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7天前
鄌郚总编

山东省昌乐一中创新发展全面育人纪实

  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
  ——山东省昌乐一中创新发展、全面育人纪实
  2005年7月7日,一则喜讯迅速传遍昌乐大地,从城市到乡村、大街小巷,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昌乐一中张晓萌、王梓、刘忆梦、刘晓伟四名同学,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昌乐一中校园内,广大师生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纷纷打来电话,向学校表示祝贺。
  清华园,多少莘莘学子梦中的圣地;清华大学,每年在山东省的招生总额不足百人……如今,昌乐一中四名同学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人们心中的欣喜可想而知。第一时间得到这个喜讯,昌乐一中校长秦汶民的心情十分高兴。回想昌乐一中几年来在创新发展中所做出的努力、走过的路,这个结果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秦校长知道,这是学校名生培育计划收获的开始,后面的情节会更精彩。
  果不其然,随后几天里,好消息接踵而来:张富强、孙欣欣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徐剑青将踏入中国人民大学校门,毕延明、孙建立同时得到了南开大学的喜报……全国着名大学录取的学生近百人,50%以上被重点大学录取,本科录取人数创历史最高记录,名列山东省普通高中前列,阳光灿烂的夏季,昌乐一中人收获着金秋沉甸甸的硕果;在风景如画的一中校园,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向着人生的成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昌乐一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昌乐一中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的奋斗目标。为贯彻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目标,一中人解放思想,以惊人的高速度,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大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不行,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不行。只有学校发展了,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以超前的眼光对学校进行规划定位,“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昌乐一中走出了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
  特写镜头一:
  2005年8月6日,昌乐一中塑胶体育场正式启用。这是昌乐县面积最大、标准最高,也是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塑胶体育场。同日,昌乐一中"博大学生公寓"奠基,这两栋高标准的学生公寓,6名学生一个房间,房间内冬有暖气,夏有风扇,洗手间、衣物柜、学习桌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非常方便。2006年5月将正式投入使用。
  特写镜头二:
  2006年3月24日,山东省A级食品卫生管理评审验收小组来昌乐一中检查验收。宽敞清洁的餐厅,现代化的设施,标准化的管理,花样丰富的饭菜,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检查组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昌乐一中成为潍坊市唯一一所食堂卫生管理达到山东省A级标准的高级中学。
  特写镜头三:
  “魏青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他,是侠之大者。”2006年新学期刚刚开学,学生在教室内的多媒体大屏幕上,观看昌乐一中校园电视台对中央电视台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仪式的转播。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昌乐一中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每个教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
  昌乐一中是山东省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创办于烽火连绵的1938年。学校坐落在县城东南部风景秀丽的万松山西麓,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68载春秋,孕育和积淀了一中优良的办学传统、淳朴的校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他们当中有着名空间物理学家、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着名生殖生物学家刘以训等为科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中科院院士;有冯永生、李长顺、张仁忠、王锡友、李宗玉、赵禄年等军界将领;有王天普、张秀夫、王国华等政界要员;有邱勋、刘锡诚、肖云星等着名作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无数人皆以曾就读于昌乐一中为荣。
  然而,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面临着投入不足,设施滞后,骨干教师外流,教师积极性难以提高的新困难。到1999年,昌乐一中的有形资产只有一千多万元,各项工作也陷入了低谷。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这所历史名校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发展是硬道理。学校要在市场竞争中摆脱困境,重振名校雄风,就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发展。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汹涌澎湃的发展大势,秦汶民校长与班子成员达成了共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改革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壮大自己。”
  学校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即“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各项措施都围绕这个标准来制定。为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请来同济大学的专家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这是昌乐一中建校以来最全面、最科学、最具前瞻性的一次规划。规划目标明确,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和功能分区合理,体现了和谐、交流、融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化特点。
  为迅速把整体规划变为现实,一中人解放思想,走超常规发展之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借他人的钱圆自己的梦”,“三年的任务一年完,一年的债务三年还”,“用品牌招商”,“凭诚信引资”,通过校企合作、银行贷款、教职工参股等方式,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经费难题。短短的五年时间,在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老校改造,一所固定资产近亿元,在校生人数6000多人的现代化一流中学矗立在世人面前,成就了一个历史老校成功改造的经典神话。
