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12-26 12:15
鄌郚总编

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寻访老潍县京剧地标
  时间:2022年12月03日     来源:潍坊晚报
  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剧院作为文化地标,连通着市民的文化和生活。“徽班进京”38年前,潍县城内就有了戏楼,260余年间,除了戏曲本身的不断发展,老潍县还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诸多印记,而曾经存在于不同时期的戏(剧)院,是潍县戏曲发展史上的地标,留给一代又一代潍坊人美好的回忆,使得古老的潍县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昔日戏(剧)院今何在,本期对其旧址进行探访。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 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 对:曾 艳(01-02)
  代 进(03-04)
  王明才(05-06)
  封 敏(07-08)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本周刊邮箱为56352618@qq.com
  本报周一至周六出版
  -
  向阳路最早建戏楼戏院
  潍县大十字口(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交叉口),北距县衙旧址约百米,曾经是潍县城里最为繁华的地段,沿街店铺林立。今向阳路两侧曾有两栋建筑与潍县戏曲的发展有关,分别是潍县最早的戏楼城隍庙戏楼、最早的戏院潍县大戏院。
  -
  以城隍庙为依托 大门对面修戏楼
  要寻潍县京剧地标之源,城隍庙街最合适不过。
  这个位置便在今潍城区东风西街与向阳路交叉口西北角。潍坊供电公司大楼以北是城隍庙片区改造工程,城隍庙街东西两侧被围挡堵着,路北侧是复修的一些古典建筑,路南侧早已是沿东风西街的高楼大厦。城隍庙已不在了,戏楼的影子更是无迹可寻。
  潍坊的古戏楼多以寺庙为依托,各县都有,如临朐老龙湾戏楼、昌邑城隍庙戏楼、昌邑柳疃玉皇庙戏楼等,同样,潍县城隍庙戏楼亦是作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存在的,是潍县城最早的戏楼。城隍庙戏楼坐落在城隍庙街中段路南,隔一小广场与路北的城隍庙大门遥遥相对。
  乾隆年间,潍县逢大雨,县治以西的城隍庙两廊坏了,尤其东廓损坏更为严重,郑板桥见了很是伤心,跟乡绅们商量着重修城隍庙,在大门对面修了一座戏楼。据《潍县志稿》卷九记载:“清乾隆十七年,知县郑燮倡捐,阖邑绅士陈尚志、田廷琳、谭信、郭耀章、陈翠、王尔杰、谭宏等,添建戏楼一座于庙前。”由此而知,此楼系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新修建的,这比“四大徽班”进京早了整整38年,可见潍县的民间演艺活动已很兴盛。
  戏楼基础部分为1.5米高的石砌台基,台基上建有单出檐的戏楼主体部分,雕梁画栋,戏楼前部由四条承重台柱撑起,造型古朴典雅。前列四条楹柱,楹柱上挂有两幅楹联,一幅是“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一幅是“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正面大谨题有“神之听之”四个大字,都是知县郑板桥所书。戏楼南北很窄,宽不过4米,没有后台,在戏楼的西旁有两间库房,有石台阶与戏楼相连,作后台用。
  板桥写建楼用意 城隍出巡唱大戏
  为记述建戏楼的用意,郑板桥撰文《新修城隍庙碑记》中曰:“新立演剧楼居一所,费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岂有神而好戏者乎?是又不然……不过因人心之报称,以致其重叠爱媚于尔大神尔。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娱之哉!况金元院本,演今劝古,情神刻肖,令人激昂慷慨,欢喜悲号,其有功于世不少。至于鄙俚之私,情欲之昵,直可置弗复论耳。则演剧之楼,亦不为多事也。”
  潍县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城隍庙开门烧香上供和农历五月初一城隍爷出巡时,戏楼及两旁街道,便是庙会的主要场所。《潍县志稿》卷十四记述说:“五月一日,俗为城隍神出巡之期,仪仗鲜明,争妍斗巧,木工、铁工行,均各有旗帜鼓乐,游观者几于万人……邻县数百里之人,多有来者。”此时,从农历初一到初五,有多个戏班在戏楼轮番演出,戏楼两旁扎有看台,台上坐满官商豪绅,台下人群拥挤,争相观看:在戏台两侧道旁摆满商摊,有卖香币的,卖泥娃娃的,卖刀枪剑戟儿童玩具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挂卖“欢喜团”的,卖糖葫芦的,提大锡壶卖茶汤的……热闹非凡。
  据载,清末民初的职业戏班昌乐“三庆班”、潍县“四喜班”,都在这戏楼上唱过戏,最后一次城隍爷出巡并在戏楼唱大戏是在1923年。
  二十世纪初,潍县文人、民间医生裴星川在一首《竹枝词》中这样描绘城隍庙及戏楼、小广场一带的市井景象:“衣裳鞋帽通身新,互拜亲朋与四邻。香纸媚神求福佑,城隍庙里聚人群。儿童得意舞婆娑,庙外浮摊玩具多。木制刀枪泥老虎,小型皮鼓小铜锣。城隍庙外大戏楼,板桥题字最风流。酬绅还愿烦优孟,正月接连演不休。”
