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23-07-16 15:43
昌乐 刘文安

潍坊齐文化寻踪

  潍坊齐文化寻踪   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姜子牙。潍坊乃古齐国腹地,境内有着丰厚的齐文化遗迹、故事传说和人文景观。姜太公首封地营丘、齐风古韵地峱山、闻名于世的稷山、臧台、田齐王陵、古村落、齐长城、表海楼、孙子庙、盐神殿,域内有关齐文化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地名故事等等,无不印证着潍坊境内齐文化元素的深刻内涵。  本期撰稿:房永江   姜尚建齐定都营丘   姜太公雕像  营丘镇一角  营丘镇,位于昌乐县城东南25公里,古齐国首城,姜太公首封地。初,齐国处在东莱古老氏族部落及殷遗民的包围中,太公治国简其礼,因其俗,顺应民意,举贤而上(尚)功,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把“通末业”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保障之一,巩固了国家治理大局,一举确立了齐国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  太公受封建齐 倡率简其礼因其俗  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因其先人曾封于吕,以国为氏,又称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其为:“东海上人。”《孟子·离娄上》说他:“居东海之滨。”  姜尚早年贫困,曾辗转于朝歌、孟津等地,以屠牛、贩卖食品为生。后来听说周文王贤明,乃西行而去。在渭水之滨得遇周文王。周文王与语大悦,道:“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姜尚辅佐周文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周武王即位后更尊其为“师尚父”,刘向《别录》解释“师尚父”的意思是,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号也。伐纣灭商则以姜尚为前线总指挥,姜尚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大分封政策。姜尚以第一开国元勋与周室外戚双重身份,得封于古青州地域,建立齐国,都营丘,代行周政,镇抚东方,并授予征伐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此处的“五侯”,是指反叛的蒲姑、奄、徐、盈、熊五个侯国遗民,“九伯”,指淮夷九族。《史记·齐太公世家》司马贞《索隐》称:“淮南有故穆棱门,是楚之境,无棣在辽西孤竹。”  史载:初就国,太公到营丘去,行动迟缓。他住在一个客栈里休息。客栈的主人有意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听了主人的话,便立刻穿上衣服,加紧赶路。天大亮前,赶到了营丘。莱夷这时也已派兵来到营丘“争国”。这一故事说明齐是在与当地部落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莱夷散布于渤海一带,他们与齐国争雄。姜太公如迟一步,就可能会失掉机会。  当时,齐国处在许多古老氏族部落及殷遗民的包围中,不能不接受当地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这里有一个故事,说太公的儿子吕汲就国后三个月即往宗周“报政”。周公见他如此迅速回来,有些奇怪。吕汲说:“简其礼,因其俗,故疾。”大概他感到要用周的统治方式去统治这一带的居民是不可能的,故不如“简其礼,因其俗”。  制定基本国策 通商工便鱼盐之利  姜太公刚建国时,齐国的地理条件与经济条件很差,史书《国语·齐语》载:“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姜太公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了充分发挥居民积极性的基本国策——“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举贤而上(尚)功。”  “举贤而上(尚)功”,是姜太公突破西周“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不计亲疏、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为后来齐国逐步发展成大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当时的齐国虽然荒凉,但西境青州一带有盛产优质铁矿石的商山,因出铁矿着名又叫铁山。北境靠近渤海,是天然的鱼盐产地。太公利用沿海傍山的地域优势,开铁矿,辟盐田,使盐铁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舄卤,宜种桑麻,在注意发展麦、黍、稻等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桑麻种植,发展纺织业,《论衡》记载:“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  姜太公还把“通末业”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保障之一。“末业”在古代特指商业。姜太公一方面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桑蚕丝织,发展鱼盐业,积累了大批商品资源。另一方面,重视商业,发展与各国的贸易,使齐国的货物遍利天下,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齐国在营丘历一世太公、二世丁公、三世乙公、四世癸公、五世哀公、六世胡公,胡公徙蒲姑,献公迁都临淄。   