  走进今日的昌乐一中,校园内古木参天,绿草茵茵,在鲜花绿树中,设计新颖、漂亮别致的办公楼、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多功能报告厅、学苑餐厅等楼群建筑错落分布。目前,学校共有三层以上楼房和大型场馆建筑25栋,建有高标准的塑胶体育场和篮排球场。图书馆藏书16万册,期刊1200余种,电子图书2000余种,超市化管理,开放借阅,理化生实验仪器、音体美卫生器材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教室内全部安装了多媒体,微机室、校园网全省一流。教室、公寓冬暖夏凉,十分舒适。食堂实行微机管理,刷卡销售,饭菜花样众多,品种丰富。高档学生公寓和营养餐厅,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消费需要。学校招待所、社区医院、大型太阳能电热两用浴池、理发店、眼镜店、购物超市、电话超市、洗衣部、书报亭,对学生全方位开放,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一流的服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先进的设施,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优质的服务,为学生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们在多媒体配备的教室里上课,在设施舒适的环境里休息,在整洁卫生的餐厅里就餐,在高标准的运动场上健身,在各种功能教室里发展特长……美好的年华,无尽的才能,在这座创造奇迹的校园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教育无小事,时时有教育;管理无小节,处处见规范”,这是秦校长关于学校管理的一段精辟论述。昌乐一中有着全省一流的教学设施和育人环境,其学校管理更以严格、规范、特色突出而着称。而这一切得益于学校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有一位敬业奉献,眼光超前、思路独到的好校长。
  特写镜头四:
  四人组建一个小组,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就餐时,打水、打饭、打菜,分工合作,合理搭配;活动上,整体参与,奋勇争先;宿舍内,轮流值日,团结合作……这是昌乐一中独具特色的学习、就餐、活动、住宿一体化小组管理。2005年12月,这种创新型管理模式在潍坊市中小学成功育人100法评选中脱颖而出,被专家学者评为创新燎原奖一等奖。
  特写镜头五:
  周六上午,又是一个过大周的日子。校门口,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等地的学生有秩序地登上标有车次方向的大型豪华客车,随车服务的生活指导教师为学生们带上矿泉水、盒饭,护送学生回家……第二天下午,客车又安全地接学生回校。来校探望学生的家长目睹这一幕,感慨地说:“孩子来这样的学校上学,我们放心。”
  特写镜头六:
  "This is a poetic school. It is not easy to manage the school to such a level.(这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学校,管理达到这种程度,很了不起)"2005年10月28日,英国Durham大学教授David Kerr来一中访问。David Kerr教授参观了校园、学校展室,对昌乐一中的育人环境、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禁不住翘起了大拇指。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校长是一校之魂。”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也说过:“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就是一个校长管理理念的体现。
  作为特级教师、潍坊市十佳校长,秦汶民校长常说:“与书为伴,其乐无穷,以教为生,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要无愧于这个称号,把心贴上,把劲使上,把精力倾注上。”从一名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到昌乐一中副校长、昌乐二中校长、昌乐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昌乐一中校长,三十年如一日,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教育事业。对他来说,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起点,二中的振兴,一中的腾飞,他走到哪里,就把辉煌带到哪里。他以其高尚的人格、儒雅的风度、卓越的才智和科学的管理,创造了昌乐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形成了自己科学严谨、个性鲜明的治校特色。人们称誉他是昌乐教育的杰出代表,是教育教学的专家。昌乐县人大常委会专门通过决议,授予他“昌乐人民勋章”,表彰他为昌乐教育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
  “当好一名校长,必须首先做一名战略家,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得清事情的本和末、源和流、重和轻、急和缓,善抓根本、抓大事,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推向前进。”谈到学校管理,秦汶民校长沉稳的话语中透着睿智和深思熟虑。
  “正人先正己”。秦校长经常对班子成员讲:“作为领导,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精于管理,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求班子成员“现代化意识要强,思想观念要新,待人有修养,处事有分寸,管理有章法,领导有襟怀;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下在管理上。”在工作中,秦校长带领校领导一班人,讲团结、讲大局、讲奉献,分管的工作创一流,教学成绩争一流。班子成员始终保持着一种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良好状态。学校30名中层以上领导,有20多人兼课、担任班主任。他们带头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靠两操,靠三餐,查两睡。学校目前的水平,与其说是管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班子带出来的。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秦校长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三线四制”管理模式。由政教处、团委、保卫科组成德育工作线,教导处、各级部、教研组组成教学工作线,办公室、总务处、财务处组成行政后勤工作线,三线各有自己的工作侧重点,各处室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和目标;建立年级主任为核心的级部负责制、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组负责制、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负责制、教师目标岗位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通过实行“三线四制”管理,各工作线之间,各年级之间,班与班之间,备课组之间展开了合理有序的竞争。