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7天前
鄌郚总编

昌乐县高崖镇自然村村名人口

  昌乐县高崖镇自然村村名人口
  序 号村   名别    名1990年人口建村朝代最早姓氏现有姓氏村   名   溯   源
  1高崖2405明初秦秦、韩、王、明初,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依地势取名高崖。现分设高一、高二、高三三个村委。
  2冢头567明代秦秦、刘、明代,秦姓由高崖迁此立村,因处于古冢之东,取名冢头。
  3寨里刘旧寨1172明代艾、秦、杜、明代已有村,据传此地为汉代朱虚侯刘章屯兵之地,人称刘旧寨。后渐成村落,取名寨里。
  4官庄1083元代于吕、牟、方、李、元代已有村,于氏土著。村之土地是管家的田庄,名官庄。
  5枣园838元代张吴、元已有村,张姓居住,因村西有大片枣树林,故名枣园。
  6南良南粮1554明初吕吕、辛、玄、明初,吕氏立村,明成祖朱棣征北时,在此设南粮台,故名南粮,省写为南良。
  7清东青峰岭、清风779宋代吕吕、秦、陈、李、宋代已有村,吕氏土著,名青峰岭。清末取“里有仁风美”之意,更名清风里。设有清东、清西两个村委会,本村居东,称清东。
  8清西青峰岭、清风619宋代吕宋代已有村,吕氏土著,名青峰岭。清末取“里有仁风美”之意,更名清风里。设有清东、清西两个村委会,本村居西,称清西。
  9窝铺东升4531960年张、刘王张、1960年,因修高崖水库,张、刘、王、朗等姓从临朐县窝铺村迁此立村,取名东升。1981年更名窝铺。
  10小洼孟家小洼466明中期孟孟、李、明中期,孟姓由临朐孟家庄子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户数又少,取名孟家小洼,1949年后简称小洼。
  11矬账小营、箔帐936宋代张周、张、孙、徐、宋代已有村,张世居住,名小营。明中期,又有张姓迁入。清末,居民多用高粱秸编箔帐作围墙,渐称箔帐村。后以箔帐低矮,改称矬账。
  12泊庄1929宋代杨、屠刘、吕、宋代已有村,杨、屠氏土著。因地势低洼,遍地水洼,取名泊庄。
  13善庄单庄1653元代单秦、宋、元代已有村,单氏土著,名单庄。明中期,秦姓迁入,演称善庄。
  14洛车埠落车埠376元代张、钟、元已有村,村前有古刹一座相传寺中佣人李二娶妻王氏,车至埠前落车定居,名落车埠。后来演称洛车埠。
  15周家沟周家沟子976元代周杜、王、元已有村,周姓土著,因处沟旁,取名周家沟。
  16石家河1208元代石秦、元已有村,石姓居住,村处漳西岸,名石家河。
  17大庄子795明后期刘刘、明后期,刘姓自张庄迁居于此,取村名大庄子。
  18秦家庄432清代秦清代,秦姓自善庄迁此立村,以姓取名秦家庄。
  19大王庄王家庄1145明初王、朱王、朱、秦、明初,王姓由安丘迁此立村,名王家庄。1981年更名为大王庄。
  20东包庄鲍庄、东包812元代鲍秦、张、元代已有村,鲍氏土著,名鲍庄。明代,徐、李氏迁入,村名演为包庄。1981年以沟为界,分为东、西包庄,本村居东,故名东包庄。
  21邢家庄904明永乐邢秦、邢、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安丘牛沐迁此立村,取名邢家庄。
  22西包庄511元代鲍李、吴、元代已有村,鲍氏土著,名鲍庄。明代,徐、李氏迁入,村名演为包庄。1981年以沟为界,分为东、西包庄,本村居西,故名西东包庄。
  23师家沟1142宋代师师、郭、张、王、宋代,师姓立村,因临沟,取名师家沟。
  24陈家沟560明万历陈张、明万历年间,陈姓时马迁来立村,因处于沟畔,取名陈家沟。
  25徐家庙枣行894元末徐王 、程、崔、元末,徐姓由临朐徐家河迁来立村,以居出多枣树,取名枣行。明初,村东北建三官庙,更名徐家庙。
  26田家洼707元代田辛、元代已有村,田氏土著,因处于低洼处,取名田家洼。
  27于家洼    102清光绪于清光绪年间,于姓自路家庄子迁此低洼处立村,取名于家洼。
  28大岔河大埠头、岔河1262唐代葛、陈、唐代已有村,因处于埠前,名大埠头。明初,葛氏迁入,以村处于漳河与九曲河交汇之处,更名岔河。明初,东岔河立村,更名为大岔河。
