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6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热血丹心照山河

  热血丹心照山河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无数昌乐儿女走出家乡,奔赴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他们或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或效力于国民党抗日武装,或在敌后开辟根据地,用青春与热血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在异乡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一、血洒疆场的巾帼英雄
  王桂生,这位出生于昌乐县东门里大街路北(东南村)的女性,用生命诠释了革命信仰的力量。1923年出生的她,成长于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自幼目睹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心中早早埋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王桂生便主动参与村里的抗日宣传活动,帮进步青年抄写传单、传递消息,眼神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
  1939年10月,八路军山东鲁中抗日纵队宣传队深入昌乐一带开展工作,王桂生得知后,不顾家人劝阻,连夜找到宣传队驻地,坚决要求加入。面对队长“年纪太小、战场危险”的顾虑,她倔强地说:“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哪有男女老少之分?我会写字、会唱歌,还能给伤员包扎,求你们收下我!”她的执着与勇气打动了众人,最终成为宣传队里最年轻的宣传员。
  在宣传队的日子里,王桂生迅速成长。她嗓音清亮,教群众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时,总能让在场者热泪盈眶;她字写得工整,油印传单时常常通宵达旦;行军途中,她主动帮伤员背行囊,把仅有的口粮分给战友。战友们都亲切地叫她“小桂子”,说她“小小的身子里藏着大大的能量”。
  1940年9月18日,日伪军集结万余人马,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扫荡”,在莱芜北雪野、茶叶口、抬头一带实施惨无人道的“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所到之处,村庄化为焦土,百姓惨遭屠戮。当日,八路军在莱芜县五色崖村与日军展开激战,王桂生所在的宣传队负责组织群众转移和保管根据地机密文件。
  战斗打响时,王桂生正协助村干部引导村民向深山撤离。突然,一股日军迂回包抄过来,密集的子弹呼啸着穿透树林。“有埋伏!快带乡亲们往东边山沟转移!”王桂生大喊着,同时下意识地将胸前的文件包抱得更紧——那里面装着根据地的党员名单、作战部署图和群众抗日组织名册,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机密。
  就在她指挥群众疏散的瞬间,一颗子弹射中了她的前胸,鲜血瞬间染红了灰布军装。她踉跄着倒地,剧痛让她浑身颤抖,但手指却死死扣着文件包的背带,没有丝毫松开。战友们冲过来想扶她撤退,王桂生却用尽最后力气推开他们,声音微弱却清晰:“把包交给队长……一定要组织好乡亲转移……别管我,快走!”
  为了给群众和战友争取撤离时间,她强撑着坐起身,用身体挡住文件包,仿佛要化作一座守护机密的屏障。当日军的枪声渐渐远去,战友们返回寻找时,王桂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嘴角却带着一丝欣慰的笑意——文件包完好无损,乡亲们安全转移。那一年,她才17岁。
  战后,当地百姓为这位来自昌乐的女战士修建了简易墓碑,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刻着“王桂生烈士之墓”七个字。多年后,她的事迹被收录进《莱芜抗日英烈传》,人们始终记得那个昌乐姑娘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从容与担当。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誓言,更展现了中国女性在抗战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刚毅风骨。

  二、扎根敌后的革命火种