姜太公钓鱼   传说姜尚是山东省东部人,早年家境贫穷,虽然满腹经纶,可是派不上用场。  姜尚也曾投到纣王门下,担当过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他看到纣王残暴无度,跟着他不会有什么好前途,就很快离开了。他又到各诸侯面前游说,可没人赏识他的才华,他反倒在奔波中年纪渐长,须发皆白。  这一天,他来到渭水河边。那里是周族领袖周文王姬昌的领地,他早已耳闻姬昌仁义爱民,希望能得到姬昌的赏识,建功立业。  可是怎么才能引起姬昌的注意呢?当时各地的能人志士都在向姬昌靠拢,光是接待他们,姬昌就忙得连吃顿饭都要中断两三次。论年龄,姜尚已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姜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他一大早就来到渭水边开始钓鱼。可是他的钓法有些古怪,一般人钓鱼用弯钩,钩上还挂着香喷喷的鱼饵,这样的鱼钩沉在水里。可姜尚用的钓钩是直的,不仅不挂鱼饵,还举得离水面足有三尺多高。  姜尚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姬昌耳朵里。姬昌派士兵去请他。但姜尚毫不理睬,只自言自语:“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改派儿子去请。可姜尚依然不搭理,念念有词:“钓啊钓,钓啊钓,大鱼不到小鱼到!”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垂钓者必是位贤才,要自己亲自去请才对。于是姬昌吃了三天素食,沐浴更衣,带着厚礼,去请姜尚。  从此诞生了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春秋时期峱山秀美   峱山遗址  《诗经》书影(资料图片)  峱(náo)山,位于青州城区西北14.5公里邵庄镇境内,海拔216米。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峱山”的解释是:古山名,在山东省。《诗经》里的峱山、桓公猎峱、峱山纳贤、宁戚饭牛等故事让这座小山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耀眼光环。  《诗经》里的峱山 理想的游猎场  峱山不高,既无奇峰危石,又无翠谷幽洞,可是在春秋时期,这里却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不失为休闲游览的好地方。因为它风景优美,又距离齐国都城不远,自然就成了人们理想的游猎场所,从王公大臣到贵族子弟都经常到峱山打猎游玩。  《诗经·齐风》里有一首民歌《还》,是描写打猎场景和赞美峱山的诗。《还》诗写道:  子之还兮,  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  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  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牧兮,  揖我谓我之好兮。  子之昌兮,  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  揖我谓我臧兮。  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打猎生活的愉快和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  据说这是齐哀公时期的一首民歌,哀公好打猎,影响很大,一时齐民打猎成风。这首诗说的是两个青年猎人,在峱山打猎相遇的故事。他们礼貌、善良、勇敢、顽强,互相协作,共同猎捕。同时,诗内对峱山的整体风貌也作了描述,是一首赞美峱山的诗。  从民歌的角度理解《还》,它决不可能只在峱山一带流传,极有可能在齐国的城市农村、山区平原广泛传唱。  宁戚唱《饭牛歌》 齐桓公峱山纳贤  卫国有人名“宁戚”,满肚子学问,很有本事,只因家贫如洗,被人轻视,只好靠给人赶车为生。他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很想应召而出,干一番大事业,于是赶着牛车到齐国探听虚实。齐桓公得信,赶紧派相国管仲出迎,并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能慢待了找上门来的人才。管仲有点为难:宁戚是个什么长相?他到齐国来投奔何处也不知道,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呢?于是他换上便服,独自一人走出城门,四处查访。  一天,管仲来到峱山脚下,见一人悠然自得地倚在车辕上喂牛。这人头戴破斗笠,赤着双脚,粗布短衫只搭到大腿,一身穷人打扮。管仲走近一打量,发现此人虽然衣着不济,但眉宇间透着一股浩然正气,知道必有来历,就主动上前搭话。那人坦然一笑,只没头没尾地回答了“浩浩乎”三个字。管仲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又不便多问,只好无可奈何地一笑,暂时回府了。直到吃午饭,管仲还在皱眉琢磨。陪他吃饭的小妾婧问他有何心事,管仲便把峱山前遇到赶车人的情景说了一遍,要婧帮他琢磨一下“浩浩乎”三个字是啥意思。婧抿嘴一笑,不加思索地说:“人家已经告诉你了,大人还不知道呢,古时候有一首《白水诗》说:‘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这人是求官来了,他问大人如何用他呢。”管仲一听,心中豁然开朗,饭也顾不得吃,赶紧向齐桓公禀报。  桓公即令套车,同管仲一起来到峱山脚下。