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官红色记忆馆发现日本侵华铁证
刘文安
“七一”这天,昌乐作协一行走入了乔官镇姬家庄红色博物馆。红色记忆馆的建成,离不开馆长姚富刚一家三代人的努力。馆内藏品丰富多样,除了旗帜,还有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武器弹药等。如同翻开了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五千余件红色藏品,静静诉说着百年奋斗历程,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爱国主义精神。尤其通过馆长姚富刚的详细讲解,感受共产党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红色之旅。而一份《日本军司令官布告》原件与日军侵华画册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这些承载着沉重历史的文物,如同无声的证人,将那段屈辱的岁月重新带到世人眼前,成为日本侵华无可辩驳的铁证。
布告自供
这份落款为昭和六年九月十九日(1931年9月19日)的《日本军司令官布告》,由大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发布。“九一八”事变爆发次日,沈阳战火硝烟未散,日本关东军便匆忙将这份颠倒黑白的布告张贴街头。布告中,日本军国主义宣称事变是中国军队炸毁铁路引发的“地方武装冲突”,妄图混淆视听、掩盖侵略野心。然而历史真相早已昭然: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中国军队,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份布告,成了侵略者美化战争的拙劣罪证,其荒谬言辞更显丑恶。
画册实录
日军侵华画册同样出自侵略者之手,最初是日军用于在日本国内发行的宣传材料,企图向民众灌输“战功”与“正义”。早在侵华战争爆发时,朝日新闻社即开始出版军情画报。前两期定名《北支事变画报》,第三期起改称《日支事变画报》,第四期后又更名为《支那事变画报》。画报随战事推进编辑发行,无固定周期。朝日新闻社以红色刊名印刷的版本属临时增刊,共发行35期,时间跨度为1937年11月至1940年8月30日。大阪新闻社出版的黑色刊名画报,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行半月刊,止于1941年12月8日,共101期。集齐《支那事变画报》,两版本相加恰为136期。这些画册详细记录了日军侵略中国各地的文字史实,随军记者拍摄的大量照片更直观呈现了那段黑暗历史。从北京城墙下的硝烟弥漫,到上海街头的断壁残垣;从南京城中的血腥屠杀,到天津港口的物资掠夺,日军侵略的每一处足迹、犯下的每一项暴行,都被真实铭刻于画册之中。
铁证如山
《日本军司令官布告》与日军侵华画册相互印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布告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官方声明”,画册则是其侵略过程的“影像纪实”。它们以日军自身视角记录历史,与中国史料、国际记录相互呼应,彻底粉碎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美化战争”的荒谬论调。
从历史研究角度,这些文物为学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相较于文字记载,画册照片更直观展现了战争场景与占领区状况,有助于清晰还原日军侵华的军事策略、殖民统治方式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布告则深刻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思想根源与舆论操控手段。
在当代,这些文物更是警醒后世的“活教材”。它们时刻提醒人们,尤其青少年,铭记历史教训,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昌乐县乔官镇姬家庄红色博物馆通过陈列这些铁证,让每位参观者深刻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激励人们传承红色精神,捍卫历史真相,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