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3 14:48
鄌郚总编

张克奇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20-07-20 19:51
鄌郚总编
  张克奇:凝神守望赤子心
  汶阳作者素描之二十二:张克奇:凝神守望赤子心
  他在守望着那座沂山,他在守望着那条汶河,他在守望着那片庄稼地,他在守望着那些低矮的草房,他在守望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这深情的凝神守望,是一个农民儿子的赤子之情。
  张克奇的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出版后好评如潮。这个来自沂山脚下汶河岸边的青年人,始终乡情未泯,痴情地守望着他心中的那方净土,为她低吟浅唱,为她抒情放怀。
  我虽然不熟识张克奇,但是他的作品我是读过的。当一些有名望的作家、评论家、诗人轮番剖析评论张克奇的作品时,当一些文友对他的作品发出赞叹时,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我便浏览他的博客,咀嚼他的文字。的确,如他的名字一样,张克奇有着自己的“奇”:虽在城里而不忘乡土,虽写文章而不堆砌。文章有深厚的根基,描写有奇特的手法。我可以想象,在尘嚣热闹而有些许浮躁的县城,张克奇远离浮躁,净心地回味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脑海里浮现着乡亲们的音容笑貌,笔端流露出干净利索的文字。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能够做到这一步,也真是难能可贵。张克奇毕竟是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张克奇1974年生于汶河岸边的赵庄村,自幼爱好文学,近二十年来,他一手写诗歌、散文,一手写小说、报告文学,迄今已在已在《散文》、《雨花》、《时代文学》、《黄河文学》、《散文选刊》、《文学港》、《岁月》、《中国铁路文艺》、《读者·原创版》、《文学报》、《中国文化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齐鲁晚报》等近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散文海外版》、《中外文摘》、《中华活页文选》、《新世纪文学选刊》、《读者》、《小品文选刊》、《当代文萃》等转载,收入多种选本。《永远的家园》、《照亮生命的灯光》等多篇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试卷。获得《读者·原创版》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省优秀散文作品奖、潍坊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潍坊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等。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六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汶河岸边的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张克奇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他的创作根系和深厚情感,都深深地扎在那片土地上。可以说,那是他精神守望的家园。
  在固执的守望中——张克奇凝聚双眸,紧锁眉心,庄重地《凝望一座山》:“小时候,我的家离沂山很近,天气晴好的日子,就连我七十多岁的奶奶都能把沂山看清楚。一说到沂山,奶奶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沂山上住着很多很多的神仙,王母娘娘、观音菩萨、玉皇大帝、泰山老母……说到神仙,奶奶总是一脸的敬重。有时我会问:神仙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奶奶说:神仙也有俊的丑的,俊的都慈眉善目,丑的在人面前是不显真身的,怕吓着了人,他们专门负责降妖除魔的。我又问:你见过神仙吗?奶奶说没见过,但她见过神仙赶路。正说着,沂山顶上起云了,像一团一团的浓雾在流淌。奶奶说这是沂山上有神仙出行了。不一会儿,天空就下起了雨。奶奶又说:神仙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了,看到我们这里旱了,就给施些雨,多好的神仙啊!浓重的神话色彩让我对沂山充满了无限的敬畏和向往。我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沂山拜拜那些神仙。奶奶便郑重其事地嘱咐我:等你去了沂山,可要记着多给那些神仙撒撒香呢!”
