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07-27 21:30
鄌郚总编

建国初期的中医药

  建国初期的中医药
  潍县解放伊始,特别市政府就动员中医恢复开诊,恢复中医公会组织,改称中医联合会。中医人员自动组织起来,学习西医知识,学打预防针,并纷纷加入医联会等组织,投入到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8年11月,新生医药合作社在潍坊市郭宅街红巴字会旧址成立,创办人市医联会,韩炳南任筹委会主任,陈耀庭任副主任兼经理。1950年2月,山东新华制药厂潍县分销处在潍坊邓发街正式成立,有职工5人,主营新华药厂产品。6月,昌潍专区合作总社药材部在潍坊市东关叶挺街开业。林竹亭兼任经理,主营中西药批发业务。
  1950年潍坊特别市邓发街(今东风大街)
  建国初期,国内学术界、卫生界认为中医不科学,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仍很严重。1950年王斌的《在一定的政治基础上产生一定的医药卫生组织形式与思想作风》发表。
  1951年5月1日至1952年10月卫生部先后颁发了《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等9个文件,客观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在此影响下,潍坊市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不少中医因无学历或未掌握西医知识,取不到中医师职称,或不能挂牌行医。甚至关系到“吃饭”问题。《中医师考试暂行办法》等文件中规定的考试中医师的主要内容是西医知识,因此,一般的中医人员深感学术落后,知识贫乏,纷纷要求学习。为此,原市卫生科曾于1951年6月举办了“中医联合会学习班”,其学习内容主要是:解剖学、药理学、传染病学等西医课程。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仅寿光、昌邑、五莲、潍县、安丘、益都、昌乐七个县开业和恢复营业的中医药房诊所即达1251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1952年6月,山东新第一章老潍县中医发展概况华制药厂潍县分销处的人员、财产上调山东省供销总社供应处药材部。1952年10月,昌潍专属成立潍坊医药支公司,任命牟乃密为经理。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医药公司潍县支公司。1953年,全区中医药人员只有1023人。
  1954年5月17日,潍坊市人民委员会责成潍坊市消费合作社联合社,接收新生药药合作社并改名潍坊市联社医药经理部,9月任命崔哲亭任经理。
  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指出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在我国历代人民对疾病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批评了卫生行政部门歧视、限制、排斥中医的态度和做法。
  1954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
  为了正确贯彻中医政策,昌潍行署卫生科于1954年12月召开了全区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检查批判了过去对祖国医学遗产的歧视、排斥的错误观点,交流了学术经验。会后各县相继召开了中医代表会议。中医界人士明确了自身的地位、作用和前途,激发了振兴中医的热情。各县、市纷纷组织中医联合诊所,县区卫生院(所)设立中医门诊部,有的中医挂牌开业。潍坊市成立了“中医药”筹备组。
  1955年3月11日,《健康报》发表了《积极参加批判王斌轻视、歧视中医的思想斗争》的社论。
  1955年4月30日,山东省卫生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学习中医政策的指示》,提出了学习《人民日报》、《健康报》社论以及傅连璋《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朱健《批判王斌轻视、歧视中医的资产阶级思想》等文章。全区卫生界对上述文章展开了热烈的学习和讨论。
  1955年6月5日,"公私合营潍坊市中医药”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省成立的第一处中医医院,《大众日报》作了报道,并予祝贺。潍坊市中医药的成立标志着党的中医政策在我区得到了初步落实,中医事业开始走向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至1955年12月,全区有中医药1处,县卫生院设中医门诊部3处(安邱、昌乐、昌南),区卫生所设立中医门诊5处,组织中医部3处,组织中医、中西医联合诊所80处。346人新加入联合诊所,47人新开业行医。
  1955年3月,潍县土产支公司中药批发部与潍坊市联社医药经理部合并,名为“潍县土产支公司医药经理部”……2月各县供销社中药材经理部相继成立。1956年2月,公私合营,潍坊市中药总店成立。蔡有明(公方)任经理。李锦堂、吴法广、宋聆之(私方)任副经理,下设19处零售店。3月12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中药材经营管理处潍县批发站,召开昌潍地区首次中药材生产会议,有13个药材部经理和潍坊市公私合营中药总店经理参加。决定人工培植银花、木瓜、半夏、红花、地丁、莱藤子、沙参等。6月,潍县医药支公司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昌潍分公司,高功第一章老潍县中医发展概况臣任经理。1956年,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近两千家私营医药店铺、诊所大部进入了卫生系统,仅百余家分别参加了公私合营和国营医药企业,这时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商业的社会分工开始明朗化。