  后来戏楼由于年久失修,逐渐倾废,于1951年拆除。
  -
  席棚搭成大戏院
  能容纳七八百人
  城隍庙街东侧原是一个小的十字路口,路口东边是胡家牌坊街,如今,胡家牌坊街已成十笏园文化街区内的一部分。从街口进入街区,一路东行,郑板桥纪念馆西侧50米有一栋整齐的仿古建筑,大门上方挂着“贝叶经博物馆(筹建)”的字样。潍县最早的戏院——潍县大戏院原址即位于此,轻抚着青砖墙,席棚搭成的戏院浮现在眼前。
  1928年春天,青岛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城,住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店内有一大院,可以搭台演出,他就张罗了一下,试演起来,反响很好。适值县建设科筹划救灾募捐,便邀请永安班到城里胡家牌坊街的武衙门举行义演。永安班此次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当年“双十节”又被邀到南沙滩公演。
  驻防潍县的国民党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倡议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定武衙门大院,1929年由潍县商会出资盖起席棚建筑的戏院,后加草顶,名为“潍县大戏院”,棚内搭上戏台、摆着条凳,可容纳七八百人,这对潍县来说,已是空前未有的规模。
  最初在此演戏的便是永安班。为了提高演员阵容,除永安班原班人马外,潍县大戏院又礼聘陈少燕三姐妹及与之相搭配的须生金继谭来此演戏。陈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观众为之风靡,“三天不吃饭,看看陈少燕”的噱语几乎无人不知,直到她离开潍县多年,还有人念念不忘。在陈少燕之后,礼聘的是另一著名坤旦白素莲。白素莲扮相艳丽,才艺出众,又一次引起轰动。
  潍县大戏院满足了潍县人娱乐、听戏的需要,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人们都觉得县城不能没有一座戏院。然而,潍县大戏院的席棚太简陋,已有破损,演出两年就不再营业,1930年拆除。  齐英华
  -
  永乐大戏院成为新地标
  1948年5月23日,永乐戏院刊登在《新潍坊报》上的演出广告。
  京剧于清末民初传入潍县,在白浪河两岸延伸,为其在潍县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潍县大戏院虽然每天座无虚席,经济收入颇佳,可硬件设施着实差了些,冬天冻得脚痛,夏天燥热,偶遇大雨则屋漏,已难以适应京剧在潍县发展的需要。新的京剧“地标”应时出现。
  -
  名票谭资九出地
  建成永乐大戏院
  潍县东关西四平街曾有过一段辉煌的过往,这一切都与永乐戏院和谭资九有关。李家街北与后所街交汇处再往北至福寿东街,有一条百余米的小巷——西四平街,现大约奎文区世纪花苑小区附近,就是永乐大戏院原址所在。
  二十世纪20年代末,潍县大戏院的诸多看客中,就有谭资九。他二十出头,家境殷实,喜欢票戏,萌生了兴建一所像样的、正规戏院的想法,如此,可带来经济收益,亦可聘请全国的名伶来潍演出,方便自己结识各地名角,观摩和研究京剧。
  当时,谭家在东关西四平街有32间房子,他征得家人同意,打算用此处地产建戏院。1929年,潍县北乡寨里村张有声、张少吾、宋有声等人从事人造丝绸的活,销路很广,利润很高。他们把积蓄的一些余钱,存在同聚恒银号生息,但又觉得仅靠存款的利息十分有限,想做投资,得知谭资九正在筹资建戏院,便大胆决定投资。经过设计、绘图,预计建筑费需1万余元。张有声等人联络了12名股东,每人出资500元,共筹集资金6000元,缺额部分,他们从同聚恒银号贷款解决。
  1930年底,永乐大戏院落成,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横匾自右至左写着五个颜体大字:永乐大戏院,两旁楹联为“永丰坊前百尺楼台平地起,乐游原上几声歌板遏云行”。
  建成胶济铁路沿线较大戏院
  京剧在潍县的极度繁荣是二十世纪30年代,这与永乐大戏院有着极大关系。永乐大戏院按北京的戏园子样式设计,却又比北京的戏园子都大,是胶济铁路沿线较大的戏院,一时间轰动北京。戏院为三层楼房,进大门迎面是票房,大厅分为楼座和池座,能容纳千人左右。戏台子坐南朝北,台下池座有300多个座位,清一色的楸木连椅,前排设官座,招待军政显要人员;后排设军警席,供驻军纠察队及公安警务人员看戏并维持秩序;和戏台相对的西、东、北三面是二层圈楼,雕花镂牙,美丽非常;二楼为楼座;和戏台对面的楼底是站票区,站票价格低,可以让戏迷大饱眼福。
  戏院设有茶水柜,每碟瓜子一角钱,茶水按使用杯子多少计价,每杯一角钱。此外还备有干净的湿热毛巾,在演唱中有次序地送到座次较好的观众面前,供其拭面擦手,夏天还会在毛巾上洒花露水。在收瓜子、茶水费同时还收“手巾把”赏钱。戏院所售戏票有全价的整票和半价的优待票。星期日午场免费招待当地驻军。
  首批管理团队,张有声任董事长,张少吾任经理,宋有声任会计。演员方面,以潍县大戏院的班底为基础,再加潍县城老四喜班的主要成员,如花脸王永祥、小生许世成等组成了永乐大戏院的固定班底(俗称底包),这个班底外出演出亦称“永乐”。账房每天收入租金40元,故建院所欠外债5000余元,不到一年即清偿完毕。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1948年潍县解放前,先后到永乐大戏院献演的名角很多,安舒元首先来潍,著名花脸金少山与旦角海艳琴在永乐大戏院同台演出《霸王别姬》,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派旦角创始人张君秋,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等都争相来永乐演出,还有白素莲、唐韵笙、李万春、田菊林、白家麟、盖春来、黄桂秋、李宗义、裘盛戎、张艳卿、刘美君等纷纷来此献艺。