  昌乐县商家庄(今属营丘镇)人赵晋丰(又名金风),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开拓者。1915年,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秀才,虽家境殷实,却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导子女。赵晋丰自幼聪慧,读私塾时便对《史记》中“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的句子格外动容,这也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埋下了思想伏笔。
  1928年,赵晋丰考入省立十中(今青州一中),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进步思想。当时,学校有几位地下党员教师,常在课后向学生们讲述国家危亡的现状,推荐《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赵晋丰如获至宝,每晚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阅读,逐渐明白: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旧制度,走革命道路。
  1934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青州(省立十中)学生中秘密建立“抗日救国会”,赵晋丰与李志韶、顾昌、王乐经(李荆和)等人成为首批骨干成员。他们以“读书会”为掩护,在学生中传播抗日思想,组织罢课游行,抗议日军侵占东北。期间,他还聆听过冯玉祥将军的抗战演讲,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呐喊,让他更加坚定了“救亡图存”的信念。
  1936年秋,经教师党员介绍,赵晋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因与组织失去联系,后重新入党)。在济南高中就读期间,他担任学生联合会干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工厂、农村演讲,演活报剧,成为济南学生运动中颇具影响力的青年领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沦陷,日军逼近济南。赵晋丰奉命回到昌乐,向家人说明革命志向。父亲虽忧心忡忡,但看着儿子眼中的坚定,最终叹道:“咱家世代清白,不能看着国家亡了。家里的地契、银元,你能带多少带多少,给队伍做补给。”在父亲的支持下,赵晋丰带着筹集的物资,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奔赴鲁西郓城,肩负起“培养抗日骨干、建立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初到郓城时,当地局势错综复杂:日军占据县城,伪军控制集镇,土匪横行乡里,百姓对“共产党”“八路军”还十分陌生,甚至充满戒备。赵晋丰脱下学生装,换上粗布衣,学说当地方言,挨家挨户走访。他常坐在老乡的炕头上,用昌乐老家“鬼子烧杀抢掠”的亲身经历,结合郓城百姓的遭遇,讲解“只有团结抗日才能活命”的道理。一次,他在郭屯村宣讲时,有老乡问:“你们能挡住鬼子的飞机大炮吗?”赵晋丰指着院里的老槐树说:“树再高,也经不住蚂蚁啃;鬼子再凶,也怕百姓齐心。只要咱拧成一股绳,就没有打不跑的敌人!”
  1938年5月,他奉命加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第三巡回宣传队,利用合法身份在单县一带活动。他带着副队长杨君莹等15人,走遍单县的集镇村庄,用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歌曲《大刀进行曲》唤醒民众。在李新集演出时,当剧中“卖唱女”哭诉被日军迫害的遭遇,台下一位老农突然哭着站起来:“俺儿子就是被鬼子杀的,俺跟你们干了!”当场就有3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抗日队伍。
  1939年3月,赵晋丰进入中共鲁西区党委党校学习,系统掌握了根据地建设理论。结业后,他被任命为郓鄄县委书记,面对“无兵、无枪、无粮”的困境,提出“建组织、扩武装、搞生产”三件事:
  建组织:他从发展党员入手,在郓城、鄄城交界的20多个村庄建立党支部,培养了一批像“堡垒户”王大娘这样的积极分子——王大娘曾在日军搜查时,将5名党员藏在自家地窖,自己则坐在地窖口纺线,从容应对盘问。通过不懈努力,当地形成了“村村有党员,户户能藏身”的隐蔽战线网络。
  扩武装:他亲自深入土匪窝,说服当地绿林武装“杆子队”改编为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起初纪律松散,赵晋丰便带着他们打游击、搞训练,还在队里建立党支部。一次,他带领游击队夜袭日军黄安据点,缴获步枪12支、机枪1挺,从此“金队长”的名声在鲁西传开,队伍很快发展到300多人。
