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2-16 10:17
鄌郚总编

景芝史话

  景芝史话
  物华天宝  东夷文化五千载
  人杰地灵  烧酒神工六百春
  数百年来,景芝一直就是有名的酒镇、商镇。这里人才济济,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解放后曾是山东省淮安(后改称潍安)县县委、县政府驻地。现在是山东强镇、潍坊重点小城镇,工农商贸成龙,经济实力雄厚。全镇8万人正以昂扬的姿态,跨向新世纪。
  景芝镇地处安丘、高密、诸城三市界首。全镇共辖68个自然村,镇政府所在地也称“景芝街”,是安丘市最大的自然村,含14个行政村。镇境东、南两面与诸城市以渠河为界,东北濒临峡山水库,与高密市相望,西接安丘市的临浯、宋官疃、石堆三乡,北连王家庄乡。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l0公里,面积106平方公里。地势自西而东为丘陵、平原、洼地,主要河流渠河、浯河基本上是西南东北流向。烟(台)汕(头)(206国道)、景(芝)黄(旗堡)、景(芝)温(泉)公路纵横境内。
  远古时代这里是一片洼地。据本省著名地理学家邹豹君教授考,它是白垩纪时代形成的安丘、莒县以东大洼的一部分。邹氏在《论山东省地文的沧桑》中说,在距今60万年左右的“更新世之末,山东气候温和,出现阔叶林,内多桑树,因之又引起中国人的蚕桑事业,奠定了全世界蚕丝事业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有齐纨,本世纪以前东鲁产蝉翼纱。景芝一向多蚕桑,丝织业当然发达,只是后来才兴起了景芝东洼大片的红高粱和黄土地上丰盛的小麦。更新世又过了许久,这大洼作为潍河的冲积平原加入了胶莱大平原区。镇区东部的地下深层经勘测系古河床,迄今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深而厚的流沙遍布河床,中间夹有枯烂的古树残枝并发现过半截桅杆,地下水的流向也是自西南而东北。这不禁让人想起旧时来自镇西南流往镇东北的“运粮河”。据说秦汉时韩信、张良与项羽打仗,为便利运送军用物资,兴工数万开挖了此河。这一工程也对后来的水上交通起了不小的作用。它曾行驶过顺河船,入潍河而径至下营海口。当年的运粮河想必是在早已沉入地下的神秘古河的脊梁之上流过。
  史籍具体记载景芝的事无多,今搜求节录数条,略加表述。
  1957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在镇南发掘出大批珍贵文物(现藏中国历吏博物馆,见王思礼《山东安丘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比命名“大汶口文化”的泰安大汶口遗存的挖掘还早两年)。这一发掘,对于探究景芝古代史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是一系列酿酒、盛酒、贮酒、饮酒陶器的发现和确定(见王树明《考古发现中的陶缸与我国古代的酿酒》),表明了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东夷人已奠定了酿制果酒、黄酒的基础,从而把景芝酿酒史上溯了四千多年。60年代初镇东出土过青铜剑,1978年在镇北大小河北村发现了两处殷商遗迹,镇西也发现过古建筑遗址。
  据史书载,景芝在唐尧虞舜时代属青州,夏为斟寻国地,商属营州,春秋时分属青、幽二州,战国属齐,秦隶琅琊郡,汉属昌安县,唐宋属密州的安丘、高密、诸城三县分治。元属高密县潍川乡,明朝由青州的安丘、莱州的高密分辖。清代、民国分属诸城、安丘、高密三县(清中叶曾为诸城、安丘、高密、昌邑四县)分理。
  现着重从汉代起,追寻这里文化历史的踪迹。
