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1-12 16:18
鄌郚总编

李继武丨才女李清照在青州初探

  李清照(1084-约1156),易安居士,“千古第一才女”,章丘县明水(今济南市章丘明水镇)人,曾在青州度过了她最美好、最惬意的时光。
  然而,这么重要的名人,在青州古代地方志历史文献中却很少见到她的身影,遍查明嘉靖《青州府志》、清康熙六十年《青州府志》、康熙《益都县志》、光绪《益都县图志》中对她的介绍,唯有嘉靖《青州府志》中提到“李易安 《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易安居士李氏清照撰。元佑名士,李格非文叔之女,嫁东武赵明诚德甫,晚岁颇失节。别本分五卷。”表述很少且说是“失节”,这难道是后面书籍很少提到的主要原因?还好,还算幸运,在后来的查询中,在咸丰《青州府志?人物传》“赵明诚”条目有这样的记载:“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人……明城尤好金石之文,得欧阳询《集古录》,以为有功后学。又惜其尚有漏落,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于是益求藏蓄,积二十年,得二千卷,又考其异同,为《金石录》三十卷。其妻李清照为词学大宗,亦有同好。”此后备注有“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余建中辛巳,始为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礼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但也不是正面介绍。
  文献史料多有记载
  李清照,是她不够出名?还是因为她作为女性,又非科举出身,与当时古代官方推崇的价值观不符呢。随后,又查阅了从宋到清文献史料,还真找到了不少,只是非在青州文献中专门介绍,甚是可惜。
  〔宋〕陈振孙:《洛阳名园记》一卷,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公卿家园圃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与编元佑章奏,入党籍。国史《文苑》有传。世所谓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为文,而集不传,馆中亦无有,惟锡山尤氏有之。《文鉴》仅存此跋,盖亦未尝见其全文也。(《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元〕脱脱等: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传》)
  〔明〕万历《章丘县志》卷二十八:李格非,字文叔,幼俊警异甚。……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才情更丽,尤工于词。……因节略《宋史》列之《文苑传》,而附其女清照。余又按:《宋史》所称格非言“诚不著则文不工”。嗟呼!此意廖廖谁解者,余盖甚味其言矣。
  〔清〕王赠芳等:李氏名清照,号易安居士,礼部员外郎格非女,诸城翰林承旨赵明诚妻。幼有才藻。既长,适明诚。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出游,清照书词锦帕送之,尝以所作词函致明诚,明诚叹息愧弗逮,谢客忘寝食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清照词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称绝佳者,正清照作也。……明诚好储经籍及三代鼎彝书画金石刻,连知莱、淄二州,竭俸入以事铅椠。清照与共校勘。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正史书之失,清照实助成之。靖康二年春,明诚奔母丧于建康,半弃所藏,其年十二月,金人陷青州,火其藏书十余屋。明诚,诸诚人而家于青也。建炎元年起复,知建康府。三年,召知湖州。至行在,病卒。清照自为文祭之。既葬,清照赴台州依其弟迒,辗转避难于越、衢诸州。绍兴二年,又赴杭州,所携古器物以次失去,乃为《金石录后序》,自述流离状。清照为词家大宗,尝谓词自唐、五代无合格者。宋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有妙语而破碎。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所作,似诗之句读不葺者。盖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能知之。晏苦无铺叙,贺少典重,秦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尚故实而多疵病。世以为名论。(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