  搞生产:他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实行“减租减息”,让农民“交租交息不超标,种地有收成”。在他的推动下,郓城一带的荒地变成良田,根据地逐渐从“无人区”变成“抗日粮仓”,不仅解决了军民的吃饭问题,还能支援周边根据地。
  1940年3月,赵晋丰调任鲁西第七地委宣传部部长,主管抗日宣传和文化教育。他创办《鲁西烽火》小报,亲自撰写《鬼子的“王道乐土”是啥玩意》等文章,揭露日军暴行;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编印《抗日三字经》(“日本鬼,太猖狂,占我土,杀我娘……”),让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也能明白抗日道理。在他的推动下,鲁西根据地的抗日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
  1942年,日军对鲁西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赵晋丰临危受命再任郓城县委书记。他带领县委机关化整为零,在地道里指挥斗争:白天,群众在地面应付敌人;夜晚,干部们从地道出来组织偷袭。一次,他在张家楼地道里被困7天,靠老乡从洞口递进来的红薯干充饥,硬是坚持到敌人撤退。当地百姓说:“金书记不像昌乐来的学生,倒像咱郓城土生土长的庄稼汉——能吃苦,能扛事。”
  在鲁西的8年里,赵晋丰走遍了郓城、鄄城、菏泽的每一个村庄,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磨出厚茧,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他培养的200多名抗日骨干,后来大多成为党政军的中坚力量;他建立的郓城根据地,成为冀鲁豫边区连接鲁南、苏北的重要枢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郓城,赵晋丰站在城头,望着插遍村庄的红旗,想起昌乐老家的方向,喃喃自语:“爹,儿子没给您丢脸,没给昌乐丢脸。”他就像一粒从昌乐播撒到鲁西的种子,在敌后的贫瘠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了支撑抗日的参天大树。

  三、驰骋正面战场的勇士
  在正面战场的枪林弹雨中,昌乐儿女同样展现出无畏的战斗精神。他们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用生命践行着“保家卫国”的誓言。
  昌乐县时马村(今属宝城街道)人陈乃昌,是正面战场的一名铁血战士。1909年出生的他,自幼习武,练就一身好功夫。1929年,20岁的陈乃昌听说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济南招兵,毅然告别家人,报名参军——这支部队正是后来在长城抗战中威名远扬的“大刀队”。
  1933年3月,长城喜峰口战役打响,日军凭借飞机大炮猛攻,中国军队装备落后,伤亡惨重。关键时刻,38师师长张自忠决定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阵地。陈乃昌因武艺出众,被选入突击队。出发前,他与战友们喝了壮行酒,刀上绑红绸,誓言“不胜不归”。
  深夜,陈乃昌和战友们攀着悬崖悄悄潜入日军营地,趁敌人熟睡之际,举起大刀砍杀。他一人就劈死了3名日军,手臂被弹片划伤也浑然不觉。这场夜袭,大刀队歼敌数百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陈乃昌因功升为班长。战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刀光映月光,血溅喜峰口。此生为报国,何惧身先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乃昌随张自忠将军转战华北、华东。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亲率38师东渡襄河,与日军主力血战。陈乃昌时任排长,在南瓜店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战士死守阵地,打退日军多次冲锋。5月16日,日军调集重兵围攻,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陈乃昌目睹将军倒下,悲愤交加,高喊“为将军报仇”,带头冲向敌阵。激战中,他被日军刺刀刺穿左腿,昏迷被俘。在战俘营里,他宁死不屈,趁看守不备,跳河逃生,被当地百姓救起。
  伤愈后,陈乃昌辗转找到部队,此时38师已重建。他拖着伤残的腿,坚决要求重返前线,被任命为炊事班长。有人劝他:“你立过功,负过伤,找个后方岗位吧。”他却说:“只要还能扛枪,就不能当孬种!”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常常背着大锅冲锋,战士们都说:“陈班长的锅,比盾牌还硬!”
