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4-03-11 21:39
昌乐 刘文安

麦田里“刨出”龙山文化村落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4 16:27
鄌郚总编
  麦田里“刨出”龙山文化村落
  临朐发现较大村落遗址,距今四千多年,出土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
  近日,考古人员在临朐县辛寨镇古城村发现一处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村落遗址。除了陶豆、陶鼎等日常生活用品,遗址中还发现了石斧、石凿等生产用具。另外,村落遗址中发现的壕沟与柱础,有助于考古人员研究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村落结构。
  村落面积较大
  宝贝品种不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曰训教授告诉记者,此次临朐县辛寨镇古城村发现的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村落遗址,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南北长约 350米,东西长约250米,是在古城村南一片微微隆起的麦田中发现的。2010年4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朐县博物馆共同组成的考古队进驻古城村,经过近20天的考古发掘,共开辟了10个长10米、宽10米的探方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显示,古城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度1到2米不等,内有灰坑、墓葬、柱础等遗迹遗物。
  “出土的陶片有很多都是素面夹沙红陶,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李教授称,远在4000多年前,原始人类就通过不断的实验,认识到制作陶器时在泥中加入沙子,待陶器烧制完成后用于做饭时不容易在高温下发生破裂。不仅如此,李教授说,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碎片都来自不同用途的陶器,古人的生活用具分工非常清楚。陶豆用于盛装食物,陶鼎用于做饭,陶鬶(读音是“guī”)用于烧水。
  不仅生活用具,遗址中还出土了十几件古人的生产工具,包括石斧、石凿、石铲等。“石斧是用来砍树的,石凿是挖坑时遇到比较硬的东西时用的,石铲是刨地用的。”李教授介绍说。
  壕沟柱础展示
  原始村落结构
  据李教授介绍,考古工作人员还在遗址东部的几处探方发现了壕沟,壕沟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环形延展。壕沟在古代是用来阻挡野兽和外敌入侵的防护沟。
  “古城遗址的壕沟约有2.8米宽、2米深,在古时候里面应该是充满水的。”李教授介绍说。“这不就是早期的护城河吗?”记者感叹了一句,李教授笑着点头默认。
  李教授说:“在几个探方里,我们还发现了几个柱础。在原始社会,人们居住的房子都是半穴居式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部分的棚子需要有一根柱子支撑,而为了保证柱子的稳定性,在下面会制作柱础。”
  当记者问及柱础如何做成时,李教授解释说,原始社会人们的做法应该是先在确定的柱础位置放上碎陶片,然后进行夯实处理。李教授说遗址中发现的柱础直径在15至20厘米不等。虽然房子的地基已经被破坏了,但是通过这些柱础还是可以想象当时整个房子的样子。
  “古代人的房子既然是半地下的,下雨时如何防水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李教授回答说:“他们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所以遗址被发现的位置是一片高地。”
  薄胎陶片反映
  制陶技艺高超
  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大多已被送往临朐县博物馆进行修补。临朐县博物馆副馆长宫德杰给记者展示了一块鸟喙形夹砂黑陶鼎足。“这个是古人做饭用的鼎的一个脚,一共是三个脚。”宫德杰介绍说。
  “这个是个陶纺轮。古人用这个把植物纤维、动物的毛之类捻成一根线,然后再织成布做衣服。”宫德杰又给记者展示了一个不太完整的黑色陶纺轮。
  记者看到,陶纺轮的直径有七八厘米,中间有一个孔。宫德杰拿起陶纺轮一边做动作一边解释说,古人将多股植物纤维等穿入此孔,然后通过转动陶纺轮将它们拧成一股线。在他的描述下,记者脑海中浮现出古代妇女席地而坐,用陶纺轮纺线的场景。
  宫德杰说,遗址里还出土了较多的泥质磨光黑陶片。有几块薄胎黑陶片,据推断应该是来源于陶高柄杯,虽然和国内其它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蛋壳陶片相比稍微厚一些,但还是能反映出古时候人们高超的制陶技术。“在青铜器出现之前,这种薄陶器充分地反映出古人高超的技艺,现代人想仿制都很困难。”宫德杰对记者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孙锦 郑毅

  ■新闻链接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汉族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