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3-11-18 06:57
鄌郚总编

朱刘店的文化与教育

  朱刘店的文化与教育
  作者:刘均

  文化之乡
  朱刘店是文化之乡。千年古道穿村而过,旧时称青龙街。街旁的私塾学堂,朗朗读书声飘于窗外。清末,随着朱留店火车站的出现,西方文化也进入此地。据老人说,外国人曾在村里建起了一所洋学堂。当时的学生统一穿着欧式的铜纽服装,还设有外语课程,书籍也是由外国印刷出版。
  这里的人们,逢年过节喜庆之日,便“跑耍”舞龙,有青龙街上跑青龙之说。早在民国时期,有一年元宵节到县城里比赛,县长还亲点为全县第一名。元宵节晚上,街的两边挂满灯笼,烟花和龙灯一直热闹到午夜。正月十六是朱刘店街大集,周围的几大村庄“跑耍”的,都来朱刘店街比赛,跑旱船、跑高跷、跑龙、跑青皮,青龙街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街道两边大小店铺,都免费为跑耍的人提供点心和开水。
  唱戏更是村民农闲时不可或缺的事情,爱凑热闹的人都想登登台过把戏瘾。村里的庄户艺人刘文华,是个热心肠的人,逢年过节跑龙扎龙都离不开他,连戏班上用的鼓板都是他自己花钱买的,还多次把县京剧团的周先生请到家中教授京剧文武场,并亲自到外村请琴师。有一年外地来了个茂腔剧团,演出《张郎休妻》,他竟出了几块大洋与来者票戏,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欢欣鼓舞,逢年过节,总会有人带领大伙,自发地组织起来搞些文艺活动。那时候领头人有刘文华、刘文营、白希贵等,演出的剧目有京剧《十五贯》、《河伯娶妇》、《捉放曹》、《打渔杀家》、《金玉奴》、《拾玉镯》、《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主要演员有:白希贵、刘文营、刘希宝、刘津山、付道津、刘润吉、刘海津、白玉芬、付云升、刘增田、郭寿堂、张永富、刘洪圣、刘西英、刘兰华等。
  解放初期,该村戏班改编了京剧《失汉城》,留下了一段佳话。那是在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村里有人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活报剧材料,说的是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把美国和南朝鲜的军队赶到“三八线”以南,取得抗美援朝决定性胜利的故事。村民刘文华与赵读堂(南楼村人),把它改编成了京剧《失汉城》(即1992年版《昌乐县志》516页所记第三区朱刘乡的活报剧《李承晚》)。剧中的人物有美国总统杜鲁门、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美军的海陆空大将等,分别由刘文营、刘津廷、白喜正、刘文刚等饰演。那时演出都按剧中人物上装,西服领带、礼帽,美国鬼子扮成黄头发,他们用豆面粘的大鼻子格外引人注目。当时的演出,轰动了周围乡里。这年冬天,此剧参加县文艺汇演,凭着创新和精彩的演出,夺得了全县第一名。县里奖励了一块大幕布和两个汽灯。这些奖品,戏班子一直使用到“文革”后。
  五十年代初,该村戏班上演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一场结束时,舞台上舞出两只彩蝶。原来是该村小青年刘国良(后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和刘增田,身披花床单,用自己设计的舞蹈,舞着“化蝶”的意境,舞出了观众的掌声。花床单虽说人们常见,可当时彩蝶双飞的创意却使观众耳目一新。后刘国良进城上学,假期回村与本村刘钦锦合说相声《买猴》,最早把相声艺术引进朱刘店村,使村民第一次认识和欣赏到相声艺术。这时,外地剧团和文艺队也不断来此地演出。1951年大圩河文艺队在朱刘店小学院内演出《兄妹开荒》。1952年潍县大同京剧团在刘照霞场院演出《红娘》等剧目,由名旦林明霄主演。1955昌乐县京剧团在刘西方场院演出《金鞭记》,由著名麒派老生王韵童主演。1956年元旦,该村的戏班到朱刘店附近的炮八师驻地慰问演出,演的是吕剧《拾玉镯》和京剧《打渔杀家》。之后,又多次去军营演出,增强了军民关系,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好评。
  上世纪60年代,该村的戏班还演出了吕剧《井台会》、《喝面叶》、《小姑贤》,话剧《芦荡火种》、《龙马精神》、《收租院》等剧目。当时,演出大型话剧《收租院》的村子,县内仅此一家。舞台上已采用聚光、切光、造型解说等艺术手段。本村电工刘钦才不辞劳苦,精心为该剧设计和操控舞台灯光线路。