  1956年,国营医药商业机构在各县普遍建立,二级批发机构也已初具规模,国营医药商业全面控制了医药市场,医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干部职工勤勤恳恳,艰苦创业,开展成药下乡,扩大销售网点,销售额不断上升。1956年中西药械纯销售442.2万元,1957年上升为868.6万元,1958年后,由于“共产风”和"浮夸风"的影响,不计成本,盲目经营,造成1963年进行"三清"(清查商品、清查债权债务、清查资金)时,财产损失640万元,这在医药经营史上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1956年卫生部先后发文出来1951年公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等四个文件,并作了开展中医带徒、积极培养中医、西医学习中医等工作指示。
  在上级指示鼓舞下,潍坊市积极开展了中医带徒工作,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配备了徒弟,全专区共带徒弟778人,带徒方式有:<1〉在职学习发给一定工资;<2>在诊所内就师学习,自负供给,中医理论主要是自学。另外,在潍坊市、益都、寿光、安邱、诸城等县市举办了中医进修班,共有200余人进修学习。
  1956年7月13日,健康报发表《大量吸收中医参加医院工作》的社论。专区第一、二、三人民医院设立了中医门诊部。1957年昌潍专区新吸收50名中医药人员参加公立医疗部门工作。至此全专区已有2000余名中医药人员参加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公立医疗部门中医药人员294人。
  1957年9月11日,昌潍专署卫生科转发了山东省卫生厅《关于改进中医参加医院工作的指示》的函,指示应继续在医疗卫生人员中反复宣传党的中医政策,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同时指出要加强中西医的团结合作,提高医疗质量,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中设立中医科,中医可作单独做治疗决定,不得干予。
  1958年2月7日,卫生部发出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同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对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的批语"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老中医纷纷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献方献宝,一部分秘方公布于世,丰富了中医宝库,推动了我专区中医学术的提高,全专区共搜集整理验方、秘方2000余个。如蒯仰山整理出《中医小儿科验方汇编》,献验方30个。中医院还成立了“中医研究组”,整理出《中医临床验案汇编》。不少老中医不但进了医院,而且进了病房,参加会诊,名老中医的学术得到了尊重和发挥。1958年,全专区中医药人员发展到3666人,比1950年的501人增加了6.7倍。
  1960年9月1日,中医院由“公私合营”性质转变为全民所有第一章老潍县中医发展概况制,改称“潍坊市市立中医院”,床位从38张扩大到75张,职工达110人。是年全专区除寿光县医院外,各专、县级综合医院及潍坊市城关医院都已设中医科。
  为了进一步搞好中医带徒工作,1961年9月,中医院受潍坊市卫生局委托举办了“中医学习班”,收学员22名,大部分是高中毕业生。采用“分散跟师、集体授课”的授业方式,这在中医带徒方面也是一个发展,使每个学员既能吸收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又能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理论,提高了中医带徒的水平。
  1962年,整个国民经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医机构和人员都进行了调整,部分中医药人员被下放或劝退,精简整顿了中医队伍。
  1962年9月,山东省卫生厅下达《中医工作试行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工作方针和任务,指出:中医工作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充分调动广大中医人员的积极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组织中医带徒,培养新生力量,组织中医药人员进行温课,提高技术水平和政治水平。
  在各级党政机关的关怀下,全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充分发挥其老潍县中医特长,并掀起学习业务技术的高潮,积极开展中医药经验交流,抢救、整理验方、秘方,推广有效疗法。在治疗乙型脑炎、婴儿瘫、阑尾炎、肠梗阻、胆道蛔虫、胃穿孔、栓塞性脉管炎等疾病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疗效。中医带徒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有130名学员出师应诊,另有412名学徒在培训之中。全专区80%的中医分期分批参加了省、专区、县中医进修班,进行温课学习。
