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8天前
鄌郚总编

张永贵丨我的祖先是何处

  我的祖先是何处
  作者 | 张永贵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种“根”的传统延续下去,发展下去,便是根文化。凡炎黄子孙,都有强烈的归属感。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都流淌着祖宗的血脉,都有浓厚的“认祖归宗”“一脉相承”的情结。我的祖先在何处?多少年来这个命题一直困扰着无数人。有首民谣这样唱:“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老家名字叫什么,山西洪洞老鸹窝。”所以很多青年人都随乎流乎地说,我的祖先是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的老鸹窝。真是这样吗?祖先为什么来,怎么来的?为什么民间流传着朱洪武洗山东之说?
  我带着以上问题,走村串户,访老人,谒古碑,阅史料,历时两年。在查阅史料时得到青州市黄楼镇仙庄村族人张景文兄(退休教师)提供的资料,回答了以上问题。
  我的祖先是河北省枣强县人。明洪武初年(1369年),祖先张珂挈妇将雏加入了明初第一次移民大军。据传这次一同移民的有青州的张家羊,临朐县的辛山、庙山、张阁店子等地同族的张氏。
  1995年,我在参与第六次(我是第一次)修续张氏家谱时(此谱原创于1700年,康熙年间),景文兄还还提供了两条信息,被我采用了。第一条是:老家是枣强县城西十五里成仙庄村。始祖移居青州后,为了不忘家乡,定村名为(黄家楼镇)仙庄村。第二条是:枣强移民山东时,是由枣强县令石磊带队来的。石磊老家青州,死后葬于驼山北麓。我把这两条信息记在了《张氏家谱》上。
  2016年3月23日,河北省枣强县政协原秘书长、枣强移民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连申,和政协委员袁彩守一行4人来到青州,住进了“青都国际大酒店”。他们是来调查、搜集明朝移民材料的。在“青都酒店”我被特邀参加座谈。在座谈会上,李会长谈了两点情况:
  为什么有人问起你老家在什么地方,雷同的回答“山西洪洞老槐树”。原因有二:首先,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下是当时的移民集合点,四处来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然后分发各处。移民点变成了移民家乡的标的。二是,改革开放后,山西就着手调查、整理有关移民材料,建立“移民纪念馆”,宣传到位,抢占领先。枣强县比山西洪洞晚了20多年。
  李会长说:在枣强县委县府领导下,努力打造移民文化,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00亩的移民文化园。“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枣强县是山西洪洞后的第二大移民县,当年向山东移民35万。
  在座谈最后,我向李会长提出了张景文兄提供的两条信息,他回答:枣强县城西十五里没有成仙庄这个村,假若有这个村,700年后的今天不会消失。第二,明朝建国初年枣强县令中没有石磊这个名字,有个叫石岩的县令,家是青州,死后葬于驼山北麓,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县令。我一时陷入了沉默。
  我的老家具体在哪里?
  李会长临走时带走了我《张氏家谱》,影印后陈列在了枣强县移民文化园。700年后的今天,张氏族人又回到了故乡。
  张氏祖先就是这35万移民的先头部队。
  始祖张珂一家定居青州黄楼镇东南仙庄村,他有四个儿子,长子名豹、次子名虎、三子名龙、四子名英。其后,四子张英移居张家辛兴,三子张龙移居潍坊寒亭一带(失去联系)。张英是我的先祖,《张氏家谱》记载:先祖来时,“满目榛莽,苦无宁宇,架木为庵闾,以避风雨”,并命名此地为“张家卧铺”村。后“克勤克俭,家裕丁繁”,遂取艰辛创业、兴旺发达意,更名为“张家辛兴(《张氏家谱》记载)。后,几个邻村也相继以辛兴命名。据1991年《临朐县志》记载:原龙岗镇50个村庄,在明朝迁入的就有35个,占全镇村庄总数的67%。由此可见,明朝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元至正末期,朱元璋遣大将徐达率义师20万北伐,元顺帝组织残余势力在山东一带负隅顽抗,山东沦为战场。山东人民因战乱而死亡、逃散,土地荒芜,人口骤减;之后,山东又遭连年大旱,赤地千里,荒芜的土地进一步扩大,饿殍遍野,造成人口又一次锐减;随之而来的瘟疫(主要是霍乱与伤寒),肆虐山东,带来了灭绝性的灾害,使山东几乎断绝了人烟。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为了开发山东,恢复经济,就将人口稠密的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县等地向山东移民。这次移民规模极大,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移民始于洪武三年,止于永乐十五年,历时50年,移民近百万,覆盖了中原、华东数省,遍及大半个中国。众多的移民自然绝不会仅仅出自洪洞一地,既然大家都说是“洪洞大槐树人”,自己也就认同了。于是寻根问祖者谈论“洪洞大槐树”便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话题热点。于是,近700年来移民的子子孙孙口耳传递,润色演绎了许许多多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大迁移中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辛酸故事。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即位不久他就提出了将山西百姓迁往“土地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的山东、河南的主张。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又因“洪地殷富,每有迁徙,其民必与”,洪洞成为迁移出发的大本营,自然就顺理成章了。朱元璋驾崩,建文帝即位,因削藩战乱又起,造成了战区人口急速下降的局面。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效其父作为,这就是永乐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明王朝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虽然给民众造成了背乡离土、痛心疾首的苦难,但是在合理安排国土地利,促进全国政治经济均衡发展方面,还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的。另外,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交流了文化技术,提高了国民的素养。由于移民置屋垦地,白手承建家园,客观上激发了他们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些,无疑对中华民族发展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槐乡儿女,一提及“500年前咱还是一家呢”就倍感亲切。这也成了连接海内外槐乡中华儿女的一条扯不断的纽带。
  为什么在民间流传着朱洪武血洗山东之说?我认为这是当时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传说却把这种苦难的根源推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了。
  2023年写于青州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