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1天前
鄌郚总编

鱼台县梁公砚原源及考证

  鱼台县梁公砚原源及考证
  鱼台梁氏和南阳梁氏是一个概念,1953年之前的近两千年间南阳均属鱼台县管辖,1953年新成立微山县后南阳才归属该县。南阳梁友公这一支梁氏清晰可查的家族历史已经有600多年。最近十年间,地方考古部门一直在研究挖掘鱼台“梁公砚”的渊源考证和发展历史。目前,“梁公砚”已经成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传统文化符号。鱼台梁氏与“梁公砚”有何渊源?这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当代学者型制砚专家领军人物吴笠谷先生, 2011年在山东潍坊砚文化论坛上对“梁公砚”有直接考证结论(论文收于《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2012年活动文集》,后又辑入文物出版社《名砚辨》一书):这种古澄泥砚的泥质坚细,颜色有灰黄、灰白、淡绿等。其造型,常见的约有古琴形、三足鼎形、三足八棱形、四足长方形等多种形制。砚背常有铭文,少的只有“梁公砚”三个字,多的则有数十字之多。内容以劝学崇儒为主,一般又常有“尼山精气”、“大明旹(‘时’的古体字)”字样及“儒林之宝”篆书印......早在金元时期,山东鱼台县谷亭镇就有一个梁姓家族,以烧制澄泥砚为业,并且以姓为砚名称作“梁公砚”。到了明代晚期或者清代初年,因为本地圮败了的秦尚书府的地基是用经过精细陶澄的佳泥所夯筑,便取来用作烧制澄泥砚之用。因为取材更讲究这时的“梁公砚”更加为时人所宝。倘此推测成立,那么“梁公砚”上的梁公并非特指某一个人,而是鱼台梁氏制砚世家跨越宋、元、明至清四朝数百年长期沿用的一个“商标”......虽然“梁公砚”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鱼台梁氏如此一个历经四个朝代数百年的制砚家族,史籍所记居然语焉不详似乎有悖常理。但是“梁公砚”出自鱼台县谷亭镇,是当地一个梁姓人家的品牌产品,这点应该基本可以肯定。
  吴先生作为这个行业的权威专家,他的研究结论统而言之,就是说在众多鲁砚的品种中,以名气论红丝砚无疑是鲁砚家族最耀眼的一张名片,那么从铭文所宣扬的儒家“诗书教化”这个传统文化概念论,则“梁公砚”在鲁砚家族中別具一格,无疑是最契合齐鲁大地重礼教的地域文化,乃至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鱼台发掘的这个名砚的历史时间上来看,吴先生的观点是成立的,“梁公砚”是当地一个梁姓人家的祖传文化产品。但是,如若从跨越从宋、元、明至清四朝数百年(实际四朝时间已超过一千余年)长期沿用一个“商标”来说,那么起名“梁公砚”这个牌子的砚,一定是在纪念一个梁姓中能称得上“公”的人,而不仅仅是梁姓人家制作的一个砚品的产品标志。而且,作为深重凝聚齐鲁文化的鱼台梁姓工匠,虽自己技艺精湛,也绝不可能妄自称为“公”而留在砚石上。
  那么这个梁姓人家的“梁公砚”在纪念谁?从时间、人物经历、在鱼台曾经任职上考证,只有是东平的梁灏最有可能。梁灏是东平梁氏望族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宋代父子状元、祖孙丞相的真实代表人物。宋史《梁灏传》载“梁灏,字太素,郓州须城人”。这就说得很明白,梁灏是郓州治下的须城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唐)武德五年“於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先祖“李国昌”名讳,于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须昌城为须城。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黄河决口,郓州被淹没。郓州州治、须城县治只好另择新址筑城后迁入。新城就选在五陵山前五里平原处,即今山东东平县州城。再看看其先祖:曾祖梁涓,唐末考取明经科,任成武县主薄,死后葬于郓州(须城)城西。祖父梁惟忠,宋初曾任天平军节度判官(官邸亦在须城),死后赠夏国公。宋人王安中为梁灏孙梁彦深所写的墓志铭中说“夏国公惟忠始居东平,诸梁相传望安定”,这说明梁惟忠为梁氏东平之始祖,其子孙相传,在须昌城安居乐业。