  1963年1月,昌潍专区中医学会正式成立。同年,专署卫生局为贯彻执行中央卫生部《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提出了《关于加速继承名老中医人员学术经验的初步意见》,制订了名师标准和高徒条件,在全专区公布了名师高徒各12名。张奇文、肖敬之等分别为名师蒯仰山、郄秋浦的高徒。此外,还定制了名师高徒的奖励政策,较好地调动了师徒的教、学积极性。张奇文等整理出十几万字的《蒯氏儿科临床经验》初稿,连载于《山东医刊》。
  1964年9月,昌潍专区中医学会召开年会和学术交流会,总结了学会成立以来在促进中医温课、中医带徒、西医学习中医、进一步繁荣我专区中医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会议收到学术文章160余篇,选出其中的40余篇汇编成《昌潍专区中医学会1964年会论文选遍》。
  经过调整,至1965年全区中医药人员共有2681人,中医病床206张。1965年潍坊市中医院受专区卫生局委托,举办“昌潍中医学校",从各县社中选拔了150名学生,同时,中医院收一中药班30人。
  1966年~1976年动乱时期,我区中医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不少老中医受迫害,无法工作,有的含冤而死,如蒯仰山、郄秋浦、徐宝昌、刘东奎、宋瑞昌、刘大可、陈松乔等,大多数老中医的著作遭劫佚失,昌潍专区中医学会于1967年1月宣布解散,中医学第一章老潍县中医发展概况1965年10月名老中医带徒结业合影校也半途而废。1972年统计全专区仅有中医药人员1007人,病床百余张。
  这期间大力宣传并开展针刺麻醉,但过分地夸大了其临床价值。在中药草运动中,发掘、筛选了一批土单验方。农村赤脚医生土法制造了大量中药草制剂,扩大了中药草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中医知识的普及。但过分夸大了“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忽视了传统中医理论。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潍坊市有的生产厂家原来的产品销路被打乱,急于寻找新的生产门路,医药商品脱销严重,药材站急于寻找新的货源,因而引导部分集体企业转产医药。
  从1976年到1980年,医药事业开始复苏和发展,但1958年的教训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在“高指标、大计划”的错误指导下,不适当地增加了产品库存,破坏了合理的库存结构,1982年进行“清仓利库”时又造成562万元的财产损失。
  从历史的教训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医药事业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经济事业,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十年动乱结束后,逐渐摒弃了一些过"左"的提法和做法。197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56号文件,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老潍县中医告》,文件着重指出:在发展西医队伍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特别是要为中医的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抓紧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此,我区中医事业又开始走向振兴之路。
  1979年恢复昌潍中医学会,先后为在十年动乱中受迫害的40名中医药人员平反昭雪,落实政策。同年对1961年—1968年的200名中医学徒予以转正,并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城乡中医药人员中选拔吸收202名优秀者,充实到全民所有制中医药机构中。还为全区33名在职名老中医配备了徒弟和助手。让已退休但确有专长的58名老中医整理出《张瑞丰外科秘录》,潍坊市中医院整理编印了《黄德亭临床经验选遍》。至1979年底,全区除一所地区中医院外,还有66家医院设立中医科。床位总数达436张,中医药人员已从1972年的1007人发展到1475人。
  首先是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1980年实现了工业的统一管理,由多头领导改由统一领导,但是却把西药、医疗器械工商业的隶属关系划归青岛,潍坊市医药业出现了中药、西药、医疗器械三家鼎立的局面。1981年3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学。3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指出党所制定的中医政策的基本要点是:继承遗产,发掘宝库,努力提高祖国医学水平;团结和依靠中医,发展和提高中医;坚持中西医结合,组织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中医要逐步实行现代化;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中医和西医结合事业,并为其发展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