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16 21:06
鄌郚总编

刘春山丨齐长城史话



齐长城史话
刘春山

  齐长城,又名长城岭、大横岭,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修筑的军事防护体系,史称千里长城。“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可见齐长城是齐鲁之界,皆在山东境内。据考,齐长城始建于春秋中晚期,完成于战国中期,历时二百多年,比秦万里长城还早三百多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齐长城,起点在今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的岭子头,终点在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处入海。它像一巨龙蜿蜒起伏于1518座山峰之上,全长643.89公里。齐长城有一条主线和三条复线,大体分三个时期修建。据载: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前西段首战告捷。以后,东段和中段相继建成。这一浩大的历史工程,历经现在的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郊区、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等18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街道。据《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另据《水经注》载:“汶水,出朱虚县泰山(今沂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
  齐长城在安丘市境内的一段,属大关复线段(即二道长城之一,时郚城有第二齐都之称,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从太平山入境,沿与沂水分界线东行,到青石胡同后完全进入境内,然后向东转南至浯河出境。先后穿越石门顶、磨山、大车山、大桂山、城顶山、摘月山等一座座高山,跨过浯河流水,途经今郚山、红沙沟、柘山、辉渠、庵上、石埠子等镇,与沂水复线第二段相接,全长46550米,历经75座山头,其中有遗址者39000米,占总长度的83.7%。
  安丘现存的齐长城遗址主要有太平山遗址、青石胡同遗址和城顶山遗址。
  (1)太平山遗址:太平山海拔523米,为安丘境内群山之冠。山体为玄武岩,四周陡峭,其顶极广,当地人称“八里长,八里宽,中有四十八顷田”,沿山南崖有城址。在大王村北崖,当地农民曾在城址下挖出尸骨灶坑、草木灰及烧土等。沂水七箭村村民曾在青石胡同西侧1600米处的城址土垄内挖出青铜兵器箭头。
  (2)青石胡同遗址:齐长城至青石胡同后,玄武岩类的蛤蟆子石被粗质片麻岩所代替,土质也由粘土变为沙土。在红沙沟镇上头村南山有弧形斜断面,长16米,高6米。在紫草山西麓有斜断面,长16米,高1米,夯土5层。在范家庄子村南有个叫天桥子的地方,有人在耕地时,耕出过奇妙的大铁锁,可见当年这里也曾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森严关口。由此向东转东南,至柘山镇马时沟村北山遗址,长14750米。
  (3)城顶山遗址:即从马时沟北山向东南转南至浯河的这段遗址,长19500米,该段遗址破坏严重,山涧遍布近代防御工事(1943年,著名爱国将领、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曾率51军在此与日军血战)。尽管如此,人们从残存的遗迹上,仍能想象出当年齐国大地上万马上阵、千万百姓用血汗来堆积齐长城的壮观景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国家再度分裂,不允许国内有这样的军事设施存在,下令拆除齐、楚、魏、燕赵等诸长城。其余城墙被毁大都发生于近代或现代时期:一是战争的改建;二是建国后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山整地、整修道路,开采矿山等;三是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放牧者拆墙围圈及人们掀石捉蝎、采挖药材等。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山东安丘。在今郚山镇与柘山镇交界的岭南坡,有一片白色疙瘩状的石头,当地人称作“馉馇汤旺”。传说当年孟姜女给修祝长城的丈夫送饭时,听说丈夫不幸死去,痛苦万分,晕倒洒地的馉馇汤变成了白色疙瘩石。尽管这只是民间传说,却透露出了当时人们在修建长城时的艰难和辛苦。
  千里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军事防线之一,是目前国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它既是齐鲁大地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古文化遗产,又是中华文明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安丘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