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5天前
鄌郚总编

郝湘榛“逸文”初探

  郝湘榛“逸文”初探
  作者 | 丸山小民

  郝湘榛(1929—2003),山东作协理事、国家一级作家,出生于临朐县高墓子村(今属青州市谭坊镇)。1949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郑母、尧沟完小教师,益临县文化馆创作员,临朐县文化馆创作组组长,临朐县文学讲习所所长,临朐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其创作的快板剧《半边天》被改编成吕剧,197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半边天”作为词条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上世纪50年代出版《王家湾》《一个家庭的变迁》《方向》3本小说,199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之初》。
  书归正传之前,先“更正”一下郝湘榛的籍贯。现在通行的说法郝湘榛是益都县人,我相信郝湘榛也是这样回答别人的问询的。
  嘉靖、康熙、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忠善乡有夫召社,光绪《临朐县乡土志》记载:“夫召社领九庄,在县治东北四十里。东界昌乐境,西界尧山社,南界张郭社,北界益都境。社内高墓庄有集,二、七日市。庄北有高柴墓,庄之命名以此。”村人相传为高柴之女墓,高柴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无论是高柴还是其女之墓,均可证该村历史之久远。民国《临朐续志》记载第六区益临乡共领六村:大高墓子、纪家高墓子、尹家高墓子、季家高墓子、魏家高墓子、柳沟。可见高墓村自古以来就属于临朐,直到1948年成立益临县。1952年益临县撤销,区划调整后高墓村划归益都县,郝湘榛从益临县调到了临朐县工作。所以说郝湘榛的回答也没有错,郝湘榛出生于临朐、是临朐人更不错,因时因地之故也。今高墓子各村统称高墓村。所以符合事实的说法应该是:郝湘榛,临朐县高墓村(今属青州)人。
  1935年民国《临朐续志》新自治区图(局部),“墓”省写作“木”。
  逸文是指散失的文章或文字。本文之所以加引号,除了逸文本意之外,还有一些作品如《王家湾》等明明公开出版发行了,但因为郝湘榛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所以如今也极其罕见了。到1979年,郝湘榛“右派”问题彻底平反,这期间他也创作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没有署名,时间一长,笔者恐其湮没,故不揣谫陋,粗做梳理。
  小说:《王家湾》
  《王家湾》是郝湘榛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小说,1953年4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从《潍坊市文化志》记载来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潍坊市出版发行的第一部小说①。
  该书的内容,是写王家湾的群众,在村干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爱国卫生运动中,打破了封建迷信思想,填平了村里的臭水湾,改善了村里的环境卫生。故事不但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也表现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当时具有较为现实的教育意义。
  这是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书,怎么也成了“逸文”了,原因就如上述所述,人且如此,书又岂能独善其身。笔者曾查询国家图书馆、有关省级和藏书颇丰的大学图书馆,尤其是遍查山东省以及地市一级的图书馆,均未发现有藏。就是据称存书近亿种的国内最大旧书网,仅是惊鸿一瞥,早已不知所踪了。所以至今大部分人未见过此书,更不用读其内容了。此引用其中一段,以观郝湘榛早期作品风格:
  “别好了疮疤就忘了疼啦!”第二个发言的是刘平,绰号叫“皮寒母子”,他差不多年年都生疮疾。他吃这湾的苦最多,所以发言也就更痛快,他说:“现在就往外冒臭味了,再等,等到多咱?”大家说了一阵子,都不同意王老汉的意见。立林又征求了一遍,连东南角上那七八个老汉也勉强的说:“同意!”唯独王老汉低着头一个劲的吸烟。
  顺口溜:《地瓜蛋》
