  耿士斌先整理耿思文捐出来的20亩义冢,很快天良便领着乡亲们来帮忙。
  栽松树、圈围墙、垒大门,忙活了半个月,初具规模。有位老者说:“应该给耿先生立个碑呀,写上某年某月耿思文捐社茔地20亩!”
  耿士斌赶忙说:“万万使不得,我父亲绝对不同意,他会生气的。”这事只好作罢。不过,那大门做得却非常像样。宽敞的门垛正中刻有“社茔地”三个大字,涂了黑漆,很气派。
  这天耿士斌陪着耿思文走到果园西北角时,听到阵阵哭声,便知道义冢里又有人送殡了。耿士斌这时说道:“清明时节才热闹呢,烧纸的,放鞭炮的,哭爹叫娘的,闹腾一整天……”耿思文听了,心中生出一丝欣慰。
  整平土地,种洋槐树篱笆,修盖房屋等等初期工程就用了五千个工,花去了1700多块大洋。用工用料,耿士斌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之事皆入账,三天两日就到柜上向耿思文汇报一次。
  初期工程结束,便是栽沙果苗和桃树苗了。园里请来了一位园艺专家李师傅。李师傅教耿士斌用石灰在地里划线、栽沙果树苗(沙果树是嫁接优质苹果的树种之一),浇好水,基本不用还苗,两年后就可以嫁接苹果了。栽好沙果苗,再在沙果苗中间的趟子里栽桃树。因为桃树结果早,衰老快,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桃树栽上第三年就结果,结果三五年便衰老,结果的旺盛期过了便伐掉,这时苹果树的枝头也展开了,差不多枝连枝,到了结果的旺盛期。苹果树寿命非常长,管理好了,可达五六十年的丰收期……
  园艺专家李师傅还教耿士斌剪枝、施肥、浇水。四五年后,耿士斌把李师傅的手艺基本学到手,李师傅才离去。
  -
  掩护挑尿工 智斗警备队
  烟台日伪政府为了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镇压抗日人员,成立了伪警察局以及伪特别队、伪保安队、伪宪兵队、伪警备队……伪警备队,主要由汉奸、土匪、地痞流氓组成,经常以镇压抗日组织、搜捕抗日人员为名,强奸民女,强抢民财。
  这天,一名警备队的小队长带领数名警备队员来到果园里。这名矮胖子队长听说耿士斌是领着干活的,还主动出来说话,便质问:“给园里挑尿的呢?这里面谁是挑尿的?”
  耿士斌吃了一惊,果园里确有两个外地来的挑尿工人,住在园子里,此时就在集中起来的人员中。如果让小队长听出这二人的口音来可能大事不好。耿士斌马上说:“这事我知道,昨天城里的尿已经挑空了,今天就放假了,积攒两三天以后,他们就再往园里挑……”说着,就从衣裳口袋里摸出两块大洋,伸手交给了小队长:“不好意思,刚开的工钱,有劳大驾了……”
  事后经过打听才得知,这两个挑尿的工人确实是八路军安排在烟台的地下工作者,一时找不到落脚地,临时住在了果园中。他们知道当初是被耿士斌搭救的,抗战胜利后便到果园答谢。耿士斌经常回忆起这一段往事:“两个小八路挺有意思,临走又给果园挑了一担尿……”
  -
  果园连遭鬼子抢 忍气吞声受屈辱
  果园里的桃花开败了,苹果花便盛开了。这是苹果树第一年开花,耿思文看病之余,抽空来园里走走看看。桃树已经结果两年,这年是桃子的盛产期,接下来苹果也坐果了,再过两年,苹果树的枝丫展开时,就会刨掉桃树,把空间留给苹果树。
  红里透黄的水蜜桃,品相很好。大船小船从海上前来贩桃子,耿士斌指挥着二三十个人搬运、装船,饭都顾不上按时吃,一忙就是十多天。这天来了一艘机动船,船上下来两个伪军,说是西沙旺的桃子“皇军”说好吃,特来要一点慰劳“皇军”。耿士斌向船上看去,发现甲板上两个端着枪的鬼子,有说有笑。
  耿士斌迫不得已领着往船上装桃子,船装满才离开,一分钱不给。
  后来耿士斌常对儿孙说:“什么是当亡国奴的滋味?你们没经过的不知道,我尝到了,不是为了一家老小,跟鬼子同归于尽的心都有!”
