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2-15 21:17
鄌郚总编

大同故里芝泮香

  大同故里芝泮香
  刘牧青

  “辉渠葱、两河蒜,芝泮烧肉景芝面”这是我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这句老俗话里的四种安丘特产,是安丘味道的代表产品。家在辉渠,童年起就常食辉渠大葱,其它的真是只知其名,难品其味。
  1974年8月13日(农历六月廿六),安丘发大水淹了好多村,其中临浯芝泮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单位之一。9月初,夏坡公社指令俺大队对口支援芝泮,负责建设4处民房。大队干部考虑到我姥娘家是官庄公社,认定我父亲对往返的路道较他人熟悉,就让他负责人员和物资运输工作、并负责管理生活。俺大队共出动了三辆地排车,由我父亲领头,往返100多公里,先是运送劳力及生活用品,接着又运送梁檩木料、高粱秸秆和麦秸等建筑材料。历时21天圆满完成支灾任务。记得结束归来,一参加支灾的社员说道:“在芝泮待了这么些日子,竟没尝过芝泮烧肉……”“别说尝了,就是味也没闻到!”大伙心里都明白,时社会经济匮乏,何况还是天灾水患的非常时期!
  今年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安丘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景芝文学笔会采风活动,乘大巴车赶到临东社区芝泮村,遗憾的是仅在大同公园短暂停留了一会儿。事后,我通过镇文化干部钟长臻同志,联系上了芝泮村党支部书记刘青梅、村文书曹志峰等人,并专程登门采访了几家源自芝泮村的烧肉加工业户。匆忙草成小文,与众友分享。
  地理位置及村情概况
  芝泮村,又名芝畔村,该村地处鲁中平原地带,由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盛产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自古以来就有“粮仓”之雅称。
  该村位于安丘市区东南29公里处,距景芝镇区14公里。东邻206国道、西有潍日高速,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北依景芝镇区,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临渠河,与诸城市隔河相望,西有浯河,浯水绕村流入伏留水库。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芝泮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居住人口780户,2340人,耕地面积2400亩。该村基层党组织健全,一个党总支下设二个网格党支部,全村共有中共党员83名。据走访调查,该村现有刘、赵、曹、姚、李、朱、王、任、于、张、范、杨和胡等十多个姓氏,其中刘、赵两姓居民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0%以上。
  该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大姜、长葱、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先后新发展面粉加工、造纸、化工、烧砖、水泥预制等多个集体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发挥当地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许多村民走出家门,进城务工经商。农历逢三、八为该村集日。
  2020年12月7日,芝泮村以村党总支、村委会为龙头,成立安丘市芝泮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为刘青梅。为全村农业生产、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工作提供系列化服务;统一组织购买、使用农业生产资料;大力推进民间工艺及制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积极搞好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依法自主开展各项有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活动。
  村名由来及人文历史
  芝泮,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地灵人杰。据考证,村名由来有二个版本:一是因村落地处景芝古镇的边沿地界,故称芝畔。二是该村曾有一株千年以上板栗古树,日久天长,某年夏秋季节树下生出一簇灵芝鲜草,村民顿觉惊奇,庄长用一瓷盘盛着,遂到密州府进献讨好,因灵芝大多生于深山老林,芝生水泮极为罕见,后来,州府赐村名为“芝泮”。难怪刘大同先生自称“芝叟”和“芝里老人”。
  “南有孙中山,北有刘大同”这是历史对民主革命先驱刘大同先生的定义和评价。刘大同(1865-1952),本名刘建封,字桐阶,号芝叟道人、芝里老人。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收藏家。1905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1918年他率队踏查长白山,是第一个查清长白山地貌的人,著有《长白山江岗志略》《长白山江岗全图》《长白山灵迹全影》等著作。
  革命烈士刘增,又名刘亦增,1904年生于该村,1926年秋,经中共山东区委介绍到武汉,考取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叶剑英同志的教导下,刘增迅速成长为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跟随部队转战南北,跋涉东西,后到达广州。1927年12月12日,广州起义,在进攻张发奎司令部的战斗中,刘亦增带领全班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在抢越马路,强占珠江大堤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抗美援朝烈士刘之怀,1924年4月生于该村,因家庭生活所迫,曾经干过伪军。1948年7月投诚之后,被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81师11团3营9连。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在上海战役中,荣立二等功1次。1951年12月,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新兴里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还有解放战争烈士杨增昌、刘汝金等……
  芝泮烧肉的历史渊源
  相传,明初之前,人们在宰杀生猪之后,以食肉为主,由于受风俗习惯和加工技术制约,许多猪下水大都是废而弃之。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之后,为发展国力,曾告诫地方官吏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时聪明的芝泮人,集思广益,大作猪下货的加工文章,人们将过去丢弃的猪蹄、猪肠等下货加工成了美味食品。由于此项手艺源于芝泮,人们称之为“芝泮烧肉”。屈指算来,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芝泮烧肉”名冠京城,相传,1750年春天,乾隆皇帝下江南(今江苏扬州)私访国情民意。时当朝宰相刘墉(诸城人,绰号刘罗锅)为主要陪同人员。之前在宫中,刘墉经常赞美家乡诸城,什么恐龙的故乡等等,乾隆皇帝心中产生了顺路到龙城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
  某日途经安丘,天已傍晚,遂在芝泮赵氏一家客栈留宿。晚饭前,乾隆皇帝与刘墉在客栈凉亭品茶闲聊,突然,一阵肉香从东南方向飘来,乾隆问刘墉:“此香来自何物?”刘墉回答:“要吃好饭,诸安二县,当朝皇上治国有方,在鲁东南诸城、安丘这一带美食多多,用景芝三页饼卷芝泮烧肉就是一例!”刘墉边说边指划。晚宴席间,乾隆品尝芝泮烧肉之后,龙心欢喜,连声说好。刘墉明白其意,并把这一祖传加工秘方带入宫廷御膳房,列为皇帝御膳用品。据诸城在京的老乡相传,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爱吃家乡的红烧肉,且对妻子家乡的芝泮烧肉也情有独钟。
  近年来,芝泮村党总支、村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动员大会的精神,聚焦群众期盼,发扬“严真细实快”的作风,对标典型、对标一流,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月”活动,明确村党总支书记为人居环境第一责任人,抓点带面,努力打造和保护“芝泮烧肉”这一食品产业品牌,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刘牧青,系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