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6:13
昌乐 刘文安

张仲辅与昌乐中学(刘福新)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2-10-01) —
  张仲辅与昌乐中学
  文 / 昌乐刘福新
  说明:鄙人作为昌乐县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编辑成员之一,参与了《昌乐一中70年》的编辑工作,具体分工负责《昌乐一中70年·历史篇》。此书业已于去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9印张,字数580千字。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07)第83625号。书号:LSBN978—7—5034—4136—4/G。2716。4
  此书在编纂过程中确实执行了“对有关人物、事件和史实,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的文史资料是客观公正的,是对历史的负责。笔者相信,这样一本“客观公正,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书籍在我们昌乐以及更大的范围还是史无前例的。
  现将《昌乐一中70年·历史篇》中的第一篇发在榕树下《逐梦中原》,内容包括台湾已故的昌乐一中老校长霍树楠所著的《张仲辅与昌乐中学》以及《霍树楠教授生平事略》,以飨读者。
  张仲辅与昌乐中学
  霍树楠(台湾)
  昌乐地瘠民贫,战前文化水准本甚低落。仲公于就任县长之初,即首以发展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份。尝语人曰:“吾与昌乐父老相处至久,愧无建树,昌乐无金矿、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于是荜路蓝缕,惨淡经营,十年之内,终使昌乐蔚为文物荟萃之区,仲公德政,得托菁莪而益矣。
  仲公于昌乐教育之最大建树,厥惟创办省立昌乐中学一事。昌乐于战前仅有县立师范补习所一所,抗战军兴,仲公锐意于中等教育之发展,二十八年春,首创昌乐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师班)于昌乐南鄙,三十年三月奉命改为省立,三十一年秋增设高中部,改称山东省立昌乐中学,并收容各县失学青年增设师范部,余是年二月承乏昌中校长,时值日寇肆侵,环境恶化,风声鹤唳,一夕数惊,其间艰苦,有不能以言语形容者,幸赖仲公措施周详,虽处烽火之间,弦歌得以不辍。自三十二年起在马家河、古疃、山唐及五里庄等处先后设立分校。翌年春,复奉令兼办省立益都师范学校,三十四年九月抗战胜利,公遂择定县城东南郊草山西麓吴家池子右侧地带,建立永久校舍,占地百五十余亩,依山傍池,风景秀丽,万瓦沉沉,气象雄伟。三十五年,昌乐县立师范亦建校于此。翌年夏,昌乐县中复创设于马宋河西。时省立昌乐中学包括高中、初中、师范、简师共五十二班,学生二千五百余人,尚有附小一所,规模之大,为全省冠。是年复附设大学补习班于内,至此自小学以迄大学遂形成一完整系统,识者均叹为壮观。此皆仲公赞助之力也。
  省立昌中不独在规模上为全省冠,而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更有众所不及的特点,其最主要者有二:
  **加强政治教育:仲公认为欲培植抗战种子于学校,必先坚定学生的爱国思想与政治意识。昌乐中学根据此项指示,因应实际环境的需要,于政治教育特别注重,除于课程内加强政治教育的分量外,并于暑假期间举办全校性的训练班,讲述国父遗教,领袖言行,时事分析等政治常识,并授以军事知识及技能,以达自信信道,自卫卫国的目的。
  **实施战时服务:每年暑假于训练结束后,即分别编组为服务队,深入各乡保从事组训民众,宣扬政令,督导岗哨,协助治安等服务工作,务期于实地工作中体验对敌斗争的经验。此项服务前后举办三次,成效卓著。
  职是之故,昌中师生思想最纯正,校风最优良,人人莫不以秉承仲公训示尽忠党国为本务,即以今日情形而论,先后服务昌中同人播迁来台者不下六十余人,仍多固守教育岗位为民族培植英才;学生辗转来台者数近九百,多投身军旅执干戈以卫社稷,坚贞壮节,永矢弗渝,此实为仲公英灵所感召,亦昌中教育之成功。昌乐人矿,得以开采,仲公其瞑目矣。
  注:
  **本文原载台湾《昌乐文献·战时县政》,收入本书时,略有删节。
  **张天佐,字仲辅,山东寿光官家庄人。早年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后考入山东警官学校,再考入山东省地方行政人员训练公安局长班。1936年任昌乐县警察局长。1937年被选送庐山暑训团受训,期间听过蒋介石训话,获赠中正剑,从此确立其忠于“领袖”的思想,期间加入国民党复兴社。“七·七”事变爆发,暑训班提前结束,张回昌乐改任公安局长。1938年1月9日,日寇入侵昌乐,县城沦陷,国民党县政府撤至南部山区,不久张天佐取代王金岳接任县长一职。1942年9月,升任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继续兼任昌乐县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山东省保安第一师师长。1948年1月,任山东省府委员、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兼八区专员。1948年4月,亡于潍县战役,一说被击毙,一说自杀。
  附: 霍公树楠教授生平事略