  在固执的守望中——张克奇耳边响着哗哗的流水声,那是《一个村庄与一条河流》:“村叫赵庄,河曰汶河。村是普通的村,河是普通的河。村与河相互依存着,在鲁中山区的一隅过着自己的日子,倏忽已经六百多年。”“对于汶河的庇护,赵庄人感激不尽,自设了许多禁忌,比如不论大人小孩,绝不能往河里倒脏水、扔垃圾、大小便,也不能在河边吵架、说脏话。对于个别不守规矩的人,族人决不会轻饶。轻则罚他跪在河边专设的青石板上赎罪,重则打他个皮开肉绽。为了表达对汶河的感恩和敬畏,每年的新麦打下来后,村里都要举行一次庄重的仪式,给河神过生日。那是村里的每户人家都自觉参与的,场面相当壮观:村子有多少人家就有多少张摆放祭品的供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份祭品。据说,不只赵庄这样,沿河的所有村子都这个样。因此,汶河的水从来就没有浑浊过。”
  在固执的守望中——张克奇怀想着那片《亲亲的土地》:“我们本身就是土地长出的一棵棵庄稼”;他凝视着那个《永远的家园》:“是的,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走进村里的那片林地,走进那个最终的家园,与先来的亲人们团聚。在这之前,我应该在世间好好地活着,并且努力地去做一个好人。只有这样,将来我去面见先人时,才不会感到羞愧;我走之后,世间或许还会有一些怀想”;他不止一次地《掬捧月光望故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掬起一捧捧皎洁的月光,轻声呼喊着父母和故乡,慢慢地洒落出去,洒落出去。故乡啊,你可否知道,此时你身上披着的那层白纱,沾染着一个游子的点点泪光啊!”
  在固执的守望中——张克奇记录下了乡亲们形形色色的命运:《支书德义》、《驼子庆元》、《官者德强》、《美女小翠》、《医生大锤》、《浑蛋志斌》、《寡妇秀芝》、《大款二鼻》、《才子桂明》……在深沉的思考中,张克奇与他们开始了精神世界的对话,在他饱满热情的笔下,一个个人物鲜活了。
  在固执的守望中——张克奇记述着他的人生轨迹,记述着自己的所思所悟。《南山问路》、《生命芬芳》、《落英缤纷》、《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击中我生命的那些碎片》……从一些细微的事件里品位、感悟着生命的真谛。
  张克奇二十年来痴迷于文学,他很注重观察生活,他知道生活是文学最肥沃的土壤。他的大多作品离不开家乡的那山那草那树,离不开熟悉的乡亲们。他的人生轨迹,是在文学之路上勇于攀登的过程。凝神守望,痴迷写作是他对自己提出的信条。他这样描述自己:“我现在写的文章,记录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触动心弦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它们可能还是不够深刻,不够成熟,但都是我所经历的生活、赤裸裸的情感,以及自己思想的真实写照。……我总是努力地去向纵深挖掘。一篇文章从构思到落笔,从语言的锤炼到修改成稿,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把它打磨得更精致,更具内涵。”
  创作使张克奇对生活的真谛有了深刻的认知,思想得到升华。他认为“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人活着,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而社会又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生活中,我遭遇到很多次磨难,面对过很多次尴尬,承受过很多的压力,我有满腹的话需要说出来,却又难以与人言说。写作,已成为我与自己、与生活、与生命对话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在种种困顿与惶惑的包围里,我实际上已经把写作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撑。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给了我心灵蔚藉和创作源泉的,还有我的老父亲和那个叫赵庄的小山村。时至今日,每当感到彷徨、苦闷、烦躁或无所适从时,我都会尽快地回到老家,帮父亲干点农活,跟父亲拉拉呱,或者在田间小路上散散步,在已经废弃的场院里看月亮、数星星,站在汶河边上静静地思考。有的时候,我会一步跨过一段残破不堪的墙头,走进一个曾经非常熟悉而今杂草横生的院落,想一想这一家的人和事。有的时候,我会长时间地蹲坐在某户人家门前锈迹斑斑的大石凳上,想想人生和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时刻,我的心才会重新有所皈依。”
  是的,心灵需要净化,需要皈依。假如你热爱生活,你就要像张克奇那样,去寻找生活的真谛,仰望并敬畏赋予你生命的山山水水,还有那些祖辈耕耘在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用心灵解读生活
  ——读张克奇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
  傅彩霞