学校进行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岗位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昌乐一中关于年级聘任教师的决定》、《昌乐一中关于聘任学科带头人的决定》、《昌乐一中关于评选首席教师、十佳青年教师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竞争、激励、制约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欲望。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凝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全校一盘棋,教学是中心,后勤围着前勤干,前勤围着教学转,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整个学校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合作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能力。针对当前大部分中学生为独生子女,普遍娇生惯养,缺乏自理能力,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问题,学校在管理中,探索建立了学习、就餐、活动、住宿一体化小组模式,小组由四人组成,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男女比例合理搭配,尽量做到本小组成员之间学习上互补、性格上相近、性别比例恰当、在生活上能互相照顾。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活动的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不少家长也反映:过去孩子在家,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更谈不上合作。经过在一中的学习,孩子像变了个人,忽然懂事了许多,不但有事与家长商议,主动和家长谈心,交流思想,而且还知道体贴家长、尊敬长辈。同时,学校还实行了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制度,每两个班配备一名生活指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挑选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与学生沟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职工担任,负责为学生提供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指导。生活指导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坦诚交流,解疑释惑,备受学生欢迎,也为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生活要求等问题有的放矢地搞好工作提供了条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风的形成,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梯次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抢占了教育制高点,增强了昌乐一中的核心竞争力。
  特写镜头七:
  2005年10月,昌乐县优质课评选成绩揭晓,在全部12个学科中,昌乐一中9个学科夺得第一,这是昌乐一中连续两年在县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获得这样好的成绩。面对记者的提问,英语教学能手、昌乐县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刘明强激动地说:“没有学校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我们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特写镜头八:
  “李老师,让您多费心了,请您以后多多指教。”面对学校首席教师李宪武,青年教师王士博深深鞠下一躬……这是昌乐一中青年教师拜师仪式上的一幕。在昌乐一中,每学年开始,都有这样的青年教师拜师仪式,新教师真诚拜师,老教师谦逊收徒,新老教师坦诚相见,互帮互学,一起发展。
  特写镜头九:
  推开办公室门,案头书如山,室内静无声,教师们正在伏案躬耕。我们悄悄在一位上课的教师办公桌前坐下,打开了一本备课本,工整的书写,完整的条目,系统的知识,呈现在眼前。其中一条教后小结吸引了我们:老师的职责,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传人以道,授人以德。这位教师叫刘锦华,近30年教龄,身体有病,为了学生,毅然挑起班主任的重担,担任两个高三毕业班的化学课……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学校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深、梯次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而只有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师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问题,才能真正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秦汶民校长1999年到昌乐一中后,大胆更新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大做文章,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让老师爱学校,首先领导爱老师。
  一是生活“人性化”。①安居才能乐业。秦校长对全校老师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工作。”要稳定教师队伍,首先要解决好老师的后顾之忧。前几年,全校只有两座不起眼的教工家属楼,大部分教师不是住在矮小的平房里,就是通校。这一切,秦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999年以来,一年一座家属楼,现在全校已有7座家属楼,基本上解决了老师的住房问题。②搞好后勤保障。教师子女上学,车接车送,上高中免收学费,今年学校还计划招收初中班;在校内安排教工家属就业现已超过100人,解决了教工家属无业状况;教工家中有事需要用车,学校全力搞好服务;教职工每季度一个液化气票,每月一张理发票。③提高教师待遇。学校除财政工资外,还实行了校内岗位结构工资,每人每月800元,优秀教师的月收入一般在3000元以上。
  二是工作“人性化”。大力推行用人机制改革,能者上,庸者下,把最优秀、最有组织能力的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他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现已选拔了22位骨干教师担任了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近几年先后发展40多名教师入党,98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2005年,聘任了23名首席教师和30名学科带头人,还评出了十佳青年教师等。政治上关心教师,在入党、提干、晋职、评优树先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学习“人性化”。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是一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学习。为此,学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程,全力为教师提供一切学习机会。2003年7月,学校与曲师大联合举办研究生班,120名教师参加了深造学习;学校还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不断为教师“充电”;积极开展“五个一”业务达标、计算机全员培训等活动,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每年一次,新老教师拜师结对,一帮一,一对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期,也使老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率95%,其中特级教师4名,高、中级教师126名,76名教师兼任市以上各种社会学术团体职务,有1200多篇(部)论文和着作在市以上报刊发表出版和会议交流。