那人见桓公的车辇来到跟前,既不回避,也不搭话,只悠闲地敲着牛角唱:“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gàn),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当然听出这《饭牛歌》话中带刺,不免动起气来。尽管已经断定站在面前的人可能就是宁戚,还是命令左右将宁戚推到车前,板着面孔问他的姓名、居处。宁戚的回答证实了他的判断,齐桓公心中暗喜,但仍不动声色,语气更严厉了:“你这个赶车的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讥讽时政,该当何罪!”宁戚并不害怕,平静地说:“小人何敢讥讽时政?只不过以实论实罢了。”桓公用手拍着车辕说:“还敢犟嘴!当今天子在上,寡人率诸侯宾服于下,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遭尧与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讽又是什么?”宁戚淡淡一笑,说自己的《饭牛歌》“凿凿有据”,接着他深刻分析了时局形势以及齐桓公施政的利弊。  齐桓公毕竟是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初次见面的赶车人当众揭了疮疤,未免有点下不来台,一时语塞。一个名叫隰(xí)朋的大夫趋前一步,低声对齐桓公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车夫也!”齐桓公平心静气地一想,觉得有理,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宁戚是难得的良臣。于是,他命令左右把宁戚扶上车辇,请回宫里,拜为上卿。  后来,宁戚在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中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齐桓公猎峱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体怪异的野兽,狮身豹首,相貌狰狞,白天躲在深山里,夜晚出来活动,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得村子里的老百姓不得安宁,于是联名上书,奏请官府为民除害。  齐桓公听说以后,亲自带上数千兵士前来捕杀怪兽。桓公安排人马在天黑前埋伏在庄稼地里,他在山顶上指挥,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起行动。  天交三更,那群怪兽又来了,叫声犹如虎啸,威震山林。桓公站在山头看得清楚,立即令人点起了火堆,兵将从四面包抄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使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打死了。待到天明,人们却没有找到怪兽的踪影,只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长出了一座大山。北边一座像牛的形状,后来人们便把它叫做“牛山”,南边的一座山则马不像马,牛不像牛,狮不像狮,豹不像豹,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加一个山,造了一个“峱”字,从此,这座山就叫峱山了。   稷山顶上建夫子庙   稷山远眺。李玉森 供图  稷下学宫遗址(资料图片)  稷山,位于青州城区西北16.5公里邵庄镇境内,海拔171米,山体平缓,一览无余。战国时期,齐宣王在原后稷祠遗址建立夫子庙,是历史上最早纪念孔子的场所,所以稷山又有夫子山之称。稷下学宫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商周时期稷山上建祠奉祀五谷之神  稷山之名,来源于古时山上建有的一座后稷祠。稷,是一种谷子,泛指粮食作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被帝王奉祀为谷神,因此“国家”亦称为“江山社稷”。  由于“稷”是“五谷之长”,又有江山社稷之意,稷山就成了寓意齐国吉祥的山。历代国君和黎民百姓,都对稷山“宠爱有加”,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到离稷门不远的“稷下学宫”命名就是很好的例证。汉代大学者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后稷祠,奉祀的五谷之神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始祖。后稷姓姬,名弃。传说古时有邰氏之女姜嫄误踩了巨人的脚印而怀胎生子,所生孩子因没有父亲而遭抛弃,幸还,故名弃。  弃在儿时就喜欢种植麻椒、豆类等植物,长大以后,爱好农耕,培育了黍、稷等作物,尧帝见他对农事有特殊才干,就任用他为农师,掌管农事,封他于邰地,教民耕种,使“天下得其利”,大大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周族认为他是发现和种植农作物的先驱,封他为“五谷之神”,又称“后稷”。稷山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到了商周时期,附近居民为纪念后稷,祈祷农业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在山上建起了后稷祠。  后稷祠毁于东西周更替的动荡年代。  齐宣王在后稷祠遗址上建夫子庙  稷山距离齐都较近,历代齐国公侯经常登临稷山。最具影响力的是齐宣王在稷山顶后稷祠遗址建夫子庙。  孔子生活在齐景公时代,生前曾多次造访齐国,宣传其“仁爱”思想和治国主张。孔子的思想对景公及后代君王影响较大,齐宣王不仅建了夫子庙,还塑了孔子及其众弟子像,并多次登山拜祭,荀子、淳于髡(kūn)等一大批稷下学士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因此,稷山便成了历史上除曲阜以外,最早宣传纪念孔子的地方,所以,稷山又叫夫子山。  