  -
  多次转手更名 木料挪建剧场
  永乐大戏院在经营中曾多次转手,多次更名,一度改名为升平舞台。七七事变前,由孙希清、谭金亭二人租用,改名菊阳社。1939年正值日伪时期,停演京剧,将戏院租给廿里堡英美烟草公司高级职员李纯忠、李宗起开设皇宫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这期间,永乐大戏院没有上演京剧,其他时间一直保持着上演京剧的传统,1941年后仍改回永乐大戏院。
  原商定戏院建成12年后归谭资九,但拖至第15年张有声仍然不交,张、谭两家起了纠纷,官司打到济南才知道,张有声做了假文书,私自将移交年限改为15年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谭资九按约将永乐大戏院收为己有。因蒋介石发动内战,交通阻塞,铁路中断,市面萧条,民心不安,戏院演唱时断时续,惨淡经营。在永乐大戏院先后当过老板的有张华谱、赵子林、包顺义、于冠涛、王继昌、王金永、朱景怀等。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永乐大戏院的基础戏班在5月10日开始演唱,首演京剧是《打渔杀家》。随着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市面一天天繁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京剧为传统优良剧种,格外受人欢迎,故永乐大戏院的演出业务空前兴旺。
  如此经营达四年之久,因戏院房老失修,成为危楼,继续使用恐有危险,于1953年停演拆除,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其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  齐英华
  -
  繁华坝崖街戏院剧场兴
  一座座戏院在永乐大戏院之后相继开办,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潍县观众,也默默改变着老潍县城的气质。潍县坝崖街,今潍坊百货大楼以北曾有一处戏院,名称曾为中华大戏院、明星电影院、兴亚剧场、光华电影院,后原址新建大同戏院。
  -
  中华大戏院建成 陈蜚声书写匾额
  潍城区和平路百货大楼以北,目前是建设中的潍坊百大商务中心项目,再往北则是和平广场楼盘。二十世纪30年代,这里是潍县南坝崖商业区,是潍县城和东关坞之间的繁华地带,比永乐大戏院所在位置更适合建戏院。
  1933年,县长厉文礼为建立南坝崖商业区,将街两旁空地分段投标出卖。丁叔言购得路西较大的一块地皮,出资兴建戏院,至1934年落成(有资料中记为1935年),砖木结构,可容观众1200人。戏院大门开在房子南端,上额是潍县进士陈蜚声书写的“中华大戏院”,系以水泥精工制成。临街建了十余间商业门市房,对外租给经商者使用。
  戏院由丁叔言的本家丁玉堂经营管理。因地处新辟的商业街,也是潍县中心地区,西临城里,东靠东关,南至火车站,北到北坝崖(商业中枢),戏院开业时观众颇多,开始先演京剧,以后也演过评剧。在和平环境里,晚上城门关闭很迟,坝崖街夜间畅行无阻,所以日夜演出两场,上座率较高。
  193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因电线故障起火,戏院被烧毁,幸而由保险公司出资修复,当年即重建竣工。1936年下半年,戏院改名为明星电影院,多是放映有声电影,每隔四天换片一次,这些影片多是由上海明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主要演员是胡蝶(女)、郑小秋(男)、王献斋(反派角色)、王征信(侦探片主角)等全国著名的电影名星,很受欢迎。同时影片从无声到有声,在潍县公开放映尚属开端,所以观众不少。
  戏院两度更名 曾被日军接管
  日军侵占潍县城后,中华大戏院由新民会接管,委托英博医院日本人小板代管,仍演京剧、评剧等。1942年,新民会将中华大戏院整修一新,改名兴亚剧场,上演的除了京剧,日本矢野杂技团也在此演出过。1943年又以放映电影为主,上映过国产片《淘金记》《十三妹》《千里送京娘》《木兰从军》《盘丝洞》《大破白雀寺》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接管,更名为光华电影院,恢复演出京剧。经常在此演出的,前期有李秀芳、赵美娟、尹君卿、王云魁等,后期有赵溪远、赵露萍、张云霞等。有时也邀外地名角,演期较长的为麒派老生徐泽民。
  永乐大戏院的演员乃至潍县的票友,也常来此合作演出。1946年新年,接连合作演出数日,阵容充实,戏码精彩,成一时之盛。票友参加演出的有陈伯涵、丁耀奎、杨徽忠、张竹川等多人。单是丁耀奎一人,就演出《拾玉镯》《乌龙院》《平贵别窑》等数出。陈伯涵平日也在这里票戏,名票刘思敏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演出,还能与丑角王云魁演票友很少涉足的《背板凳》。
  1948年潍县解放前夕,光华电影院因防碍“城防”,被国民党军队全部拆毁。
  -
  集股搭建大同剧场
  京剧团演员擅应变