  〔清〕吴连周:李清照,格非女,适诸城赵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合诗词杂著为《漱玉集》三卷。其词超绝古今,诗不多见。……(《绣水诗抄》卷一)
  〔清〕杨士骧:赵明诚妻李氏,名清照,历城人。礼部员外郎格非女,文学得其家传。建中辛巳,归明诚。……明诚著《金石录》三十卷,卒后,易安表上之。为《后序》千余言,述其家藏书散佚及遭难流离事甚悉。所著《漱玉集》传于世。(《山东通志》卷一百七十八人物志)
  文献史料多有记载,但大多数是以赵明诚或者李格非等为参照,看得出,对她的独立、完整的介绍还远远不够。
  清照故里是章丘
  关于李清照故里,多有争议。清朝德州人田雯说,其故居在历城西南柳絮泉上。并以《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居》为证:“跳波溅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门外垂杨树。沙禽一只飞,独向前洲去。”据此,俞正燮在其所著《易安居士事辑》中,始称李清照“居历城西南之柳絮泉上”。又清道光《章丘县志》卷十六《李格非里居》条按:“《大明一统志》云,格非济南人;《山东通志》云,莱芜人。
  查阅《明水镇西廉处士碑》李迥跋云:“‘少从先伯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得廉先生之居’云云,观之,确是明水镇人。”李迥是李清照堂兄,他的《〈廉先生序〉跋》谓:“迥忆昔童时,从先父、先考、先叔,西郊纵步三里,抵茂林修竹溪深水净,得先生之居,谒拜先生……先生既殁,先考评其为人,先叔作序,以纪名实……宣和癸卯正月人日,李迥谨题。”宣和癸卯为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李迥跋中所言“先叔作序”即指李格非所写的《廉先生序》。李格非在序文中称廉先生为“同里人”,末后署“元丰八年九月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绣江为章丘之别称,因境内有绣江河而得名。《廉先生序》碑原立于明水镇西三里廉家坡村后,明嘉靖年间移至村中关帝庙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据此资料,学界更加确定李格非父女确为章丘明水人。
  清照家世属豪门
  宋元丰七年(1084)李清照出生,父李格非时任郓州教授。元祐元年(1086),父李格非赴京补太学录。元祐四年(1089),格非官太学正,得屋于经衢之西,而名其室曰“有竹堂”。元祐五年(1090)李清照随父入京,父李格非官太学正。元祐六年(1091)李格非官太学博士,并续娶王拱辰孙女。
  关于李清照的家世,亦有争论。相传她生于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父祖皆出于著名贤相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神宗熙宁间进士,历官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博士、校书郎等,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之母王氏,乃状元王拱辰孙女,亦善文章。
  图片
  1976年3月,在河南省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200米处,出土了宋代名臣王拱辰及二位夫人的墓志三方。从墓志得知,王拱辰原配薛氏为薛奎之第八女,十九岁嫁于王家,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六卒,年二十四岁。生一男二女皆夭。后薛氏之胞妹又配为王拱辰妻。因李清照之母王氏为王拱辰二夫人之亲孙女,墓志如下:
  彰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大名府路安抚使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赠开府仪同三司懿恪王公讳拱辰之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赠太师中书令简肃公讳奎之子。……天圣中,天子亲试天下士,时懿恪公方少秀而以艺学冠诸英节。即以夫人之姊妻焉。后封平乐郡夫人。平乐即世,夫人遂归于公。……懿恪公再镇魏之五年,以勤劳考终。夫人即护公丧以其家还洛。洛中里地旧有林园水竹之胜。夫人既终制,即道装燕服游处其中,淡然仿佯于尘垢之外,晚节益自恬泊。虽家人莫见其喜愠之容。故寿考康疆,神明益壮。西都人士相与谈福庆之,盛者自名族大家罕比。元祐八年二月十五日以寝疾薨。享年七十有三。即以其年七月十日祔于河南县教忠乡府下里先公之墓。……子男七人,长一人,早夭,次正甫奉议郎,次端甫大理评事并早卒。次三人皆夭。次晋明今为右承事郎。女八人,长二人皆夭。次适左中散大夫将作监程嗣恭。次适左朝奉郎孙亚卿,早卒。次适通直郎石宗彝。次适宣德郎吕希亚。孙七人,秉文,景文并右承务郎。敏文瀛州防御推官。宪文、□文,祖文皆夭。贲文假承事郎。孙女三人,长适左奉议郎校对秘书省黄本书,籍李格非二人在室……
