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84天前
鄌郚总编

【拿云过眼录】--果斋黄叔琪暨配李恭人墓志铭(墨本)浅释

  【拿云过眼录】--果斋黄叔琪暨配李恭人墓志铭(墨本)浅释
  此墓志铭为纸本墨迹,册页十八开。高28.5厘米,阔33厘米,乌丝栏格,护封为桐木板质。题端楷书:“励衣(衣残缺)园尚书黄恭人墓志铭真迹,光绪壬寅(一九O二年)三月小亭”。钤:“小亭曾存” (朱文印)。第九开左下角钤园形“小亭” (朱文印)。据印可知是册曾经小亭藏珍。
  钤收藏印:拿云轩(长方形朱文)健庵(白文)知恥斋(白文)拿云轩(朱文)
  小亭者韩泰华也,别署魏公后裔,室名无事为福斋、玉雨堂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书画鉴藏家、藏书家,因得阮元旧藏宋本《金石录》十卷,遂刻“金石录十卷人家”藏书印志之,道光间任兵部郎中,官至陕西粮道(正四品)。在宦时,为搜集整理保护古物善本不遗余力,在其所撰《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云:“孟蜀时,王锴字鱣祥,最著书名。予于道光丙午出守潼川,知城外有琴泉寺,即杜诗之慧义寺也。昔有塔,乾隆年间为雷震圯,内贮《法华经》全部,皆鱣祥所书,一时分散,恨不见之,竭力访求于老兵家,获数纸,以二纸赠刘宽夫太守,宽夫割其半给刘燕庭方伯,予仅存一纸,装裱藏之。笔法娟秀,迥胜翻本《灵飞经》,唐时小楷,真墨宝也。当日更于田间搜得武成三年经幢,移置寺内,邀众友联吟,绘《琴泉寺卷》付之住持……”。韩泰华晚年居金陵(今南京),筑“玉雨堂”并撰有《玉雨堂书画记》行世,其岳丈沈涛在《玉雨堂书画记》序中云:“小亭女夫,好蓄法书名画,尤精于鉴别,几至以手摸绢可辨宋、元、明。余尝过玉雨堂,罗褾锦贉觸手,耀目如登虹月,如舟入波……小亭所蓄多神逸上品,有真赏而无耳食,故记中所著录唐、宋不过数家,馀皆胜国及国初诸胜流翰墨。不以时代绵邈为奇,不以声炫赫为重,其识已高人一等……”。由此可知,韩泰华无贵耳贱目之时病,收藏品味之高从其书画记中可见一斑。嗟叹,韩泰华毕生所藏之古籍善本、金石书画,在其卒后作鸟兽散,渐被家人售于北京琉璃厂宝森书肆主人李雨亭,《金石录》亦在其中。辑有《南岳小录》《非诗辨妄》《洪老圃集》《孙耕闲集》《扬州画舫词》等九种。自撰《书画记》等,咸丰间刊行《玉雨堂丛书》。是册乃韩泰华“玉雨堂”所藏书画之一也。
  韩泰华题端“励衣尚书黄恭人墓志铭真迹”,按:《清史稿》职官表与励宗万传中其历官未至尚书,卒后也未赠尚书,此韩泰华之笔误。又称黄叔琪妻为“黄恭人”,古代夫人虽有附夫姓之习,然不太严谨,当与志文一致称“李恭人”。
  墓志篆盖
  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江南宁国府知府加三级果斋黄公暨配 诰封恭人李恭人墓志铭
  墓志录文
  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江南宁国府知府加三级果斋黄公暨配 诰封恭人李恭人墓志铭
  诰授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加一级桐城年家弟方苞撰文
  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兼管礼部左侍郎加二级静海侄婿励宗万书丹并篆盖
  公讳叔琪,字果斋。自其父芳州公,始入籍京兆。公兄弟五人,皆登甲乙科,其三人出入中外为显仕。康熙乙酉,公举于乡,以中书授云南景东府掌印同知,虽倅土官实掌郡事。始至,甿僚时骇,乃严武守勤,侦缉闾里宴眠。又以其暇,廓学宫、建桥梁,三年报政擢知江南宁国府事。雍正二年,余请假归葬,以视執友之孤道宣城,时君治郡已四年矣。入其境民气和乐,士勤于塾庠,有司胥吏,则戴其寬简而知不可犯。用此大府之贤者,皆诚信而体貌之,其或臭味不同,亦无从得其过端,尚以承追官民积负,后期被劾,世宗宪皇帝特原,俾留任莅兹土者,凡十有四年。中间兼摄徽郡,及太平既久,民犹有述焉。癸丑,改调入京,以伯仲及季同时而罢也。公在任,採铜为海商所乾没,未尽入寄,家累于张秋。乾隆丁巳仲夏,太夫人九十,偕妻入拜庆。妻遘病卒于京师。其冬,公亲赴吴门,趣入铜,体素羸,抱感伤,又辞老亲至张秋,病不能兴。逾岁二月朔,后八日卒,年六十有一。余与公兄弟皆久故,惟公踪迹较疏,其服在大僚者,所至皆有名,绩而余得公,于闻见尤详。又念公兄弟虽中踣,数年中,復次第光亨,而公竟长逝矣。以铭请,余豈忍辞。公父讳华蕃,廪贡生,顺天府大城县教谕。以长子叔琳,诰赠资政大夫、吏部左侍郎。母吴氏,诰封太夫人。妻李氏,诰封恭人,甚有妇道,其卒也,太夫人深痛之。子六人。长子元帱,丙午举人。次德铸、畴、焘,皆郡庠生。次鹤龄,丁巳贡士。次崧年,业儒。女三人,并适士族。乾隆五年八月初八日,葬于先兆之次。李恭人祔,其先世系姓。余旣为赠公外碑,故不復详。铭曰。
