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2-23 19:38
鄌郚总编

刘天鹏:心灵的洗礼 精神的飞跃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1 19:33
鄌郚总编
  心灵的洗礼 精神的飞跃
  ——读《我们的爹娘》有感
  刘天鹏
  9月4日下午,我收到赵志刚从北京发来的邮件,急忙打开一看,是他的仍然散发着墨香的新作《我们的爹娘》。我知道这部著作志刚酝酿了许久,宕至今年这个时候面世,我知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母亲已去天国10个年头,父亲也在四年前追随母亲而去。这部著作既是为纪念、祭奠、缅怀父母,更是有人生的热情展望。
  很多朋友都知道,赵志刚在这几年里,经历了人生重大的精神压力与身体挑战,他在极度的悲伤与痛苦中肩负着重要工作的同时,与自己展开精神与肉体的搏斗并取得令人赞叹的成果。从双亲的离去中,志刚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除了追思感恩父母之外,还不遗余力地历练自己,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在延续和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是大孝之人。他把对父母追思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来,昭示社会,是有德之人。相信很多人看了《我们的爹娘》之后,心灵一定会颤动,也一定能够得到净化。从这种意义上讲,赵志刚对社会的这种贡献,是一般教科书所达不到的——《我们的爹娘》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字里行间渗透着血与泪,蕴藏着爱与恩,展示着父母与子的密不可分的灵魂与肉体的关联。
  我用极快的速度翻阅了这部书,是因为我对书中的许多文字与章节比较熟悉。赵志刚几年前就出版了《我的母亲》一书,我在读后写下了《悲歌祭奠》的文章。那时候我了解到志刚对母亲有着无限的追思与眷恋,对母亲的壮年早逝扼腕痛惜。想不到这样的切肤之痛在几年之后又发生在赵志刚的身上——父亲患了不治之病。在父亲病重、手术以及生命弥留的日子里,志刚把对父亲的爱凝于笔端,用文字记录下了父亲108天的治疗或者说是与生命搏击与命运抗争的一些感人情节。我因为是志刚的老乡,也是写作上的朋友,就天天在博客上看志刚的更新博客。那100多天,我想象赵志刚遭受着身心的折磨,父亲的病重无疑会让他无时无刻不勾起对母亲的怀念。我天天慨叹,赵志刚是个苦命的孩子,双亲连一个60大寿的机会都不留给他,这真的是太残忍了。对一个大孝之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的呢?所以那些日子,我从志刚的字里行间猜测着他父亲的病情。当终于有一天志刚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一惊天霹雳时,我在惊呆之后写出了108天这一组数字。当时我就想写一篇文章,可是悲痛中竟无语,一搁就是四年。还有,志刚出版的《2010我的微博生活》送我后,我仿佛看到了志刚已经从噩梦中走出来,真的为他高兴,遂写下了《真诚的碎片》一文,想不到志刚把我的这些文章都收藏在如此珍贵的《我们的爹娘》里,这也让我倍感荣幸。我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我是想说,我对志刚有一定的了解,对《我们的爹娘》中的文字比较熟悉,所以接到获赠的新书后,我就认真看了莫言老师、尹洪东老师所作的序言以及志刚自己的前言。著名作家莫言老师做出了高度概括:“他笔下的爹娘,也正是我们的爹娘……他们勇敢善良,他们在黑暗中不绝望,他们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他们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伟大的人。他们生前是我们的靠山,死后是我们足下的大地。他们的身体化为泥土,但他们的精神会代代传承。”尹洪东老师从孝道的角度对志刚的书做了中肯的评价:“《我们的爹娘》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志刚的孝亲之思、孝亲之行。对母亲的追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亲母亲,感人至深;对父亲的追怀,特别是救治父亲的那些过程和细节,给人以揪心之痛。”凭我对志刚的了解,两位老师对他的评价恰如其分。我在反复看着书中的文字时,总感到有一种沉重,这种沉重如其说是来自于志刚的文字,倒不如是说来自志刚的内心。我以为,他所作的前言,实际上就是他如泣如诉的内心独白。母亲的猝逝,是“毫无准备的突然离去”,而父亲是在病床上度过了人生最残酷的100多天。尽管志刚动用了全部精力和一切可用的资源,不惜巨额医疗费,不怕倾家荡产,但是仍然没有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为人子还能怎么着?面对着苍天的不公,志刚只能是仰天长叹,一路哭着从北京回山东老家安葬了父亲,又一路哭着从山东回到北京。