稷山顶上现有一间红瓦石屋,并存有宣统年间的残碑一通,虽已断成数截,依稀可见重修的碑文:  稷山之有圣庙,关一方教化,开一代儒风,自齐宣王创立以来,迄今二千余载,其间之修葺难续,终因年久失缮,风雨摧残,墙垣圮毁,榛莽菀秽,而圣象遗迹埋没殆尽,仁人贤士赴登临者,鲜不一见而生叹,况今近异端峰起,圣教几淹,伦理濒泯,道德几乎扫地矣。乡中耆老乃倡议重修,鸠工庀(pǐ)物,不数日告竣,但愿文风日盛,文运重新。   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述而》。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时值齐景公举行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回到鲁国后,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稷下学宫久负盛名   稷下学宫创建者是齐桓公田午,在齐威王初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竹书纪年》推算,齐威王在位36年。齐威王即位初,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齐威王在临淄开第“康庄之衢”,营造“高门大屋”,接纳四方来客,给予高官厚禄,却不让他们参与琐碎的政务,只让他们在稷下学宫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所以,天下学士,各派名流纷纷云集稷下,多者达数百上千人,其中被封为上大夫的佼佼者就近百人。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基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  稷下学宫不仅是一座教育之宫,培养官吏的学校,也是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它开创了我国百家争鸣的优良学术之风,促进了各派学术思想的交流与发展,并融汇百家之说铸就了博大丰厚的稷下之学,孕育了齐学代表作《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着述,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稷下学宫作为学术论争的场所,学者们自由争辩,互相切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淳于髡与孟子的辩论便是一例,有一次大学者兼政治家淳于髡针对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质问孟子:“假如嫂子掉进水里了,要不要用手去拉她呢?”孟子用常规与权变的关系做了回答:“男女授受不亲,那是礼的要求;嫂子掉进水里要伸手去拉她,是随机应变。”淳于髡接着问:“现在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怎么救呢?”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要用手去救,天下人都掉进水里了,应该用仁爱道德去救。”  可以说,稷下学宫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稷下学宫从创建到齐宣王当政达到鼎盛时期,它的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而消亡,历时大约150年,随着稷下学宫的消亡,稷下之学开始流传七国。   名相强国将才奔齐   臧台顶。房师新 供图  晏子使楚(资料图片)  晏婴,东莱夷维(今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有“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历史典故。臧台,位于青州市何官镇境内,相传为齐国贤良臧武仲训练兵马、垦荒屯田、强齐称雄的点将台。台侧有一村庄,庄以台名,曰“臧台村”,臧武仲奔齐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  出任国相 晏婴临危受命重振国力  晏婴(前578—前500),字仲,谥平,故亦称晏平仲,尊称晏子。父晏弱,齐大夫,称晏桓子。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为政50余年。以睿智、高操、事功显明,为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孔子赞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也。”  齐景公时,晏婴出任国相,受命于齐国内忧外患之际,为重振国力,长治久安,晏婴力推四项治国方略:一是严吏治,明法度,选贤任能,不私于亲,诛不避贵,赏不避贱。二是薄赋省敛,革除政弊,权有无,均贫富,歉年免征,常情下“耕者十取二焉”。三是“君商渔盐”,力振齐国鱼盐优势,以裕国库,减轻民负。四是弛除严刑苛法,以仁民礼义治政。对景公诸多邪弊劣行,他不仅敢于犯颜直谏,且善于运智讽谏,至于一日三责君,见过则针谏,景公虽昏暴,然对晏婴的忠心劝谏,也不得不纳而有所改。是故,“齐国赖之以安”。  晏婴以厉行节俭着称于世。其出身望族,高居相位,掌一国之政,而“食不重肉,吃脱粟之食”“穿缁布之衣,妾不衣帛”“一狐裘三十载”不换。处闹市,居陋宅,乘敞车,驾驽马,景公恩赐贵裘、重金、华车、豪宅、封邑,皆固辞不受。以自俭洁行,为世垂范,谏君之奢,匡齐靡俗。  晏婴不仅善内政,还善外交,对强邻诸国,敦睦邦交,遂有“之晋”“之鲁”“使楚”“使吴”之邦交活动,使齐国与诸侯维持了50多年的和平局面,又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大国地位。