  29东岔河小岔河1346元末郭、王吴、潘、元末,郭姓、王姓自沂水逃荒在此定居,因临岔河村,取名小岔河,后又改称东岔河。
  30大北良北良、北粮969明初王董、赵、吴、明初,王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来立村。明成祖朱棣征北时,在此设北粮台,故名北粮,省写为北良。清初,小北良村立,本村改称大北良。
  31小北良244清初王清初,王姓由北良析出来此立村,名小北良。
  32丁家庄河东村、丁甲庄981明代丁、张张、明代已有村,丁氏居住,名丁家庄。清康熙年间,张姓迁入,以西临汶河,改称河东村。清末,村民张敬甫中举,更名丁甲庄。后仍名丁家庄。
  33东辛庄东新庄432明初刘刘、李、明初,刘氏由泊庄迁此立村,因有西新庄,以方位取名东新庄,省写为东辛庄。
  34西辛庄西新庄、西辛541明初吴、王潘亓、陈、明初,吴、王、潘等姓迁此立新村,名新庄。后来村东又立新庄,以方位本村称西新庄,省写西辛庄。亦称西辛。
  35中辛庄中新庄643明后期刘秦、刘、明后期,刘姓自刘家宅子迁来,在东西新庄中间立村,名中新庄,省写为中辛庄。
  36张家村桃花村、任喜村、张家庄897元代任  张、秦、元代已有村,任姓立村,以桃树茂盛取名桃花村,后又改称任喜村。明洪武初,张姓迁入,易名张家庄,1981年更名张家。
  37韩家新韩家庄2421960赵、高、1960年,因修高崖水库,临朐韩家庄、赵家庄部分村民迁此立村,名韩家庄。1981年更名韩家新。
  38北沙沟沙沟1225元代石、秦、陈、李元已有村,以村周围多沙沟故名沙沟。1981年更名为北沙沟。
  39程家漳河程家庄775元代程秦、刘、王、孙、元代已有村,程姓土著,名程家庄。明初,刘氏迁入以临漳河取名程家漳河。
  40胡家漳河683明初胡秦、明初,胡姓由潍县庙子官庄迁来立村,因临漳河,取名胡家漳河。
  41刘家漳河金阳漳河818明代刘刘、张、村系古村,因处于金山之阳,取名金阳漳河。明初,刘姓迁入更名刘家漳河。
  42崔家漳河690元代崔张、程、李、元代崔氏立村,因处于漳河北岸,取名崔家漳河。
  43方子漳河小坊子185明初刘明初,刘姓自河北枣强迁来立村,因处于漳河岸边,村落呈方形,取名方子漳河。
  44任居官庄团埠官庄777明前期任孙、陈、吕、明前期,任姓由安丘上庄迁此立村,依地势取名团埠官庄。清中期,又冠以姓氏,更名任居官庄。
  45永兴官庄枣园北官庄745明中期徐孙、徐、秦、明中期,徐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位于枣园北,取名枣园北官庄。后取吉祥意,更名永兴官庄。
  46小洛车埠154清嘉庆杜清嘉庆五年,杜姓由金山迁来立村,以东南与洛车埠为邻,取名小落车埠。
  47路家庄子504元代卢于、郑、元代已有村,卢氏居住,以姓谐音,名路家庄子。
  48西李家庄汶阳村、西本村、李家庄1335明洪武李秦、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南临汶河,取名汶阳村,又名西本村。取名改称李家庄。1981年更名为西李家庄。
  49西水码头石泉社、水沫头、西沫头984元代宋胥、徐、元代已有村,宋氏土著,名石泉社。元中期,徐姓迁入,因汶河至此水流湍急,常浮泡沫,改名水沫头。元末,徐姓在村东立村,名东水沫头,本村遂称西水沫头,后写西水码头。
  50东水码头东水沫头917元末徐徐、陈、姚、元末,徐姓由西水沫头迁此立村,名东水沫头。民国十七年,汶河水灾,村民损失惨重,以水沫音近水没,不吉利,改为东水码头。
  51南姚家庄姚家庄500元代姚王、元代已有村,姚氏土著,名姚家庄。1981年县政府更名为南姚家庄。
  52西石山子石山屯333明初屠、柳李、明初,屠、柳二姓迁此立村,取名石山屯。明末,冯姓迁入,因村处于石山西坡,且区别东石山子,更名为西石山子。
  人口合计43200
  建村年代唐代1,宋代5,元代19,明代21,清代4,当代2,合计52。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鄌郚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