  南坝崖街本就是商业云集的繁华地带,又是城区通往火车站的交通要道。光华电影院已毁于战火,无法承担戏曲演出任务,整个城区只有永乐大戏院尚在营业中,往来客商和赶集的农民想看戏很不方便。
  1949年3月,在淄博张店组班演出的京剧演员宁顺来和山东矿务局原科长张超,看中了这一黄金地段,张超出面集股,经潍坊特别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此旧址处搭建了一座房顶搭盖芦席的简易剧场,有座位980个,取名“大同剧场”(有史料中写作大同剧院,俗称大同戏院)。宁顺来率张店中华戏院的部分演职员雷振东、徐佩珠、李芳兰(筠)、小生穆庆林、花脸庐务本、小丑王华亭、琴师陈振五(有史料中写作陈振武)、青年旦角演员陈玉琴、郑宝庆、李金城、孔祥林、魏庆红(有史料中写作魏庆洪)等30余人来到潍坊,于1949年4月正式在大同剧场开台演出。首场由王佩珠(旦角)、王佩霞(小生)姐妹领衔,演出了《红娘》《勘玉钏》《盘丝洞》等戏,颇受欢迎,大同京剧团也由此组建起来。
  民间职业剧团改革之前,大同京剧团是与永乐、光明齐名的三大剧团之一。宁顺来是文武全才的麒派老生,曾在济南、张店等地组建过四个戏班。业务骨干中,文武老生雷振东是著名老生雷喜福之子,曾坐科于北京富连成,同时,他还是宁顺来的女婿。剧团还经常邀约流动演员来潍演出,一方面增加剧团收入,另一方面观众能不断看到新演员、新剧目。从1949年到1957年先后邀约来大同演出的知名京剧演员有毛世来、管韶华、王熙蘋、李元春、崔盛斌、王鸣仲、张鸣宇、黄少华、赵慧秋、赵麟童、丁至云、林玉梅、李如春、周啸天、吴吟秋等。
  大同京剧团的行当演员,都能适应不同流派的戏路,如同一出《龙凤呈祥》有不同的演法,海派演《甘露寺相亲》和《尚香别宫》时,唱五音联弹,不同于京派,观众看着新鲜有趣,效果好。为适应演出需要,演员们就需要临时“钻锅”(即现学现背),白天说戏,晚上演出,应变能力很强,这也是大同演员的特点之一。
  1952年张超犯法入狱,其他股份退还,剧院归公,宁顺来改任经理。1953年潍坊市财政局房产股重修。1954年因和平路拓宽,大同剧场拆除。大同京剧团先后迁至东市场原天主教堂旧址、白浪河东岸的光华剧场演出。大同京剧团于1958年8月与永乐剧团合并,组建了潍坊市(县级)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
  齐英华
  -
  存烟仓库改建光明剧院
  二十世纪50年代,潍坊市内有三个民营剧团、三个民营剧场,光明是其中之一。光明剧院是在烟草公司基础上整修改建而来,剧团及剧场的存在活跃了坊子群众的文化生活,配合周围农村物资交流会和大山会演出促进了经济发展。
  -
  剧场房屋已坍塌
  留下难忘的回忆
  2021年5月,坊子火车站候车室外、一马路与安丘路交汇处东侧,万和楼修缮工程尚在进行中,往东走约100米,一马路东首,有一栋院门紧锁的老旧厂房,这里最早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存烟的仓库。1949年,坊子新民剧院在此创建,1950年春改名为光明剧院,1955年秋,演出队伍改名为坊子光明京剧团。后为公私合营,1971年光明剧院无偿移交坊子工委。
  2022年3月,记者在坊子老街居民、71岁的单启友带领下,穿过弯弯绕的胡同,钻过几个半人高的墙洞,来到剧场旧址内部,房屋顶部已经坍塌,一根大梁斜插在地上,地上乱糟糟,墙角处堆放着沙袋。此处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左右,东侧是仓库门,西侧是舞台,墙上“出将”“入相”两个小门连接着后台。
  单启友家原在堂子胡同,胡同北头是火车站,跑出胡同往东一拐就是光明剧院。五六岁时,他常常从家里跑出来,到戏院看戏,小孩子不买票挤进去,偶尔从卖瓜子处抓几个塞嘴里,没有座,他趴在舞台边上,跷着脚仰着头看台上的演出,演的是什么他并不知道,只是看着热闹,“当时觉着剧院很大,现在看也就能坐100人左右,那已经是很红火的场面了。”单启友说,随着年岁增长,他知道剧团里有一位叫马春阳的很有名,印象最深的戏是《穆桂英挂帅》。
  61岁的坊子老街居民王克利对光明剧院记忆犹新。据他讲,戏台高1米左右,由木板搭成,他特别喜欢看武戏,演员翻跟头震得戏台“呯呯”响,也跟着学会唱几句,甚至自己编的顺口溜融入京剧腔,特别有滋味。后来也常在里面看电影,冬天人们冻得脚发麻,趁着电影换片的工夫,跺脚取暖。整个坊子都来这里看戏、看电影,这里是最有人气的地方。
  -
  筹集股金40万元
  整修仓库搭剧院
  1949年春,在潍坊特别市坊子区政府的倡导下,坊子工商联合会个体工商户中的季会卿、邱作发、李同升、于干臣、胡绪勤等六人作为股东,发动大家入股投资,筹集股金40万元(旧币),邀集了京剧流散艺人孙连太、李悦栋、孙光斗、刘占义、李玉梅、宋翠宝、吴连生及文武场(即乐队)的关德胜、吴连成、刘善德、孙仲岳等30余人为成员,租赁前张路院村陈仓林赁铺的影堂、隔扇(舞台设施)和昌乐县裕祥村的戏箱等设施,组建剧团。
  他们在原坊子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库房基础上,加以整修,在朝北的大门上方写上“新民剧院”四个字。房西头用砖砌成长约8米、宽约10米、高约1米的台子,填上土,前边围上半圆形木栏,再用影堂隔扇一隔,左“出将”,右“入相”,有了上下场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台。
  剧院设座席650个,可容纳700余人。舞台前方设七八张方桌,有茶水、瓜子,有卖水的水柜,称作包厢,属一等席。包厢往后,是简陋的长条木板,作为座席。剧场最后是用土筑成的一个高台,用绳子拦起,叫临监席,由派出所的人在内坐着维持秩序,以防演出时有人闹事。