  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个镜头,都在收录着世间百态,却呈现出不同的心像。阅读张克奇的第一本散文集《在黑夜里醒着》,我便拥有这样强烈的感觉:他在用心灵解读生活,收录生活,生活也馈赠了他无穷的思想与智慧。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说:“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张克奇的散文是用生命酿造出来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他生命的轨迹与思想的深度。我认为,只有经历过挫折,用心生活,静心沉淀的人才能酿造出真情的文字,也只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他用文字支撑人生,把生活窘境、红尘琐事、成功失败、生命思索……浓缩成一篇篇清丽思辩的文章。“在与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无数次艰难的谈判之后,我说服自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返朴归真,重新站在了讲台,重新奔向已经久违了的缪斯女神。”“只有甘于寂寞和散淡的人,才更懂得欣赏和思索,才最能参透滚滚红尘和生命的本真。”(《雨中登山》)他的散文,用精粹哲理的语言,蕴含生命的思索,把读者引入了沉思的境界。他给自己身边的一景一物都赋予了人性的色彩,倾注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力。很多篇什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自然而然地衔接心境,人在景中,景中有情,天人合一。他看到落叶就发出“上帝真是残酷,所有给予的生命,都还要分期分批地收回去了”的感叹,感受暴雨就将“若没有翻天覆地的气势,就不会诞生一个新气象”落于笔端。在琐碎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采写闪光的思想与感悟,足见其对文学的热爱与执著。克奇的文章犹如一行行成长的足迹,是生命坦然地真情诉说,是在平常的外表下蕴含着不平常的精神空间,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词藻,打造空灵的意境。
  他眼里的世界是清新的,理性的,思辨的,即使自己身陷困顿之日,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之时,也在进行着自己的选择:“该随遇而安时就随遇而安,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活出生命的亮色,就像那株绽放在崖壁间的迎春梅。”(《游山偶得》)诚如他在《后记》所言:“在我活得最苦最难的时候,是文字,安妥了我的灵魂,使我黯淡的生命呈现出一抹绿意。”他冷静地讲述自己内心的彷徨、忧郁,也叙说自己的浓郁亲情与多彩生活。文字装点着他的生活。他将自己一次次的感悟凝结成一粒粒琥珀,镶嵌在人生的书页里。
  作为文友,我与张克奇见面交流的机会不多,但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为人诚恳,富有思想,热忱进取,踏实稳重。
  近几年,他的文字突飞猛进,可谓全国遍地开花。这与他的勤奋、悟性、用心、积累是分不开的。记得去年五月,在沂山参加文学笔会,我们几位志趣相投的文朋师友相约行走沂山,一路谈笑风生。当进得法云寺,他则拿出笔和纸,将庙宇的一幅对联“法云常发施惠天下众生,圣水盛流济度红尘黎民”记录了下来。他说,写作的许多素材就是这样垂手而得的,或眼观,或耳闻,或亲历,每一次心灵的感动与历程都成了他写作的元素与源头,且将这些宝贵的素材纵横挖掘,让它成为文学的清泉,汩汩地冒出清澈的泉水。滴水穿石。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解读生活的用心与日积月累的基石,让他一步步靠近文字,走向文学,迈向成功。也正是他的思索与顿悟,让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生活教诲了我们,它比书籍中的知识更精彩。在平凡的生活中,张克奇提炼出了闪光的精髓。他在细细地琢磨生活,慢慢地品味生活,并接受生活赋予的智慧,然后,把思想的碎片再融入到解读生活之中,用真诚的笔穿成了一串美丽的珍珠。《在黑夜里醒着》犹如折射生活的一面镜子,把思想的火花,浮尘的飞扬,岁月的痕迹,内心的彷徨均一一舒展其中。这本散文集更像克奇用心灵解读生活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智慧结晶。
  一个人在黑夜里醒着,思索着,留下了一个文学青年成长的足迹,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热爱生活的人是幸福的。
  我相信,只有用心灵解读生活,用真诚与生命写作,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期待年轻的克奇拥有更多精彩,期待着!
回复 引用 顶端
位置: » 昌乐档案 » 昌乐作家 » 张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