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0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侯月阳丨一棵树的革命史诗

  一棵树的革命史诗
  侯月阳

  我从潍坊回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棵软枣树了。
  我是在五一假期见到它的,在昌乐县红河镇的张家下坡抗战纪念园。粗糙带疤的树皮,宽厚圆润的叶子,伛偻不屈的枝干,深深扎进泥土的根脉,像极了家乡田野里默默耕耘的庄稼人。它和村里的其他古树一样,都是历经沧桑,坚韧不拔,乍看似乎没什么不同。
  然而,凝视之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它自下而上呈现出了三种景致。“这是棵‘抗战’树!这棵树是日寇侵略的罪证,是中国人民抗日历程的真实写照,契合了毛主席抗日战争的伟大理论!”主人张伯伯伯以自豪而又神秘的口吻讲起了这棵软枣树的故事。
  “民国二六年,洋鬼子进中原。先打开上海,又打开山海关,攻破天津,到了济南。顺着胶济线,就把那局子安。维持会的会长,设上了众机关。洋鬼子一来到,中国乱了班……”1938年1月9日(农历腊月初八),益都、寿光、昌乐、潍县、高密县城相继沦陷,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
  “烈火燃烧到了红河边上,愤怒充满我们的胸膛……到处是杀敌的战场,到处是抗日的武装。兄和弟,爹和娘,前前后后上战场,同心协力打东洋!”当年,张伯伯伯的父亲——张悲侠唱着这首歌,从“张家下坡”村出发,离开红河,报国从戎,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
  那个时候,这里还属安丘,八支队就在这一带驻防,并根据党的指示发动群众抗日。然而,1939年4月,国民党69军石友三部撤离安丘之后,国民党八区专员厉文礼部逐步侵入我八支队的防区,经常制造摩擦。我八支队出于抗战和团结的大局考虑,为达到合作抗战的目的,被迫撤离安丘,开进汶河以南沂蒙山区。“蒋介石的抗战也就是说说——什么‘战端一开,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职责’,他说得好听啊,但就在我们的家乡、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又不许人民起来抗战;他手下的那些地方武装摇身一变,成了可耻的‘汉奸’,不但不抗日,更是为虎作伥,专和抗日的八路军作对,你说这是哪门子道理?简直是笑话嘛……”,张伯伯评论道。
  八支队走了以后,因为张伯的父亲和村里的人当了八路,日伪军就经常来扫荡,地方反动武装也来追杀。张伯伯找出《昌乐县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事记》——“1941年4月25日,日伪军80余人扫荡张家下坡,杀死了我三爷爷张青潭、张文山之子张福兴,落下的迫击炮弹炸伤了张丕武母亲的后脚,烧毁古庙一座,我们家的房屋4间,抢走牲口、粮食无数……”“这些事件,是日伪军在我们村的暴行!这些人,都是我们村的乡亲啊!燃烧的大火将这这棵软枣树临近房屋那边的树干烤的焦头烂额!……由于我父亲是八路,因此但凡有鬼子汉奸进村,我爷爷只能带着家人跑反,鬼子走后爷爷才带领老小回到家里……眼前,残垣断壁的家,一段被熏黑的木桩,张家墓地的多处新坟。他痛心疾首,泪水潸然而下。唉!这棵可怜的软枣树,遭此劫难,怕是完了!!!……眼前的这棵软枣树,就是那根木桩长成的。当时,家里有人跟爷爷提议,把树砍了吧。爷爷说不,一定要留着!让悲侠看看,也让队伍上的看看!国破必然带来家亡,不打鬼子汉奸行吗?抗日是对的!!不把敌人赶走,什么也保不住。你们都听好了:刻骨仇恨不共戴天,要报仇。”
  这就是曾经的软枣木桩。它像英勇的中国人民,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斗争中的行列。后来,张悲侠说,这树就像一名觉悟的八路军战士,以生命塑造出毛泽东主席关于“论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成为英雄的象征。
  敌人气势汹汹,嚣张不可一世,软枣树自己又遭到摧残伤痕累累时没有倒下。他用伤残的身躯,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汲取有限的养料和水分,让自己存活下来,积聚力量。这是“战略退却”。
  活下来的树桩,瞅准了周围出现的空隙,迅速奋起,从侧翼、从四周迂回、游击和挺进。这就是“战略相持”。
  那一根根枝条,重新昂起头,傲视苍穹,向着光明,努力生长。正面出击、冲锋、“大反攻”!毫无疑问,这是“战略反攻”!
  “八路军胆气豪,不怕艰苦和疲劳,八十里之遥,使上功劳炮,高崖来两炮,日伪军无处逃,伤毙满沟,活捉百八余,步枪四五十条,机枪三挺,驳壳十余条,还有大刀、军旗、脚踏车,大衣与皮袍,军用品担杖挑。鬼子汉奸吓得逃跑了,心里犯起愁,嘴里连声叫道:不好不好!广大人民高兴了,齐声骂:罪不可饶!”八路军武工队汶河大队采用“翻边战术”,粉碎敌人围剿;他们还多次组织“讨厉”“讨张”战斗,向敌人发起了全面反攻。最终,抗战胜利了!
  张伯伯又说,这软枣树还有一次更大的劫难。“1946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双十’和平协定,向解放区进攻,向八路军新四军进攻,挑起内战。国民党地方武装辛永功团对八路家属痛下杀手,还乡团也趁机向人民反扑报复。为了活命,爷爷再次领着全家春节前转移到了汶河以南的解放区。敌人见八路家属跑了,便把整座院子点上了火。大火烧了整整三白三黑,软枣树又被烧成了黑炭桩。
  人民在黑暗和屈辱中抗争着,寻找光明。人们期待着软枣树能再次出现奇迹,期待着胜利的到来。终于,人民的子弟兵打回来了!1948年4月27日,潍县战役结束,这树也和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的春天。天遂人愿,枯木逢春,软枣树又奇迹般地艰难地冒出鹅黄的嫩芽,再次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这棵粗壮的软枣树,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光辉历程,展现了解放区人民威武不屈的意志。张伯伯的生动介绍,唤起了我们对它的无限爱怜和深深崇敬。如今,抗日的硝烟早已散尽,内战的硝烟也早已散尽,和平的软枣树灿烂美好。然而,这棵树的“传奇史诗”依然挺立在红土地上,挺立在红河边,似乎在昭示我们:要记住当年的历史,悲壮的呐喊和呼啸,彻骨的疼痛和屈辱,敌人的暴行与罪恶,人民的胜利与荣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