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6-28 21:51
鄌郚总编

林绍志丨临朐旧县城浅探

  临朐旧县城浅探
  林绍志
  由于建制的频繁变更,古代临朐县城的位置、规模和形状也随着不断变化。随着建制的稳定,从元初到清末,县城的规模和形状就基本固定了。县城选址的理由是“东侧巨洋,一水襟带。西南诸山,复匝拱向,如垣如屏,控扼险要,形势独得。”(《光绪志》)据旧志记载,“县城建始无考,本土城。元至正十七年盗起陷益都,其党李华自称右丞,据此修筑”(《光绪志》)。也就是说,后人见到的古城竟是起义军所建,而非封建王朝正式修筑。但据理推论,临朐自西汉建县,城池延续千年,李华之功只能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加固改造而已。而且这次修筑,仍是土城薄墙。故明傅国在《昌国艅艎》中描述“朐故土城,庳薄可缘而越”。到明朝景泰四年,知县陈安在城墙上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东门称海津,西门称云山,南门叫朐阳,北门叫古骈。明成化二年,知县卜钊、二十二年知县张连都对城池进行了修筑。正德四年,刘氏兄弟起事,祸及临朐。攻城堡,占朐城,城墙再次遭殃。正德六年,县令雷启东对城墙进行了重修,并将城门用铁皮进行了包裹,使之更加坚固、威严。嘉靖二年,知县孔泗在城墙下开马道,筑夹墙,但因事艰未竟而去。嘉靖十年,知县褚宝,二十五年,知县贾东山,二十六年,知县王家士都对城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筑,使城墙“高二丈,周围三里。濠深者二丈,浅者丈余耳。”(《嘉靖志》)其中尤以褚宝留迹最多,导引龙泉水入城壕,采纳风水先生之言堵塞东西城门,都是褚宝所为。
  褚宝堵塞城门,是因为“自宣德丁未学士马愉登进士第一人后,制科绝响者且百年。褚令采形家言,谓东西两门泄气,塞之”。说来也巧,此后,临朐的科举成绩确有起色,“制科遂斌斌焉。”对于这种现象,“说者归褚公之塞两门为有进士功,然而不然也。马学士不当四门并开时冠天下乎!”(《昌国艅艎》)何况临朐终未再出第二个马愉。崇祯十三年,县令任远对城墙再次进行改造。这次修筑,有两点值得记述。一是将历代坂筑之土墙“易以甓石”;二是“罢西门不设而东门之塞如故”(《光绪志》)。
  清朝仍然保持了明朝的状态。由于龙湾之水流恢复原有河道,城壕干涸。康熙二十六年知县何如苓捐资疏浚河道,但因短期即离职,工程无果而终。乾隆三十九年知县俞开甲再修城池,重开东门,将其更名为迎春,并将南北二门更名为来熏和拱辰,西门仍废而不设。道光十七年,为防潍县反民马刚来袭,再次将东门堵塞,至光绪七年重新开放。此时的城墙总共一千三百多丈。有史记载的最后一次城墙修建是在光绪十八年,由知县吴观敬所为。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直至解放前,南北二门较为繁华,以北门为最。东西二门较为萧条,以(原)西门为甚。
  县城的形状南宽北窄。这是由于西北角有姚家林,东北角有孙平塚。阴阳有别,有坟墓的地方自然不能被圈入城内。姚家林位于现三田机械厂(原石油机械厂)处,孙平塚位于公安局北家属院东侧,并有孙公祠,又称外城隍庙。姚家与官府为其林地之争,曲折复杂。后以姚家名胜实败而告终。外城隍庙同样是故事多多。《康熙临朐县志·东城隍庙记》云:“朐州尉孙平,战国人也。当乐毅扼齐,齐侯御敌于赤涧,平乃奋其忠勇,战不旋踵,即死。邑人嘉其忠勇,葬于城之左协,墓前立祠以祀之。自是水旱疾疫,有祷辄应。”并举例说“洪武丁卯冬,县内商税为盗所劫,逾年不获,。县丞温敬文虔祝于祠,明日,即有告其事者,不数日,群盗尽获。”对于孙平事迹之记载,后人多有质疑。原因是“战国时不闻齐有朐州尉,亦秦官也”。所以后人猜测外城隍庙之设,是由于按明朝规制,城郭外一般要设外城隍庙。城指城墙,隍指城壕,高城深隍乃御敌之必须。有城隍就要有城隍神,同时供奉内外两个城隍神,更能保城池之平安。外城隍庙一直保存到解放前,内塑神像面目可怖,殿内机关重重,令人不寒而栗。
  对于外城隍庙之来历,民间亦有不同版本,更为离奇。传孙平乃昌乐县人,至孝。在赤涧作战时被敌兵一刀削去项上人头,因牵挂家中的高堂老母,阴魂不散,跨上高头大马奔家而去。行至朐城东北角,被行人发现,视者惊诧不已,呼众人观之。因受阳气所冲,孙氏落马坠地,众人将其就地埋葬。孙氏虽被下葬,但思母心切,奋力拱顶,意欲居高而望其家。众人发现一夜之间坟茔抬高了数尺,急忙添土以压之,但次晨亦然。如此反复数日后,邑人感其孝心和神灵,奉为外城隍神,建祠以祀之,并借祠起压服之用。自此,孙平墓归于平静。
  截至清末,城外主要建筑还有三官庙,大约在现在的五金公司北侧。其西侧是医院和商铺,位置在现邮政局处,县医院的前身即在此处。城外南北均有关帝庙,北关帝庙在三官庙向东约三百米处,南关帝庙在现二建公司北侧,又称红庙。在民主路与朐山路交界处附近有一座小桥,名曰断魂桥,桥南是处决犯人的地方。桥西偏南有一座姑子庵。
  城区的大体位置如是:现在的山旺路中段是南城壕(护城河),兴隆路中段偏南是北城壕,文化路是西城壕,县招待所东侧是东城壕。城壕内侧是城墙。东城墙到古府街附近向西拐入约六十米后又向北延伸,以避开外城隍庙。西城墙自石油机械厂南侧向东拐入约一百八十米后再向北与北城墙相连,以避开姚家林。城内有东西与南北相交的两条主要干道。东西向道路古称羊石街,因为道上棂星门右有石如卧羊而得名,后因临文庙改为文庙街,其位置基本与新华路重合。南北向道路名羊肠街,其位置基本与民主路重合。街道上有“马状元坊”,位于县工商银行门口南侧。旧志谓“街本直,反而名之羊肠,不知其意云。”笔者私意,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随羊石街得名,二是诸如“扬长街”之类名称讹传而来,此不敢妄猜。东门在文庙街与东城墙交会处,即新华路东段粮食局门口附近。西门在现新华路与文化路交会处,南门在民主路与山旺路交会处,北门在民主路与兴隆路交会处南侧。城内主要建筑有县署及其附属机构,大致在县公安局北院及县供销社附近。县署向南,东有文庙,西有崇圣庙,都在文庙街北。城西北角有万寿寺,约在大观园商场西南侧。文庙路以南的主要建筑是东侧的朐阳书院,因南门名朐阳,书院近南门而得名。有谓朐阳书院在朐山之阳,谬矣。西侧是内城隍庙,大致在县一中院内毗邻县委院西南部。城隍庙西侧亦有一座关帝庙,在一中的西南角。当时整个县城不足0.5平方公里,只有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古今沧桑,诚可叹也!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临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