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6-28 21:27
鄌郚总编

冀恒春丨郑母古宁福寺

  
  古宁福寺原在郑母村东荆崖处,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宁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又名洪恩寺。是青州最早的寺院。后其乡村因以为名,为宁福寺乡。该寺规模宏大,占地三十余亩,四进大院,后院有石塔一座,高十多丈。宋代宰相王沂公逝后赐谕葬于寺东,月牙岭北,宁福寺之东。石人、石马、石牌坊,松柏数百株。宁福寺历近千年,宋朝末年,经金元兵燹,鞠为瓦砾之场,惟石塔独存,后来称塔儿坡。
  明代洪武年间,有僧人义杲、至顺者,慨旧寺之荒芜,遂买地于郑母店旧宦家荆姓,(因荆姓在京城做官,若大的庭院已荒废)地名“水落院”者,旧时郑母店中街北厥基是也。据明代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宁福寺于洪武十年易地重建,弘治十八年重修。
  据寺内仅存一通明弘治年间的雕龙碑上面记载它的四至和规模,南至郑母店的前街,北至后街,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至天齐庙,西至西胡同,东西寛约近100米。长方形院落,沿中轴线往北,由山门、宁福塔、弥陀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组成。山门门楼为筒瓦悬山顶式建筑,进深四椽,面宽三间。山门上中央高悬“宁福禅寺”兰底金色大字横匾。大门上书对联:“西晋最初名胜,北海第一道场”。大门内亨、哈二将,高有丈余,怒目圆睁,张牙咧嘴,表现要压倒一切的威严气概。
  院内东南角有一座钟楼,西南角有一座鼓楼。僧人们每天要敲晨钟、暮鼓。
  进院是一座耸入云天的八角九级琉璃宝塔,在太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熠熠闪光。登上塔顶可俯瞰全郑母街、太平山、灵山、尧山、康浪河、洗耳河、香山、金沙山及周围村庄尽收眼底。每层角的挑翅上挂一铜铃,有七十二个铜铃。微风吹来,叮叮噹噹,悦耳动听,轻音缭绕,令人心旷神怡。塔内每层墙壁上都绘有佛界故事绘画。这里是古代郑母八大景之一,名曰“宁福寺里宁福塔”。
  再往北是弥陀殿,殿前有一大石龟驮着御赐雕龙碑。东西墙根处各有四通历代的石碑。院内数株古柏,老态龙钟。大殿门上方悬“弥陀殿”三个金色大字横匾,殿门上有两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进殿见大肚弥勒佛两耳垂肩,开怀畅肚,喜笑颜开。端坐在莲花敦之上。弥勒佛两旁是观音、势玉二菩萨。面目俊秀,神态安详,微往前倾。三面墙上绘有天上、人间、地狱不同内容的绘画。
  出弥陀殿往北是五间六椽毗卢殿,也称大雄宝殿。门上方悬兰底金字横匾上写:“大雄宝殿”四个大字。大门对联写的是:“殿宇还雄宝相金容仍赫赫,馨香赖久康浪河水共悠悠”。四根朱红大明柱子有四幅楹联上写:“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见,有天良无天良临界可知;十方善十方缘十方结果,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院内苍松翠柏十余株,还有数株大银杏树。中间有一大铜鼎香炉,两边各有一个生铁铸的烧纸高炉亭。大殿重檐歇山式,殿内重梁重檩,画梁雕栋。进大殿正面是三尊贴金雕塑如来佛塑像,中间是毗卢遮那佛,东边是东方琉璃世界消炎延寿药那佛,西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形制古朴,表情丰富,眼睛传神,透着智慧。两边是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面目慈祥,神态庄重。东西两山下是金塑十八罗汉,形象各异,喜怒哀乐,面目不同。墙上塑有一千尊大小不等的佛像,象是千佛朝圣。
  再往北又是一个大院,院内假山流水,奇花异卉。东西墙根处各有大片紫竹林。北面是菩萨殿,殿门上有两幅对联,上书:“净瓶杨柳枝洒点点风调雨顺,紫竹白鹦哥叫声声国泰民安”。门上方悬“菩萨殿”横匾。进殿正中有一尊金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神像,面目慈慧,神态端庄。千手各拿一样法器,每只手中有一只眼睛。据说专观人间善恶。两旁是善财童子、持瓶玉女。两山下是护法四大天王塑像。各拿法器,面目狰狞,盛气凌人。墙上有壁画,画的是菩萨普渡众生图。
  出菩萨殿往北是地藏殿,殿门上有幅对联上写:“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门上方悬“地藏殿”兰底金字横匾。进殿正中端坐一尊金塑地藏菩萨塑像,右手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左手持桃形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愿望。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这是因为地藏菩萨在“五浊恶世”中济渡众生,为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四壁绘有九华山圣景,鲜花盛开,祥云缭绕,彩凤盘旋,庄严华丽。
  毗卢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廊庑是阎罗殿,殿内有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景象。塑有阎王、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大鬼、小鬼无数。在阳世作恶的,到此地得上刀山,下火海,上磨研,下油锅,上锯解等刑罚。有道是:机事机心当尽空施千般计,恶有恶报此地难容半点情。
  明清兴旺时期,寺内有僧一百多人。古称大佛寺或大寺。每年三月初三,六月十九,十月十五三次庙会。每次三至五天,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善男信女,香客云集。烧香的、还愿的、求神的、拜佛的络绎不绝。附近临朐、昌乐、寿光、潍县、临淄等县的都来赶会。庙会期间说书的、唱戏的,有时还唱对台戏,戏台扎在南河滩里。吸引八方来客,有好几万人,挤的东西大街水泄不通。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直到清朝后期,毁于道光九年(1829年)的一次大地震,殿倾塔倒,一片瓦砾。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道光九年冬十月,地大震,有声殷殷如雷,十余日方止。这次地震给当地民众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寺庙也不例外。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1959年从地下挖出十多通碑,修了闸门。只剩下一座雕龙碑,也在1960年砸破,修了干渠。
  解放后,这里一片空场,做了小学的操场。每逢集日或赶会,北边有山前张村老崔在这说书,听书的还真不少。拉洋片的、玩杂耍的、卖郑母面的、卖烧饼的、卖糖沾的,应有尽有。人来人往,好不热闹。1957年在这里建起了百货公司,一溜西屋,很大,人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屋,人们就叫它大屋。“到大屋里买东西去,走。”里面卖百货、布匹等。一时买卖比较兴隆。逢年过节或赶会,在北边扎戏台,面朝南,唱京剧或吕剧。不是本街子弟戏就是从外边请的戏班子,戏场子看戏的人特别多。晚上还唱灯戏,甭管多冷,看戏的人照常不少。
  1998年规划,建了一条南北大街,两边建起了民房。直到现在南大街十字路口,还是叫“大寺口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