  镇南彭旺(旧写作彭王)村有汉初诸侯彭越墓,此系口头传说,而镇西的金銮殿岭和九女岭之间,有代替刘邦出降项羽而被杀的功臣纪信之墓,却是见诸史书。该墓早已被盗,墓内浮层仅留黑灰和陶俑。李希章先生有文说附近村庄有纪信庙,后人讹称“急心庙”,患心痛病者往往去拜庙求神。当年韩信于景芝以东潍河津口斩龙且之战,曾在这一带集结过军队。
  景芝街、大付岗、凉台以西均有大土堆,那是古时候传递信息的墩台,每隔10里1个。这一线是高密、景芝去府、进京的官道,鹿村西南、景芝以西还有长亭(也叫官路亭)。60年代初镇西的土崖坍塌,现出了古时制造五铢钱的钱模来。
  清末书法家、学者陈蜚声所著《伏乘》,论证景芝以西的九女岭上和景芝以南的伏留龙山下,有汉代经学大师伏生后裔们的坟墓(乾隆二十九年的《诸城县志》曾对此提供过线索)。伏氏从伏生的九世孙伏湛和伏凤起,分为东武房和安丘房,两房一居伏留村,一居宋官疃乡的伏戈庄,都出了许多经学家和武将。东武房的名气比较大些,因为大司徒(丞相)伏湛和驸马伏完以及汉献帝的皇后伏寿都是东武房人。伏氏两房从东汉到南北朝末期,历时六七百年,堪称赫赫望族。
  唐朝至元代中叶对景芝的事虽没发现史书记载,但是曾出现过彼时所建非常堂皇的庙宇,由此推知这一时期景芝各方面都颇为繁荣。前院村一带流传着一首很有参考价值的民谣:“王母寺东一佛堂,相传栋梁是隋唐,年深日久无僧住,满院秋风梨叶黄。”宋代,从密州(今诸城)知州苏轼眼里,看到的是一片“桑麻之野”,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马平川的原野是纺织之乡。
  《元史·顺帝本纪》对景芝略有所载,说元顺帝至元三年“立高密县潍川乡景芝社巡检司",这是所见到史书中最早提到“景芝”之名的记载。关于“景芝”命名的由来传说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宋朝这里的井内生出灵芝来,始名该地为“井芝’’。由于谐音字的更替,后来便演化成了“景芝”。有的则说产灵芝时间是在宋朝的景祐年间,那就更附会于“景芝”二字了。有块古残碑的碑文,把景芝的地名写作“芝镇”,这可能与“三产灵芝真宝地”的说法有关。灵芝草常生于阴暗处,从井里生出来毫不为怪。有意思的是“井”也好,“芝”也好,却都与酒源有关。传说景芝的“松下古井"出神酿,神话中麻姑献寿的酒乃是用灵芝所造,而“井"、“芝”合璧,其意境更为美妙。“赏景客来风也醉,栽芝仙去井还香"这副对联倒像是对上述意境的写照。
  话再说回来,景芝当初能设巡检衙门,说明是处要地。据传元朝时有大北门、小北门两层门,且有驻守卫人员的瓮城。当初共有四门,东、西、南门在战争年代遭毁,唯北门残存。几十年前尚在的玉皇阁(俗称“北阁子")就是由元代的北门改建而成的,这说明当初景芝社的规模非同一般大社可比。
  另外,《赵氏家谱》记下了一件不可忽视的史实:枣强县举人赵太平授安丘县令,赴任途中病故,安葬于景芝后疃(后称“老林埠")。其子遂卜居景芝,赵太平便是景芝赵氏的始祖。因为这里先前闹瘟疫、饥荒,人口稀少了,迁来的移民再如李姓等繁衍成为大户,于是形成了景芝“前疃李后疃赵”的格局。有酿酒评酒专家说,从汾水一带迁来的移民,带来了很先进的白酒蒸烧技术。可见代代相传的烧酒工艺,所谓“景芝神酿六百年”一语,不算无据。
  从遗存上说,30年代末从原景阳门一带即现在的景芝酒厂以东,发现了残存的、像粘连的蛋卷形状的陶器——“因由”,它是逃难离乡的人们准备以后认祖归宗用的凭据。精巧的陶器工艺制作,表明它是古代陶业的继承和发展。明万历《安丘县志》也说景芝的瓦缶挺出名。优良的陶器是酿酒的重要器具。再是1992年在景芝酒厂以西、原东花市街路南住户的宅基下面,挖出了元末明初的小烧锅框子和发酵池子。这进一步勾划出了景芝烧酒史上限的大概轮廓。
  明代,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和《安丘县志》中均出现了“景芝镇”字样。当然,景芝称镇会在此间之前。安丘“明志”还说它是“商渊也",表明它已是个商镇。
