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2012-09-29 16:14
昌乐 刘文安

朱刘南庄灵秀(范永来)

— 本帖被 admin 设置为精华(2012-11-15) —
  南庄灵秀
  范永来
  在首阳山东麓,宝通街北侧,坐落着一个古老而清秀的山庄,因处古镇朱刘店之阳,故称南庄。文明遐迩的“浮烟麓台”位其左,遥遥相望;昌乐八景之一的“孤峰夕照”出其右,霞光辉映。孤山余脉蜿蜒东西,三面环山;桂水清流纵贯南北,绕村而过。
  这里的山,天造地设,千姿百态,怪石嶙峋;这里的水,涌泉流溪,清澈甘醇;这里的人,朴实笃诚,民风敦厚,可谓山好,水好,人更好。悠悠岁月,不仅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也给人们遗留下一些优美的人文景观。
  据南庄的一位八十高龄的老教师李永科先生介绍,南庄自古就是个风景宜人,人才荟萃的佳境胜地。村人世代口身相传,这里曾流传着南庄二十四景观:有“虎迎晨曦”、“锅店寻臼”、“罗圈灵秀”、“仙人桥渡”、“孤峰夕照”等山石奇怪;有“桂水迂回”、“石屋观瀑”、“龙潭涛声”、“漾泉漱玉”、“笔架观鱼”、“凤凰天池”、“古井铜韵”、“鱼台垂钓”等水情流韵;有“孟子栈途”、“大山奈寨”、“旗山义帜”、“明相遗碣”等历史典故;有“东坝藏碑”、“青龙卧波”、“神仙胡同”、“石门夜市”、“三角庙佛”、“三教古刹”、“天平故居”等人文轶事。这里的山水林泉,真有唐代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然而,历经长期的自然风化和往昔天灾战乱的人为损伤,尤其是人们迫于贫困,无奈靠山吃山,开山采石,致使山体破碎,河道阻塞,大多自然景观或面目全非,或荡然无存。好端端的一处山水佳境变得山林凋零,水溪断流,令人惋惜。但是正如华夏文明不会被历史淹没一样,一些自然景物和人文遗传还是神奇的保留了下来。
  村南有山,人曰大山。山林苍翠,巅峰平阔。相传此为唐初十大山寨之一,大将史大奈屯兵于此。山后有一平台,为其操练兵马之所。大山相邻还有插旗山,史大奈等群雄好汉凭借群山掩蔽,在此周边地区行侠仗义,反隋保唐立下汗马功劳。人们感其壮举,传称此山为“大山奈寨”。
  大山下有一深谷,崖壁陡峭,清风贯流。两壁之间有一幽径穿谷而过,状若神道。相传孟子东游,途径于此,观其景,叹其险,感慨不已,当地传为佳话。俗称孟子沟,又称“孟子栈途”。
  西南望去有一峰,石壁峭立,弧围山泉,状若罗圈,人称罗圈山。山上林木繁茂,清泉甘甜。山下宝通街横贯东西,车水马龙。此处山泉返照,林木荫蔽,美不胜收。人们赞为“罗圈灵秀”。
  桂河源于方山北麓,经罗圈西蜿蜒绕村北流。沟壑相通,山泉汇集,冬春旱季清流潺潺,终年不涸;夏秋雨季山洪暴发,波涛流泻。形成“龙潭涛声”、“石屋观瀑”等激流奇观。但经多年开山采石,河道阻塞,以前景观多不复存。然而桂河旧貌尚存,岸石嶙峋,林木丛生,依然遗留着秀丽的“桂河迂回”风貌。
  桂河一支流——孟子沟穿村而过,将南庄分为东西两庄。先人于清代在沟上架桥,名曰“卧龙桥”,又将两庄连为一体,古今通衢。原桥为石砌拱洞,青石铺面,镂空石栏。栏柱各雕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栏板刻有祥云、莲蓬、花鸟等浮雕图案,典雅灵动,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当年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如今桥栏全无,但桥体尚在,仍为两庄通道,依然彰显着当年“青龙卧波”的古雅风韵。
  南庄古今文化底蕴厚重,现仍有“三教古刹”遗迹存于村内。相传古刹为唐前所建,分为前后二进院,三教堂居中,为青石斧凿成条垒砌而成,石拱无梁,琉璃瓦覆顶,朱漆木门花窗。内奉孔子、如来、老子彩塑坐像。东西两壁绘有三教壁画,充分体现了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宗教文化。南庄及其周边学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由此走向全国,干部、教师、将军、学者人才辈出,不失南庄学风。如今,当地人正加紧施工重建古刹,不久,“三教古刹”胜景将再现世人面前。
  “天平故居”位于南庄西首,此是清乾隆年间任七品寿官、府詹事李天平的故居。据南庄《李氏族谱》记载:“耆老归里……崇文尚武,倡立塾学武场……延至清末族谱记有武生(秀才)14人,太学生、监生、乡宾等多人”。现在天平故居门前古槐枝繁叶茂,而三间堂屋仍在,古朴风雅,可见一代名儒风采。
  古老的南庄和其它一些村庄一样,虽然历经历史磨难和沧桑变迁,但透过大自然赋予的山水风情和民众创造的人文景观,仍能看出山庄的奇特风貌和诱人之处。尤其近几年这里变得路衢通达,景色宜人,充分体现了新农村的巨大变化。不久的将来,南庄将会变得更加秀丽,更加别有风情。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潍县春秋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