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4天前
鄌郚总编

岳荫清丨淳于扬水站

  淳于扬水站
  昌乐县乔官镇岳氏古村-杨家淳于的村东,淳于水库的西侧,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淳于扬水站。
  远远望去,扬水站就像一条巨龙,从碧波荡漾的淳于水库中跃出。衔青山,吞绿水,气势磅礴。
  时光追溯到一九七四年。
  新春伊始,赵家淳于村党支·部书记赵圣增,就匆匆召集召开村支部成员及部分村民代表会,研究商讨修建扬水站的问题。
  赵家淳于村地处沂山北麓,村西北角紧邻猪山,地势西高东低。全村以种植小麦为主。因为大多数地块地势高,没有水浇条件,每遇干旱,全村三百多亩小麦几乎没有收入。因此建造一座扬水站,把村东北淳于水库的水引过来,解决全村三百多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是几代赵家淳于人的梦想。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赵圣增书记就迫不及待地带领支部成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踏雪勘测、选址,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扬水站就建在赵家淳于村与杨家淳于村的土地交界处,建成后两村都能受益。
  村党·支部会议决定,由村里的老泥瓦匠赵西乐任总指挥,负责施工建设。当时赵西乐已七十岁了,他在周围是出了名的泥瓦匠,德高望重,有着好几十年丰富的建筑经验,村里谁家盖屋打墙都离不了他。
  按照村支部会议制定的计划,赵西乐老人从本村村民中选拔出二十几名精壮劳力,刚过惊蛰,地温开始回升,扬水站的建设工程便如期破土动工。
  赵家淳于村地处昌乐县远古火山群地带,村西北的猪山和村西南山上都是火山熔玄武岩,山石质地坚硬,抗压力强,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是用这种石头建房子,砌院墙。这正是修建扬水站的最·佳材料。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村支部决定从村南马家沟一处裸露的火山熔玄武岩矿坑开采石头。
  在那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他们没有任何机械可用。采石队员们就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愚公精神,用钢钎、大锤等简陋的工具向顽石宣战。有时一锤下去,只见一个白点,坚硬的石头却毫发无伤。没几天,队员们个个手上都磨起了坚硬的老茧。虎口震裂了,手指砸伤了,也不肯停下来休息。就是凭着这么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一车车石头源源不断地运往扬水站建设工地。在施工现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赵西乐老人带领着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开挖地槽,夯实地基,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赵西乐一刻也不闲着,他清楚,修建扬水站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如果只凭着一腔热忱,是不够的。他同赵圣增等村干部、青年骨干一起,天天靠在施工现场,研究图纸,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
  无先例可借鉴,他们就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在施工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人们只能用石磙打夯,费力费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没有工匠,赵西乐老人早出晚归,从他们中间挑选优秀的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成长。经过一年苦战,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扬水站于一九七五年“五一”节前竣工通水。从此,这座高十余米,长一百多米、拥有十六孔桥洞的渡水天桥就像一条巨龙,傲然屹立在淳于大地的青山绿水之间,圆了淳于人心中的梦想。
  1942年建丁家淳于扬水站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汲水措施取代了旧的汲水模式,扬水站也完成了由生活功能型到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华丽蜕变。如今,这座年过半百的宏伟建筑,仍风采依旧,雄风不减。它就像一座丰碑,记录着淳于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历史,展现着淳于人不怕困难、改造自然的风采。
  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淳于人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全力打造以岳氏古村、淳于水库、淳于扬水站为主体景观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规划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未来。
  每逢节假日、周末,城乡旅游观光者纷至沓来。
  春暖花开,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漫步于岳氏古村的幽幽古巷,畅游在碧波粼粼的淳于水库,或岸边垂钓,或林间小憩,或徜徉花海。年轻后生们登上扬水站,一边感叹着老一辈淳于人的勤劳和智慧,一边着眺望秀丽的湖光山色,心旷神怡。不远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成为昌乐县乡村旅游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
  作者简介 : 岳荫清,男,1947年11月出生,昌乐县岳氏古村杨家淳于人,高中毕业。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后来在北岩公社党·委机关报"前进报"编辑部工作,先后参加了海河、徒骇、马颊等河流的清淤加固工程,辛大铁路的修建,负责工地政工宣传、先进事迹报道。现为“红白理事会”理事,爱好文学并热衷于家族事业。
  -
  《岳氏古村壹点号》编辑部
  总策划 : 岳永涛
  编辑 : 王宏伟 臧协爱
  责任编辑 : 王继业
  排版 : 王丽芹
  值班审读:张海峰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