  春风催开花千树,姹紫嫣红竞春晖。“人性化”管理,给学校带来了春天,老师们实实在在受到了爱的滋润和感化,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几年,学校的教师队伍稳定,人心思上,教与学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师资队伍建设,人力资源优化,真正走上了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过硬、锐意进取的骨干人才和教学中坚力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由维持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
  特写镜头十:
  2006年3月12日,昌乐一中高三(1)班教室,座无虚席,昌乐县生物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刘新来、李振启两位老师出示示范课。“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巩固拓展”的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与会专家老师的高度评价:“这是一条新路子,三环节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益。”
  特写镜头十一:
  晚自习,教室内灯火通明,同学们或凝神思索,或低头验算,老师在轻声细语地答疑解惑。记者推门走进教室,竟无一人抬头观看……走出教室时,看到门上的提示这样写道:“入室即入境,学习即入迷。”
  特写镜头十二:
  2005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名单,昌乐一中名列其中。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自行研制开发的校本教材《金钥匙》、《走进新课程》、《红旗飘飘》、《学生自律手册》等,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得到专家学者广泛好评……目前,学校在全国省市立项教科研实验课题12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是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是昌乐一中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为此,学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抓尖子生,高进优出,创名牌,突出金牌效应;夯实基础,中进高出,上本科,争取大面积丰收;培养专长,低进中出,学有所进,凭特长入驻各类高校。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明确提出“把眼睛盯在课堂上,将落实进行到底”的工作要求,狠抓常规教学落实。一是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落实好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包级主任包科制和备课组长责任制,落实“备、说、讲、评”四个环节。个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写出有针对性的单元备课和课时教案,经过集体研究,再修改定案,务求“三透”、“三精”。二是狠抓听课评课。学校出台了《昌乐一中规范听课评课的有关规定》,落实“322”听课制度,听后及时组织评课。每一次评课,包级领导都必须参加,备课组长、骨干教师重点发言,认真评,仔细评,表扬的话少说,重点评缺点,评不足,直言不讳,最终达到使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有收获、都有启发的目的。不少青年教师先听课,后上课,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三是突出抓好单元过关。每次测试都严格组织,严把命题、监考、批阅、讲评、纠错关。对测试中发现的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及时跟上二次过关。考后统一发放《满分答卷纠错纸》,改满分答卷。学校统一制作了《满分答卷展评》栏,对答卷规范、纠错认真的试卷组织展评,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和规范答卷意识。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大胆改革。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讲的过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满堂灌”、“满堂问”现象,以“诱思探究”理论为依据,落实“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课堂教学十二字要求,逐步探索形成了“自主探究”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巩固拓展”三个环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这一主体模式下,各学科依据各自的特点,灵活应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语文科“学案导学--感悟探究--巩固迁移”,英语科“听说领先--广泛阅读--狠抓规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政治、历史、地理科“先学后教再练”等教学模式,把“教”变成了“学”,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学案,把知识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时,为一个问题的设置,一个关键点的处理,教师们在集体备课时,争得面红耳赤。学生学习劲头更足了,在教师导引下,动脑思考,动手写算,动口表达,全身心投入,难怪有的同学说:“在这样的气氛里,想不学都很难。”
  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对教改实验课题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的教研思路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综合提炼,自成一家。对教研立项的要求是:理论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潜力、发展上有后劲,教学上出效益。先后开展“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教改实验、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改实验、英语的“整体阅读与写作”教学教改实验、理综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教研教改实验等12项教改实验并在全国和省市教科所立项。
  深入开展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成功赏识教育和感恩教育,保护了学生自尊,培养了学生自信,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特写镜头十三:
  “我是昌乐一中学生,我骄傲,我自豪,我自信,我成功,面向国旗,我以青春名义庄严宣誓:志向高远,文明守纪;刻苦学习,不懈努力;持之以恒,自强不息……。”每周星期一班会开始,学生都要在本班教室举行宣誓仪式。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宣誓活动,使学生宣出了理想,宣出了志向,宣出了一中精神,宣出了成功的信心。