  兄考既敷菑,子孙能耨之,宦非不遂而年已耆。于众为无憾,而在君猶积而未施,吾是以为之譆。
  墨本墓志文与方望溪全集志文之异
  此墓志文已著录于《方望溪全集》第十卷。《清代碑传文通检》与《桐城派三祖年谱》中均载目录。
  《墨本志铭》与《方望溪全集》卷十中所载《黄叔琪墓志铭》文有多异处,今校勘如下:
  1、《黄叔琪志铭墨本》篆书题;“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江南宁国府知府加三级果斋黄公暨配诰封恭人李恭人墓志铭”
  《黄叔琪志铭墨本》楷书首题:“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江南宁国府知府加三级果斋黄公暨配诰封恭人李恭人墓志铭”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首题:“知宁国府调补部员黄君墓志铭”
  2、《黄叔琪墓志铭墨本》:“诰授资政大夫礼部右侍郎加一级桐城年家弟方苞撰”
  “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兼管礼部左侍郎加二级静海侄婿励宗万书丹并篆盖”
  上《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皆阙
  3、《黄叔琪墓志铭墨本》中称黄叔琪“君”。按:疑励宗万书丹时改之,因励宗万乃叔琪晚辈而改称“公”以示尊敬。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称叔琪“君”。
  4、《黄叔琪墓志铭墨本》:“其三人出入中外为显仕”。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三人出入中外为显仕”。
  5、《黄叔琪墓志铭墨本》:“以中书授云南景东府掌印同知,虽倅土官实掌郡事”。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以中书倅云南景东府土官”。
  6、《黄叔琪墓志铭墨本》:“皆诚信而体貌之”。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皆诚信而礼貌之”。
  7、《黄叔琪墓志铭墨本》:“三年报政擢知江南宁囯府事。”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删“三年”二字,为“报政擢知江南宁国府事”
  8、《黄叔琪墓志铭墨本》:“公在任採铜为海商所乾没”。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君在任採铜为商人所乾没”。
  9、《黄叔琪墓志铭墨本》:“次鹤龄,丁巳贡士”。
  《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次鹤龄,丁巳进士”。
  按:《方望溪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所载有误。据《明清进士碑名录索引》载:鹤龄丁巳举贡士,壬戌中进士,得二甲第八名。
  10、《黄叔琪墓志铭墨本》:“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初八日,葬于先兆之次”。
  《方苞全集》卷十《黄叔琪墓志铭》:“乾隆五年(1740年)某月某日,葬于先兆之次”。按:方苞为黄叔琪撰写墓志铭时间应为乾隆五年(1740年)间无疑,但不知入葬日期所以称某月某日。
  墓志铭浅释
  志云:“公讳叔琪,字果斋,自其父芳州公始入籍京兆,公兄弟五人,皆登甲乙科,其三人出入中外为显仕”。志主黄叔琪,字果斋,清史无载。父华蕃,字涧采,号芳州,廪贡生,顺天府大城县教谕,以子贵,赠通奉大夫吏部左侍郎。母吴氏,浙江仁和人,诰封太夫人。兄弟五人。长叔琳、次叔琬、次叔琪、次叔璥、庶母弟叔瑄。姐妹三人,并適宦旌。
  黄叔琳,字昆圃,生于康熙十年(1671年),《清史稿》有传。初封儒林郎官翰林院编修,晋赠通奉大夫刑部右侍郎。康熙辛未(1691年)以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时年二十岁。由编修迁待讲,官至浙江巡抚。因事受挫,罢官,于乾隆元年(1736年)再起为山东按察使迁布政使。后以詹事府詹事加侍郎衔家居。乾隆丙子(1756年)正月,卒于里第,年八十有五岁。