晏婴出使大国,不辱国格,机敏善变,从容取胜,并赢得尊重,留下了“晏子使吴”“晏子使楚”等传世佳话。  公元前500年,晏婴去世,景公得耗,跌足大哭道:“夫子舍我而去,还有谁在我耳边进忠言啊!”遗世有《晏子春秋》一书,为战国时期搜集他的言行辑成。  机智善辩 晏子使楚故事流传后世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臧武仲怀有将才  舍弃防邑而奔齐  据传,臧台系齐国贤良臧武仲训练兵马、垦荒屯田、强齐称雄的点将台。台侧有一村庄,庄以台名,曰“臧台村”。  鲁国大夫臧武仲,有旷世之才,不被重用,他闻齐之名、慕王之贤,夙兴夜寐,奔齐,传为佳话。  史载,臧武仲,姬姓,臧氏,名纥,谥号为“武”,史称臧武仲,是春秋时期鲁国有名的政治人物。他身材矮小却足智多谋,德才兼备,辅佐过鲁成公、鲁襄公。  臧武仲的祖父为臧文仲,父亲为臧宣叔。公元前587年,臧武仲继父为卿,世袭司寇。他运用计谋帮助季武子废除了季武子的长子季孙弥的继承权,立季武子宠爱的季孙悼为季氏家族权力继承人。因此事得罪了季孙弥以及与弥交好的孟孙家族,孟孙氏家族成员向季武子诬告臧武仲阴谋叛乱,因此,臧武仲遭到季孙氏的讨伐,被迫逃往邾国。  后来他回到臧氏家族的封邑——防邑,并在防邑整顿文武之事,然后派使者向鲁君请求保有臧氏的宗祠,为臧氏家族“立后”来确保臧氏家族的权利,即要求鲁君允许他的后代世袭其领地。作为交换条件,臧武仲愿意舍弃防邑,流亡国外。防城位于今天山东省费县境内,在当时距离齐国边境很近,鲁国不能失去这个战略要地。鲁襄公只能同意臧武仲的要求,册立了臧武仲的另一个异母弟臧为作为臧氏家族继承人,继承臧氏家族的宗祧。于是“臧纥致防而奔齐”。臧武仲自己说并不是据地自重来要挟鲁君,但是孔子认为他就是以自己居住地以及建立起来的武备来要挟鲁君。  臧武仲逃到齐国后,齐庄公欣赏他的才能,要封给他田地,可他预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便设法拒绝。故后来齐庄公被杀,他没有受到牵连。  臧台为古文化遗址  因臧文仲重修得名  据考,臧台是一处古文化遗址。遗址以商周文化为主,并含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青州市何官镇臧台、东台、西台三村之间。地势略高,西临跃龙河。臧台村压在遗址南部边缘,东台、西台两村压在遗址的西部。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1979年春发现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  臧台遗址有臧台、马陵台两个大型夯筑台基。臧台位于臧台村西北,现存台基高15米,呈南高北低三层台阶状,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两台均为三次分层夯筑而成,从断面分析,一为始筑,土质单纯,年代不详;二为整修,时在战国;三为重修,时在汉代。  臧台遗址暴露有灰坑、灰层、墓葬、房基等。在臧台村北,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灰坑、地层暴露。遗址地面散存大量陶片,出土有龙山文化的陶罐,商周的鬲足、盔形器、素面半瓦当,战国至汉的豆、盆等。在遗址上遍布筒瓦、板瓦、花纹铺地砖等。地面散存陶片时代偏晚,早期陶片多在深沟或地下层发现。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臧台”因臧文仲重修此台而得名。   留存遗迹以示纪念   北海盐神殿内供奉管仲  穆陵关齐长城遗址  青州有一座表海楼,宏伟壮丽,是为纪念姜太公而建。齐国以盐富国,管仲功不可没,人们为了纪念他,近代以来,在滨海修建了盐神殿,塑了神像。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子,在其食邑之地昌邑市,建有孙子庙。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表海楼  为纪念姜太公而建  曾为九州登高圣地  表海楼,又名表海亭,为纪念姜太公治齐之功而修建,位于青州南阳河北岸。表海楼一说,源于《左传》“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太公姜尚,辅佐周灭商后,深得周王器重,封其为齐侯,定都于营丘,坐镇海岱。  当时姜太公所封齐地,大多属东夷原始部落。民风不化,极为彪悍。太公就任后,乘车巡视,来至南阳河,立于河畔,指天盟誓,下定决心要治理好齐地。太公从当地的风俗礼仪开始,移风易俗,三个月之后民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后齐地慢慢变成了礼仪之邦,后人为了纪念太公功德,修建六角重檐亭,名曰表海楼。  目前见到的青州最早有表海楼建筑的记载在唐代。唐韩翊《送张儋水路归北海》诗写道:  千里东归客,孤心忆旧游。  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  柏寝寒芜变,梧台宿雨收。  知君心兴远,每上海边楼。  唐时将表海亭称之为楼。宋范仲淹、欧阳修、曾岑、苏轼、黄裳诗则称之为亭。据史书记载,青州的表海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青州河山之胜,据云山之秀,在唐宋时期被誉为九州大地的登高胜地。表海楼前瞻云门山之秀,下瞰南阳河奔流,虎踞龙盘,下临古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宋范仲淹有诗曰:  一带林峦秀复奇,  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  留的夕阳无限时。  宋朝末年,金人南下,摧毁东阳城,祸及表海楼。到了明朝,知府李昂于青州北关西侧重建表海楼。明末清初,表海楼再次遭劫。  2020年,青州市政府投资重建表海楼,其巍峨的雄姿,成为当地一处地标性建筑。  盐神殿  以盐富国奠定地位  庙中供奉盐神管仲  在潍坊滨海区,有一座盐神殿,殿里供奉着盐神管仲,他正襟危坐,享受着世代百姓们的朝拜和祭祀。  