  特写镜头十四:
  张华,一名来自农村的高二学生,父亲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带着他清寒度日。考入一中后,他下决心,好好学习,以求将来使母亲过上好日子。在学校接受了一系列的理想、成才教育后,他在“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演讲会上满怀激情地说:“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学习,这是个人的小理想,作为成才的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我要为祖国母亲而学习。”
  特写镜头十五:
  “来到昌乐一中,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学习,还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来自济南的高一学生段连宇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段连宇刚入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在学校规范的管理和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良好习惯逐渐养成,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高一期末统考跃居班级前20名。
  “欲学知识,先学做人。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一个人没有知识不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但制约能力的是信念、道德。人才的培养,决不能以信念的颓废,道德的滑坡为代价。”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秦校长向我们谈了自己的观点。
  学校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大力开展“四项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教育引导学生。
  一是习惯养成教育。从纪律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学校提出了“先管住再教育”、“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的管理理念,明确提出:进入一中门,要放弃一切杂念。通过军训、国旗下讲话、级会、班会等活动讲常规,促规范,养习惯。实行班干部轮流值日、班主任轮流值日、政保人员管理、学校领导值日“四级值日制度”,落实规范午休晚睡、规范打水打饭、规范“三操”、规范自习、规范卫生“五个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自治功能,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生活管理、宿舍管理、教学管理、评教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格上自尊、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的管理目标。学校还编印了《学校管理条例》、《昌乐一中学生自律手册》,将常规管理、养成教育融入到学生课堂内外、就餐、就寝等一切校园活动中,并通过“文明宿舍、先进班级、十无校园”等评比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自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飞跃,在全校形成“安静、文明、团结、守纪”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是成功赏识教育。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有信心,才会产生动力。对老师,秦校长不止一次地强调说,要学会赞美学生,鼓励学生,要做到“三个一”“五个一样对待”:“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城里乡村学生一样对待,男生女生一样对待,相貌美丑一样对待,成绩孬好一样对待,是否顶撞过老师一样对待”。用心理暗示坚定学生的成功信念,用真情赢得学生的丰厚回报。学校请着名的教育专家、吉林大学教授董进宇博士来校作“创造巅峰学习状态”专题报告,请老校友、中科院院士刘振兴、刘以训来校举行院士报告会,请留美学者、《学生双语报》执行主编刘鹰来校作英语学习报告,请留美优秀中学生孔维旭作学习方法报告,激励广大学生发奋成才。每周一班会,先组织宣誓活动,通过宣誓,宣出了一中学生的信心、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迈气概,校园内始终充盈着一种奋发进取、永争第一的浓郁学习氛围。
  三是感恩教育。我们通过班会、谈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劳,父母的不易。中秋节放假,要求学生把学校分的月饼带给父母一个,孝敬父母;教师节来临,学生买来贺卡并写上深情的话语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学习洪战辉等先进事迹,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通过党员联系贫困生活动、帮困扶贫献爱心活动、霍氏姊妹向母校捐款仪式、王春峰、王金莲伉俪向母校捐款仪式、王来娟女士、王爱勋先生资助贫困生活动等,让同学们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直接对话,感受到社会的真情关爱。亲情教育让学生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曲师大教授宋广文等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报告,为广大学生解答和指导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苦恼,心理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迷茫,引导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相协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来自淄博的高一(17)班团支部书记孙雅说:“正是得益于学校不失时机、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激励赏识教育,才使得我们学会了怎样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学习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争奇斗妍的校园文化,彰显着这所历史名校厚实精深的文化底蕴。
  特写镜头十六:
  “当我站在国际空间研究最高奖Vikiram sarabbai奖领奖台上时,我想到了很多,其中就有母校昌乐一中。可以说,没有昌乐一中的这段生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在母校举行的院士报告会上,面对风华正茂的学弟、学妹,中国空间物理学家、“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刘振兴院士非常激动,他勉励同学们,“昌乐一中是院士的摇篮,我期待着从同学们中间走出更多的中科院院士。”
  特写镜头十七:
  2005年3月25日,昌乐一中校友王天普出任中石化总裁,成为中石化“新掌门人”。消息传来,全校师生非常振奋。面对慕名而来的记者,王天普昔日的班主任秦汶民校长深情地说:“王天普对母校、对老师的感情非常深,不管以前在齐鲁石化,还是晋京去中石化,他每次回来探亲,都回母校走走看看,与老师交流交流。我们常说:‘今天我以一中为骄傲,明天一中因我而自豪。’王天普就是我们昌乐一中的骄傲。”
  特写镜头十八:
  2005年8月29日,在学校英语角交流的同学们发现,在他们身边,又多了三位外教,她们是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美籍教师索菲娅、凯莉、爱瑞斯。这是昌乐一中引进的第三批外教,她们的到来,对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提高师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将产生积极推进作用。
