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17 11:17
鄌郚总编

潘广民丨青州记忆

  青州记忆:关于益都县第一砖瓦生产合作社
  据《青州市志》,解放前,益都县生产青砖、小瓦、石灰,均属季节性生产。日伪时期,本县东关、东店村、西河滩为砖瓦、石灰生产集中地区。
  解放后,东店村和东关有十几家窑厂。1949年,东店村组成窑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改为第一窑业生产合作社。同年,东关窑业户组成第二窑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第一、二窑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益都县第一砖瓦厂。1963年又分设。1965年11月,再次合并为益都县砖瓦厂。
  1967年,购置制砖机1台,生产全部由手工制坯改为机械制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968年,建18门轮窑一座,由马蹄窑焙烧改为轮窑焙烧。1972年建成35米烘干洞9条,日产干砖坯3.2万块,石灰生产也由土窑改为漏窑。
  1980年,砖瓦厂年产砖量达1154万块,产瓦122万页,同年引进国外釉面砖生产线。1985年后,集中力量生产釉面砖,自1985年停止砖瓦生产,专事生产釉面砖。
  笔者分析:据上文,益都县于1952年分别成立第一、第二窑业生产合作社,注意是“窑业”而不是“砖瓦”,结合下文内容,笔者认为应该是“砖瓦”生产合作社。
  据1983年12月编印的《益都县工业志(征求意见稿)》,益都县砖瓦生产合作社始建于1949年,为益都县解放后最早的生产合作社,后演变为益都县建筑材料厂,厂址在城关瓜市桥东首,是隶属于县建委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益都县建筑材料厂以生产砖瓦石灰为主,1982年完成黏土砖761.4万块、黏土瓦76万页。
  笔者分析:砖瓦生产合作社何时演变成为建筑材料厂,目前未查到相关资料。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砖瓦生产合作社的地址与建筑材料厂不同,据知情者说,原砖瓦生产合作社位于青云桥以东、南阳河以南,即今泰丰古玩书画城所在区域。
  据青州刘珍实先生的《益都私营工业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早在1949年,为解决烧窑工的工作问题,益都县投资5000余斤高粱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砖瓦生产合作社,54名社员集资北海币2240元择址建窑,既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也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1956年初,益都县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建立手工业合作社23个,其中包括东关的第一、第二砖瓦生产合作社。
  笔者分析:《益都私营工业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提及的“东关的第一、第二砖瓦生产合作社”,与《青州市志》关于第一、第二“窑业”生产合作社分别由东店村、东关组成的记载不同。对此,笔者虽未加考证,但觉《青州市志》的记载更为可信。
  综上所述,益都县第一砖瓦生产合作社之名首见于1952年,到1958年与第二砖瓦生产合作社合并为止。1963年至1965年,复设益都县第一砖瓦生产合作社,至1965年11月再次合并为止。
  所以,本文介绍的这两页瓦生产于以上两个时间段内,最晚按1965年算起,距今也有58年之久了。那个年代,一般房屋都是麦秸覆顶,瓦房还是较为少见的,这应与1967年之前是手工制坯造成瓦的产量较小有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青州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3-07-17 11:17
鄌郚总编
  关于益都火柴厂
  据《青州市志》记载,1920年,史绍周、刘敬亭等集资银币10.4万元,在益都火车站西兴办东益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厂房124间,工人300名,1921年投产,是当时山东省三大火柴厂之一。
  日伪时期,时停时办,1940年左右停产。
  1949年7月3日,益都县组成公私合营新益火柴公司。
  1951年,退还私股,改称“地方国营新益火柴厂”。之后,安丘“新安”、潍坊“太丰”、胶县“民生”、诸城等火柴厂并入。
  1954年后,改名地方国营山东益都火柴厂、山东益都火柴厂。
  1973年,益都火柴厂成为轻工部定点生产厂,跨入全国火柴大中型企业行列。
  1975年年产20万件,跨入全国火柴行业大型企业行列。
  1978年后,益都火柴厂不断推出新产品。
  1981年9月,益都火柴厂在全国12个企业参加的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二。
  1987年,生产火柴23.5万件,完成产值717万元,年末职工达1074人。
  据1985年的《益都县工业志(征求意见稿)》记载,解放后,益都火柴厂自1949年恢复生产,产品仍为硫化磷火柴,商标沿用“丰年”“平安”、“富贵”牌号。
  益都火柴厂装潢设计不断提高,火柴盒贴面力求新颖美观,近年来共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青州风景、寿字及汉代瓦当、古代女英、十二属肖彩色贴面90余种,盒装支数有国标百支、企业标50支等。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