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7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徐一波丨朱刘街道“一区六馆一中心”概述

  朱刘街道:根植乡村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昌乐县朱刘街道“一区六馆一中心”概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朱刘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夷齐文化的发祥圣地,昌乐四大文明古国(南鄌郚北都昌西剧县东营丘)之一,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沃土。走进朱刘,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在朱刘这片热土上,红色基因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历经近百年血脉相传,如今更加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朱刘街道位于昌乐县城东部,街道总面积40.07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耕地面积17.2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街道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2.65亿元,实现利税15.8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96亿元。街道先后荣获“中国电动车产业第一镇”、“中国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山东产业集群建设十大突出贡献镇”、“山东省文明单位”、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街道、“山东省生态乡镇”、“山东省新能源特色产业镇”、“中国产业园区创新力百强”、山东特色产业镇“乡村振兴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如何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丰富党性教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近年来,朱刘街道不断创新载体,使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的精神食粮,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特别是着眼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搭建载体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实际实用,打造了昌乐县党性传承中心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区六馆”。
  昌乐县党性传承中心位于朱刘街道朱刘店社区,利用原朱刘店小学校舍改造建设,总占地面积1600㎡,其中,室内展厅占地800㎡,共分为11个展厅。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巨幅雕塑,八个红色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彰显出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北面墙上主要介绍了1921年到2019年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的光辉历程。中心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光辉历程,回望初心;主要介绍中共昌乐县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程,分为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峥嵘岁月、曲折前行、开放发展五个专题,从昌乐县第一名党员李华亭、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尧沟支部、第一个党小组(主要创始人孟繁锷)开始,系统梳理了1921年以来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带领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和建设事业的光辉历程。第二板块,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分为思想引领和砥砺前行两个专题,主要介绍新时代新思想引领下的昌乐发展,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具体内容为历史新变革、历史新方位、历史新使命、时代新课题、时代新思想、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现代城市、文化风采、民生保障、现代教育、抗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第三板块,党性体检,淬炼修心,促进党性康复提升。昌乐县委组织部专门开发了党性体检小程序,组织党员在学习党史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照正反两方面典型,按照“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组织评价”3个步骤形成党性体检报告,对党性“亚健康”“不健康”的党员组织进行整改提升。通过党史教育、理论武装、党性体检三个环节,让党员身临其境地接受党性教育,进一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里不仅是在校学生开展爱国教育、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平台和场所,也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接受精神洗礼的重要阵地。两排房屋之间用连廊相通,通过长征出发地、湘江战役、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大会师八幅图片构成新的长征路,迈步进入新时代。两排房屋间隔区域设置了党旗雕塑和入党誓词,周围系统展示了雷锋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吕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十个精神,教育引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室内党性体检区域通过图文、影像、实物等方式展示了一些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建国前入党老党员的先进事迹,让党员干部在对照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对标先进找差距,恪守底线明规矩,在自我净化、自我提升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
  昌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两新”组织工委书记刘福顺表示,“昌乐作为山东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建党初期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回乡宣讲共产主义学说,为昌乐党组织创建播下火种,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一大批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生命。党性传承中心通过历史介绍、实物展示、视频展播等方式让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历史、感悟初心,共同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为推动昌乐高质量发展、赶超发展贡献最大力量。”
