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岳氏古村的情缘
文 : 李连孝 图 : 孟祥民
在昌乐县城南街道东部的丹河东岸,坐落着三个紧邻的村庄: 岳家庄、岳辛庄和任家庄,合称岳氏古村。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多为岳姓,相传是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属其二儿子岳雷的族支。依丹而居的岳家河、黄埠村和北寨村也有岳氏后裔散居。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工作关系,我有幸与岳氏古村结缘。那时,我在时称南郝镇的黄埠片当副片长,片里的工作主要有三大块:农业生产,公粮提留。主要的任务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组织各村抓好农业生产和有关的社会活动。管辖的村庄范围,涵盖了岳氏古村以及周边岳氏散居的几个村庄。
80年代的麦收全部人工收割、人工打场,麦收是一种非常繁重的体力活。
那段日子里,我几乎天天到这几个村传达上级精神,了解基层情况,设身处地与村里的干部们研究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的事宜。有话当面说,有事商量着办,从不把自己当成政府下派的“官”,更不用权压人、不指手画脚瞎指挥。时间久了,我学会了说庄户话,当庄户人,村民们不拿我当干部,我也不把他们当下级。朝夕相处中,结下彼此信任的情缘。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形成了十分融洽的干群关系。
农民踊跃缴公粮的场景,缴足公粮,留足种子,剩下的才是全家人的口粮。
岳氏古村,沿袭着良好的家族传承,民风淳朴。岳氏古村的支部班子和村委班子素质都比较高,两委干部精明干练,工作认真,与群众的关系也比较和谐融洽,群众对支部和村委的工作比较满意。在这里组织开展工作,村干部与群众能想到一块,做到一块,顺心、顺手,各项任务在镇里各片的考核中都名列前茅。
那个年代,“催公粮、收提留”都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兼具着临时突击性的特点。多数时候,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天天统计进度,片里的干部都觉得压力不小。这些工作稍微处理不到位,或是犯点急躁情绪,影响工作效果不说,很容易造成干群矛盾,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此,我们驻片人员与村干部们时时沟通思想,商量对策,把集中的工作分散做、把突击的工作落实在平常,加强对各项政策的宣传。对几个理解政策不到位甚至闹情绪的,与村干部一起上门拉呱、谈心、做工作,及时消除不利开展工作的消极因素。这样,干部群众如同一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事都能顺顺妥妥的。
现在的麦收基本都用上了联合收割机,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记得,有一年的夏收时节,领导让我到岳家庄协助搞麦收和夏粮收交。那一年从春季开始,雨水就偏多,到了麦收时节,不是阴天就是下雨,给收割、打场和晾晒造成很大困难。我作为副片长,心里非常焦急,便找支部书记岳士智商量办法。岳士智跟我一样,也是干着急,没办法。我俩翻来复去的商量之后,形成了一个工作方案,及时上报镇党委、镇政府。之后,根据镇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放手发动群众,让广大村民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力,虎口夺粮,最后确定了抢收割、抢打场、抢晾晒为主要内容的“三抢”措施,统一村民思想,细化了工作步骤,狠抓措施的部署落实。
现在岳氏族人,人居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同时,我们采取层层包靠的办法,把工作落到实处。大队干部包小队,小队干部包户,大家齐心协力,抓住降雨间隙,边收割边脱粒,尽量避免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危害。由于广大干部群众落实措施得力,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的“三抢”工作进度快,质量高,成效显著。
在这期间,广大群众想办法,献智慧,最大限度减少了因天气造成的损失。比如小麦脱粒后没地方晾晒,村民们便把土炕和烤烟房腾出来,把麦粒摊在烤烟房的烟筒洞子和土炕上,然后用柴火加热,硬是把打下的麦粒一拨一拨地熥干。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及时上交了公粮任务,还留足了种子和口粮,受到镇党委政府的通报表扬。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耳边似乎仍回响着脱粒机的轰鸣和乡亲们爽朗的笑声。
作者简介 : 李连孝,男,曾先后在公社、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工作,现已退休多年。曾有作品在《大众日报》、《黄河文艺》、《潍坊日报》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