  第一年苹果结果,他们又来抢苹果,这次正巧被耿思文碰上了,耿士斌向父亲诉苦,说这不是个法子,照此下去,果园白种了,耿士斌赌气道:“再来,我跟他们拼了!”
  耿思文并不说话,一脸悲怆,他知道儿子受累、受苦、受气,只能安慰:“能忍则忍,他们长不了!”
  -
  自办药房培养儿子
  果园建起来后,开支增大,经济上捉襟见肘,耿思文自立药房行医已迫在眉睫,他的和仁堂开在烟台海防营。为了培养接班人,他把小儿子耿士津带在身边悉心指导,他极为严苛,耿士津不到20岁便可坐堂行医。
  -
  经济捉襟见肘 办药房和仁堂
  从1914年到1928年,耿思文在中西大药房供职已有14个年头。他早有打算自立药房行医,只因为药房经理待他不薄、薪水很高,他才一天天一年年地拖下去。
  这些年,耿思文在王昌五的钱庄存下了万余元,买地花去不到一半,手头还是很宽裕的。妻子在青州老家种着36亩地,虽然已经人口众多,日子还是能够自给自足的。令他想不到的是,花钱的地方还在后面。
  果园建起来没多久,耿思文已经感到经济上捉襟见肘。自立药房行医已迫在眉睫了。再说这一年小儿子耿士津已14岁,耿思文的医术需要他接班,就要把他带到身边来,言传身教就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耿思文的药房取名“和仁堂”,地址设在烟台海防营。海防营的商贸渐渐发达,这里地处烟台西部,距离西沙旺果园较近,来去方便。
  在和仁堂看病,一开始便跟在中西大药房一样,耿思文还是不论先来后到的顺序出诊,有大车小辆来请的,他还是抱歉地拱拱手,说:“你们稍等,我先跟这位去一趟。”
  免费救治穷人 大义拒绝纳妾
  一次,耿思文跟着一个五十多岁的庄户人出诊,一见他就觉得可怜,想不到来到这人家里,更觉可怜了。
  正是冬季,北风呼啸,一间草屋,一盘土炕,土炕上蜷缩着三四个孩子,屋子别无他物,家徒四壁。
  听说大夫来了,炕上一个女人艰难地坐起,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喉咙里“齁齁”地响着,接着一口痰吐在炕头的一只破碗里,将要说话时,接着咳嗽起来,终于断断续续说道:“又没钱……这病……还治什么……不用……治了……”
  这家男人叫王长生,带着老婆孩子逃荒而来,无渔船,更无土地,就住在西沙旺海岸边,以赶海拾海鲜进城卖钱为生。
  耿思文告诉王长生,别问钱的事,只管按时来拾药,按时让病人服药,“你老婆这病能治好”。
  王长生的老婆服药期间,耿思文就在去西沙旺果园时顺便去看过王长生的老婆多次,病情一次比一次见好,王长生乐得合不拢嘴。耿思文从来不提钱的事,王长生给钱也不要。王长生只能送些海鲜到药房柜上,耿思文便推辞,推辞不掉时只好留一点意思意思,打发王长生走人。
  三个月后,王长生的老婆痊愈,能领着孩子赶海了,令耿思文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
  这天一大早,耿思文刚刚起床,王长生领着一个姑娘来了,一见面,王长生便叫姑娘跪在耿思文面前,说:“这是我家大闺女,十八岁了,送来侍奉您的。俺打听了,您家太太在青州老家,多年了一直两地分居,您一个人在外面,始终没个女人伺候,今天俺把闺女给您送来,您无论如何收下,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耿思文孤身一人在外多年,从没动过纳妾的念头,只得好言拒绝,免得他们下不来台。忽然想起果园里需要人手,耿思文便安排王家这个闺女过去,工钱从优,也算解决了一份王家的生活来源……
  这事不久被耿思文的好友刘福祥知道了。刘福祥半开玩笑地调侃:“我刘福祥家有三个小妾都嫌少,你倒好,送上门来的都不要!”