  1955年前后,为配合全县扫盲工作,临朐县文教科编印了《临朐县农民识字课本》。为编好该教材,文教科抽调人员组成编写班子,其中就有郝湘榛、张兆吉。张兆吉是青州张家羊村人,与郝湘榛同龄,也是益临县撤销时到临朐工作的。
  郝湘榛写了其中的一首顺口溜:《地瓜蛋》,对此张兆吉记得特别清楚。一次中午吃饭,郝湘榛念了一遍,众人哈哈大笑,齐声说好。95岁高龄的张兆吉先生到现在还记得前边几句:“地瓜蛋,地瓜蛋。又发甜,又有面。”
  这本扫盲课本共有课文39篇,其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12篇,从风格来看,有一些也是郝湘榛创作的。张兆吉说,《地瓜蛋》印象特深,其他的时间太长记不清了。《地瓜蛋》原文:
  地瓜蛋,地瓜蛋,又发甜,又有面。
  切成片,晒成干,来年吃,也不烂。
  用工少,能丰产,不怕风,能耐早。
  每亩地②,产一万,叶能吃,也发甜。
  喂牲口,地瓜蔓,论好处,说不完。
  应多种,地瓜蛋,山岭地,也增产。
  小说:《看瓜老人》
  《看瓜老人》发表于《前哨》杂志1957年第11期,《前哨》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作协刊物《山东文学》。从笔者手头找到的资料看,《看瓜老人》能发表实在是万幸。
  郝湘榛虽然被定性为右派是阳历1958年1月11日,农历是195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实际上从1957年5月26日郝湘榛在山东省委宣传会分组座谈会上提出四点意见以后不久③,对郝湘榛的“声讨”就开始了。《郝湘榛是怎样堕落到反党的》一文的落款时间是1957年7月,可以“作证”;而从此文中的内容,还可窥见当时的斗争之激烈。
  《看瓜老人》完稿的落款时间是1957年的8月。马同秀在《快板剧〈半边天〉的诞生及晋京演出前后》④提到,郝湘榛7月就被下放到五井马庄改造,年底方回。在这种情况下,郝湘榛依然坚持创作,令人敬佩。
  之所以说该文能发表实属万幸,因为《前哨》第10期杂志就是“反击右派特辑”,而《郝湘榛是怎样堕落到反党的》不知为什么发表在1958年的《前哨》第10期,投稿较晚?当事人均已过世经年,恐难考证了。当然,这应是因为郝湘榛的右派身份还没有最后定性,且因为该文政治正确,文笔又好,故得以发表吧。
  而郝湘榛知不知道此文发表了呢?据郝湘榛数位弟子回忆,郝老师从来没提起过这篇文章。或许,郝湘榛以为不值一提?或许,直到去世他也不知道已经发表了?《前哨》是每月的10日出版,所以第11期邮寄过来正是斗争方炽之时,杂志应该是很难到他手里了。
  《看瓜老人》全文3000余字,早期风格明显,第一段:
  齐大业老汉,六十七岁,绰号叫“面瓜”。他患痨病很厉害,在人面前常掩着嘴咳嗽。左眼早就花的看不见了,歪着头看东西,红红的眼皮不时一眨一眨地。这时,正提着一小瓦罐水爬河边的崖头,走一步停一停,歪着头听一听。近一个月以来,他养成了个机警的习惯,黑夜一个蚂蚱一跳,他也会警觉地喊:“谁呀?”这回他听了一阵,觉得高粱叶子的响声有点两样,(只有他才能分辨出来的两样。)匆忙赶了一步,大喊:“叫您跑!”
  快板剧:《半边天》
  许多人会问:《半边天》怎么成了郝湘榛的“逸文”了,该是常见吧?确实,现在旧书网卖《半边天》的很多,不少人手里也有,但所见基本都是山东省吕剧团改编后的版本。郝湘榛写的最早的是数来宝剧即快板剧,虽然故事情节基本一样,但是吕剧增加了四嫂子这个人物,原先的李魁英改成了李惠英,形式、内容等也有了较大的差别。严格来说,快板剧《半边天》才真正是郝湘榛的原创作品。
  《半边天》创作于1972年元旦前后。当时,郝湘榛在县文化馆任会计兼图书管理员。工作之余,他发挥特长,创作了快板剧《雨过天晴》,后又改为《半边天》。最原始的手稿难以保存,就是当时的打印稿流传下来的也极少了。以至于前几年县文化部门编印《临朐文艺作品系列丛书——戏剧小品集》时,因为找不到最初版本,就只好收录了改编的吕剧版本。
  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我县某古玩店发现了1972年数来宝剧《半边天》油印本,当时兴奋之情无以言表。今年上半年又辗转得到了油印本《临朐文艺》1972年5月份第1期,其中也刊登了《半边天》,二者除“李魁英”一写作“李奎英”之外,完全一样。另外,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2年5月编印的《文艺演唱材料》第1期,1972月5月《山东文艺》试刊第1期,都刊登了数来宝剧《半边天》,这应该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铅印本了,二者与临朐的油印版本内容,除极个别字外,也完全一样。
  数来宝剧《半边天》四种版本,从左至右从上到下:油印本、《临朐文艺》、《山东文艺》、《文艺演唱材料》,均为1972年5月印。
  《半边天》数来宝剧和改编后的吕剧差别之处处处可见,兹以经典的一段台词举例:
  数来宝剧:
  [李魁英看常金凤,常金凤示意递小字报。
  李魁英 给你!