  〔宋〕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节录):元丰八年四月,丞相王公珪感疾,诏国医诊视,遣尚宫数就问,赐以御膳珍药,五月己酉薨于位……。九月辛酉襄事……子,仲修,以学登进士第,今为秘书省著作佐郎;仲瑞,承事郎、藉田令;仲嶷,承奉郎;仲□、仲煜,承事郎。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次适前权太常博士闾丘吁;次许嫁前进士郑居中,并封蓬莱县君;次尚幼。孙男三人:昭,承事郎,次晏、次晟。公享年六十七,文集一百卷。夫人郑氏,奉国军节度使戬之女。(见《名臣碑传琬琰集》)
  〔宋〕庄绰:岐国公王珪,在元丰中为丞相。父准,祖贽,曾祖景图,皆登进士第。……又汉国公准子四房,孙婿九人:余中、马、李格非、闾丘吁、郑居中、许光疑、张焘、高旦、邓洵仁皆登科,邓、郑、许相代为翰林学士。曾孙婿秦桧、孟忠厚同时拜相开府。(《鸡肋编》卷中)
  关于李清照的生母,据《宋史·李格非传》一直认为是王拱辰的孙女。现从《洛阳新获墓志》王拱辰夫人《和义郡夫人薛氏墓志铭》等发现,此为清照继母,生母乃王长女,见李清臣《王文恭公神道碑》。
  清照适嫁明诚郎
  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适赵明诚,时年18岁。夫妇都喜爱收藏碑刻、赏鉴文翰。赵明诚,字德甫,二十一岁,太学生,赵挺之季子。是宋代著名金石学家,有《金石录》传世。是年,格非仍礼部员外郎、挺之为吏部侍郎。
  崇宁元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贬官。崇宁二年(1103)四月,赵挺之除中书侍郎,明城亦于是年“出仕宦”。九月庚寅,王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李格非“元佑党人”的罪名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三年(1104),赵明诚官京师,搜集书画奇品,夫妇赏玩。崇宁四年(1105),赵明诚任鸿胪少卿,后除。
  崇宁五年(1106),赵挺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为特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一引赵挺之行状“京既恶公留京师,伺察己所为,公亦惧京中伤,明年春数乞归青州私第,诏从之。”此处来看,青州此时已有私宅,这符合当时的情况。又有说赵挺之密州诸城人,“挺之自密州徙居青州”(《宋宰辅编年录十二》),并娶郭氏为妻。所以使得李清照夫妇归青州成为一种可能。
  清照夫妇屏居青州
  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授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右神观使。五日后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构陷。七月赵挺之被追夺赠官,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秋,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始屏居乡里青州,时年李清照24岁。赵明诚、李清照屏居的便是原来“私宅”。两人志趣相投,游览山水之余,尽力搜求金石书籍、共同校勘,乐在其中。
  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北齐天保七年(556),移曹魏所置之益都县来治东阳城,属齐郡,为青州治,省临淄人高阳县。《寰宇记》:“魏于今寿光南十里置益都县。齐天保七年(556),移于郡城之北门外,今县理也。”又载:新《府志》云,金太宗天会中,北城颓废,始移益都于南阳为益都府治,自是府县始并治一城,见《齐记补》,然其书于氏深鄙之,恐难尽信。《旧志》谓至元二年移益都县于南阳城,亦是臆说。今案:《齐乘》引《齐记补》,言移州治南阳城为益都府,不言移益都县,亦无府县并治一城之说。旧府志云,元至元二年(1265)废临淄、临朐入益都县,后复置二县,移益都县于南阳城内。改:复置二县在至元十五年,旧志系移益都于复置二县之后,未尝谓移在二年也。新志徵引殊失实,旧府志沿革全本《齐乘》,《齐乘》原文云,高齐移益都县入青州城北门外为治所,隋之北海郡、唐宋之青州并理此,宋以前止为县名,金因升为府号仍置县属焉,国朝因之。至元二年,废临淄、临朐二县并颜神镇之行淄川县入此县,后复置临淄、临朐二县,颜神镇止设巡检司而来隶焉。初以北门外为治所,后移府城。就二书观之,是自隋以来州郡与县同治北城,其南城第为总管及节度使治,金始移府治南城,而县治北城如故。至元后,乃府县并治一城耳。〈齐记补〉虽为于氏所鄙,然记当时事必得其实。于氏未言县治移于何年,然亦确在至元时皆无可疑也。
