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蒲仙铃
鹅浦的水色,是那种沁人心脾的青碧,像是被水神精心淬过的美玉,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层层叠叠的光泽。水面平静时,能清晰地看见水底的水草随波摇曳,像是无数绿色的丝带在舞动。老渔民周三叔打小就生活在这鹅浦边,听祖父说过无数关于这片水域的传说,其中最让他着迷的,便是那浦底沉着座水晶宫的故事。祖父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河伯曾把一只仙鹅寄养在此,还说要等千年后再来取回。
此刻,周三叔正蹲在自家渔船的船头补网。清晨的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映出岁月的痕迹。麻线穿过网眼,发出“嗖嗖”的声响,这声音伴随着他几十年,早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在这熟悉的声响里,忽然闯进一串清亮的铃音。那铃声与众不同,不是岸上货郎那略显嘈杂的铜铃,也不是远处寺里庄重的晨钟,它裹着浓浓的水汽,软得像棉花糖,轻轻柔柔地钻进耳朵里,让人心里一阵舒畅。
“嘎嘎——”一声清脆的鹅叫刺破了眼前的水雾,把周三叔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去。他抬头望去,只见在茂密的芦苇荡缝隙里,晃过一道白玉似的影子。那是一只白鹅,正贴着水面悠闲地游着。让周三叔惊讶的是,这只白鹅的脖颈竟比寻常鹅长了足有半尺,显得格外优雅。它那鲜红的脚掌划开浮萍,露出底下青黑色的淤泥,淤泥里隐约有鳞片在闪光,仿佛有一群鱼在水下默默护送着它。
周三叔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他悄悄荡着木桨,让小船慢慢靠近。竹篙搅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就在这时,水面上忽然浮出几枚贝壳。他仔细一看,只见那些贝壳上的花纹竟巧妙地拼成了一个模糊的“河”字,这让他心中更是诧异。
白鹅似乎察觉到了有人靠近,猛地转过头来。它长长的脖颈在空中弯出一个优美的弧度,颈间的铜铃随着这个动作轻轻响了起来。那铃声一响,惊得浦面上的水鸟扑棱棱飞起,翅膀带起的水珠落在铜铃上,竟滚出一层淡淡的金光,在晨光中煞是好看。
周三叔一时兴起,将渔网罩了下去。就在渔网落下的瞬间,他仿佛听见了细微的龙吟,若有若无,却又真实存在。白鹅扑腾着翅膀扫过船舷,溅起的水花里,竟混着几片细小的鱼鳞。那些鱼鳞贴在他的手背上,微微发烫,像是有生命一般。他抓住鹅颈时,触到了那圈银链——链环是用银丝精心拧成的,上面还缠着极小的浪花纹,做工极为精巧。链尾系着的铜铃上,“元封元年”四个字被水浸得发乌,但在他用指腹摩挲时,却隐隐透出朱砂般的红色,透着一股古朴与神秘。
“元封元年……”周三叔的手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他想起了村里祠堂壁画上的汉武帝,想起了画师笔下那年汉武帝派楼船渡海求仙的盛大场景。难道这铜铃是那个时候的物件?可仙鹅又怎会留在这凡间的鹅浦中呢?无数个疑问在他脑海里盘旋。
夜里,白鹅被养在院角的水缸里,却彻夜未眠。周三叔躺在床上,总能听见水缸里传来“叮咚”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水底轻轻敲打着铜铃。他再也忍不住,披衣下床去看。月光透过窗棂照在水面上,竟映出一幅奇异的景象——浦底的水晶宫里,一群仙人正围着那只长颈鹅,有人用银链系上铜铃,有人在铃上认真地刻着字。为首的河伯摸着长长的胡须,缓缓说道:“千年后若遇善人,便随他去吧。”那景象如梦似幻,看得周三叔目瞪口呆。
第二天一早,周三叔去解白鹅颈间的银链时,发现铜铃背面多了一行小字,像是用指甲刻上去的:“承河伯命,守浦千年。”他这才恍然大悟,忽然想起祖父说的河伯寄养仙鹅的传说,原来那并不是戏言,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决定放回白鹅那天,鹅浦起了一层薄薄的薄雾,整个浦面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宛如仙境。白鹅游出不远,忽然转过身来,它长长的脖颈弯成一个类似叩首的模样,颈间的铜铃“叮”地响了一声。随着这声铃响,水面上竟浮起一颗鸽蛋大的珍珠,圆润光洁,像是用浦底的月光凝结而成的,散发着柔和的光泽。
周三叔把这颗珍珠和那条银链郑重地供奉在祠堂里。但从那以后,铜铃的声响却总在他的梦里出现。有一回,他梦见那只长颈鹅,脖子上的铃音化作了一个穿白衣的仙子。仙子告诉他,元封元年那年,汉武帝派来的方士曾在此求仙,这铜铃是河伯送给方士的信物。后来方士出海未归,仙鹅便守着这铜铃,在鹅浦中足足待了千年。
如今,鹅浦的芦苇依旧年年枯荣,只是再也没人见过那只长颈白鹅。但每当月圆之夜,划船经过鹅浦的渔民,总会听见浦心传来细碎的铃音,那铃声悠扬婉转,像是谁在水底摇响了千年的时光。而水面上,还会隐隐浮起淡淡的鹅影,脖颈修长,在皎洁的月光里白得像玉,守护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水域,也守护着那段尘封已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