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4:40
昌乐 刘文安

昌乐古代大事记

  昌乐古代大事记
  古代大事记
  公元前2670年,五帝少昊封司寇爽鸠于营丘(今河头乡古城)。
  公元前2223年,封诸侯季荝于营丘,称季荝国,属虞夏之际的侯国。
  公元前1387年,商封逄伯陵于营丘,称逄国。
  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年),夏四月,封师尚父于齐,都营丘。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武王……封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昌乐县”。
  周康王十六年(前1062年),封姜太公子吕圾为齐侯,称丁公。吕伋传子己公吕德;吕德传子癸公慈母;吕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称胡公。历六世周懿王六年(前934年),胡公吕静徙都薄姑(今博兴柳桥)。
  齐桓公元年(前719年),齐都营丘改称缘陵城。
  周襄王六年(前646年),杞成公九年避淮夷,由淳于城(今安丘杞城)迁都缘陵,称杞国(河南杞县史志办公室编《杞国考略》载)。至灵王二十七年(前545年),杞文公五年(文公名益姑)复都淳于。历时102年。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封孔子弟子后处(字子里)于缘陵。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国伐齐,乐毅下齐70余城,缘陵陷于燕。五年后,齐将田单击退燕军,缘陵归于田齐。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灭齐,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汉高祖十一年(前195年),封从兄将军刘泽为营陵侯,始称营陵县。
  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营陵县为北海郡治。
  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正月初一日,昌乐县境南部发生7级地震。清嘉庆《昌乐县志》载:“北海地震,坏宗庙”。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王莽为篡权,清除异己,郡国豪杰、朝廷忠臣不附莽者杀,王宇、吴章等反对者被杀百余人。逄萌冠挂东都城门,携家去辽东,又隐崂山,后隐居营陵城。刘秀即位后累征不仕,卒后葬此。今古城村前仍有“逄萌墓道碑”。
  新莽(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营陵县为北海亭。后仍称营陵县。
  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封伏恭字叔齐为营陵侯。
  汉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春,蝗虫成灾。作物歉收。
  汉光武帝二十八年(公元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等18县。
  汉光和六年(公元189年),封应劭为营陵县令,后称泰山太守,汉献帝朝拜军参太尉,著有《汉官仪》、《风俗通》、《十三州记》等书,汉朝著名学者。
  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六月,冰雹、暴雨成灾。
  东晋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八月,蝗虫危害严重,禾苗食尽。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春,大饥,饿死者甚多。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北海郡,治所今潍城区西关,营陵县属之。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营陵县为营丘县,仍属北海郡。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大饥荒,民不聊生,死亡甚惨。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营丘县改设杞州,二年后复改营丘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五代相沿。
  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北海县令窦淡在北海县营丘故地穿渠引白浪河水溉灌农田,曲折50里,号称“窦公渠”。古城村北小北庄东,尚有旧渠遗址,古城北门外窦公渠碑尚存。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四月,追谥太公吕望为武成王。至长寿年间,于古城村建太公庙。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取都昌一邑安乐之意,始置昌乐县,治所在城西7里大小丹河汇合处南侧,北海剧城旧址。属潍州。
  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昌乐县为安仁县,旋称昌乐县。
  宋建炎三年(公元1128年),金人破潍州,知府韩浩、通判朱廷杰战死,潍州领北海、昌乐、昌邑三县。
  宋景定二年(1261年),知县段绮筹建文庙。
  宋咸淳二年(1266年),改昌乐县为巡检司,并入北海县。
  元至顺元年(1333年),在县城设儒学1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称昌乐县,县衙迁至今昌乐县城,设3乡、64社。
  明洪武二至四年(1369~1371年),因元朝末年战乱和时疫流行,境内人口大减,明朝廷组织移民,迁进县境311户、933人,多数来自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县。
  明嘉靖七年(1528年),蝗虫成灾,大旱,饥饿,人相食,疫病流行,死者不计其数。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朱木始修《昌乐县志》。1548年编纂成书8卷,刻本。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郭外土城,筑丹河二坝,引丹河水护城。
  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令民留大辫子。
  清顺治十年(1653年),冬,大雨雪,平地积雪3尺,牲畜冻死半数。
  清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征民工赴黄河修筑大堤。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贺基昌纂修《昌乐县志》6卷,刻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为加强武防,建寿乐营,设参将1员驻昌乐。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政府裁参将,留守备,改称守备营。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重修明伦堂及各祠,修城楼、县署大堂。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兵守备营改称都司营,设1个分队驻守昌乐。把总1员,马兵18名,步兵55名。
  清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传入县境,反对清朝统治。
  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知县魏礼焯改建先农坛,始立八腊庙、刘猛将军庙、营陵书院。书院讲堂5间,东西学舍10间,厨房1处。
  是年秋,征民工挖黄河积淤。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魏礼焯等修,闫学夏等纂《昌乐县志》,32卷首1卷,刻本。
  是年,清兵都司营驻昌乐之分队,有马兵21名,守兵51名,并在丹河堡、五里堡、大桥堡各设墩台1处,各驻马兵5名。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山东白莲教起义,县城戒严。首领林清被清兵逮捕,其余散逃,县城又进行戒严。因县内荒年无粮,农民抢了仓库。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县衙下令,查拿白莲教徒。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二月,大暴雨,河水涨溢,桥梁冲毁。
  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二十三日,益都、临朐发生6级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昌乐。
  清道光十年(1830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7.5级地震,波及昌乐。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私种罂粟。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改商盐为官盐。潍县与昌乐县划为一区,在潍县城北关设总庄,辖固堤、岭子、台底、富戈庄、昌乐、都昌、营丘、鄌郚8大分庄,开征盐税。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
admin [1楼] 发表于:2012-09-29 14:40
昌乐 刘文安
昌乐古代大事记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