  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了景芝明末清初的情况。首先,他在山东“三镇”一节里,列景芝为其一(另有安平、颜神二镇)。其次,接着介绍了景芝的地理位置和对该地的治理办法:“在青、莱二府所属安丘、高密、诸城三县地界,各离县治五七十里。中间流寓杂处,盗贼生发。万历七年,青州兵备副使周,转呈都察院题准,专设莱州府通判一员,驻扎该镇。无论三县土著、流寓咸听钤制。仍照颜神镇事例,凡本镇大小词讼亦从本官受理。高密、安丘各佥快手二名,民壮十名,听候差拨巡逻。”这是我们发现的古代述说景芝情况最详细的一段文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景芝镇在山东安丘县东南五十里。接诸城、高密县二界,为往来通路。明万历间尝移莱州通判驻此。”从上述两段文字看,对景芝一地的治理,在明代委任的是莱州通判,而清代委任的则是安丘县丞。县丞为正八品官,仅次于知县一级。以此可推知此地的特殊性。
  清代的酒政,禁止民间私自踩曲酿酒。但由于景芝处在县与县的“边区”,景芝高烧声望高,获利厚,所以上边屡禁不止。乾隆八年(1743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给皇帝上奏折,报告中点了景芝的名,说“商贾在于高房邃室踩曲烧锅,贩运渔利……潜藏影射未能尽无”。这是我们发现的关于记载景芝酒的最早文献。其后称扬景芝酒的史志就多起来了。光绪末年的《安丘县乡土志》中在“物产”条目内记道:“酒曲以小麦制之……烧酒以高粱制之,出自景芝者最醇,他处所不逮,为特产大宗。”民国4年《山东通志》说安丘的“贸易较繁之区首推景芝镇,南关次之”,“烧酒以安丘景芝镇为最盛”。据《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载,景芝产的酒“酒味香醇,名驰远近”。读清代诸城诗人刘子羽《安丘道中访友》中“桃花流水春开瓮,细雨斜风客到门”诗句,起初不知其所指,待看了台湾出版的李江秋所著的《安丘述略·经济物产》后就明白了。文中说:“景芝镇最大宗出产为高粱酒(白乾酒),闻名左近各县,并远销青岛及东北。最盛时期有烧锅72家(按:即糟房),品质居全省之冠,不逊于兰陵美酒,有‘迎风倒’、‘十里香’及‘景芝桃花美酒’等佳名。”原来,这里有传统美酒“桃花瓮”。酿这种酒冬天装料,立春时倒瓮,经过精工制作,桃花开时启瓮,芳醇之味,清新之气,格外令人陶醉。据说它特别能启动人的青春之心,由此人们对“春”是酒的一个别名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名酒带动了名吃,形成了昌盛的饮食文化。景芝的三页饼、金丝面、五瓣火烧、潍河鲤鱼、鸡脯丸子、绿豆糕、芝麻片、状元糕等,均工艺独到,风味特出,饮誉海内外。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捻军进入景芝镇内。地方官为防捻军再入,遂修筑围墙,将后疃庄划入。围墙周长10华里以上,设有阜康、永贞、镇东、众成、启文、景阳、保元、望阙、障浯等九门。镇内除中心街道外,还包括东南前疃、西南前疃、后疃三大部分。
  民国时期,景芝镇分属安丘县第三区和高密县第八区,设两个镇公所,分属两县,各行其事。镇内分为东南隅、西南隅、正东隅、正北隅、西北隅五个隅。需要统一办事时,就消除两县的界限。高密部分仅有东南隅和菜园村,绝大部分属安丘。不仅安丘县第三区区公所在镇内,同时还设安丘县公安局景芝分局。景芝镇内统一的地方武装机构叫“景芝镇保卫总局",五隅各设分局,武装人员称保卫团,统一领导,不分县界。商会是商界的群众组织,后来这部分武装人员即改称“商团",由商界供给。景芝在当时不仅是附近的诸城、安丘、高密、昌邑等县土产、粮食的集散地,也是胶济铁路沿线各站及青岛、济南等地烧酒业的货源。每年夏收后,满载小麦的山区独木轮手推车排成长列,前车已到粮食市,后车还在启文门内外,几乎连日不绝。秋天收获了高粱亦复如是。启文门偏在镇之东南,并非交通要道,尚且如此,而在正南面的阜康门里那就更热闹了,推想其他各门也不会冷落。原因是胶济铁路沿线及青岛、济南等地的烧酒厂多在这里收购小麦就地踏成酒曲,收集高梁运去烧酒。他们不仅相信这里出的酒曲和高粱烧的酒成色高,更相信景芝烧酒工人的手艺和经验。往往聘请这里的工人去外地酒厂当把头,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37年。