  耿思文也不饶他,反唇相讥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好女人,我好喝酒,不信咱俩划划拳试试?”
  -
  议病看差异 严教出高徒
  海防营和仁堂的成立,西沙旺苹果园的建设,几乎是在同一年开始的。
  随着和仁堂的成立,耿思文四子耿士津也到了烟台。耿士津回忆说,父亲既是他的医学老师,又是他的文化老师,学医之余兼学文化。他喜欢文学,偷偷找本《红楼梦》读起来,怕被父亲发现,藏在被窝里读。终于还是没有逃过父亲的眼睛。耿士津吓坏了,少不了要挨巴掌。可万万没想到,父亲说:“读吧,不用偷着掖着,光明正大地读,不光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里都有,都可以读,只是别忘了读医书!”
  耿思文对这个小儿子读医书管教极严。《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等等中医经典名著,要求儿子不仅要读懂弄通,有些篇章还要背过。
  耿士津就怕父亲耿思文闲下来。闲下来时总会说:“你过来,某章某节,背背听听!”耿士津常说,跟着父亲学医的那几年简直是受罪。幸亏他记性好,但凡父亲要求背的那些篇章,他都能背个八九不离十。耿士津忘不了那年烟台中医界组织的《伤寒论》考试,他考了第二名。
  耿士津兴冲冲跑回家,向耿思文报喜,没想到耿思文一巴掌打在他身上,骂道:“第二名?为什么不得第一名?我耿思文的儿子不得第一名,给我丢人!”
  耿思文的言传身教,让耿士津的医术进步很快。他发现耿思文对同一种病所开药方配伍,却大相径庭,忍不住问:“这是为什么?”耿思文只“嗯”了一声,猛抬头看着他说:“你开窍了,有空时我教你。”
  后来耿思文告诉四儿子,如今中国医学界对《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难经》这些关于疾病的原理书,因其中不载药方,就少有人愿意深读考究。一些医师完全不受限制地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简便的医疗方法,利用现成的前人遗留的医方治疗疾病,这种现象明末清初大医家喻嘉言早有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议病不议药”,为实施“先议病后议药”的主张,他认为“病者一身血气有深浅,体段有上下,脏腑有内外,时月有久远,形态有苦乐,资禀有厚薄,标本有先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某药治某病,某经用某药,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较分毫,议方治疗,贵乎其中。”耿思文讲到这里,告诉耿士津,“喻嘉言的《寓意草》可以找来读。我义父吴先生的《吴氏医案》中,有喻氏大量说教”。
  最后耿思文打了个简单的比方:“有人沾酒就醉,有人一斤不倒,这叫‘个体差异’,治同一种病,能用一个方吗?”
  耿士津不到20岁便能替父亲坐堂诊病了,有时也代为出诊。
  -
  神秘老乡颇多关照
  耿思文在烟台期间,结识了一名青州老乡,此人是伪政府秘书长。耿思文原本对这等“汉奸”深恶痛绝,但通过秘书长登门拜访时说的一句话,以及一次长达两个时辰的密切交谈,改变了耿思文的想法,但秘书长的真正身份至今仍是个谜。
  厌恶汉奸卖国 拒绝到场接风
  有一天,烟台青州同乡会会长刘福祥把耿思文约到家里,招待了吃喝后才说:“烟台日伪政府来了位秘书长,是咱们青州老乡……”耿思文一听,哼了一声说:“老乡又如何?还不是汉奸一个!”
  耿思文因为果园的事,正在气头上,又哼了一声:“青州福地呀,出大汉奸了……”
  刘福祥接着说:“我的意思是,咱们同乡会借题发挥,凑点银两,名义上是给老乡接风,实际上是打点打点……这事不能拖,这两三天之内,把事办了,你忙你的,明天我就召集老乡开会,把钱凑了,拉幅礼单,托人呈上……”
  刘福祥伸出一根手指:“我是会长,我出这些。”“这是多少?一块?”耿思文打趣道。刘福祥说:“一百!”耿思文接着也伸出了一根手指。刘福祥哈哈一笑说:“这就对了……”
  耿思文说:“对什么对,我出十块!”他这才真正生起气来,猛摇头道:“这是什么事呀,汉奸把国都卖了,咱再去贿赂汉奸。但是,看在你一番苦心的份上,明天一早我叫老四送到你府上去。”
  耿思文起身便走,回头又说:“我真想拿一块!”