  峨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昌乐县朱刘街道东圈村路南,占地50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集旅游观光和志愿服务于一体的实践基地。风景区设有潍坊世代古典汽车博物馆、东圈汉墓、昌乐汉画像石博物馆、桂林苑、溎河公园、昌乐非遗博物馆等旅游参观类项目。自建成以来举办了10多场以桂花为主题的消夏晚会、大型桂花梦幻灯光节、桂花梦幻灯光节消夏晚会、萨克斯专场演出、央视《幸福账单》潍坊总决赛海选、全国第一季第二季越野摩托车比赛、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演出、昌乐首届桂花文化旅游节、非遗展等,建有拓展训练基地,cs真人训练营等,精心组织参观学习活动,与周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等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大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部队官兵瞻仰和参观学习;广泛开展重大主题纪念活动,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纪念活动,设计开展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纪念庆典仪式,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纪念活动,举办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流动性展览;有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内部和周边环境整洁优美,参观氛围庄重肃穆、秩序井然。
  峨山风景区整合汉王墓、老爷车博物馆、溎河公园、桂花苑、矿坑天池五大景点,将汉墓车马文化、古典老爷车文化和新能源汽车科普展览组团推介,与全县首阳山城市公园无缝隙对接、全方位融入,实现率先起势,雏形初显,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到水,传承文脉风骨,厚植文化底蕴的市县郊野公园、主城近郊旅游目的地,美丽生态画卷正渐次展开。
  潍坊世代古典汽车博物馆,一本汽车的活历史。潍坊市自秦朝便成为京东古道的重要枢纽,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世代古典汽车博物馆”依山而建,桂水环绕,可谓依山傍水。周边东临桂水,西傍首阳山,北接胶济铁路,南靠东圈汉墓,是品味历史,鉴赏老爷车,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它坐落在享有“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蓝宝石之都”“齐国首都”的昌乐县朱刘街道东圈村,横跨两个世纪、历时30余载,收藏了百余年来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名牌汽车。从19世纪的三轮汽车,到21世纪各种现代化的汽车,在这里,您一次就能看个够。只见1965年的红旗车、1965年的一汽解放、1963年的上海牌轿车 ,以及劳斯莱斯、奔驰、大众等经典品牌老爷车一字排开,让前来参观的旅客大饱眼福,一日内领略了汽车工业一百余年的发展变迁史。
  张永龙先生收藏的老爷车填补了国内“老爷车”市场的空白,为研究“老爷车”文化、探索汽车发展史、以及为各界研学和国防教育等众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万6千平方米,有独立展厅4座,藏车200余辆,藏品品牌、种类几乎涵盖了汽车工业发展史。博物馆从世界上第一台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奔驰一号”为起点,按照“老爷车”的发展史为导向,逐一陈列着上世纪德国、美国、英国、苏联、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老爷车”品牌以及设有国防教育基地,陈列着二战时期美国战车,世界第一批伞兵突击战车,装甲指挥车,部队通讯车,大炮牵引车等作战车辆;众多名人座驾和绝版车型及皇室总统座驾等藏车。4座主题展厅以时间轴为线索,特别呈现了《发明家的黄金时期》《用创新改变世界》《倔强的英伦绅士》《底特律的骄傲》《国民家轿》《战地老兵》《越野世家》《皇家马厩》《星辉荣耀》《共和国记忆》等十余个主题展区。院内还设有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汉代石刻博物馆,百姓大舞台,大型灯光节,全国摩托车越野场地等众多景点和惠民设施。2018年,该博物馆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昌乐县“国防教育基地”,2019年5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行走齐鲁”研学教育基地。
  东圈汉墓位于孤山东麓峨山的顶端,又名为齐王坟者。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鼎四年至昭帝期间的淄川王刘志之子,卒于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为东圈淄川王墓的主人,其墓塚气魄,直立式入口在国内实属罕见,墓口东西向呈一字型排列有三墓。三墓的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围绕后室的东西各一耳室、北面两耳室组成,内有金缕玉衣等精美豪华随葬器物。东圈汉墓的发掘和保护,为研究当时的人文政治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溎河公园为敞开式免票景区,位于东圈村,面积广,配套齐全,服务完善,风景优美,是一个有着明显特色的旅游村,商店、茶室、民俗博物馆、旅游商品一应俱全。整个公园湿地绣花、小桥流水、曲折小径、叠瀑孤岛、石桥走廊、五百年古槐等美景意境悠远,漫步其中远离尘世繁华,静静品味诗情画意,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桂林苑内桂花品类繁多,有金桂、银桂、丹桂、莲子桂四大类60余个品种千余棵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贵花卉之一,是集观赏、美化和香化于一体的优良树种。金秋十月,正是桂花竞相开放的季节。一簇簇桂花,在不知不觉中开放。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丛桂怒放,阵香扑鼻,它那黄色的花瓣总是那样迷人,俗称“十里桂花香”。桂花四片花瓣的中间,是一粒粒小米似的淡黄色的花蕊。从花蕊中散发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香气,使人感到神清气爽。这时采一把桂花做成香甜可口的桂花糕,清凉解暑的桂花茶,令人神清气爽悠然自得。
  走进昌乐汉画像石博物馆,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昌乐历史文化悠久,就汉画像石而言,不仅规模大、藏量多,而且风格迥异、题材广泛,时间跨度长、艺术成就高。馆内展出的这些刻石是昌乐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早期刻石,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画面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其价值不言而喻。
  昌乐汉画像石博物馆隶属于昌乐县博物馆,是一处以陈列展出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展馆总面积1000平方米,共展出昌乐县博物馆馆藏的汉画像石及其他各类石刻文物100余件,主要包括红河镇王家埠村、朱刘街道东南庄和都昌村出土的汉画像石以及部分出土和征集到的历代石刻、墓志铭、石人、石俑等。每一件珍宝,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也都一一记录。走进这里,宛如行走在历史的画卷中,迎面而来的,是一方厚土的沉淀,是遥远时代的大气,是市井百姓的形态。这里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精彩,是集绘画与雕刻于一身的艺术作品,是世间万物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昌乐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时刻艺术。
  历史的风雨消磨,时光的变迁摧毁,让汉画像石,成为了走进汉代文明,唯一直观且真实的图像资料。昌乐汉画像石博物馆,是传承汉代文化奥妙的艺术殿堂。它只为等待那个寻求未知的你。
  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