  选出首演剧目 巡演效益良好
  1949年农历五月初一,新民剧院正式开台,首场演出了《黄金满台》(黄金台)、《鸿銮天禧》(豆汁记)、《龙凤呈祥》(刘备招亲)等剧目,首演的这几出戏都比较喜庆,取其喜庆吉利之意。改称坊子光明京剧团后,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维持演员的生计,不断聘请流动演员小组联合演出,曾接待过较有声望的刘家班(刘寿山、刘颜琴、刘雅琴、刘连生)、张家小班(老板张玉顺、弟子张月明、张月亮、张月昆、张月盛、张丽秋)、齐兰秋、滕步云、李韵珠、姜月玲、赵慧秋、俞砚霞、王亚伦、马玉良、陈洪声、刘奎童、小王虎辰、韩小楼等。演出的剧目大致是古装传统戏:《红娘》《玉堂春》《凤还巢》《勘玉钏》《秦香莲》《借东风》《失空斩》《四进士》《追韩信》《徐策跑城》《长坂坡》等。
  1956年,坊子光明京剧团在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固定了流动演员马春阳(老生)、徐金玲(刀马花旦)、筱玉昆(女、文武老生)、孔宪珍(青衣)、刘伶童(武生)等。由于行当齐全,演出阵容较强,又排演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剧及新编历史剧,巡回演出于胶济铁路沿线各城镇,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和经济效益。1958年3月16日,坊子光明京剧团合并入安丘县京剧团。
  -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 又建多处剧场
  潍城区西市场街,弯弯的街道南侧,一栋刷成棕红色的四层建筑格外吸睛,大门上方写有“潍坊艺术剧院”几个鲜亮的大字,如今这里是艺术剧院所在。这栋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当年,潍坊市工商业联合会出资6亿元在此新建和平剧场,木瓦结构,池座、楼座共1170个座席。1954年5月开业,负责人李洪翥。1973年3月,和平剧场无偿交给潍坊市文工团。1975年停用,1981年改为文工团排练厅。
  亚星桥桥东头路南,泰华商圈的核心地带,假日广场沿河而建,南下河街车水马龙,西侧是特色小店。1954年,由杜志远、合兴利等八人集资10910万元,在若飞桥东头南侧,临近拆除后的东关坞坞墙、原东关估衣市街旧址,南下河街西侧,建成竹席结构草棚戏院,名为光华剧场,可容观众800人。1955年12月开始营业,负责人杜志远。1958年拆除。1979年经市政府研究批准,将光华剧场旧址无偿移交潍坊文化馆。
  潍城区青年路与民生街交叉口东南角,是金沙城市广场建筑群,东临白浪河,西望潍坊商品城,这里已是一片繁华。回到1954年,此处建成工人俱乐部,只容观众560人,1977年拆除后改建为工人剧院,1980年竣工,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可容观众1980人,工程造价200万元。
  工人剧院设计新颖,规模宏大,设备齐全,装潢考究;配有天津产东风牌座椅,并设有招待所、化妆室、讲座室、贵宾休息室、观众活动厅和地下展厅。舞台宽大,影剧皆宜,1980年2月1日对外开放,首映电影《红牡丹》。该院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最大的工人剧院。
  上世纪70年代,潍坊柴油机厂和较大厂矿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剧院或礼堂,华丰礼堂、军分区礼堂、文化礼堂、潍洲剧场等除开会外,也供剧团演出。如今这些剧场多不复存在,剧团演出也多选择潍坊大剧院。
  -
  人民剧院建成呈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气象。如果寻找这一时期京剧发展的“地标”,非潍坊市人民剧院莫属。人民剧院是潍坊解放后建筑最早的演出设施之一,不但墙壁做了音效处理,还在舞台下方放置了十几口大缸,用来增强音响效果。
  -
  人民剧院紧挨大路
  舞台豪华设备完善
  人民剧院原址位于东关叶挺街猪市口街对面,即今奎文区潍州路至四平路之间的东风东街中段路北,针巷子东侧有一栋白色建筑,曾经是潍坊市社保中心所在,有一段时间是经营红木的专营店,目前正在装修。这栋建筑所在,即是人民剧院原址的一部分。
  彼时,和平路拓宽,大同剧院被拆除。1953年,潍坊市(县级)工商联合会与李寿昌、于吉生等246人私人入股,合资11亿元(旧币),在东关叶挺街兴建了人民剧院。1954年动工兴建,1955年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剧院占地面积为2349.4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16.91平方米,其中剧场建筑面积为975.15平方米,演员宿舍为279.84平方米。
  人民剧院坐北朝南,大门紧挨着叶挺街的路边,拾级而上七八层台阶,就是剧院三个并列的检票大门,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大大的玻璃橱窗,用来张贴海报和宣传画。大门上方横书四个约两米见方苍劲有力的大字“人民剧院”。