  接风宴的这天,青州老乡上得了台面的15个人,到了14位,就缺耿思文一个人。
  秘书长到访 低语“我是中国人”
  这一天,耿士津记得很清楚。他回忆,他当年26岁,父亲前一天没有出席秘书长的接风宴,他有些担心,深知汉奸多是地痞流氓,一旦得罪,他们什么事也干得出来。
  耿思文平时有早起的习惯,因为前一天在果园里转了一天,有些疲累,想多躺会儿耿士津已经打开店门,收拾店面,准备接待病人。就在此时,一个戴礼帽、穿长衫、手持文明棍的中年人迎面走了过来,身后左右还跟着两个挎枪的黑衣人。
  耿士津见状,心下一惊。一个随从人员走上前说:“秘书长前来拜见耿思文先生!”
  耿士津强作镇静,拱拱手:“家父还未起床,请秘书长稍等!”
  他这才返身回到父亲的卧室,悄声说:“秘书长来了,要见你!”
  整理好装束,耿思文镇定地来到门前,不卑不亢又不失礼貌地向秘书长拱拱手:“有失远迎,有失远迎,里边请,里边请!”
  秘书长也拱拱手,摘下礼帽,鞠了深深一躬道:“能够见到耿先生,我王某三生有幸!”
  父子俩吃了一惊,耿思文马上道:“言过了,不敢当!耿某一个小医生,幸会,幸会!”
  耿思文这才将秘书长请进屋里,请他上座,但秘书长竟不坐,只站在客厅里,说道:“我王某今天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只想告诉耿先生一句话。”
  “请讲。”
  秘书长沉默片刻,走到耿思文身边,声音很低,但字字沉重:“我——是——中——国——人!”说完,他一把握住耿思文的手说:“后会有期,后会有期!”返身匆匆离去……
  耿思文父子呆在了客厅里。
  过了不长时间,秘书长派人来请耿思文去给他看病。这次,耿思文没有迟疑,欣然前往。耿士津不放心父亲,便跟着去了。
  一处戒备森严的寓所里,耿思文看完病,秘书长按住他的肩膀:“难得先生来了,喝壶茶,叙叙乡情再走不迟。”指示耿士津和随从先走一步。
  二人聊了两个多时辰,耿士津问父亲都聊了些什么,耿思文笑而不答,又只说秘书长对耿家的两个孙子很关心,说世道大乱,年轻人应认准方向,千万别误入歧途等等。
  后来耿思文的两个孙子参加革命,是否与秘书长有关?长孙耿永远、次孙耿信远早已去世,留下的只能是一个谜。
  -
  秘书长默默关照 危难时善意提醒
  不久后发生了两件事,与秘书长的关照的确有关。
  一件事是药房柜上失火事件。
  柜上厨房有口大锅,蒸饭的柴禾是从果园里拉来的果树枝,堆在药店门旁的屋檐下。黎明时分,耿士津发现屋外有浓烟和火光,心想大事不好,急忙穿衣跑出来,大火已冲天而起。街坊邻里纷纷赶来救火,一辆消防车也赶来了,才把火势扑灭。好在屋是瓦屋,只是靠街的门窗烧毁,没有酿成大祸。
  伪警察署和伪保安队的人纷纷赶来,不由分说,要把失火人家的主人带走。耿士津为保护父亲,主动跟他们去了。一家人认为问明情况,人马上能回来。想不到事情并不简单。因为听说不久前有一家人家失火了,损失也不大,这家主人竟被判了一年徒刑,罚款500多元。自家失火,财产被烧了,还要坐牢,还要罚款——这就是烟台日伪政府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
  果然,耿士津被带走两天了,还没回来。
  耿思文着急,果园里的亲属也来到了柜上。还是四儿媳急中生智:“您不是给秘书长看过病吗?事到如今,只有求求他了。”
  没等去找秘书长,耿士津便灰头土脸地回来了。回来就说:“快拿10元钱,送到保安大队去,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第二天,耿思文的二儿子耿士斌从果园里拿着20元钱来到药房柜上,交给了父亲,说是一个伪军小头目送到园里的,是归还的蜜桃和苹果钱……
  耿思文在给秘书长复诊时,秘书长说:“那天吓着令郎了吗,抢去的那水果钱还了吗?”
