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75天前
鄌郚总编

郄锡奎丨抡铁花



  抡铁花(散文)
  郄锡奎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天花无数月中开,五彩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品读古代文人对焰火的描写,不禁想起了小的时候,村里大人们燃放的自制焰火,那就是元宵节期间的“抡花”。
  抡花,是农村的一种传统手工焰火制作技艺,表演性和观赏性极强。
  制作抡花的原材料简单,就地取材,不用花钱买。提前烧制的木炭,最好是柳木的,重量轻、耐烧。废旧的铁锅,舍不得扔掉,用铁锤敲碎,指头肚儿大小;最好再弄点铜片,熔化后的铜呈现绿色;硫磺块,燃烧后发出蓝紫色,再就是,熔化后起一定的黏合作用,可以暂时把木炭和即将融化的铁片包裹起来,不至于烟花一股脑倾泻而出,从而延长燃放时间。花筒,到生产队牲口棚里取来用粗铁丝编织的“笼嘴”。“笼嘴”的窟窿眼一般比较大,可以再编上一些铁丝,以不至于让烟花的填充物很容易地漏出来。再准备三四米长的槐木竿一两根,不能太粗的;四五米长的粗绳子几条。
  接下来的工艺要求是比较高,那就是填充燃料。首先,在“笼嘴”的最外侧铺垫一层麦秸之类的易燃柴草,紧接着放一层木炭块,一层铁铜和硫磺碎块,之后再来一层木炭、一层铁铜和硫磺块,越往里生铁块越多。整个花筒装满了,把两只充满的花筒对扣在一起,用铁丝牢牢地拧在一起。于是,一只抡花加工而成。接下来,就需要耐心地等待元宵节的到来了。
  月圆之夜,万家灯火。村里的男女老少,在品尝了香甜的元宵后,纷纷聚集到焰火燃放的地点,观看时需要离得远远的,以防飞溅的铁花烧着衣服或烫伤身体。
  表演马上开始,绳子的一头,结结实实地系在花筒上铁丝最粗的地方,另一头,拴系在槐木杆顶端的轴承上,木杆的下端固定在一个支点上,确保在摇动时底部稳固,绳子上的花筒才能摇得起来。
  表演开始!三四个壮汉围拢在一起,紧握木杆。点火,轻轻用力,慢慢晃动木杆,逐渐加快。最外层的麦秆烧起来了,接着花筒内的木炭烧起来了,开始时,断断续续地,火星飞了出来,风助火力,火借风势,火越来越旺,花筒转得越来越快,形成一条火龙,伴随着“呼呼呼”的声响,一圈、一圈、又一圈……花筒里的温度越来越高,里面的金属块逐渐开始熔化,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去了,铁水所及之处,金花四射,溅落到地面的,像坠落的星星,闪闪烁烁;碰到树枝上的,火树银花,更令人惊叹,简直就是一幅 “千树万树梨花开” 绝美画面。花筒一圈圈地转个不停,铁花一处处地飞溅开放,观众们掀起一阵阵叫好声、喝彩声。而有的调皮鬼,弯腰跑到木杆附近,却不是顶替别人,而是蹲在旋转的抡花底下,仰头赏花。离得抡花近了,的确更加刺激,殊不知,得意忘形之时,往外跑时,一个火弹掉在背上,棉袄马上就被烧,或者被烫得龇牙咧嘴,不仅会引来现场观众的哄堂大笑,回家后,免不了遭遇一场“批斗会”。
  一个扎制得好的抡花,可以持续燃放三四十分钟,单凭几个壮汉的体力是不足以完成任务的。抡花摇动五六分钟后,在周边等待的“候补队员”,趁抡花在自己的远端的时候,猫着腰直溜溜地蹿到木杆边,替换下体力不支的小伙子,一场燃放结束时,要替换好几拨人手。
  当炭火燃烧到最里层时,火力最旺,铁片、铜片、硫磺几乎全部熔化,小伙子们都喊着号子齐用力,甩起来的绳子几乎就是平的,铁花也飞得最远,熊熊燃烧的铁花流光溢彩,耀眼夺目,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人们鼓掌、欢呼、跳跃,整个晚会达到高潮。
  燃放抡花,不仅是贫穷年代的自娱自乐,也是祭祀“火神”,免于火灾的仪式,更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