  昆圃为王渔洋门人,经济学术各有指归,诗、古文、词渊源秦汉,篡言粹美,著语精纯,有功儒林,朝廷诏诰敕书多出其手。著有《养素堂诗文集》行世,人称“北平先生”。昆圃喜藏书甚富,有万卷楼、养素堂为藏书处,有《养素堂藏书目录》二卷。
  黄叔琬,《清史稿》有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年(1711年),以户部主事充云南乡试副主考。五十三年(1714年),由礼部郎中改按察使司佥事,迁山西学政。雍正元年(1723年),由太仆寺少卿升福建布政使。二年(1724),改广西布政使。六年(1728年),自粤西罢官。生卒年月不详。
  黄叔璥,字玉圃,号笃斋,《清史稿》有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五十七年(1718),掌浙江监察御史。六十年(1721年),官御史巡视台湾,后因事罢官。乾隆元年(1736年),補授河南开归道,又官江苏常镇道。著有《近思录集注》《慎终约编》《既倦录》《广字义》等。生卒年月不详。
  黄叔瑄,叔琪庶母弟,袁儒人所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行唐县教谕。生卒年不详。
  黄氏兄弟五人,三人中进士,二人中举。志主黄叔琪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于乡,遂以中书授云南景东府掌印同知,虽倅土官实掌府事。《清史稿》卷七十四地里志载:“景东直隶厅,康熙四年,置流官,设掌印同知。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厅。隶属迤西道,明,景东府”。按:中书舍人,是内阁中具体办事的低级官员。云南景东府: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府置。土官:是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地,世袭地方官之统称。又称“土司”。同知:乃辅佐土官办理府属政务。黄叔琪在同知任三年,即迁江南宁国府知府。志云:“余(方苞)请假归葬,以视挚友之孤道宣城,时君(叔琪)治郡已四年矣”。由此可知黄叔琪由内阁中书迁景东府同知应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间,而于六十年(1721年)再迁江南宁国府知府任。尚以承追官民积负,后期被劾。雍正帝,因其在倅土官与摄徽郡任凡十四年间有政声,特宽宥不治罪。《清史稿》卷五十九地理志载:“宁国府:顺治初因之,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隶安徽省。领县六。宣城、宁国泾、太平、旌德、南陵”。按:江南宁国府:本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以孝宗潜邸,升为宁国府,属江南道。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调入京。志云:“癸丑改调入京,以伯仲及季同时而罢也”《黄待郎公年谱·一卷下》云:“是年,弟叔琪有改補属之命” 又“甲寅夏四月移居孙公园,弟叔琪解铜来京,时兄弟五人环奉萱闱色笑,公顾谓诸弟曰:骨肉久离宦途如海,今得欢聚一堂皆吾母之庇也,虽贫无握粟而乐事有馀矣”按:癸丑,黄叔琪虽有改调部入京命,然因受其兄累而罢,乃在原任。黄叔琳、黄叔琬、黄叔琪、黄叔璥兄弟四人,在雍正间曾相继被罢官、停职或降职调用。志文用“同时”乃指雍正年间,黄叔琳于雍正初在浙江巡抚任时,用刑械杖毙一人,而被弹劾落职,乾隆元年复起。黄叔琬在雍正五年(1727年)因事降职,六年罢官。《方望溪全集》卷五《题黄玉圃梦归图》云:“玉璞(叔璥)家京师,仕不离亲,其复起业,观察河南”时在乾隆初年。按:叔璥何时何地因何事被降职罢官待考。
  志云:“乾隆丁巳(1737年)仲夏,太夫人九十,偕妻入拜庆,妻遘病卒于京师。其冬,公亲赴吴门,趣入铜,体素嬴,抱感伤。又辞老亲,至张湫,病不能兴,逾岁二月朔,后八日卒,年六十有一。”《黄崑圃先生年谱》下卷载云:“弟叔琪以铜累未楚,将赴吴闾,行至张湫,疾作不起。公闻悲恸惨裂,命登谷,即日驰往经理丧务。”(登谷为叔琳次子)。按;乾隆初年,黄叔琪在任期间办铜务,被众多商人因囤积矿铜谋利或侵没矿铜未完成朝廷的缴纳任务而受牵连。乾隆二年(1737年)冬,怀着失去爱妻的悲痛心情,又辞别老母,身着素服,奔赴吴闾处理未尽的铜务,但至张湫病疾复发而不治身亡。时年六十有一岁,岁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八日。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八日与妻李恭人合葬于韩山墓左。叔琳母吴氏卒于乾隆四年(1739年),年九十有二,乾隆五年(1740年)夏六月,叔琳编缉母吴氏事实方苞为之校定,秋七月,葬吴太夫人于韩山之原。