  耿思文只能感激地说:“有劳大驾了,我耿某感激不尽。”
  秘书长这才告诉耿思文:“虽不是大事,我这样做,是给他们个信息,以后少去惊扰耿先生!”
  果然,以后几年,不管是果园里还是药房柜上,一直安然无恙。
  第二件事至今仍扑朔迷离。
  到了1945年春夏之交,许久无音信的秘书长突然出现在耿思文面前说:“鬼子快完了,你们应该回青州,不要在烟台久留;我也要走了,是来向你告别的。”秘书长说完这话,回身便匆匆走了。此后杳无音讯。
  据说秘书长是青州东关人,如今也打听不到了。耿思文并未明白秘书长这话的用意,就没有听从,依旧在烟台,只是心中仍然疑惑。
  从秘书长的行事上看,耿士津猜测他肯定不是汉奸。
  -
  为救孙子散尽家财
  耿思文第五代孙耿龙近照
  除了四子耿士津,耿思文的长孙耿永远和次孙耿信远跟着他的时间最长,故事也多。只因时间久远,知情人都已去世,无法知道这些故事的细节,耿家后代只知道他们双双参加地下革命工作。为了救孙子的命,耿思文变卖全部产业,领着全家人“赤条条”回到故土青州。
  -
  孙子投身革命 开明祖父默许
  耿思文接他的头两个孙子来烟台读书,是日本鬼子侵占烟台的前一年。耿永远是长子长孙,次孙耿信远是次子耿士斌的儿子。这年他们12岁,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学校距离海防营不远,他们的一日三餐及住宿都在药房柜上。
  学校经常组织抗日游行,学生们举着小旗,喊着口号,唱着《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地从和仁堂药铺门前走过。耿士津看到两个小侄子也在游行队伍里,便告诉父亲应该制止他们,参加这种活动很危险。耿思文许久没作声,后只说了句:“国难当头了,随他们去吧!”
  兄弟俩在烟台上学到十八九岁时,到了1944年左右。他们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经常夜不归宿,关在屋里窃窃私语,还经常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投降。8月,八路军通过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烟台。为了迫使日伪军向烟台抗日武装投降,八路军攻城部队向烟台市区发起总攻。市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发动了1000多名工人起义,占领和控制了发电厂、汽车站等要害部门,切断敌人的通讯线路配合烟台部队正面进攻……
  这地下党组织里一定有耿永远和耿信远。耿士津回忆,那段时间,两个侄子同时失踪了两三天。
  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烟台,八路军经过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最后撤出,烟台失守。随后,国民党将烟台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将市郊划为东乡、西乡两个区,并在市、区实行连保制,逮捕共产党员、干部、烈属和革命群众……
  耿永远回忆,就是这一年,党的地下组织被叛徒出卖,党组织通知他马上逃离烟台。耿永远匆忙带上妻儿从烟台港乘船到了青岛,又从青岛徒步赶回老家青州。因党组织的其他人被捕,耿永远与组织失去联系。耿永远回到青州后,到青州一中任教,解放后被公派山师大学习。山师大毕业后,一直从事党的教育工作,任过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教育学会理事等职务。
  变卖家财救次孙 举家迁回青州老家
  次孙耿信远就没有耿永远幸运,他被捕了。
  几天来,镇压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惨案天天发生。耿信远显然凶多吉少。一家人聚集在和仁堂的柜上,耿思文斩钉截铁地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快速营救!”接着吩咐大家分头去喊人。
  福祥绸缎庄的刘福祥、中西大药房的李经理、慧丰钱庄的王经理,还有耿思文在烟台典狱长任上的旧相识、老部下齐聚和仁堂,大家的主意很简单——花钱。
  可耿思文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搭救孙子!别无他法,只好借钱。在场者这个一百,那个五十,一份份借据写好。
  第二天消息传来,性命保下了,要放人?来人打了个手势——需要这个数:八千!次子耿士斌一听,这是要耿家倾家荡产呀,当着所有人的面脱口而出:“我不要这个孽障儿子了!”耿思文劈脸打了一巴掌过去:“你不要儿子了,我还要孙子呢!”