  《三个老汉拾棉花》是全县会演获掌声最多的节目,由刘福顺、王克坚、刘钧三人演出,是县京剧团老高师傅给化的妆。高师傅一丝不苟,光粘胡须就用了几十分钟,使节目增添光彩。演员为留住化妆师傅的辛劳和观众掌声的记忆,晚上演出后一夜没卸妆,第二天去照相馆留影纪念。
  改革开放后,该村的文化活动广繁开展,村委建起了文化广场,办起了秧歌队,腰鼓队。2013年,由该村企业家刘洪春策划并出资,办起了“泓乐文艺队”,郭汉昌为队长。后朱刘东西两村村民联合办起舞蹈队、腰鼓队,共200余人,成为一支健身娱乐的庞大队伍。2013年由刘洪春出资,举办了朱刘店老人节文艺晚会,由该村的大学、中专艺术系学生和泓乐文艺队参加演出,与朱刘店的老人们共度佳节。2014年仍由该村企业家刘洪春出资,与朱刘东西村委共同组织策划,举办了朱刘店第二届老人节文艺晚会,并扩大了演出规模,丰富了节目内容,更为朱刘店的老人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朱刘店小学的艺术教育
  朱刘店小学1994年被评为“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这是该校建校百年的最高荣誉,也是该校的名片。朱刘店小学坚持特色办学,靠艺术兴校。文艺人才一代接一代,以老带新,至今已有三代传人。据统计,该校走出的学生,有200多人走上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岗位,或从事相关工作。有的进入省、市文艺团体,有的在大、中、小学任教。昌乐县境內的小学音乐教师,有20%在该校受过艺术教育。
  朱刘小学的艺术教育,起源于该校文艺宣传队。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成立于1968年,在“文革”大唱语录歌的浪潮中,学校调入刘国柱与刘军(女)任教。刘军老师善长歌舞,不但教学生,自己也登台演出,既是老师又是出色的演员。
  刘国柱老师是回乡知识青年。他精通乐器,多才多艺,当时他的扬琴演奏技艺在全县也是数一数二的。该校以扬琴技艺考入中专和高校的学生就有十多个,都是他或他的学生所教。代代相传,有的已成为文艺教师、教授。
  当时的节目是以“文革”为主题,大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在刘国柱老师的培养下,学生刘壮、于宏伟被选入昌乐县京剧团。后于宏伟又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表演系。刘国柱老师是朱刘小学文艺队的创始人之一,是该校艺术教育的奠基者。虽曾在该校干过仪噐管理,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对该校的艺术教育。
  1969年,刘悦华(女)调入朱刘店小学任教。刘悦华老师精于普通话,承担着宣传队的报幕和节目辅导工作,还被公社宣传队借用作报幕员。她曾演出诗朗颂《大桥惨案》(李迎山作诗),表演精彩,产生较大影响。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
  同年,李迎山调入朱刘店小学,负责宣传队的编剧和导演,同时为宣传队伴奏。
  1971年,朱洪军调入学校任教,负责为宣传队伴奏。
  在这期间,教师力量不断加强。由于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参加各种会演并获奖,使宣传队小有名气。
  1968年至1972年,是文艺宣传队的起步阶段。这期间获奖的节目主要有:
  1971年,儿童歌舞剧《这是我应该做的》,全县会演获奖。学生付晓萍、翟建军、张文萍演出。教师李迎山编剧、导演,刘国柱作曲,刘悦华辅导。此节目参加县春节慰问团到各军营慰问演出。
  板胡独奏《公社春来早》,全县会演获奖。教师李迎山独奏,刘国柱、朱洪军、刘钧等伴奏。此节目参加县春节慰问团到各军营慰问演出。
  1972年,歌舞《我是小木匠》全县会演获奖。学生刘洪友、翟建军、付晓萍等演出。教师李迎山编剧、导演,刘国柱作曲,刘悦华辅导。
  同年,刘悦华病故,其妹刘建华继任。刘建华老师具体负责宣传队服装及演员基本功训练。她细心善良,每次外地演出,像慈母一样照顾着学生,是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好妈妈,
  1973年,由朱刘店村刘钦坊介绍,去潍坊市东风街第二小学学习,吸取了他们的先进经验,文艺队成立了学生乐队。具体由刘国柱老师、朱洪军老师负责,乐器有扬琴、二胡、小提琴、柳琴、笛子、手凤琴、笙等。由朱刘西、朱刘东大队出资购买。成立乐队不久,刘国柱辞职(几年后又回该校负责电化教学,仪器管理)。从此,管理学生乐队的重担就落在朱洪军老师身上。
  1974年至1975年,学校开展“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文艺队主要任务是配合政治宣传。