  据此判定,元代至元之前,东阳城是县、郡(州)治所之地,南阳城是总管府及节度使治所之地。天保七年(556)移益都县治到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大业三年(607)青州、北海郡、益都三级治所均在益都县。武德四年(621)总管府、青州、益都的治所,均在益都县。宋至道三年(997年),天下分十五路,京东路包括十六州二军,青州即为其中一州,而当时青州统辖六县,益都首县。熙宁七年(1078)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京东路所辖区域变动不大。京东东路、青州、益都的治所都在益都县(今青州)。此时京东东治所在南阳城,州、县治所在东阳城。金代时,京东东路改为山东东路,山东东路统辖益都府和济南府以及潍州、密州等十一州,益都府统辖益都、临朐、寿光、临淄等县。山东东路、益都府同治益都县(今青州)。金天会九年(1131年)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东阳城颓废,治南阳城。
  初步推断,赵明诚家“私宅”应在东阳城的某一个位置。作为曾经身居高位赵家的私宅,应该在相对繁华、又可择一清幽之处、南阳河北岸不远处的东阳城内。至于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范公亭公园里李清照纪念祠是青州人民为了纪念李清照,1988年新建、1989年开馆的建筑群。
  大观二年(1108),李清照有“青玉案”词写屏居之乐。也就是说在此年就给其书房取名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书、斗茶,乐在其间。
  《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儿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是年,明诚、清照或为隐居金乡的晁补之贺寿,清照遂作《新荷叶》词。
  也是在此年重阳,明城与妹婿李擢游仰天山,青州仰天山罗汉洞有题名。次年端午又与兄道甫、妹婿李擢等重游仰天山,青州仰天山罗汉洞有题名。
  大观三年(1109),“仲冬上休日,文及甫在青州观明城所藏蔡襄谢御赐书诗卷。”文及甫即文彦博第六子。且提到是在“青社郡舍之简政堂观”。同年他们收集到了《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
  大观四年(1110),李清照居青州作以“别是一家”著称的《词论》。有说《词论》成于政和三年(1113)。
  政和元年(1111)二月,“王寿卿跋明城所藏徐铉小篆千字文真迹”,“故藏待制赵明诚家。”五月,明诚亲至泰山,得《唐登封纪号文》二碑拓。中秋,明城与妹婿傅察等登仰天山赏月,青州仰天山罗汉洞有题名。九月,夫妇两题名“云巢石”。诸城王志修易安居士画像题词自注,“石高五尺,玲珑透豁,上有‘云巢’二隶书,其下小磨刻‘辛卯九月,德父、易安同记’。现置敝居乃园竹中。”
  政和四年(1114)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今从此说。吾亦深依为然。
  政和五年(1115),“明城在青州屡获金石刻辞,于归来堂起大橱藏之,与清照相对赏玩。”说明此时归来堂已经藏书无数。
  政和六年(1116)春三月,明城三游长清灵岩寺,此时李清照在青州,有次点绛唇等三词,意念在长清等地访古的明诚。六月,明诚再阅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于归来堂。
  政和七年(1117),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正式编成《金石录》前三十卷。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河间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此前赵明诚自己尝作《〈金石录〉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重和元年(1118),明诚第三次阅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又明诚跋唐云门山投龙诗。金石录二十七,右唐云门山投龙诗,北海太守赵居贞撰序,言居贞投金龙环壁于此山,有瑞云出于洞中。于谱:云门山在青州城南五里,其上有大云顶,中有通穴如门,可容百余人,远望如悬镜。投龙壁诗及序即刻于山阳洞西崖壁上。宣和二年(1120)冬,明诚金石录论贡茶之弊。
  宣和三年(1121)四月,明诚等游仰天山。明诚等仰天山水帘洞题名。此后,赵明诚得以平反复职,知莱州,李清照未同行,为明诚送行时作《凤凰台上忆吹萧》。李清照时年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此时,清照独居青州之“秦楼”。
  宣和三年(1121)秋八月,清照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后到莱州,有感怀诗。宣和六年(1124),赵明诚改守淄州,李清照随夫赴任。李清照时年41岁。靖康元年(1126),明诚以斩获捕卒功转一官。此期间,李清照夫妇还会时常回家(青州),看看他们的心爱之物,会友,把玩,欣赏。
  清照与青州渐行渐远
  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三月,赵明诚奔母丧至江宁。李清照时年44岁。同年五月,康王赵构继即位于南京。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李清照离开青州南渡,载书十五车。从此,李清照与青州渐行渐远。