  撰文者生平与志主及家族之关系
  撰文者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学人称望溪先生,江南安庆府桐城县人。始祖,号德益,于宋元之际,由休宁迁徙至桐城县凤仪坊。曾祖讳象乾,字广野,号闻庵,官按察司副使,避寇上元县。祖讳帜,字汉树,号马溪,有文名,官兴化县教谕。父仲舒,字南董,号逸巢,好读书,作诗三千首,以遗逸名闻大江南北。
  方苞幼承家学,勤奋励学,早负文名。弱冠即游京师,当时公卿、贵戚皆以召收负声望者聚,独方苞不相附随,因与黄崑圃兄弟友善独尊鲜。王藻《文献征存录》卷二:“(王渔洋)公性和易宽简,好奖引气类。然以诗投谒者,必与言其得失,不稍宽假。桐城方苞,少至京师,投以行卷,为力言其与诗不相近,方后终身不作韵语也。”苞遂弃诗攻文,终成大家。福建安溪李光地见其文曰:“当与韩、欧争等列,北宋后无此人也”见《碑传集》卷二十五撰(方望溪先生苞行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乡试第一(解元),四十五年(1707年)贡士,因太夫人病疾归未参加殿试,五十年(1711年)因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牵连入狱,五十二年(1713年)年得赦并入南书房。六十一年(1722年)夏,充武英殿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特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三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督修《一统志》。乾隆元年(1737年)入值南书房,晋升礼部,教习庶吉士兼文颖馆副总裁,后复入值南书房兼任礼部右侍郎、三礼馆副总裁、经史馆总裁等。乾隆七年(1742年)以患疾乞归,赐翰林院侍讲衔。居南京,著述终老,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卒,享年八十二。
  方苞以文名受知于三朝,著书讲学,门生云集,方氏文统一传刘大槐、再传姚鼐从而形成了文坛上的桐城流派,俗称“桐城三祖”。方苞游历四方广交文友,是时桐城文派风靡一时,独树一帜,文士争遂,其文风影响广远,仅从与黄氏兄弟数十年的文墨交往中也可窥得方苞为人为文之一斑。
  黄叔琪墓志铭云:“余与公兄弟皆久故,惟公踪迹较疏,其服在大僚者,所至皆有名,绩而余得公,于闻见尤详,又念公兄弟虽中继数年中,復次弟光享,而公竟长世矣,以铭请余豈忍辞。”从此段文即看出方苞对黄叔琪事迹是通过与其兄弟的交往而详知,因黄叔琪在州府为官过往较疏,但与其兄弟如叔琳,叔璥等交往较早,关系也非同一般。《黄崑圃先生传》载:“先生识天下俊才,方望溪为诸生时来谒,一见称莫逆交,几方望溪著《周礼》《春秋》之学,皆与先生往復指画无少间。”《黄崑圃先生年谱》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公二十四岁是年桐城方灵皋来谒,灵皋名方苞,公见莫逆,遂订交焉,以鹿藤氏馆每来都宿别去…”。详细记述了叔琳与方苞相识的时间地点。《清史稿》卷二百九十黄叔琳传载:“叔琳富藏书与方苞友,苞治诸经,叔琳皆与商榷。”方苞不但与叔琳交情甚笃也与其弟叔琬、书璥常有诗文唱答,康熙六十年(1722年)冬黄叔璥授命巡按台湾,将行方苞作文赠之勉以吏治,有《送黄玉圃巡按台湾序》文载《方望溪全集》卷七,又有乾隆九年(1744年)孟秋《题黄玉圃梦归图》《与黄玉圃同登尹少宰问》均载《方望溪全集》。方苞不但为黄叔琪撰写墓志铭,并且撰写了墓道碑文,志文载:“李恭人祔,其先世系姓,余既为赠公外碑,故不復详”。黄叔琳之父,华蕃公的墓表也是由方苞撰文,文载《方望溪全集》卷十二〈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由此可知方苞与黄氏兄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友谊深厚。在清初方苞之古文与王渔洋之诗,在文坛上均是执牛耳者,名满中外。袁子才在《随园诗话》评曰:“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刘大槐在祭方苞文中述其文章成就云:“至于文章,乃公绪余。然其所为,鬼閟神敷。燔剥六艺,灸剔膏腴。高堂敝座,正冠危裾。云生水涌,风日清舒。卑视魏晋有如隶奴”。《郎潜纪闻二笔》卷十载: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方苞所创桐城文派影响之深之广由此可知。