  进入大门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休闲厅,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间耳屋,左边是售票处,售票窗口在剧院外面叶挺街上,右边是员工休息处。休闲厅北边有两个大门,分别是单号和双号座入口,进入剧院内就是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剧院设备较完善,冷气、吸气齐备,并配有较好的演员宿舍楼及剧团食堂,观众池分为两层,座椅为半软座椅。1955年至1963年,院内为连椅座席,共有座位1270个。1963年底将楼下观众池连椅改为半软座椅,共有座位1067个,因1980年增添电影放映机房,拆除座位117个。
  穿过观众席顺着有下坡度的走廊就到了北边的演出舞台,偌大的舞台全是用优质木板铺就,上面覆盖地毯。舞台后面是一排演员用的化妆间,化妆间东西两边各有一个门,分别通往剧场办公室与工作间,后面的中间有一个后门,推开后门是一个2米多深很大的四方形院落,院落最北边是一排小平房,专供来此演出的演职员工住宿休息之用,后来改建为二层小楼,从后窗向北望去,可以看到水面辽阔硕大的后苇湾。宽阔的院落是演员们练功和练声的地方。
  剧院东西两边是南北狭长的院子,院子的南边都有大门通往叶挺街,以备散场时疏散观众和为剧团往北边的舞台运送器材道具用。东边院子设有男女露天厕所,西边院子建有4米多高的院墙,墙外边是一条很深的胡同,胡同再往西是叶挺街小学,后改为东风二小。此胡同从叶挺街一直延伸到接近剧院的舞台处,胡同虽长,但因东边是剧院西墙,没有住户,只有西边三四户人家。因紧挨着剧院舞台,在胡同深处就能够清晰地听到剧院里面的锣鼓声、器乐声和演唱声,除了看不到,不亚于在剧院里面前几排听戏的效果。
  台下摆大缸用来扩音 墙壁做音效处理
  人民剧院是潍坊市当时最好的剧院,不但周围墙壁做了音效处理,据剧院的老员工介绍,在舞台的下方还摆放了十几口大缸,用来增强音响效果。演员在舞台上演唱,不像现在都戴着胸麦,过去全凭着演员原声演唱,声音却能灌满全场,每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一点嘈杂声也没有。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才开始在舞台的边沿摆放几个矮矮的麦克风用来扩音,增加音响效果。
  当年还经常有外地的京剧名角来潍演出。每当有名角来潍必到人民剧院演出,这时剧院的员工孔祥林老先生会提前一天书写海报,他是当时潍坊知名的书法大家,字体清秀隽永,写的海报就像书法作品一样。还有谭占兴老先生也是知名的书法家,并且是与陈天才齐名的象棋大师,也负责书写海报。演出海报张贴到各街巷显眼处,上面写有第二天演出的剧目、名角的名字和饰演的角色以及售票时间、价格等。
  人民剧院负责人李文翰待人和善,极有人缘,对工作认真负责,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剧院检票的李洪义、侯勇等,卖票的王宪梅等都是工作认真、严于律己的员工。再加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纯正,没有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也没有逃票的。所以老戏迷们会心安理得地在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早早地在剧院外面售票处,排成长长的队伍等候买票。买到票的高高兴兴只等着晚饭后到剧院看戏,没买到票的超级老戏迷,在万般无奈下只得晚上到剧院西边胡同深处,于舞台临近处听戏,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坐在马扎上,跟着戏中的唱腔在腿上打着节拍,并且小声哼唱着,还不时互相之间评论哪个角色唱得精彩,唱得到位,那个兴奋劲儿绝不亚于在剧院里面亲眼看演出。深胡同里没有灯光,遇到漆黑的夜晚,几个戏迷抽着烟,在黑暗中烟头一明一灭,不知内情的人进入胡同着实吓一跳。
  公私合营后 剧场管理所设在剧院
  自营业至1956年底,人民剧院归潍坊市(县级)工商联领导,有私方代表任业务主任。在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剧院在自愿的基础上,报请市政府批准,于1957年1月1日起公私合营。
  1957年春,文化科报请市政府批准,成立全剧院管理机构——潍坊市(县级)剧场管理所,为文化科直属单位,下设人民、和平、光华、光明四个剧院(场)。剧场管理所设经理兼人民剧院经理,剧院(场)设业务主任,办公地点就设在人民剧院。1961年10月,经潍坊市委研究同意成立中共潍坊市剧场管理所党支部,王仲源任党支部书记,刘皓任副书记,张肃任组织委员。
  自合营至1965年,剧院由市政府文化科领导,由市政府任命剧院经理。1966年至1975年由潍坊市革委会宣传处领导,1976年至1983年12月由市文化局领导。1983年底,人民剧院升为地市级剧院,归地改市后的潍坊市文化局领导。二十世纪80年代,剧院设办公室、机务组、服务宣传组、招待所、冷饮部5个中层机构,有在职干部职工22人,离退休干部职工28人。
  李新华 齐英华 郎丰华
  -
  演员之家名角展现风采
  厉慧良在《钟馗嫁妹》中饰钟馗。
  厉慧良在《挑滑车》中饰高宠。
  人民剧院素有“演员之家”之称,一直是省内外艺术表演团体在潍坊市演出的主要场所,全国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演奏家曾在这里展现风采,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交流发展,丰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
  曾上演十几个剧种
