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临朐抗日烽火

  临朐抗日烽火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临朐县的抗日军民以满腔热血和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悲壮激昂的战歌。从县城的激烈攻防战到各个据点的顽强争夺,从主力部队的正面会战到敌后游击队的频繁袭扰,临朐大地上烽火连天,硝烟弥漫,见证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
  县城义勇队的悲壮抗争
  1938年1月,日军一个小队及其扶持的伪军一部悍然侵占临朐城,这片宁静的土地自此陷入了战火的深渊。4月12日,窦来庚率领国民军义勇队300余人,怀着满腔怒火向县城发起猛攻。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义勇队成功突破北关,日军仓皇逃往益都,义勇队一举收复临朐城,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战士气,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然而,日军的报复行动接踵而至。5月24日凌晨,700余名日军与3000多伪军分路抄袭临朐,企图一举摧毁义勇队的抵抗。义勇队依托粟山、朐山等制高点,顽强阻击敌军的进攻。南门守军率先发起反击,歼敌30余人,展现了无畏的战斗精神。尽管两座山峰最终失守,但义勇队依然合力固守县城,数次打退敌军的疯狂进攻,并击毙日军指挥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日军抢占南门外的“裕泰兴”商号作为制高点,在飞机的配合下,用重火力猛烈轰击南门。南门被突破后,义勇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北门陷落使义勇队腹背受敌,形势极为危急。窦来庚率队英勇突围,此战虽歼敌70余人,但义勇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勇士壮烈牺牲。
  四年后的1942年8月,已是山东省保安第十七旅旅长的窦来庚,在福山岭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终点。3000余日伪军分三路包围十七旅的防地,面对“转移”的建议,窦来庚毅然选择坚守阵地,他坚定地说:“此时逃跑,愧对临朐父老!”8月30日凌晨至下午4时,十七旅将士在福山、八埠顶一带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窦来庚在身负重伤后,毅然举枪自戕,用生命践行了守土抗敌的铮铮誓言,他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临朐人民的心中。
  这场悲壮的战斗,不仅展现了义勇队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也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牺牲。在临朐这片热土上,每一位参与抗战的勇士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扞卫家园的钢铁长城。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守护和平与正义而不懈奋斗。
  义勇队的悲壮抗争,是临朐抗日烽火中不可磨灭的一页。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精神财富。
  蒋峪交通拉锯争夺战
  1939年春,青沂公路上的蒋峪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3月30日,千余名日伪军携带重武器进犯这座交通要地,企图打通南下鲁南山区的通道。苏鲁战区新编第四师二团某连在烟墩岭奋勇阻击,但因兵力悬殊,最终失守蒋峪。4月2日拂晓,二团官兵冒死登墙冲入村内,与敌军展开激烈巷战,激战至下午3时,虽阵亡200余人,但仍毙伤日伪军数百人,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
  在这场战斗中,国共军队展现出协同抗敌的坚定姿态。4月11日夜,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在村民的协助下,破坏了蒋峪以北15公里的公路并炸毁弥河大桥,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大众日报》以“英勇悲壮的蒋峪战役”为题多次报道,赞扬军民配合“延缓了日军进占鲁南山区的进程”。至4月13日,恐慌的日伪军最终撤离蒋峪,这座小镇在战火中见证了团结抗敌的强大力量。
  交通争夺战不仅体现在蒋峪的得失上,更在于对周边战略要地的控制。为了彻底打破日伪军的交通优势,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蒋峪周边地区也展开了多次战斗。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青沂公路沿线设置伏击圈,多次成功伏击了日伪军的运输队,缴获了大量物资,极大地削弱了日伪军的战斗力。
  在蒋峪争夺战期间,当地民众也积极参与到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前线战士提供粮食、药品等物资,还协助军队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这种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成为了这场交通争夺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过多次拉锯战,日伪军逐渐意识到在蒋峪地区的交通争夺战中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战场的转好,日伪军开始调整战略,将重点转向其他区域。而蒋峪这座小镇,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洗礼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五井歼灭战的辉煌
  1939年10月25日的五井战斗,被《大众日报》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凌晨,30余名日军及200多伪军突袭驻五井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抢占莲花山制高点。一支队官兵在猛烈的炮火中击退敌军多次进攻,午后发起猛烈反击,在临朐县独立营的配合下,成功攻克莲花山,将日军残部压缩至山角茔地。经过一场惨烈的白刃战,此战共毙日伪军百余人(含日军30余人),俘30余人(含日军1人),缴获大炮2门、机枪4挺及大批武器,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的人道主义行动成为佳话:他们将全部日军尸体裹上白布,附信告知“查日军侵华以来遭中国人民之坚决抵抗,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日军收尸时复信称“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这场精神较量中,正义之师的气度尽显,彰显了八路军高尚的道德风范。
  五井歼灭战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对敌我双方精神意志的一次严峻考验。在这场战斗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他们迅速调整战术,以猛烈的炮火和灵活的反击,成功地将敌人击退,并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斗的胜利不仅在于武器的精良和兵力的多寡,更在于指挥员的智慧和士兵的勇气。在五井歼灭战中,八路军的指挥员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力。同时,士兵们也能够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领土完整。
  此外,五井歼灭战还彰显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鱼水情。在战斗中,临朐县独立营等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人民群众也积极支援前线,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情报支持。这种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精神,成为了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1944-1945年的据点拔除战
  随着抗战形势的逆转,临朐军民掀起了反攻的热潮。1944年6月,八路军沂山军分区十二团接连攻克小关、大关据点:三连用柴雷炸开小关碉堡鹿砦,兵不血刃扫清外围;七、八连在大关战斗中智取石羊山制高点,解救被困妇女20余名,最终迫使伪军逃窜,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同月,鲁中军区一团某营攻打蒋峪据点,先取火石山碉堡,再以政治攻势结合炮击瓦解守军,俘伪军80余人。1945年6月的冶源战斗更显战略智慧——鲁中军区二团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在石河滩伏击增援日军,除1人被俘外全部击毙;在洼子村一带围歼北逃伪军,打死近百人、俘200余人。6月22日,八路军冒雨攻克冶源主据点,伪清乡大队300余人缴械投降。当地群众创作《五月十三打冶源》民歌传唱胜利,至今回荡在临朐大地,成为那段光辉历史的生动见证。
  从1938年到1945年,临朐军民以义勇队、正规军、地方武装、普通百姓等多种身份,在县城、山岭、公路、村镇间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这些战斗串联起临朐的抗日记忆,既记录着窦来庚等英雄的悲壮牺牲,也见证了五井歼灭战的辉煌胜利;既展现了国共军队的协同作战,更彰显了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临朐的抗日烽火,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史诗中不可磨灭的篇章,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临朐人民展现出无比的英勇与坚韧。他们不仅积极配合八路军和地方武装,还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交通线,袭击敌人的据点,为正面战场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妇女们组织起救护队,为伤员包扎伤口,送饭送药;儿童们则化身为小信使,穿梭于各村庄之间,传递情报,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反攻的浪潮中,临朐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他们不畏强敌,不惧牺牲,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每一次据点拔除战中,无论是智取还是强攻,临朐军民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布局,以少胜多,创造了无数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冶源战斗中,八路军采用“围点打援”战术,不仅成功击溃了增援的日军,还在洼子村一带围歼了北逃的伪军,这一战术的运用,充分展示了临朐军民的智慧与勇气。而当地群众创作的《五月十三打冶源》民歌,更是将这份胜利的喜悦和对抗战英雄的敬仰之情,化作了永恒的歌声,传唱至今。
  临朐的抗日烽火,不仅照亮了这片热土,更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临朐军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什么是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