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0-28 15:38
鄌郚总编

朱建霞《聊斋志异》中的青州诗扇案

  《聊斋志异》中的青州诗扇案
  朱建霞
  周亮工,字元亮,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作为有胆有识、能文能武的实干家,周亮工在青州任职期间,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聪明智慧,凭一把诗扇破解了一桩案件,最终揭开了真相,让有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冤屈者洗清了冤屈。这个故事被蒲松龄写入《聊斋志异》。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周亮工以佥事起用补青州海防道,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青州任职生涯。他在潍县和青州执政时,秉持着公正与仁政的原则,赢得了民众的赞誉。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八的《诗谳》中描述了周亮工公正裁断案件的故事。
  《诗谳》中叙述了青州居民范小山以贩卖毛笔为业,外出经商时,独居的妻子贺氏,在某年四月的一个雨夜被歹人杀死。作案现场只留下了一把题有“王晟赠吴蜚卿”字样的诗扇。王晟,不知是何人,吴蜚卿则是青州的一个富户,和范小山同村,平日放纵不羁,行为轻佻,因此同村的人都认为是他杀了贺氏。
  由于有这把诗扇作为证据,不仅乡里的人认定吴蜚卿是凶手,连官员也认为他是案件的嫌疑人。然而,官府把吴蜚卿抓来审问,他坚决不承认,最终在酷刑之下,吴蜚卿被迫招供。此案后来又经过多位官员的反复审理,无人提出异议,吴蜚卿被定为杀人犯。
  就在吴蜚卿即将面临极刑之际,备受百姓爱戴的周亮工被派到青州任职。当他重新审视这个案件时,发现了破绽。其中最重要的疑点是,缺乏确凿证据证明吴蜚卿有杀人动机。
  周亮工又把案卷仔细看了一遍后,越发觉得此案存在的疑点太多。在断定吴蜚卿没有杀人动机的前提下,不顾范家反对,下令解除吴蜚卿的死囚枷锁,从死囚监转到普通牢房。范小山竭力和周亮工争辩,周亮工生气地说:“你是想胡乱杀一个人就了事呢?还是想找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众人都怀疑周亮工在袒护吴蜚卿,但没有人敢说话。
  随后,周亮工立刻命令拘捕南门外开酒店的店主。店主十分害怕,不清楚原因。店主到来后,周亮工问道:“你店内墙上东莞(隶属日照莒县)李秀的题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店主回答:“学政大人去年来青州府考试时,有几个日照的秀才醉后题的诗,不知道他们的家在什么地方。”
  于是,周亮工派遣差役到日照,去逮捕李秀。李秀到后,周亮工愤怒地问:“既然身为秀才,为何要杀人?”李秀非常惊讶,叩头说:“我没有杀人啊!”周亮工把扇子扔到李秀面前,让他自己看,并说:“明明是你写的诗,为何伪称王晟?”李秀仔细看了看说:“诗确实是我创作的,字却不是我书写的。”周亮工说:“既然知道你的诗,应当就是你的友人。看看是谁的字?”李秀说:“从笔迹看,好像是沂州王佐写的。”于是周亮工派衙役前去逮捕王佐。王佐到后,周亮工像呵斥李秀那样训斥他。王佐供认:“这是益都铁商张成请我写的,称王晟是他的表兄。”
  随后,周亮工迅速安排人逮捕张成,进行了审讯,张成承认了一切。
  原来,张成看到贺氏长得漂亮,想去勾引她,但担心不能成功便心生一计,假扮口碑不好的吴蜚卿。他伪造了一把吴蜚卿的扇子随身带着,心想若是成功了就对贺氏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若贺氏不同意,就把罪过归咎于吴蜚卿。
  张成先是借着雨夜,跳墙进了范家,企图强迫贺氏。贺氏因独居,身边常常放有菜刀用于自卫。她发觉有坏人,立刻一手抓住张成的衣服,一手握刀企图起身。张成感到害怕,便试图夺刀。贺氏紧紧抓住不放,并且高声呼救。张成更加慌乱,意外地杀了对方后,仓惶间,便丢下扇子逃走了。
  吴蜚卿被冤枉了整整三年,如今终于洗雪冤屈,人们对周亮工的聪明才智表示赞叹。
  后来有人向周亮工请教这个案子,周亮工笑着回答说:“其实这个案子并不难。我仔细观察了扇子上的诗,贺氏被杀的时间是四月上旬,那夜阴雨连绵,天气还有寒意,扇子并不是急需之物,怎么可能会在这种情况下,带着它增添累赘呢?因此,我猜想真凶一定是想嫁祸他人。我曾经在府城南郭的一家酒店避雨,发现墙上有一首题诗与扇子上的诗相似,所以我猜测凶手就是题诗的李秀。后来沿着线索,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张成。”
  这个案件对蒲松龄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在《聊斋志异·诗谳》中称赞周亮工:天下的事,深入钻研,看似无用的东西就成了有用的东西。辞赋文章,是为国家增光添彩的工具,先生却用来考察天下的读书人,可称为相士的伯乐。没想到先生又把相士的方法用于断案。《易经》曰:“知几其神。”先生就具有这样的智慧。
  这个故事揭示了通过智慧和仔细观察来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周亮工能够破案,与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以及个人的传奇经历密切相关,从而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使他成为一个备受人们赞扬的清官,同时通过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周亮工在文学、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才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