  1938年,日军初进景芝,虽未久驻,而乱象已生。当时原属韩复榘部的山东特别侦探第二大队大队长张步云率部返回诸城、安丘一带,扩编队伍,景芝成为他筹粮备饷的源泉;原潍县县长厉文礼当上了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游击队司令官,为避日军,率部离开潍县城,窜至安丘乡间驻防,景芝这块“肥肉”他也不肯放过。张部踞镇内,既有坚固围墙可守,又有粮食可恃;厉部则驻景芝周围村庄。双方互相攻击,战乱不止,致使景芝由活地变为死地。之后,张步云投靠日军编为伪军,得到弹药补充,打退厉部。日伪军在景阳门上修筑碉堡,拆除在其射程以内的若干民房,设置障碍,9个大门严密封锁了8个,仅留驻有伪警备队的启文门,出入行人横加盘查。集市完全挪到启文门外已拆除的铁佛寺底子和菜园村去。办事机构由初期的维持会、调办所,改为伪安丘县第三区区公所和伪安丘县景芝镇镇公所,仍分为5个隅,为日伪办事。
  在此期间,就诸、安、高一带来说,前屯村、王官疃、景芝街等地的抗日活动比较早,而且活跃,贡献巨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爱国者,谱写出了生动的光辉的历史篇章。
  1945年夏,景芝及附近地区陆续解放,即以景芝为中心划为淮安县(后改称潍安县),县委、县政府设于镇内,把景芝改为淮安县景芝区区辖镇,将附近村庄划入区内,镇内划成十多个行政村。从此打破了六百多年的数县分治状态,正式统一起来,消除分治造成的隔阂。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将景芝划为直属县的独立镇,当时连菜园村也划到第十六区去了,只保留镇内的阜康、启文、景阳东、景阳西、镇东南、镇东、保元、永贞、红旗、庆安、永和、仁安、保安、太平14个行政村。1958年9月成立景芝人民公社,将彭旺、东庄子两乡并入,后又将孙孟公社的贾戈庄、于家庄、薛家付岗、高家庄划入。至此,西起王官疃,南至郭岗,东到渠河崖,北含菜园村等,这历代隶属高密的浯、渠、潍水流域的30多个村庄,就归安丘县景芝公社所辖了。1984年4月撤销公社,改建景芝镇,其范围、面积未变,除镇内的14个行政村外,周围辖有68个自然村。
  景芝所以能成为山东古镇,除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外,与地质水土能生产名酒是密不可分的。解放前经营酒业者鼎盛时多达200余家,当时有兄弟两个每人一座烧锅并列,也有老少爷仨各开一座酒店的。解放后,景芝酒业由个体私营转为国营,逐步建起规模较大的“山东景芝酒厂”。在生产工艺上由手工操作发展到了机械化生产。旧时的景芝酒只有高粱酒单纯一种,称为“景芝高烧”。偶有图利过分,用地瓜干烧制的,一经商会察觉,轻则罚款,重则勒令停业,为维持酒誉,始终不变。现在景芝酒厂生产多样花色品种的酒,最高者称“特酿”,精品为“景阳春”,不仅列为国家宴会用酒之一,80年代初即列为国家出口产品,外国朋友高度称赞。于今景芝酒厂已列为全国大型白酒厂,厂房一再扩建,工人已有四千之多,酒誉遍及国内外。
  以前镇内水湾颇多,除在大街上的阜康门里湾、郝宅湾、大湾、小湾等外,尚有9个较大的湾在僻静处,故有“九湾不显”之说。另外在镇东门外有个苇园约百余市亩,在东南隅、西南隅之间还有一个较小的苇园。这两个苇园常年积水,非上厚冻时不能割苇子。严冬湾里结厚冰,可达半尺,此时各烧酒厂一概不用井水烧酒,派专人在各个湾里砸大冰块,运往厂内装锅。据说用这冰块烧出来的酒质量特别好,极受欢迎。现在景芝酒厂内的“松下古井”就与原先镇东门外的大苇园相距不远,酒厂厂房也大半建在原先的大苇园上,水塔也是在沉积多年的苇园上面,其水质之优,可以想见。酿酒者用现代科学嫁接传统工艺,所以酒业蒸蒸日上。景芝酒业成了安丘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