史料记载,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大法。《续文通考》有载:“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盐禁分开。”管仲的《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期位居七雄之首奠定了基础。  盐神殿,位于滨海区渤海南岸的真龙庙中,修建于2003年,是按照古代“盐神殿”的规制建造的。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煮盐图最为引人注目,这一画面与滨海盐业遗址挖掘出的场景如出一辙,证实了齐国制盐的起源就在潍坊沿海一带。  2010年,“黄河三角洲盐业国际研讨会”在寿光举办。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双王城、昌邑一带的盐业遗址群,一致认为寿光、寒亭、昌邑无论在规模还是保护状态上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仅滨海的海盐产能就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  近年来,每到阴历二月初二,滨海区都会在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举行北海渔盐文化节,来自潍坊、东营和烟台等地的数万名渔民、盐民和当地居民自发汇聚此地,拜祭“龙王”和盐神管仲,同时伴有舞龙、舞狮、京剧、吕剧、歌舞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渔盐丰产。如今,每年在滨海举办的“二月二龙抬头节”和“盐神文化节”已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齐长城  中国最早古长城  穆陵关最为着名  齐长城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古长城,潍坊境内齐长城是齐国一段重要的防卫设施。  潍坊境内的齐长城临朐段遗址位于市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阳山凤凰岭,经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东去入安丘,长75公里。城墙依山而筑,随岭阜沟壑起伏。凡高崖陡壁处,仅用石块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墙。每遇沟壑,则用巨石构筑。一般地段为土石结构,其基础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宽8—10米,高3米,上为夯土,层次分明,每层厚约20—30厘米,夯窝均匀,清晰可辨。有些地段为冬季施工,土里掺有盐水;有的尚存木桩痕迹,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  临朐大关乡一段最为清楚,长12公里,残高1—4.5米,底宽6—8米,多以沙土夯实而成,间有石块砌筑。墙南面陡峭,北面坡缓,每隔5—10米置乱石一堆,大者若磨盘,小者似碌碡,为当年守城者御敌所备擂石。大关乡内残存分岔段,为二道防线。从沂泉村南至大关水库南,长4公里,高1米,宽2.5米,盐土结构,间有木桩痕迹。  齐长城关隘,以穆陵关最为着名。位于临朐县东南与沂水交界的大岘山上,是齐国通往南方的门户。遗址2600平方米,残墙高3—5米。其南面下临深谷,陡不可攀;北侧较平缓,以平顶山为依托,进可攻、退可守,地势极为险要。  境内安丘、诸城两地,群山连绵处亦有多处齐长城遗址,有的地方整体完好,长达数里。   田齐王陵留下故事   二王冢(资料图片)  四王冢远眺  田齐王陵,位于青州市邵庄镇和益都街道境内,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和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之墓,被当地人称为“二王冢”和“四王冢”。田和墓、齐胡公墓、齐襄公墓均位于邵庄镇境内。规模高大的田齐王陵留下的文化遗产,那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是齐文化真正的无价之宝。  田齐王陵横亘数里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田齐王陵包括二王冢、四王冢以及附近的几十座小墓冢,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先秦诸侯王陵古墓群,堪称战国王陵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东方金字塔”。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田齐王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冢,又称齐王冢,传为田齐侯剡与田桓公午之墓。位于鼎足山上,二墓东西并列,封土底部相连接,高度基本相等。现存封土东西约140米,南北约90米,高约37米。因山就势,气势雄伟。东侧墓址皆在青州界,西侧墓址底部南、东、北三面均在青州界内,西部少许在淄博市境内。198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对二王冢进行了稽考,认定二王冢是田齐侯剡和田桓公午之墓。  四王冢,又称四王墓,位于牛山东麓,邵庄镇朱石羊村西北约1公里处。四王冢依山而立,巍峨高大,一基四巅,东西并列,绵延相连。据史书、志书记载,此四墓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齐襄王之墓。  陵台底东西总长789米,南北宽约188米,直径约45米。