  《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地,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
  建炎二年(1128)春,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抵江宁府。九月,明诚起知建康府。十二月,金人犯青州,明诚、清照所留青州文物尽毁。李清照时年45岁。
  建炎三年(1129)三月,明诚罢守江宁。五月,明诚被旨湖州。六月,明诚独赴建康。八月,由于疾病,赵明诚卒于建康,时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清照为之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李清照大病,“以文物器皿托李擢带往洪州。”十一月,金人陷洪州,“赵氏连舮渡江之书散为云烟。”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投奔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时传赵氏有“颁金”之语,李清照“一路追随帝踪”。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清照在明州,尝散失书画。绍兴元年(1131)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文物被盗五簏”。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春,李清照赴临安。后再嫁张汝舟(时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七品),时年48岁。婚后因无法容忍张之营私舞弊等罪行,随报官告发张汝舟,并要求离婚。后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百余日的再婚,没有使李清照就此沉沦,真乃女中豪杰,随后,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
  绍兴三年(1133)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诗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怀念故国的深厚情谊。
  绍兴四年(1134)八月,李清照完成了自传式《金石录后序》,时年50岁。绍兴十三年(1143)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
  清照悄然辞世
  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欲以其学传孙氏女。陆游渭南文集卷四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说明,此年李清照依然健在,时年72岁。
  绍兴二十六年(1156)或以后,李清照悄然辞世。“清照卒年,不见载籍。”王谱谓“不能早于绍兴二十五年”,故李清照至少活到73岁或者更大。
  据有人考证,李清照遗物有:1.中禾琴:全琴题刻书法潇洒得体,琴面与琴底衔接处有33裂过重修的痕迹,琴音色清纯明亮,实为难得的珍品,收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名琴荟萃”中。资料表明,很可能是李清照的琴。2.正吟琴:神农式,据传此琴,原为李清照遗物。琴背原刻两行阴文鎏金隶书楚词体诗句:“口山之桐,斫其形兮,冰雪之丝,宣其声兮。口口口口,和性情兮,广寒之秋,万古口兮。”文字十分俊美。3.绘画:据史料记载,到明代还有人收藏有李清照画的竹。可惜现今已无处可寻。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11世纪末12世纪初。此时,战乱频发、赵宋偏安、党争剧烈,亦是文化高亢、宋词创作趋向繁荣的时代。她既承受了时代文化潮流的熏陶,又受尽家国之变所带来的多重灾难和折磨。李清照是在其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成就的一位学术型、开拓型、进取型的出色女性。她有关注时局国运、社稷苍生、胸怀强烈的远见卓识,她有学养深厚、淹博多能、非凡无比的文学功底,她有对生活、爱情、学术的执著追求和求索精神,她还有不流于世俗的独立品格。
  她的一生,前后反差巨大,少年无忧无虑,才华初露;婚后甜蜜恩爱,少有寂寞;中年流落江南,终至悄然辞世,可以说是她历尽人间欢悲、尝遍世情冷暖的一生。据王延梯先生辑纂的《中国古代女作家集》,数千年来有作品保留下来的女性虽有1400余人,但像李易安这样的文章名流,实在寥若晨星。李清照独能以多方面的艺文成就,确立了自己文化史上的地位,成为享誉中外的女性文豪。
  真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