  在宋史资料中,诸多史料都记载梁灏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获全国乙酉科状元,恰逢其子梁固也于梁灏中状元之时出生。到了1009年梁固又中了状元,故有父子双状元夺魁的佳话流传,现在的东平那里有状元牌坊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迹为证。梁颢中状元时年仅22岁,解褐为大名府观察推官。雍熙四年(987年)梁颢召为右拾遗入值史馆。因马周上疏之事,与胡旦、赵昌言等被贬。不久,重新起用知鱼台县,加大理评事。奉诏入京,迁殿中丞,复直史馆,历任开封府推官、三司关西道判官、转太常博士,赐绯鱼袋。后召右司谏。真宗初(998年)梁颢出使陕西,献《听政箴》。回京后为度支判官。咸平元年与杨砺同知贡举,与钱若水重修《太祖实录》,修《起居注》。咸平二年(999年)随真宗亲征,至大名,上疏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并献骑兵奔袭之术,得到朝野交口称赞。咸平三年任知制诰,赐金紫光禄大夫,四年举翰林大学士,同知三班院审官司。景德元年(1004年)权知开封府,六月得暴病身亡,享年42岁,谥“闵敬”,赐中书令,以子贵追封为“益国公”,著有文集15卷。其子梁固,中祥符己酉科状元后,历任将作监丞、户部判官、判户部使,后也因积劳成疾早逝,年仅32岁,被赐封太师兼御史令函中书令。东平梁氏 “父子状元”虽英年早逝,却也带领家族走向了繁盛之路。梁灏的另一个儿子梁适,字仲贤,虽未如其父其兄那样考取状元,却以父荫为官。景佑元年考中进士后先后授秘书省正字、开封工曹、昆山知县、梧州知州,仁宗宝元年间出任兖州知府,庆历三年又调任枢密直学士,拜吏部郎中权知延州府兼擢陕州巡按御史事。因梁适通晓法令,临事有胆力谋略,渐升至朝中参知政事、加集贤殿大学士、复加观文殿大学士。后来边疆羌人为患,西夏连年强占屈野、河西田地,朝廷派梁适为定国军节度使,适上任收复被夏人占领的土地六百里。还,复为观文殿大学士,以太子太保致仕、进太傅。 熙宁三年卒年七十,赠司空兼侍中,谥曰庄肃。东平“忠孝三梁”(梁颢、梁固、梁适),可与“文情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比肩。宋代东平梁氏是梁氏当时最为显赫之时,其族人居朝为官宦者达70多人,当时就有“满堂笏,梁半朝”之称,“父子状元祖孙三丞相”是真实记载的真人真事。所以说东平梁灏家族是继东汉时期梁统家族之后的又一辉煌传奇。
  上述文中有梁灏“知鱼台县”详细记载,时间大约在987年以后到990年之前这段时间里,任职时间很短。这个记录证明了梁灏确实做过鱼台的县令。而鱼台,在宋代以后制作“梁公砚”应该是为了纪念梁灏这个梁氏的著名人物,纪念和弘扬他的家族辉煌历史。此后虽历经四个朝代近千年的制砚历史,但因各种历史原因还是断断续续地发展延续下来。到了元末明初大的战乱过后,随着明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十几次人口大迁徙,有部分梁氏从其他各地陆续来到了鱼台。正如南阳梁友公这支梁氏一样,其先祖从东平开始外迁到淄博,后又迁徙到南阳及周边地区,最后随军籍屯田服役稳定居住下来。从此,鱼台境内及周边的梁氏族群不断发展壮大,“梁公砚”这时又被梁氏家族和制砚人作为历史文化重新发掘出来,就像当今对“梁公砚”继续弘扬光大一样开始注重起来。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鱼台“梁公砚”的真实来历。
  (梁金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精品妙文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