  篆盖书丹者与志主之关系及其它
  志铭载:“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加二级静海侄婿励宗万书丹并篆盖”
  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静海人,《清史稿》有传。文恪公杜讷孙,文恭公廷仪子。康熙辛丑(172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时年方十七岁,官刑部侍郎,曾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平生好诗词,尤工书法,师褚、颜、苏、米与张得天(照)称“南张北励”。励氏三世秋曹,四代清德,历受恩宠,以经济文章艺术章显,三代均以能书名当时。
  《四朝书录》云;“文恪、文恭均以善书名,故其子衣园司寇亦可克衍其绪三代相联,皆司刑宪皆擅书名,古今所希有也。”
  《黄崑圃先生年谱》载:“六十一年(1722年)春三月,长女适静海励氏,婿名宗万冢宰文恭公长子,今任太常少卿。”由此可知励宗万乃黄叔琳之长婿,故励宗万在书黄叔琪墓志铭则称:“静海侄婿励宗万”。
  墓志盖励宗万以铁线篆书之,取法唐代李阳冰,是当时较流行的用剪秃笔而书写的铁线玉箸篆,用笔园转瘦硬极富弹性,在毛笔的运行之中与纸摩擦所产生地“似干裂秋风则含滋润春雨”的效果,不仅打破了小篆易呆板之病而且更加丰富了其艺术手法,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产生的“浓、淡、虚、实、枯、润”及视觉空间感是在石刻中无法体现的,也是在石刻拓本中无法感受到的。此篆盖书法结字端正均匀,风格清秀,不拖泥带水,法度森罗又不失活泼,毫无造作怪诞之态,纯出古法而有己意,充分体现了衣园先生的理性与严谨和对线条的把握。志铭楷书写就,以虚运实,化实入虚,即饶骨力,又丰神韵,具瘦润华逸之风韵得褚、柳之真旨;笔力遒劲,则兼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结体宽博而有清虚之感,时人评其书与张照比肩不虚也。可想,衣园为其长辈书丹墓志铭应该是怀着敬畏而又庄重的心情去书写的,也是竭心尽力的。此志文编入《方望溪全集》可见其文乃佳作,又励宗万篆盖书丹也堪为精心之作,可谓之“双璧”。
  按:是册二千零七年暮春得于京华,刊载于《书法丛刊》二千零八年第三期总第一百零三期。

  参考书目
  《黄崑圃先生年谱》顾镇编,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初版。
  《碑传集》钱泰吉撰 江楚编译书局刊本,扬州古籍书店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影印发行。
  《方望溪文集》方苞著,中国书店一九九一年六月出版。
  《桐城三祖年谱》孟醒仁著,安徽大学出版社二00三年十二月出版。
  《清代碑传文通检》陈乃乾编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二00三年七月出版。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陈康祺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出版。
  《清代七百人传》蔡冠洛编著,北京中国书店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
  《清史稿》赵尔巽编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八月出版。
  《丛书集成初编·无事为福斋随笔》王云五主编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美术丛书·玉雨堂书画记》 邓实主编 中华民国几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