  那时文艺队在星期天、劳动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排练。学校领导付喜庆多次强调,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任何老师不准延长课时。为保证排练时间,文艺队的学生在下课铃声响后,必须五分钟内到达排练室。演出的道具也是全体老师一起动手来做。学校呈现出一片团结向上的气氛。
  几次会演后,该校的节目终于在地区舞台上打响了,朱刘店小学文艺队也成了众人注目的一支队伍。周围县、市的学校相继到该校学习,外省的文化考察团也来该校考察。文艺队的师生还应邀去诸城繁华小学、寿光牛头镇学校、淄博市辛店炼油厂等学校辅导节目。同时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学校在成立各科教研组的同时,也成立了艺体教研组,李迎山任组长。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让宣传队员有更长的留校时间,能以老带新,以大帮小,让留校学生不但能提高自已的水平,还能帮老师辅导和影响新队员,1977年,县文教局王晓东局长亲自来校商讨,并当场批示成立文艺班,就是小学毕业后再加读两年,课程与初中课程相同。李迎山老师任班主任,并任该班语文课教学。朱洪军老师任副班主任。次年改刘海琴老师为班主任。虽说文艺班着重于文艺,但该班的文化课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两年内全镇六所中学同级统考中,语文课成绩皆获第一名。
  由于不断参加省、地、县会演交流,学生大开眼界,水平不断提高。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县文化馆的老师们进驻朱刘店小学,并带来了部分乐器,帮助编排节目。文教局长王晓东也亲自来校指导,亲自参入节目修改,并带队参加会演。县文化馆的刘延贞、赵治修、郭建华、刘振荣老师,与该校师生同甘共苦,经数月奋战,创作出一批水平较高的节目,使朱刘店小学文艺队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成长阶段。
  1975年至1979年,是文艺队的成长阶段,这期间的获奖节目主要有:
  1975年,童话剧《雄鸡高唱》,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刘海棠、张文萍等演出。教师李迎山编剧、导演,朱洪军作曲。
  1976年,儿童话剧《一会儿》,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杨伟、刘树娟、翟建春演出。教师李迎山编剧、导演,朱洪军作主题歌曲。此节目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少年儿童戏剧选《小宣传员》。
  儿童歌曲《从小爱这水和山》,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杨伟、翟建春等演唱。教师李迎山作词、导演。赵治修(县文化馆)作曲。后发表于1977年《革命歌曲选》第15期。
  表演唱《俺是一对小伙伴》,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杨伟、翟建春演出。郭建华(县文化馆)作词,赵治修《(县文化馆)作曲,李迎山导演。
  1977年,表演唱是《谁把他早叫醒》,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杨伟、翟建春演出。郭建华(县文化馆)作词,赵治修(县文化馆)作曲,李迎山导演。
  儿童歌曲《春天来了》,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张文萍等演出。教师李迎山、田世昌(县文化馆)作词,赵治修(县文化馆)作曲,李迎山导演。此节目在1983年山东省迎春晚会上,由潍坊市歌舞团演唱,后省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播放。
  童话剧《玉米姐妹》,山东省文艺调演获表演奖。学生刘海棠、刘树娟、刘树梅、葛玉凤、刘冰冰演出。刘延贞(县文化馆)、李迎山编剧,李迎山导演,赵治修(县文化馆)作曲。此节目在地区会演获奖后又参加省调演。演出时演员受到省委书记白如冰等领导的接见。《大众日报》作了报道评论,省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后刊登于1977年《农村演唱》第四期。
  1978年,童话剧《静静的湖水》,昌潍地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学生刘海棠、刘树娟等演出。郭建华(县文化馆)编剧,朱洪军作曲,李迎山导演。