  抗战胜利后,陈乃昌解甲归田,回到昌乐时马村。他从不炫耀过去的战功,只是在每年清明节,会独自走到村头的老槐树下,对着南方(枣宜会战的方向)默默站立。直到1985年去世前,他才向家人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经历,从怀里掏出一块保存了45年的弹片——那是喜峰口战役留下的纪念。
  除了军人,昌乐的师生们也以“投笔从戎”的方式投身抗战。1937年冬天,昌乐县师范讲习所的校园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日军逼近昌乐的消息传来,课堂上的读书声变成了对国运的忧虑。副所长李沾吾(中共地下党员)召集国文教师刘慈恭、体育教师牛老师(姓名不详,学生们都叫他“牛老师”)秘密商议:“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教学生读死书,要带他们走出校园,寻找救国的道路。”
  三位老师都是热血青年:李沾吾留学日本时就因抗议日军侵华被驱逐回国;刘慈恭的老家在济南,已被日军占领;牛老师曾是东北军士兵,因不满不抵抗政策退伍从教。1938年2月的一个深夜,他们悄悄叫醒了赵建平、徐华、赵世修、宋建德、赵钧、张力平6名学生,在学校后院的梨树下,李沾吾压低声音说:“现在不是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去鲁南参加八路军,你们敢不敢跟我们走?”17岁的赵建平第一个举手:“李老师去哪,我就去哪!”其他学生也纷纷响应。
  他们简单收拾行李,带着几本进步书籍和一面自制的小国旗,趁着月色离开了昌乐。一路上,他们昼伏夜出,躲避日军和伪军的盘查。牛老师发挥军事技能,教大家识别地形、伪装隐蔽;刘慈恭用毛笔在墙上写“抗日救国”的标语;李沾吾则给学生们讲革命道理,鼓励大家坚持下去。途经沂蒙山区时,他们遭遇一股土匪,被抢走了仅有的干粮。赵世修又冻又饿,发起高烧,刘慈恭背着他走了三天三夜,自己的脚磨出了血泡。有学生想家哭了,李沾吾就给他们讲昌乐老家可能遭受的苦难,说:“现在多吃点苦,将来才能让家乡的爹娘过上好日子。”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他们终于在鲁南找到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当战士们接过他们递上的“参加八路军”申请书时,李沾吾激动地说:“我们从昌乐来,带来了7颗红心!”(加上3位老师共10人,“7颗红心”为当时的革命隐喻)
  在部队里,师生们各展所长:李沾吾任宣传干事,编写的《抗日三字经》在根据地广为流传;刘慈恭教战士们识字,还创作了《昌乐子弟兵战歌》;牛老师担任武术教官,训练战士近身格斗;学生们则在通讯、卫生、侦察岗位上发光发热。1939年夏,在一次反“扫荡”中,徐华在传递情报时被日军包围,为了不暴露部队位置,她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18岁。消息传来,李沾吾带领师生们在阵地上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着“徐华同学之位”,大家含泪宣誓:“为徐华报仇,为所有牺牲的同胞报仇!”
  抗战期间,这10位从昌乐走出的师生,有3人牺牲(徐华、赵世修、牛老师),7人幸存。他们中,赵建平后来成为解放军的团级干部,张力平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某大学教授,李沾吾则一直从事党史研究,晚年撰写了《从昌乐到鲁南:一段师生从军路》,记录下那段青春无悔的岁月。
  此外,北平的流亡学生中也有昌乐身影的印记。1937年北平沦陷后,齐心与姐姐齐云等爱国学生被迫流亡,经天津、烟台、青岛、济南前往太原,计划投奔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途经昌乐车站时,她们看到站台布满日军岗哨,百姓眼神中充满恐惧,便决定“不能白白等车,要让昌乐的乡亲们知道全国在抗日

  四、国民党阵营中的昌乐将领
  在国民党阵营中,昌乐籍将领同样为抗战事业倾尽全力。张耀宸,1905年出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20期。学成归国后,他投身军事教育,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炮兵主任教官,为培养军事人才呕心沥血。抗战时期,他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法执行总监部中将执行官,以严明的军法整肃军队纪律,确保将士们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抗战胜利后,他任职于国民党国防部,后在新中国继续为国防教育和地方建设贡献力量,直至1988年在南京离世,一生都在践行着对国家的责任。
  另一位昌乐籍将领王凎尘,1889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将校讲习所讲武堂。西安事变时,他任张学良部团长,毅然联名签署”将士西安通电“致电蒋介石,力主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身为国民党106师少将师长的他,率部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4月,在河南抗日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王凎尘毫不退缩,亲自指挥战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他不幸壮烈殉国,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
  这些在外地抗战的昌乐人,身份不同、经历各异,却都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们有的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有的在战火中坚守到胜利的那一刻。时光流转,当年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他们的故事依然在昌乐的大街小巷传颂,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昌乐儿女。每当昌乐的孩子们走进当地的抗战纪念馆,看到先辈们的照片和遗物,都会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震撼,心中的爱国之情也会愈发浓烈。他们深知,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才能告慰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先辈,才能让昌乐精神、中国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