  盛况空前一票难求
  人民剧院开业后的首场演出是潍坊市大同京剧团陈玉琴与钟继祖演出的《贺后骂殿》、高鹤龄的《徐策跑城》、苏茹兰的《杨排风》。先后来此演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及著名演员有陕西省京剧院尚长春,石家庄市京剧团奚啸伯,天津市京剧团厉慧良,内蒙古京剧团(原中国京剧院四团)李万春、李茹春,梅兰芳京剧团(原北京京剧团)丁至云,中国国家京剧院袁世海、冯志孝,徐州市京剧团许翰英、徐东来、徐东明,上海京剧院童芷苓,北京燕明京剧团赵燕侠,北京京剧一团吴素秋,其他著名演员白玉坤、毛世来、尚长麟、黄桂秋、良一鸣、吴韵芳、张鸣宇、方荣翔、宋玉庆,还有著名武生于剑、名丑张春山以及山东省著名吕剧演员郎咸芬、淄博五音戏剧团著名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著名电影演员陈述等。
  在人民剧院上演的剧目繁多,有京剧、豫剧、评剧、话剧、越剧、吕剧、梆子、茂腔、五音戏等十几个戏曲剧种;还有歌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多种演出。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出,给潍坊人民留下深刻印象。昌潍京剧团连续演出京剧传统戏《红娘》《秦香莲》《白蛇传》《牛郎织女》118场,是人民剧院建院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团。昌潍吕剧团上演吕剧《李二嫂改嫁》,每天演出三至四场,场场客满,共演出73场,创造了人民剧院上座率的最高水平。
  1967年,潍县京剧团陆续在此演出《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海港》《小保管上任》等现代京剧,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可谓一票难求。
  据统计,自1958年至1986年,剧院共接待全国各地艺术表演团体479个,演出2414场,剧团收入643812.83元。
  -
  厉慧良来潍演出 举行义演做示范
  1962年11月1日,以著名表演艺术家厉慧良为团长的天津京剧团来人民剧院演出。当时,昌潍专署及潍坊市的党政领导对此十分重视,以潍坊市政协为主,加上市剧场管理所及人民剧院的负责同志组织了专门接待班子。
  剧团到潍时,有关领导到车站迎接,专人专车接到剧院,在剧院门前,工作人员列队迎接,并在当晚由市政协出面,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昌潍地委、专署及潍坊市的党政领导接见了天津京剧团的领导及部分主要演员,这是有史以来接待剧团规格最高的一次。按领导的意见,安排厉慧良住专署招待所,厉慧良为演出方便,要求住在剧院,剧院的同志糊天棚、刷墙,为厉慧良先生演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剧院还从饭店专门请来厨师做饭。这次接待工作细致、热情、周到。
  剧团演出效果也极佳,场场爆满,受到广大戏曲爱好者的一致赞扬,演出剧目为厉慧良的《挑滑车》《钟馗嫁妹》《火烧望海楼》《夜走麦城》《长坂坡》,共演出7场。
  剧团的演出令人赞誉,购票者络绎不绝,每天窗口只售200张零票,许多观众从晚上就到剧院售票处买票。不仅昌潍专区各县市的观众来看,附近地区的京剧迷们也专程来潍观看厉慧良的演出,戏票空前紧张。人民剧院的干部职工限购1张,并不准到外面与观众排队争相购票。观众限购4张,有许多爱看京剧的老人,排队半宿也只能买到楼座的乙级票。
  11月4日,厉慧良为满足全区广大专业剧团和爱好者的心愿,提出举行义演,并以《钟馗嫁妹》为范例,加演白天场,为全区专业剧团做示范演出,当时昌潍、潍坊及各县的领导和专业剧团全部观看了演出,每场都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昌潍地委书记魏坚毅、潍坊市委书记郑伟民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祝贺演出成功。
  在潍期间,天津京剧团收入7492.45元,盛况空前,是人民剧院演出史上从未有过的。
  建“小世界”娱乐场 拆剧院拓宽东风街
  为提高经济效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86年10月12日开始放映70英寸大型投影录像,1989年6月21日改为150英寸特大型投影录像,并建成“小世界”娱乐场。
  1994年,因东风东街拓宽改造,人民剧院被拆除,完成它近40年的戏曲平台之路。剧院后面的后苇湾也填平盖起居民楼,成为苇湾小区。人民剧院虽然没有了,但潍县城的老戏迷们还是非常怀念当年在人民剧院看戏的场景,每当走过此处,就会驻足观望一番,闭上眼睛,好像又回到当年,耳畔又响起锣鼓声和演唱声,心内感慨万千。
  -
  新华影剧院紧依老槐树
  1950年12月,潍坊市各界人民群众在潍坊新华影剧院门前大街上迎接新年。
  改建后,新华影剧院的看台像运动场的观众看台,步步登到二层的高度。剧院、机房、办公室、职工宿舍,其总设计费在20亿元上下。新华影剧院平时放映电影、演出戏曲,同时也是昌潍专署和潍坊市的大会场地和礼堂,这一功能直至拆除也未改变。
  -
  影院巨资改扩建
  施工避开老国槐
  寻找新华影剧院的原址相对容易些,城区东风西街的那棵大槐树是最合适的参照。
