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9天前
鄌郚总编

几多恩师几多情

  几多恩师几多情
  作者:刘胜民

  天地苍苍,人海茫茫,在10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有三位恩师的形象深之又深,久久萦绕我心头。他们分别是我小学、初中和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上小学时,教我语文的是刘利民老师。事隔多年,刘老师和蔼慈祥的面容依然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那时候,他30多岁,是民办教师。家境清贫,负担沉重。尽管这样,每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刘老师,却总是衣着朴素得体、神情从容慈爱的师长形象。无论是在课上或是课下,刘老师总是微翘着嘴角,脸上挂着笑,我们都愿意和他亲近,喜欢听他的课。
  刘老师非常注重字词教学,对课本上出现的每一个生字,他总是让我们先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本上,然后领我们一遍遍地读,让我们一遍遍地写。对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刘老师也是先让我们自己查阅生词的意思,并要求我们用生词造句。每次上课前的三五分钟,刘老师总是对全班同学进行几乎无遗漏的字词检查。小学五年,我们都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字词基本功。掌握了生字词,刘老师就让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作为听者的我们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更多的是刘老师让我们参与其中。针对课文,刘老师总是设计一些问题,或让我们口头回答,或让我们小组讨论,或让我们用简洁语言写出来。
  从三年级开始,刘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刘老师教作文的方法很多。他说,刚开始写作文要先学会积累。他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个本子,把课本上和平时读书看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对于课本上那些精彩优美的段落,刘老师更是要求我们熟练地背诵。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的确如此,每读一遍,我们就会对所读内容多了一层理解。久而久之,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写作文时,我们就觉得有内容可写,有词语可用,再也不用提笔发愁,胡编乱造了。
  一次,刘老师在课堂上把我的一篇作文念了一遍,并大加赞赏一番。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用激动得有些发颤的手翻开本子,只见刘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你的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中心突出……希望你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妙境界。我忘情地写呀,写呀,作文课上写,没有作文课也写,一心要达到刘老师给我提出的“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的奋斗目标。五年级上学期,公社里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我写的作文《可爱的家乡》获得了一等奖,刘老师又在班上对我大加表扬,还奖励我一支英雄牌钢笔。刘老师也许没有想到,他的鼓励竟决定了一个学生一生的志趣和爱好。
  上初中时,教我们语文的是王敏老师。没去读初中之前,我就听说那里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老师。等我坐进初中有汽灯的教室里之后,发现这位名叫王敏的语文老师正笑吟吟地向我们走来。印象中,王老师身材修长,梳着齐耳短发,面容秀丽,双眸宛如一泓秋水。
  每堂课,她总是踏着铃声满面春风地走上讲台。王老师说一口十分纯正的普通话,我从来都没有听见过那么优美动听的女性声音。她给我们读杨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春》……她读书的语调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像点点春雨“润物无声”,让我们扪心思考;时而如涓涓细流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荡起一层层情感的浪花;时而似串串音符使我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她讲授语文喜欢引经据典,名言诗句,信手拈来。教学王昌龄的《出塞》,王老师给我们补充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使至塞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我们在王老师字正腔圆的范读中,在她见解独到的分析中,感受到了唐代边塞诗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常常是下课的铃声响起,王老师已经离开了课堂,同学们依然坐在座位上,沉醉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王老师让我们写作文,不是简单地写个题目让我们自己写,而是先进行写作辅导。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王老师都作了细致的讲解、强调。有时,看到我们实在不好下笔,王老师就给我们读她写的“下水文”,然后她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谈自己的写作体会,这无疑对我们写好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
  每次作文讲评,王老师总是挑选几篇佳作在班上朗读,不管是谁的作文,一经她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中流出,就变得生动感人。谁的作文能被王老师选中在班上读一读,当然就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作文没有被王老师念过,我有些灰心丧气,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写作的料子。王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一次,王老师轻轻地走到我的身边,用她那甜美的嗓音说:“你的文学基本功不错,但选材欠典型。”接着,王老师结合我的作文,谈了文章选材的技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使我受益匪浅。后来,我的一篇作文终于被王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了,听着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的心如同吃了蜜,甭提有多甜了。
  吴振学老师是我的高一语文老师。他身材伟岸,面庞白皙,一副深色框架的近视镜架在鼻梁上。他教语文课,从不循规蹈矩,讲解课文见解独特,分析问题角度新颖,点评学生作文一针见血。他要求每个学生一周必须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而且,他对上交的每一篇作文都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批阅。记得一次下课后,吴老师叫住我,让我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到他的办公室一趟。我一进去,吴老师就热情地给我让座,为我倒水。他高兴地说:“这次作文,你的那篇文章,角度选得很好,构思巧妙,更可贵的是自然、朴实、不造作,文章就得这样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嘛。”接着,吴老师让我谈谈这篇作文是如何立意,如何选材的。他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之后,吴老师又和我谈起了我的其他几篇作文,并且一一分析。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交到吴老师那儿的,无论是课堂上布置的作文,还是课下练笔,他全读了。直到今天,每每想起这件事,我仍感动不已。
  从那次以后,我就常常向吴老师请教写作及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吴老师在批阅我的作文时极为细致,有时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要审视许久,写上许多眉批和大段中肯的评语。更让我感动的是,吴老师总是以讨论的方式指出我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在他的娓娓而谈中,我们常常忘记了师生关系,学习变得那么轻松,那么愉悦。现在想来,我从吴老师那儿得到的,何止是写作知识啊!
  我庆幸在我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三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智慧、学识和美好的人格,如涓涓细流,滋养了我干涸的心灵,并且已慢慢渗透到了我的灵魂深处,注定影响我的一生。
  (作者单位:县政府法制办公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