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8天前
鄌郚总编

西汉司马迁论泰山封禅

  西汉司马迁论泰山封禅
  泰山文化研究会
  司马迁是陕西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说:现在天子继承了汉朝千年大业,并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从很是遗憾。我死后你会继任史官,一定要把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写下来。司马迁不负众望,千辛万苦地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泰山封禅是随着祭祀活动的发展,慢慢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并在柴望中彰显了辉煌壮丽。在泰山脚下出土的一些文物上,有底部是山、中间是火和上面是太阳的图案。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先民们就在山上焚烧祭拜上天。在后来的祭祀活动中,帝王把它发展成了规模盛大的柴望,随着其活动盛况和气势的不断提升,柴望逐步成为封禅祭祀的精彩内容,它把泰山封禅推向鼎盛时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此,泰山封禅就成了祭祀天地的国家大事。
  那么什么是泰山封禅呢?对此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卷《封禅书》作出了解释,他说:在泰山之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上除土祀地,叫禅,二者结合起来就叫作“泰山封禅”。
  上古时期的泰山封禅,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相对简单一些。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泰山封禅有了更加严格的条件:一是“受命”,表明自己受命于天,这是封禅的前提;二是“功德”,要国家太平,德及天地,这是封禅的资历;三是“符瑞”,即要有上天给予的可报功的征兆之物,这是封禅的凭证。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才有资格到泰山封禅。
  泰山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遇有新君即位或重大事件,皇帝都要亲临或派遣官员到泰山封禅祭祀,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泰山帝王文化。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只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7位皇帝来过泰山封禅。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由于泰山封禅大典从宋朝开始就没有再进行,因此对于泰山封禅的步骤,目前我们也只能通过以下文献资料来想象其具体过程:大臣上奏,泰山封禅之事多为皇帝心驰神往,但不能自己主动下诏宣布。因此应先由大臣或个别民间知名人士劝请,这种奏请往往要再三重复,而皇帝则要装出一副谦恭谨慎的姿态多次辞让,最后不得已下诏允行。毕竟这么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帝王都可以进行的;祥瑞降临,泰山封禅的神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它特备讲究有没有吉祥的天兆,若有,则视之为天神的邀请或应允。北宋的宋真宗为了能来泰山封禅,就自导自演了一场“天书闹剧”,来证明祥瑞降临;下诏封禅,皇帝正式对天下臣民公布举行封禅的昭示,一般提前一至数年,其目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启程东行,皇帝东封泰山,封禅随行的队伍和仪仗队规模极大。斋戒沐浴,封禅大队抵达泰山脚下后,有关人员准备封禅的物资,而皇帝则戒荤食素,沐浴更衣;柴祭望祭,古人认为火光朝上,烟雾升天,可与天神相同,传达祭祀者的敬意;升坛祭天,在泰山玉皇顶的庙宇中,有“古登封台”,皇帝在此祭天祀神;祭祖“三献”,三献是泰山封禅祭天祭祖的一种仪式,分初献、亚献、终献。三献之礼源于祭祖古习,沿用到泰山封禅大典;玉牒石检,泰山封禅是帝王以天子的身份报天告地,其所报告的内容,需郑重虔诚的可在玉片上。升坛祭天时,需皇帝亲自读出;立碑刻石,泰山封禅为古代典礼之最,甚至超过帝王登基仪式,被称之为“旷世大典”,因此立碑刻石是必不可少的。
  封禅的特殊意义在于,如果是受命于天的皇帝,那么统一天下后就必须到泰山举行祭天祭地的礼仪,这是一种身份与功德的显示。由于这种大礼有很多条件的限制,因而历代帝王即便不能封禅泰山也把祭祀泰山看作是一件很大的事。帝王对泰山的崇奉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封禅意味着受命于天,意味着功及天下,所以历代帝王莫不竟相效仿。
  泰山封禅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承前启后、延绵不断,极大地凝聚了民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其历史作用和意义举世罕见。而司马迁对泰山文明的历史记载,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贡献。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