  昌乐古称营丘,是姜太公初封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挖掘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昌乐已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一大批珍贵、濒危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其中“姜太公传说”“梦金园金首饰制作技艺”等项目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昌乐石雕石刻”“昌乐宝玉石雕刻”“孝子王裒的传说”“伯夷叔齐与首阳山的传说”等项目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增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自觉保护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近距离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我们建设了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昌乐非遗博物馆于2020年8月落成开馆,博物馆分为“序厅”“巧艺百工”“宝都之韵”“匠心传承”“赋彩生活”等展区,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展陈和传承体验等形式,不仅能更好地静态展示昌示非遗,还能通过动态展演,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以期推进昌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
  下面介绍历史文化馆、红色记忆馆、百年文教馆的一些情况。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在朱刘店小学原有的教学楼为基础,进行翻新整修。博物馆采用集静态展览展示和多媒体放映相结合等方式,从历史沿革、经济文化、风土民俗、红色记忆、百年教育展望等方面还原、重现历史,找寻原汁原味的朱刘记忆,传承朱刘百姓共同的文化红色基因。
  历史文化馆主要分七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沧桑,主要介绍了朱刘的历史沿革。朱刘店夏商时期,莱国属地,西周时期,齐国领地。名字的由来大体有三种说法,一是河内红岩致水色变红称朱流水;二是朱、刘二姓在此古驿道开店,故称朱刘店;三是明代朱洪武杀山东一线特赦此村,故名朱留店。都昌古国曾经辉煌一时,汉高帝六年,置都昌国,五代封侯,后国除为县。朱刘位于三县交界处,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水利设施齐全,自古以来路、桥多,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古驿道。这是当时桂河、朱刘店火车站的情景。
  文物古迹部分主要展示了都昌古国遗址、东圈汉墓齐王坟以及朱刘店的一些人文古迹。朱刘自古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孕育了“一山两庙三圣人(一山是首阳山,两庙昭贤庙、孤山庙,三圣人是伯夷、叔齐、孤山爷李坡),流传着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比如孤山爷的传说、伯夷叔齐的传说,太公孤山寻隐士的传说等等。
  文学家郁达夫与首阳山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故都的秋》一书中多次提到首阳山。
  另外,像清末民初风靡一时的钱家庄京戏、赵家庄京戏、土生土长的《箍炉子匠》万庄调、已申遗的三庙村《百鸟朝凤》,钱家庄纸作坊,以及后来陆续发展的核雕、剪纸、彩绘嵌银等技艺,足以说明朱刘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朱刘又是石雕石刻艺术之乡,石雕石刻艺术工艺精湛,达到相当高的成就,新中国建立后,朱刘石雕艺人张安南等还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施工期间,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风土人情部分,主要介绍了朱刘当地的春节习俗、传统节日、婚嫁习俗、祭祖习俗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街道聘请专人编订了村规民约歌,印制成年历的形式进行传唱,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最后是我们朱刘街道艺术教育的名片,这些年来的文艺活动大事,以及乡村文化活动的一些情况,也是我们朱刘特色文艺活动值得骄傲的一点。
  最后是朱刘的历史名人和近现代文化名人。首阳山的传说世代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朱刘人受到伯夷叔齐高风的感染,仅两汉时期,就出过丞相公孙弘、隐士逄萌、学者徐干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还涌现出了如刘锡诚、魏礼庆、刘国良等现代文化名人,为朱刘增添了无限光彩。
  红色记忆馆,主要展现的是朱刘近百年的近现代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奋斗史,记录了朱刘街道发展的厚重足音,通过文字图片展示,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红色营养,进一步弘扬主旋律,激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当年中共万庄支部建立的艰苦过程,万庄支部是朱刘区域中共第一个党支部,后来也成了一处重要的活动基地。负责人刘继堂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地下斗争,被敌人活埋,正是:潺潺桂水颂英烈,巍巍孤山立丰碑。
  东墙展示的是朱刘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大事。南墙展示的是朱刘最早的革命先烈,像四五烈士李华亭、中华英烈张适,他们传播革命火种,宣传进步思想,坚持信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事迹,值得后人学习。西墙展示了一九三八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侵华日军突然对大桥村实施烧杀抢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桥惨案“。从此激发了朱刘人民英勇抗日的决心和勇气,像东南庄人民打鬼子、牛山枪声等故事还在挖据整理之中。
  西墙北边展示了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朱刘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烈士,用生命践行理念,抛头颅、洒热血,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北墙是当代红色楷模,朱刘西南庄的海军少将李宗玉和圈子村的海军少将张仁忠两位将军的介绍。还有从我朱刘区域走出去的抗战英雄朱剑秋,抗战老兵马节松,火箭专家刘培凉的一些事迹。正是他们的不懈奋斗,犹如一座灯塔,以信仰之光照亮了发展之路,照进了每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心中,凝聚起发展的正能量。
  百年文教馆以历史画卷的形式展示了朱刘小学的百年教育情况。从最初的凤山乡立模范小学到现在的朱刘店小学,百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百年的拼搏,书写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百年的耕耘,赢得一路繁花,硕果累累。
  朱刘店小学的艺术教育起源于1966年,学校顺应时代发展,办一流特色学校,育全面发展人才,以艺术的力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优秀厚实的文化在这里积淀,博学弘毅的思想在这里丰富,自强创新的精神在这里升华,薪火相传、血脉绵延。百年来,无数优秀学子从这里起步,遍布海内外,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成就诠释着母校的辉煌。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农村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40多项荣誉。(文/徐一波)(字数7080)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