  刘建德 (接)谢谢你了“常参谋”。(展看)
  啊!?
  李魁英 你念念听听!
  刘建德 小——字——报——
  李魁英 大声点!
  刘建德 (念)刘建德,有个病,
  如今犯得很严重,
  我有什么病啊?
  常金凤 你还没念完哪!
  刘建德 (板)眼睛里堵着块半头砖,
  老是看不见半边天。
  再不改你的旧思想,
  怎么继续当组长呢?
  虎他娘,是你写的?
  吕剧:
  李惠英 刘建德!
  刘建德 呵?刘建德?
  李惠英  呐!小字报!
  〔李惠英把小字报递给刘建德,下。
  刘建德 小字报?(念)
  刘建德,有个病,
  如今犯的很严重。
  眼睛里堵着块半头砖,
  就是看不见半边天。
  孔老二的观点不改掉,
  就得朝你猛开炮!
  这,这,这是弄的哪一套?〔常金凤上。
  据《临朐县文化志》记载,《半边天》在1972年“三八”妇女节庆祝晚会上演出后,引起广大社员群众的强烈共鸣。当年,参加了地区文艺汇演,同年又参加了全省38县戏剧汇演,在全省引起热烈反响,全省有11个地区分别排演了《半边天》。后经省吕剧团改编成吕剧,197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半边天》的创作,给我县戏剧创作带来了明媚的春天。我县的小戏剧本如雨后春笋,空前昌盛⑤。”故此,郝湘榛被誉为“临朐小戏之乡”的奠基人。
  关于《半边天》更多故事,可参马同秀《快板剧〈半边天〉的诞生及晋京演出前后》和冯奎业《回忆快板剧〈半边天〉那些事》等文章。
  快板剧:《你追我赶》
  昌潍地区艺术馆1974年12月编印的《文艺宣传材料》一书,共收录了8部戏剧作品,其中临朐创作的就5部,侧面反映了临朐小戏之乡并非浪得虚名。
  其中的小快板剧《你追我赶》编著者写的是“临朐县五井公社茹家庄业余创作组”。那为什么说是郝湘榛创作的呢?
  1974年,全国学习小靳庄,根据“小靳庄”的经验,全县成立了公社、大队、机关、学校、工厂、家庭各种形式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县里的宣传队由县委政治部主任马连礼、文教局长于振河带队,共10余人进驻茹家庄大队,郝湘榛就在其中,《你追我赶》就是在此时创作的。排练后首先在大队进行了演出,演员是本村的许智友、贺同玲,后来参加全县、地区汇演,深受群众欢迎。老家是茹家庄的胡德峰先生告知以上信息,他那时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广播管理员,故知此事甚详。
  《你追我赶》剧照
  其实,看看文中的用词也是明显的郝湘榛风格,信手拈来,对文字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请看开头部分:
  人物:老汉(简称汉)
  老婆(简称婆)
  汉:(上场)鸡叫两遍快明天,
  我穿上衣服去扛锨。
  为对人类多贡献,
  大寨田上去参战。(找锨,发现没有)
  哎,锨怎么没有了?(想了想) 哎! 老婆子,老同志,你还不快起来?
  婆:(上,把锨藏在背后)
  就数你那个嗓门大,
  半夜五更的喳呼啥?
  汉:老婆子,我那张锨呢?
  婆:俺没见!
  汉:没见?“古董”!
  婆:(故意地)你做营生毛蹶蹶,
  兴许是放忘了窝?
  汉:(奇怪地)昨天晚上吃饭前,
  我还用它垫的栏。
  明明放在这栏门口,
  怎么去找就没有?
  以上仅对郝湘榛1979年以前创作的几篇作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期间郝湘榛应该创作了不少作品,特别是他1958年以前还写了十几篇(部)作品,除了发表和出版的几篇(部)外,其他大部分未见。希望大家共同发掘整理郝湘榛更多的逸文,为将来编纂《郝湘榛全集》各尽其力,各尽所能。
  2023年7月11日
  -
  注释:
  ① 《潍坊市文化志》第四章第二节“小说”:“1948年,于民生发表了通俗小说《妻子》。1953年至1956年,郝湘臻、陆安庭、王福慧的《王家湾》《互助组长》《一个家庭的变化》《方向》《三家春》《社里的孩子》等短篇小说相继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经查询,上述小说中以《王家湾》最早。
  ② 此指大亩,我县成立合作社后开始使用市亩,1大亩=3市亩。
  ③ 见1957年5月27日《大众日报》。
  ④ 该文载于临朐县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⑤ 见1984年《临朐县文化志》,第128页。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