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徐竟成《方山碑记》

  徐竟成《方山碑记》

  方山碑记
  方山乃一邑之胜山,在县城东南,面积八平方公里,海拔三百三十八米。其山横亘东西,顶部平缓如砥,四望皆方,因名“方山”。据考,系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玄武岩喷发而成。
  方山富藏蓝宝石,储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且山体水脉丰沛,溎污、丹河皆源于此。得水之功,植被繁茂,林木蓊郁,古庙一座掩映其间,俗曰“方山庙”。殿宇始建年代无可考,依现存碑记而断,当在元大德(公元1297年)之前,迄今七百载以远。历代几度重修,几易其名:曰龙神祠,曰灵泉观,曰西门大夫祠,曰方山庙。内塑方山爷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诸神像,向为农民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精神寄托。
  方山爷者,明洪武间昌乐知县、湖广武冈于子仁也。相传其人刚直不阿,不畏横逆,除暴安良,为民造福,故民皆感其德,立祠而祀,尊若神明。昔年香火颇盛,逢农历四月初八及六月二十七日,四方乡民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足见“德厚流光”之说不谬矣。
  此庙正殿前有池一方,雕栏砌石为桥,其上山泉淙淙,冬夏不溢不竭。每当凌晨,微曦映照池上,辄有雾霭升腾,如纱如练,轻舒曼舞,似炊烟袅袅,成一片朦胧。人游其间,悠然若仙,诚一方山水景观。历代文士骚客吟咏赞叹者不乏其人,誉为“昌乐八景”之一,曰“方水朝烟”,自明嘉靖以来,历次县志纂修多有记载,前人诗文描述每志其胜。
  然庙宇年久失修,且屡经动乱,圮毁几成荒墟。所幸于1991年,各界人士慷慨捐资,共襄其事,阅半年修葺一新,规模再现,又成佳境。
  公元2002年农历岁次壬午孟秋
  徐竟成撰文书丹

  译文
  方山是当地着名的山岳,位于县城东南方向,占地面积八平方公里,海拔三百三十八米。此山东西横卧,山顶平坦如磨刀石,从四周望去呈方形,因此得名“方山”。据考证,它是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由玄武岩喷发形成的。
  方山蕴藏着丰富的蓝宝石,储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山体水脉充沛,溎污河、丹河均发源于此。得益于水源滋养,这里植被繁茂,林木葱郁,一座古庙掩映其间,俗称“方山庙”。庙宇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依据现存碑记推断,其建造时间应在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之前,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历代曾多次重修,名称也几经变更:曾称“龙神祠”“灵泉观”“西门大夫祠”,最终定为“方山庙”。庙内供奉方山爷及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神像,历来是农民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精神寄托。
  方山爷指的是明代洪武年间的昌乐知县于子仁,他是湖广武冈人。相传此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暴,除暴安良,为百姓谋福祉,因此民众感念其恩德,建祠祭祀,尊他如神明。过去庙宇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和六月二十七日,四方乡民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足见“德行深厚则影响深远”的说法不假。
  庙中正殿前有一方池塘,以雕花栏杆和石块砌成桥梁。池上山泉潺潺,无论冬夏都不溢出也不干涸。每当凌晨,晨曦映照池塘,便有雾霭升腾,如纱似练,轻柔飘荡,宛如袅袅炊烟,弥漫成一片朦胧之景。人游其中,恍若仙境,实为一方独特的山水奇观。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叹,将其列为“昌乐八景”之一,称“方水朝烟”。自明嘉靖年间以来,历次编纂的县志均有记载,前人诗文也常描绘其胜景。
  然而,庙宇因年久失修,又屡经动乱,几乎沦为荒墟。所幸在1991年,各界人士慷慨捐资,共同助力修缮,历时半年终于修葺一新,重现昔日规模,再次成为胜境。
  公元2002年(农历壬午年)孟秋
  徐竟成撰文并书写

  解读赏析
  碑记作为中国传统文体,兼具“记史”与“抒情”双重功能。本文以文言写成,开篇以地理考据奠定纪实基调,继而融入传说、景观描写与人文情怀,形成“史笔”与“文心”的融合。如“据考系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玄武岩喷发而成”属科学考据,“方水朝烟”的描写则具文学意境,体现碑记“存史传信,托物言志”的特质。在地理维度有着自然禀赋的具象呈现。以精确数据(面积八平方公里、海拔338米)勾勒方山轮廓,“横亘东西,顶部平缓如砥”的形态描写,与“四望皆方”的命名逻辑形成呼应。强调蓝宝石储量“世界之最”、水脉滋养植被等特征,既凸显自然奇观,也为后文“方山庙”的人文信仰埋下地理伏笔。在历史维度具有庙宇沿革的时间叙事。以“元大德之前”“明洪武间”“1991年”等时间节点,串联方山庙从始建到重修的七百年历程,名称更迭(龙神祠→灵泉观→方山庙)折射不同时代的信仰变迁。“几易其名”“几度重修”的重复表述,暗含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圮毁成墟”到“修葺一新”的对比,形成叙事张力。在人文维度弘扬清官崇拜与民俗信仰的融合。方山爷于子仁的形象塑造极具典型性:“刚直不阿,除暴安良”的吏治描写,契合儒家“德治”理想;百姓“立祠而祀”的行为,将官方历史人物转化为民间神只,体现“民德归厚”的文化心理。祭拜日期(四月初八、六月廿七)与“祈求风调雨顺”的信仰诉求,反映农耕文明下自然崇拜与人文崇拜的交织。在景观维度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诗意共生“方水朝烟”的描写堪称妙笔:“雾霭升腾如纱如练”以比喻绘形,“凌晨微曦”与“冬夏不溢”的时空对照,营造出动态与永恒兼具的意境,被列为“昌乐八景”,体现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升华。短句如“横亘东西,顶部平缓如砥”简洁明快,长句如“辄有雾霭升腾,如纱如练,轻舒曼舞”铺陈渲染,形成节奏变化。四字短语(“林木蓊郁”“络绎不绝”)与文言虚词(“乃”“因”“辄”)交替使用,兼具史笔的庄重与散文的流畅。对地质成因、庙宇始建年代等客观信息,以“据考”“依现存碑记而断”等表述保持严谨;对“方山爷”传说、雾霭奇观等,则融入文学想象,如“悠然若仙”的主观感受,避免文本过于滞重。方山以“玄武岩喷发”的地质奇观孕育蓝宝石与水源,人类则依此建立信仰空间(方山庙),形成“自然馈赠—人文回应”的生态闭环,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子仁从知县到“方山爷”的神化过程,印证了民间对“为民请命”官员的永恒期待。庙中“风伯雨师”与“方山爷”同祀,显示官方吏治理想与民间自然信仰的融合。1991年重修庙宇的记载,将碑记的历史叙事延伸至现代,暗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佳境再现”的表述,既指物理空间的修复,也象征地方文化记忆的延续。作为当代人撰写的碑记,本文突破传统碑刻“歌功颂德”的范式,兼具地方志的史料价值与散文的审美价值。徐竟成以“撰文书丹”的双重身份介入,使文本成为连接方山自然史、宗教史与社会史的纽带,为后世留存了一份立体的地方文化档案。(刘文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