  潍县城的文庙在东门大街(今东风西街)路北,朝阳桥(今亚星桥)西首,在海道司巷与曹家巷之间,大槐树以北,陈瑞曾先生说,新华影剧院在文庙附近,面对路南的棋盘街。如此,新华影剧院的坐标就十分明确了。此处今是一栋十余层的建筑,西侧有“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字样,沿街是典当行、珠宝店、客栈等门店。
  1948年11月,潍坊特别市政府决定筹建一所新的影院,地址在胡家牌坊街民教馆大礼堂内,名称新华影院。1949年1月,影院开业,内部规模很小,只能容纳观众500人。尽管如此,为了迎接潍坊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影院全体人员热情饱满,日夜放映两三场。
  1949年春,潍坊市在文庙旧址召开物资交流会,盖了一个可容千人的大席棚。交流会结束后,影院搬到席棚内,扩大营业,但席棚太简陋,夏天漏雨。此时,潍坊市隶属昌潍专署,影院改为直属专署秘书处,兼为专署单位的大型会议场所。专署了解到影院的情况后,研究决定:拨库存的200万斤高粱,卖出后作为建房资金,在原址建新影院。
  1949年底,影院开始改扩建,根据设计和实际资金情况,决定“不盖正式二层楼,改建成运动场和跑马场那样的观众看台,通体水泥制作,步步登到二层高度,全场可容座位1100人上下。院墙为双层砖,不建附属房屋和设备,所以院内没有厕所,机房建成后,影院在房旁小院中修建。机房改为悬吊式小三楼,从一楼有楼梯直达。影幕后墙盖三层楼,各建小房间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总设计费为20亿上下”。
  当时,文庙院内的多棵柏树早被砍伐,只剩下东南墙角的老槐树。树干直径约80厘米,有300年树龄,建筑公司觉得它的存在有碍施工,应该伐去,影院方与其再三研究,建筑公司最终将南墙房基稍退后一点,施工时避开一些,将老国槐保留下来,成为今日寻找潍县城里建筑旧址的参照和历史的见证者。
  影院开业前,请潍坊市书法家郭谷石给影院题写大字匾额,他书写了每字两米见方的“新华影剧院”五个大字,专署领导最终也同意将新华影院的名字改称“新华影剧院”,于1951年元旦开业。
  新华影剧院平时放映电影、演出戏曲,同时也是昌潍专署和潍坊市的大会场地和礼堂,这一功能直至拆除也未改变。1979年12月,新华影剧院改为潍坊市(县级)礼堂,1982年拆除,原址改建为潍坊市机关招待所的大门和道路。
  -
  ◎回忆
  在新华影剧院观看演出
  据最早参与创设新华影剧院的刘凌回忆,扩建后接待的第一家戏剧团体是当年2月来潍演出的许翰英京剧团。他们先在永乐大戏院演出而后转到新华,演出约两周。随来的演员有小生刘雪涛、小丑赵安业(后改名赵春亮)、旦角谷玉兰等。许翰英是后续的四小名旦之一,以演出京剧《红娘》在潍坊引起轰动。
  为抗美援朝义演演员大比武
  1951年4月,为支援抗美援朝,新华、永乐、大同三家剧院在新华影剧院举办抗美援朝爱国捐献义演活动。电影、京剧同时日夜上演,连续五天,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给国家。两家戏院除长期居潍的基本演员中,比较有名的有永乐的徐韵声(女须生)、大同的雷振东(须生、京剧名家雷喜福之子),流动演员只有武生崔盛斌在大同剧场、武生张鸣宇在永乐。他们同时在新华献艺,争先推出各人的拿手戏,剧场也成了京剧演员大比武的“擂台”。张鸣宇原来与其师兄王鸣仲搭档,当时王已经不在潍坊,张鸣宇平时以短打出名,在义演中他还推出了《五百年后孙悟空》等重头戏。崔盛斌演出的京剧《驱车战将》,是戏曲舞台上轻易不见的剧目,演出这天,新华影剧院座无虚席。演出直到午夜。
  -
  周亚川率省京剧团来潍献艺
  1953年,著名京剧演员周亚川曾率山东省京剧团一分团来潍在新华影剧院演出。周亚川擅演文武老生、红净,有一天海报打出来他的戏目是《夜审姚达》,非常罕见。周亚川在剧中扮演姚达,他身材魁梧,唱腔高昂嘹亮,有高派风韵,在道白上,又有麒麟童的滋味,周亚川的表演融内外腔于一炉,独具一格,真是念唱真切,做戏逼真。
  后来从资料上得知,周亚川1947年在沈阳演出《五花洞》中的包拯时,因不满国民党士兵对演员的凌辱,自编戏词,揭露时弊,触怒当局,险遭不测,避难于农村,直到沈阳解放。1949年2月经大连回老家,到达胶东解放区,加入胶东文协胜利剧团,并将几十年积蓄所制全副戏箱74件,无偿捐赠剧团。1949年7月,周亚川赴北平参加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56年曾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
  1954年的八一慰问演出
  1954年8月1日新华影剧院上演八一慰问演出,当晚开场的第一出京剧是徐东来、管韵华主演的《评雪辨踪》(吕蒙正赶斋),而后是徐东明主演的《辕门斩子》,由周啸天主演了《白蟒台》,大轴戏是来自江苏的周云灵、周云亮合演的武打戏《大舞乾坤圈》(哪咤闹海)。
  徐东明、徐东来姊妹已经到过潍坊演出,徐东明当时已经是余派须生的坤伶泰斗。周啸天,著名老生演员,以擅演京剧《夜打登州》《连营寨》《白帝城》等戏在全国闻名,后拜马连良为师,曾参加山东省京剧团,而后入天津市京剧团。周云亮弟兄也是有名的武生演员,周云亮特别擅演猴戏,有“南派美猴王”之称。这一晚,三个省派出的演员组成一场慰问演出,让听众过足了戏瘾。
  陈瑞曾
  本期图片由齐英华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潍城政协文史资料》《潍坊市文化志》《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潍坊市直文化单位史略》。王瑞甫、张德民、张黎明对本期均有帮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