  童话剧《迎七姐》,山东省戏剧会演获优秀节目奖。此节目在地区会演获奖后,昌潍地区文化局成立《迎七姐》剧组,参加省汇演。郭建华(县文化馆)编剧,朱洪军、石歌(地区艺术馆)作曲,李迎山、侯素珍(地区艺术馆)导演。学生张文萍、刘春美、刘树娟、姜劲、趙伟演出。此节目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少年儿童戏剧选《小宣传员》。
  1979年,儿童话剧《灵活一点》,昌潍地区会演获戏剧二等奖。教师李迎山编剧、导演,学生刘树梅、姜劲等演出。
  1979年前,无编剧、音乐、导演、演员等分项奖,节目获奖不分等次,只颁发优秀节目奖或表演奖。以上获奖证书原都挂在文艺班教室北墙,大抓文化课教学时学校收回,此后,不知何人何故将其销毁,但省文化厅、市文化局仍有存档。
  当时全省农村小学两次在全省会演获奖的仅朱刘店小学一家。两次皆以童话剧获奖。地区文化局领导常说,咱地区临朐县是“小戏之乡”,朱刘店小学是“童话之乡”。
  1979年,文艺班毕业,一部分进入昌乐一中,一部分进入朱刘镇高中。刘振荣老师和李群昌老师接力,继续着对他们的艺术教育。
  同年,朱洪军老师辞职回家务农。
  朱洪军老师任教八年。一个“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成为昌维地区赴省会演剧组的作曲者和乐队指挥,成为学生敬仰的文艺教师,秘诀就是热爱和执着,就是吃苦和坚毅。每逢提及学校文艺队,他总是激动不已,他常说:“我实在不愿离开那些学生,我爱那些学生。他们是朱刘店的孩子,我也是朱刘店的孩子!”辞职后在家务农的几年里,白天干活累一天,晚上还继续辅导着原文艺班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说,朱老师家成了咱的夜校。当他知道国家恢复大学艺术系招生时,放下自已的一切事情,大热天用自行车带着学生刘树艳,去几十里外的潍坊市应试。得知学生杨培琴要去济南应试扬琴时,他二话没说,一手提着扬琴,一手提扬琴架送学生去省城应试,并让自己在济南工作的堂妹安排好食宿,陪学生直到三试结束。后刘树艳、杨培琴、付喜亮、刘志、刘凤云、刘淑娟、刘继华等学生先后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应试时多是他所辅导的曲子。他的作品多次在山东省和昌潍地区会演中获奖,在省级文艺刊物上发表。这些他用汗水和艰辛取得的成绩,凝聚着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现学现教,竟能教出这么多人材,说是创造了奇迹也不为过。这是教师队伍中少见的典型事例,是朱刘店小学艺术教育史上重重的一笔。这一笔也深深铭刻在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中。
  1983年, 李迎山老师调县文化馆工作,刘金山老师继任艺体教研组长。这时,因国家恢复高校艺术系招生,原文艺班和宣传队的学生,陆续考入大学、中专艺术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艺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认识到艺术教育也是学生的成材之路。乐队从十几人扩展到几十人,演员数量也大幅增加。在一代代校领导和教师的继续努力下,该校的艺术教育,进入了再发展壮大的旺盛阶段。
  这期间,原该校文艺班和文艺队的同学,陆续从大学、中专学校的艺术系毕业,有的回校任教,有的虽在外地工作,但经常抽时间回母校辅导学生。付喜亮、刘继华、刘树艳、刘风云、杨培琴、刘春美、刘海棠等第一代文艺队队员成了学校的编外辅导教师。他们把所学的艺术专业再传授给下一代,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朱刘店人材辈出。
  1983年至2013年,是文艺队再发展壮大的旺盛阶段,这期间的获奖情况是:
  1988年,县文艺会演,获全县第一名。
  1990年,器乐合奏《希望》,潍坊市首届中小学生文艺调演,获二等奖。
  1994年,县文艺会演,获第一名。
  1995年,“六一”县文艺会演,获小学组第一名。
  1996年,“六一”县文艺会演,获小学组第一名。
  1997年,县文艺会演,获一等奖。
  1997年,县小学器乐比赛,获一等奖。
  2001年,“六一”县文艺会演,获团体第一名。器乐合奏《春到沂河》、舞蹈《海边的孩子》,潍坊市调演获三等奖。
  2006年,县文艺会演,获一等奖。
  2007年,县文艺会演,获第三名。
  2008年,全县小学文艺会演,获第三名。
  2009年,全县会演,获二等奖,农村小学第一名。
  2009年,潍坊市第二届“欢乐金秋”艺术节,获组织奖。
  2010年,县会演,获二等奖。
  2011年,《丰收凯歌》获县会演二等奖。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