  耿思文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苹果园,卖掉了和仁堂,将家财散尽,领着家人,回故乡去了……
  所托之人前来,说他用命担保人已安全出逃,“以后的事情就看令孙的造化了”。人没见到,一家人仍放心不下,只有耿思文心里坦然。1950年春天,耿信远突然出现在眼前,双膝跪在了爷爷耿思文面前。
  此时耿思文已近七十岁,他慢慢站起身,看清了是孙子耿信远时,说了声:“起来吧!”耿信远放声大哭,耿思文也抹了两把泪,大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立了大功了,这个家……亏了你!”
  烟台的财产没了,青州老家总共36亩土地,弟兄四个分家,每个家庭不过八九亩地,在村子里,连个中农都算不上。
  耿信远说起九死一生的逃亡之路。在牢里刑讯惨不忍睹。他被灌洋油,脱光衣服吊起来被皮鞭抽打,压杠子,跪钢钉……就是让他招供“你大哥跑哪去了,加入共产党谁介绍的,你又发展了谁”……
  耿信远始终只说:“大哥跑哪了我不知道,我根本就没有加入过共产党。”后来据了解,跟他一块关押的“共产党嫌犯”,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
  出逃是在一个深夜。一个看守、一个黑衣人领着耿信远,从厨房的下水道口进入,慢慢爬行。记不得爬了多长时间,发现是下水道出口了,奋力向上爬,手便搭在了下水道边沿上,忽然一只大手攥住了耿信远的手腕,只一拉,就把他拖到了地面上。
  一瞬间耿信远魂都吓没了,瘫坐在地。此时已黎明,那人一把拽起耿信远,把五块大洋拍在了他手里:“逃命去吧,我的活干完了。”便不见了人影。
  耿信远不敢走内陆,只能沿海边向东,晓行夜宿。幸运的是,当他走过威海地界,遇上了解放军胶东基干团。
  因为字写得漂亮,耿信远在基干团当了一年多专管文书的编外战士,直到一年后的1949年青岛解放,基干团才把他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理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他被分配到青岛法院工作。
  耿信远因关押期间受了百般折磨,身体一直病殃殃,38岁便英年早逝。
  -
  仁义相传世家血脉 后人成才报效祖国
  有幸的是,耿信远的血脉没有断,育有耿羽、耿敏、耿成三个孩子,耿羽生有两女:耿鑫、耿磊;耿敏生有一女:耿艳;耿成生了耿思文第五代孙耿龙。耿龙2015年考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攻读计算机研究生学位,2019年入职英国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澳大利亚)至今。
  1945年,耿思文60岁,长孙媳妇段桂兰生下了他的重长孙耿喜太。这一天,耿思文破天荒召集全家喝酒庆贺。他高兴地喝醉了,没了往日对后辈的威严,变得极为可亲可爱。耿喜太被太爷爷耿思文视为掌上珍宝。
  耿喜太没有辜负太爷爷耿思文的期盼。他逆势成长,参军入伍后,是军一级五好战士,退伍后在淄博矿务局西河煤矿工作十几年。后调任淄博市总工会机关党委书记,淄博职工大学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山东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纪委书记。
  耿喜太晚年曾写道:“老(太)爷爷一生是光荣伟大的,他德孝双全,大志立人,弃官为民,为民生而奔波,为国家而请命,为小家而育人。他的一生是耿家的一座丰碑,是耿家世代相传的楷模,是我们永远铭记的长辈。他的一生,永远是第一,不做第二,他救死扶伤的医德,是当代和现代不可多见的伟大之举……”
  耿思文于1955年病逝,享年70岁。
  本期图片由耿春元提供(署名除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