墓自西向东分别高为29.4米、34米、22米和23米。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四王,贯穿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生产条件尚不发达的时代,建造如此高大封土的墓葬,反映了当时齐国势力之强盛。  田和墓,位于青州市邵庄镇程家沟南。该墓现存封土东西约190米,南北约80米,高30米左右。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胡公墓,位于青州市邵庄镇北辛店村南。该墓现存封土南北长56米,东西宽约40米,高约15米。封土为红、黄土相间的夯土堆筑。2013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襄公墓,位于青州市邵庄镇北马村南。现存封土南北长约75米,东西宽约66米,高约9米。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墓主人是齐国国君齐襄公。2013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书的是,中国文化宝库里那些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成语故事,不乏墓主人们当年的杰作。  齐襄公承诺“及瓜而代” 出尔反尔丢命  齐襄公,是齐国第十四位国君,他在位时荒淫无道,最要命的是说话不算话,结果为此丢掉了性命。  公元前687年,齐国国君齐襄公派了两个大夫连称、管至父,去守卫临淄西北郊的军事重镇——葵丘。葵丘条件不好,生活艰苦,又地处临淄的西北门户,守卫任务艰巨。连称、管至父不太情愿,又不敢违抗命令,因此临行前向齐襄公请示戍守葵丘的期限,问齐襄公到什么时候派人替换他们。当时正在吃西瓜的齐襄公随口说了句:“等明年夏天瓜熟了,我就派人去替换你们。”  两人来到葵丘,尽职尽责,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季,瓜已经熟了,可来接替他们的连个人影都没有。连称、管至父心生不满,派人以送西瓜为名提醒齐襄公,并旁敲侧击地询问,哪知齐襄公不认账,对送西瓜的人说:“我说的瓜熟时节,不是指今年瓜熟,说的明年瓜熟,再让他们戍守一年吧。”  消息传到葵丘,连称、管至父十分憎恨齐襄公出尔反尔,便密谋与齐襄公有隙的公子公孙无知,准备弑君篡位。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在葵丘附近打猎,夜宿行宫。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经过周密谋划,乘机率军起事,秘密包围了行宫,突然向齐襄公发动袭击。齐襄公措手不及,在慌乱中被军士杀死。  齐桓公“讳疾忌医”  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二王冢之一的墓主人齐桓公田午,是田齐第三代国君,他一个人创造了“一正一负”两个成语。正面的成语是创办了稷下学宫,促成了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局面;他创造的负面成语是“讳疾忌医”。  传说,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到了齐国,拜见了齐桓公田午,扁鹊说:“您现在身体有点小毛病,不过不要紧,仅在肌肤纹理之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田午说:“我没病。”扁鹊离开后,田午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过了几天,扁鹊又去见田午,说:“您的病已经进入肌肉,如不及时治疗,就会更严重。”田午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见到田午说:“国君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就进入膏肓。”田午懒得理他。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见到田午扭头就走。田午特意派人问扁鹊。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田午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田午于是病死了。  齐威王受淳于髡规劝  “一鸣惊人”始有作为  田齐王陵的四王冢,其中有一座是齐威王墓,他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创造者,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王。  齐威王是田齐第四代传人,继位国君时,还不是王,和他的父辈一样,只能以侯相称。他贪恋酒色,不思治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外敌入侵,大片国土沦丧,许多大臣不敢规劝。这时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见,他给齐王出了一个谜语:“临淄城里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国王可知这是只什么鸟?”齐威王才思敏捷,沉思片刻便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便是后来“一鸣惊人”成语的出处。  齐威王从此振作精神,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纳谏忠言;改革吏治,惩治腐败;重视人才,兴办教育;加强军备,修复国力。在此后的一系列对外作战中,打垮魏国,战败赵国,收回全部失地,成为战国七雄之强。不仅如此,从齐威王开始,齐国由侯称王,在当时实力都不俗的七国当中敢于称王,足以证明其国力之强盛。   