  特写镜头十九:
  2004年12月,中外名人文化墙在昌乐一中落成。文化墙全长90余米,选塑了孔子、屈原、司马迁、达尔文、牛顿等39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事迹,内容丰富,场面宏大,成为昌乐一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一个到过昌乐一中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这里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走进学校,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亲情和愉悦,感受到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一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万松山西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得天独厚,没有城区的喧嚣,远离网吧、游戏厅的干扰。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现代化特色有机融合,是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借重这个优势,昌乐一中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使校园一年三季繁花争艳、四季苍翠欲滴,建设生态校园。请文化界名流、书法界泰斗题写校名,为翰苑、科技楼、教学楼、办公楼题字;在教学区矗立校友刘振兴院士、刘以训院士塑像,建成中外名人文化墙,时时激励学生;校风、校训、名言警句,处处警策学生;校园内道路景点,处处有名;花草树木,挂牌介绍;建设书香校园。倡导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学、亲情化教育,建设温馨校园。利用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搞好教学资源的整合,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建设数字校园。学校真正达到了一草一木见精神,时时处处都育人,每面墙壁会说话,每个境点育人心的育人新境界。
  美育能塑造人的灵魂,陶治人的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和把握,昌乐一中的艺术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不断扩大,各类艺体特长生云集学校,艺体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要参加专业和文化课两次高考,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为让艺体特长生学有所进,业有所成,学校成立艺体部,大胆实施艺体部和级部双重管理机制,对学生的专业和文化课学习,实行专业教师包班制度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包教包培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无缝隙管理。近几年,学校艺体高考成绩十分突出,专业过关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和名生数量均列全省前列,有6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12名同学被中央美院录取,20多名同学被中国美院录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乌克兰基辅大学和总统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加强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派遣留学生。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上口语课,以此带动外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听到纯正的英语,接受到英语本土文化的熏陶。正是得益于学校高瞻远瞩的国际性人才培养战略,学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连续四年在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大奖。在2005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一中代表队再创辉煌,有5名同学获全国一等奖,7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9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取得了昌乐县参加此项比赛的最好成绩。昔日满口土语的昌乐娃能开口讲洋话,全国夺大奖,今天在昌乐一中,变成了现实。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透过一中人为我们打开的这扇创新教育之“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教学新理念掀起的气势恢宏,绚丽夺目的育人新景象:七年高考连创辉煌,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稳居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前列。全县文、理科状元连续四年均出自该校。有200多名同学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央美院等全国名牌大学录取。近几年,有360多名同学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有16名同学取得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12名同学获得参加英语国际夏令营资格。在省市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中,一中荣获多项殊荣:有80多人次获奖,向省市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46名,有500多名同学被音体美高等院校录取。学校田径代表队代表昌乐县参加潍坊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连续六年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参加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夺得3金1银2铜,名列全省第六名。在山东省20届运动会田径比赛中,一中学生张学军夺得男子5000米、10000米两枚金牌,李丽华夺得女子1500米金牌。韩振瑛同学代表我国参加了韩国龟浦第二届国际马拉松比赛,夺得冠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昌乐人民争了光。
  涓涓清泉,菁菁校园,蕴天地之灵气,纳四方之英贤。一批批英才学子、青春俊彦,慕名而来,选择了昌乐一中,自这一天,他们矢志苦读,与昌乐一中朝夕与共;三年后,他们从这里启程,于是,未明湖畔,便有了一中学子匆匆的身影;清华园里,便回荡起一中学子琅琅的书声;哈佛、剑桥、早稻田、科技大、复旦、南开……国内外着名大学,处处都有了一中学子探知求学的行踪。“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这句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昌乐一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原载于《中国教师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