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6-28 22:15
鄌郚总编

收藏人隋顺令:三十余载集藏报纸 用热爱为历史“存档”

 
  “收集报纸是一项高雅、文明、有意义的文化活动,通过收集报纸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毅力,陶冶情操。”家住城市金典小区的隋顺令今年66岁,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订报、读报、剪报,他说,泛舟报海,其乐融融,文字里看岁月变迁,满足了个人爱好,增添了生活乐趣,摆脱了寂寞感和孤独感,还能为城市的历史“存档”,一举多得。
  小)“收藏剪报也是收藏记忆、收录一份情怀”
  伴随着剪刀在报纸上发出清脆的沙沙声,一个个小豆腐块被精准地裁剪下来,一双历经岁月的手如获至宝地将它轻轻地收藏好。日前,记者来到隋顺令家中,他拿出自己收藏的“宝贝”,并将新找好的报纸作品如何剪辑收藏演示给记者。
  “我喜欢收藏的东西比较多,主要有剪报、字画、钱币、邮票、各报报头等,特别是剪报、报头的收藏已小有规模。”隋顺令说。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收藏集,只见里面贴得密密麻麻,但又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每个收藏品旁边还用笔写明来源,有的还精心写上了批注。可见他整理收藏品颇费了一番心思。
  记者注意到,这些收藏集中最多的要数剪报作品集了。在他家中,书架上、箱子里、柜子里,都是装订成册的剪报和收藏的报纸,有些剪报因为年代太久,表面已经泛黄,看上去十分陈旧。隋顺令说,这么多年,他搬了多次家,但始终带在身边,舍不得扔掉。隋顺令自制的剪报作品集有16开、32开大小,正反两面都粘贴了剪报作品。他是个一丝不苟的人,严谨而又细致。报纸剪贴非常齐整,作品的规格大小不一,大的,占16开的二分之一,小的,如邮票那么小。他说: “我剪报时按照人物、趣事、图片、个人作品等进行了分类标注,整理很关键,否则随着收集的东西增多就杂乱无章了,这样非但失去了收藏的意义,满屋子乱糟糟的,自己看了心里也不舒服。”
  “我平时喜欢写文章,还喜欢写书法,收藏剪报也是收藏一份记忆,收录一份怀旧的情怀吧。”隋顺令告诉记者,他从小喜欢读书,1980年在《大众日报》上刊发了首篇文稿后,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热情,之后,他的各类作品共150多篇,在《中国建材报》《中国乡镇企业报》《潍坊广电报》《寿光日报》等纸媒上发表。
  为了寻找创作灵感,隋顺令多年来始终坚持每日读报的习惯。他说:“报纸讲述油墨芬芳里的时代变迁。我平日读报,然后收藏报纸,也是为了收藏‘历史’,记录时代变迁。”
  小)“收集报头可汇编成一本高质量的‘字帖’”
  在各收藏品中,最具规模,也最令隋顺令自豪的是报头的收藏,隋顺令说,他收藏了近千个报头。记者看到,存有近千个报头的厚厚的集子,被隋顺令详细分类,有按等级分的,如分为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也有的按报头书写者开辟专版,如毛泽东题书专版、邓小平题书专版以及著名书法家题书专版等;还有的按报头特色开辟专页,如竖排报头专页,红报头专页等。每个类别都整理得一目了然。
  “报头是报纸的眼睛,就是报纸第一版上标有报纸名称、期数、日期、邮发代号等内容的部分,一般都在第一版的上端,横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左,竖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右,也有把报头放在上端正中的。”隋顺令说,报头的字体大都出自名家手笔,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墨手迹,有当代文坛大师的传神妙笔,有各地书法界名流的精撰力作,也有古代书法家碑帖的集字瑰宝……收集报头无疑可汇编成一本高质量的“字帖”。
  很明显,对于书法爱好者的随顺令来说,报头除了留住记忆外,还和书法艺术密不可分,观而赏之使人舒心悦目,具有较高的美学与艺术价值。
  谈起收藏报头,隋顺令说:“这里有个报头你肯定没见过,人们见了都说这个报头很有特点。”翻开一看,原来是安徽合肥的《王大郢村报》,中国第一村报。在隋顺令的报头集子里,可以看到许多的报纸报头,有报纸的创刊号报头,也有一家报纸几经发展变化的报头。
  这些收藏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多年来,隋顺令走到哪里收藏到哪里。他说:“1992年10月1日,我到济南大明湖游玩时,发现一女士坐在路边歇息,屁股下面垫着一张《济南时报》,因为这张报纸报头自己没有,我就上前颇费了一番口舌,向那女子讨来了那张报头,还有的收藏品是在街头捡来的……”朋友知道他的爱好,也帮着收集,看到了好的书画作品照片、报头都热心地给他送来,隋顺令在台头镇工作时,有名邮递员仅报头就给他收集了30多个。
  对于自己从何时开始喜欢上了收藏,隋顺令已记不清了,但开始把收藏的“宝贝”整理成集子却有些年头了。他记得给收集的报头整理集子是在1990年5月,而剪报的收藏似乎还早些。
  本报首席记者  郑小菲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寿光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