古村老井传说动人   齐公堂。李玉森 供图  晏婴井。李玉森 供图  王家辇村位于青州市邵庄镇,传说是齐王游玩打猎停辇的地方,村以此而得名。有齐威王饮马泉,齐威王与白马涧的传说等等。青州市雀山风景区由十多个景点组成,风光秀丽,景点多多。其中不乏齐文化元素,齐公堂、晏婴井、齐公放马场、石抱松等传说故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古村王家辇以齐王停车辇得名  王家辇村,位于青州城区西13.4公里邵庄镇境内,南依黑山,北望齐国故都临淄,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齐桓公、齐威王遗留的足迹,先民们的勤劳智慧,为古村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2015年列入山东省传统古村落名单。  史料记载,王家辇村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猎场,齐王出游车辆众多,黑山脚下就成了车辇停放之地。随行人员在停车场周围搭棚建舍,负责后勤,规模庞大,后逐渐演变成村落,名“王家辇”,即齐王车辇停放场地之意。  全村260户,834人,据族谱记载,现村中王姓居民多为明正德年间迁入。房舍建筑全部由石块垒砌,坐落在清一色的石板上,素有“贵做王,王坐辇,王辇坐石板”之说。  蓼蓝溪流经村西北,因溪畔蓼蓝丛生而得名。《诗经·小雅》中“终朝采蓝”的地方就在这里。饮马泉位于蓼蓝溪,相传为齐桓公饮马之处。白马涧位于村北,蓼蓝溪出饮马泉泻入涧中。  天庭御马嬉戏处被命名白马涧  在王家辇村西北有一条白马涧,传说涧中有两块白色巨石,乃齐威王两匹白马所变。  自古以来,王公贵族之马多为枣红或火红色,为什么齐威王遗于白马涧的两匹石马是白色呢?这里有一个齐威王易马的故事。  齐威王即位之初,喜打猎赛马,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比赛还没结束,田忌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  好友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这就是历史上“田忌赛马”典故的来源。  齐威王这次糊里糊涂地输了,心里很不舒服。为了让他舒解郁闷,田忌就将自己的两匹上等白马送进齐威王的马厩。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同田忌、孙膑、淳于髡几位近臣,各乘轻车,出临淄城一路南行,来到黑山脚下,将车辇停于山后,径直上山打猎。  时值夏末秋初时节,天气多变,不到半个时辰,忽然风起,一会儿阴云密布,先是三滴两滴地下,紧接着大雨倾盆。待齐王等人跑下山来,两匹白马却不知去向。  众卿先是大声呼唤,再顺着河堤向下寻找,寻到小路尽头,忽见深涧中的汀洲上,两匹白马正在嬉戏。齐威王轻声唤马,二马概不理会,他不禁恼怒,吼道:“再不回来,寡人可要放箭了!”  这时忽然一道闪电,天上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大王莫射,两匹白马本是天庭御马来人间助你的,现已功德圆满,就让它们在此安歇了吧!”抬头望时,见天空中一位白衣仙士,已驾祥云向西南山岫中隐去。再看涧中白马,已安静下来,忽又一道闪电,白马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两块巨大的白马石。  齐威王伤心至极。不知何时,孙膑来到齐威王身后,劝道:“大王息怒,战马归去,预示着百姓从此将不再遭受战乱之苦,这是祥兆啊!”  威王听了,心中方安。仔细看时,见此处地域广阔,草木葱茏,正是饲养马儿的好地方,只好说:“此处就取名‘白马涧’,以作纪念吧!”  抛石落地挖晏婴井  遗址尚在其水泱泱  雀山上有一座齐公堂,是一处天然洞穴,传说曾是齐景公在这里行围打猎时的“行宫”。齐公堂洞口面向东方,早年垒有石墙、木门。顺着山间崎岖的小路向上攀爬,在洞口右边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石阶。在洞内有一个三人才能合抱的钟乳石柱,叫作“龙墩”,后有一股清泉曰“御盆”,专门供齐王洗漱。左下方还有一方平整巨石,人称“龙床”,是齐王休息的地方。龙床下方有十多个刻字,已难辨其详。堂内东侧有一高3米,深10米的小洞,人称“东宫”。  齐公堂向下200米处有一古井,名曰“晏婴井”。关于齐公堂和晏婴井,有一段古老而迷人的传说。  相传齐国景公时代,齐景公喜打猎,经常带领随从来雀山一带打猎。景公见这里地域广阔、草木葱茏,不但是一处理想的猎场,还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只是水源不佳,实为美中不足,时不时地望山兴叹。此时,身边的宰相晏婴言道:“主公不必为水源担忧,我已探得此山有一地下龙潭通往东海,若将其渊掘开,千人万马用之不尽。”景公深知晏婴有通天文、晓地理之本领,便问道:“但不知爱卿所指东海龙渊现在何处?”晏婴答:“我抛石落地之处便是。”说罢捡起一块拳石,从山岭向下抛去,只见拳石在半山腰处落地后竟纹丝不动。景公见状马上令人在落石处就地开挖,可挖到三丈多深不见半滴水珠。景公与众卿面面相觑,只有晏婴淡然稳坐。再挖到三丈五尺深时,一股清泉突然喷涌而出,瞬间漫至井口,景公大喜,亲赐此井为“晏婴井”。  清康熙年间,青州西部大旱,不仅庄稼旱得颗粒无收,连人畜饮水都发生困难,唯独雀山一带百姓靠这口井渡过了难关。灾后,老百姓自发祭井三日,立石碑一通,上镌“晏婴井”三个大字。  本期图片由房永江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潍坊市志》《青州历史简编》《青州历史人物志》《青州地名故事》《古州寻踪》《风物邵庄》《青州成语故事》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人文潍坊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