  霍公树楠字梓坡,山东省寿光县人,生于民国前四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历代耕读,诗书传家。公自幼聪孝,颖悟过人,每试必名列前茅,深得乡亲称誉。民国三年家乡土匪猖獗,公举家避难山东省青州城内,历时九年,小学及初中均于青州完成,高中于济南市就学,民国十八年赴北平投考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均高中。公自幼因不忍见乡人常苦于病痛无医,立志献身习医济世,遂入医学院就读,因父原田公反对研习西医,公遵父命放弃学医,转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专攻数学。民国二十二年毕业后,赴济南市第一乡村师范任教,一年后转往青岛市胶济铁路附设之铁路中学执教,至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返回家乡避难两年,后赴安丘县游击区省立第八联中任教三年,于民国三十一年春,接任省立昌乐中学校长,至三十七年七月间,其中四年同时兼任省立益都师范校长。
  民国三十七年大陆局势混乱,暂住青岛市,是时青岛流亡学生众多,其中以省立昌乐中学学生占多数,青岛市奉教育部令,成立临时中学,地方耆儒张贡制老先生推荐公担任校长,成立学校,公婉拒,仅允诺暂任教务主任,协助完成创校、编班、排课等事宜,开学后即辞职。当时神州陆沉,家乡沦陷,公老家大小已遭扫地出门,不得已于仓皇中携全家老幼(父母、妻、三弟、六弟及六个子女),先后由上海辗转逃难到台湾,定居台中市。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一日接省立台中一中聘书,任教至五十七年底退休。其间亦分别于中兴大学(二十年)、中国医药学院(二十四年)、中山医学院(二十年)及逢甲大学(十七年),以教授职兼课,讲授微积分学,至民国七十四年全部退休,计服务教育界五十年。
  公为当代杰出数学家,在抗战的烽火中,接任昌乐中学校长,在昌乐城保姆张公仲辅县长兼游击总队长护佑下,使昌乐中学在短短七年中由诞生、成长、壮大,在炮声书声相和、崎岖奔波的险恶环境中,为国家培训有用的文武人才,教育学生深明国家民族之大义,发扬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在任内使教师阵容为各校中首屈一指,成为战时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中等学府。有很多同学以实际行动从军报国,胜利后,仍追随政府从事戡乱,同时昌乐中学在昌乐县城东南吴家池子,依山傍池,风景秀丽处,建立了气势巍峨的校舍,为师范部学生实习教学,又增设一所小学,为升大学学生附设补习班,成为代表战时教育精神的学府。大陆沦陷,最后辗转流亡来台的昌乐中学学生近九百余人,服务昌中的同仁播迁来台者不下六十余人,日后都成为社会中之精英,谁能否认当年教育的成功。昌中来台的同仁及学生,每年春节必餐聚一堂,每逢公之大寿诞,必隆重庆祝,成为公晚年最大的欣慰。公秉性诚纯,笃厚谦和,淡泊名利,忠于任事。早年家乡灾祸连年,公独立帮助大家族渡过土匪、抗战、戡乱时期的艰苦生活及难关,并支助四、五、六等三位胞弟之学资。来台后又独自支撑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公奉侍年迈多病的双亲至孝,含辛茹苦养育六个子女及幼弟,照顾多年卧病的德配王太夫人。公勤劳素健,生活俭朴,起居定时有序,自身衣物均亲自清理,每日阅读书报,打扫居家内外及周边巷道,自幼酷爱莳花及摄影,数十年如一日,一生劳碌,任劳任怨。常道愿活一百二十岁,叮咛子女、亲友好好照顾身体,平时儿孙定省无懈,每逢寿诞儿孙满堂,乐享天伦。
  综观公之一生,献身教育,诲人不倦,春风化雨五十载,桃李满天下,泽及学生达德成才者,美哉盛矣!服务桑梓,急公好义,载誉杏坛,浩恩于亲人子女,感不尽矣!公以耋耄高龄,归真返朴,德望俱尊,福寿全归,典范长存,精神永垂,谨略述公生平事略,用示至亲好友与受业门生,以志永怀追思之忱。
  霍公树楠教授治丧委员会谨述
  注:本文原载台湾《山东文献》第二十五卷第三期。
  注:《霍公树楠教授生平事略》一文载于《昌乐一中70年》之《人物篇》第二篇。后面还有霍先生的女儿霍荣芳回忆其父亲霍树楠的文章《怀念我的父亲霍公树楠先生》。此处由于博客容量的关系,不载。
  1999年9月,霍树楠在台去世,宋楚瑜出任治丧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宋楚瑜的题词有二。一为:“树枬先生归真德范长昭宋楚瑜”;二为:“臺湾省台中市山东同鄉會理事長霍树枬先生讣告宋楚瑜敬题”。都有宋楚瑜印章。
  霍先生名字中第三字实为“枬”,我们编辑人员在处理中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凡是台湾政要题字,都依照原文,用“枬”,凡是我们编委会叙述皆用“楠”。
  “枬”是“楠”的异体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