这种与亲人的永世分离,对赵志刚的打击一次比一次沉重,终于使得他的身体出现了不测。“父母双亲于壮年的早逝给我莫大心灵创伤,因过度悲痛,加上工作繁重,生活方式不健康,身心俱损,不到40岁就处于系统性崩溃的前夜,每日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注射胰岛素,‘三高’、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威胁着我的生命。”因此,这几年,志刚不得不对自己的身体重视起来,他甚至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修行,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不到两个月体重减掉了70斤。当他把两个月的亲身经历成书《新的人生》寄给我后,我真的是大吃一惊!不可思议。然而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志刚身上真实地发生了,我看了他“重生”后的照片,简直是与之前判若两人。我读了后想说点什么,可是无从下笔。这种修行需要一种境界,需要一种天分。我自知写不了,也就缄其言。可是,当接到《我们的爹娘》后,我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躁动。晚饭后我捧着书读了很久,躺在床上竟然迷迷糊糊,纷乱的思路无法浓睡,翻来覆去老想着《我们的爹娘》。我已经买好了6号的飞机票,也是在中秋节前回去看看81岁的老母亲。我原想从山东回到深圳之后为《我们的爹娘》写点什么,也在QQ上跟志刚说了。可是读了这本书,似乎就不能等下去了,心里就像有千百只手在抓挠着,让我不能安然入睡。那些生命、感恩的词句在脑海里叠现;那些曾经鲜活的影子,如今在天堂过得好吗?我又闻讯志刚近期要为母亲做10年忌日,我是不是应该说点什么?还能等着探家回来吗?我翻身起来,打开灯,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正好凌晨3点。我想,尽快写出来,也许心里轻松些。
  我以为,志刚的《我们的爹娘》这本书,已经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意义。之前我看了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2012年08月18日播出的——“感动!《我们的爹娘》出版发行”。该栏目主持人说:今天上午,咱们的山东老乡赵志刚的新书《我们的爹娘》在潍坊昌乐举行首发仪式。这本由莫言和尹洪东作序的《我们的爹娘》是作者赵志刚一次跨越十年的写作,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字字句句饱含了热泪呼唤。十年间,母亲与父亲相继壮年离世,让他扼腕叹息,为了追忆,为了缅怀,他将纪念父母的碎片化篇章集结成书。你能想象得到吗?眼前这位健壮的中年男人,在一年以前体重还高达230斤。40岁的赵志刚疾病缠身,生命面临威胁,在遭遇双亲病逝的悲痛之后,他却悟出爱护自己就是对先人行大孝的道理,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以坚强的毅力“脱胎换骨”。莫到晚年再思亲,重在当下善尽孝,赵志刚说,书的出版除了追忆父母的养育之恩外,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不要像他一样追悔,遗憾,更好的孝顺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大家能够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亲。
  这就是说,这本书的影响将会很大,将会根植于读者之心。
  追思是一种源自本性发自内心的爱。志刚爱他的父母,这是因为他的父母给了他生命并且培育了他,给了他无限的爱。当父母都离他而去后,志刚很长时间把自己封闭在回忆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母亲的慈眉善目都根植在志刚的脑海里,很多时候他甚至不能自拔。记得2010年清明节志刚回家为父母扫墓,那一天中午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志刚悲痛地告诉我,从北京回来几乎是哽咽了一路。我望着这个粗壮的汉子(那时他还200多斤),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此时的安慰是多余的,无言也许是一种默契。吃了饭我说,赶快走吧!他说,晚上回北京还有会议。我点了点头,他也点了点头。等他上了车,我们几个人站在那儿,仿佛看到志刚眼里的泪珠在打转,我也情不自禁地抹起了眼泪。过了好长时间我还在想,为什么志刚的这种爱比起他人更强烈些?在读了《我们的爹娘》后,这种答案便十分明了。志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尽管那时候父亲在外当一个煤矿工人,他也从来没认为自己是工人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在农村,他就有了一张农村大地上的绿卡。他玩耍,他上学,他工作,都维系着父母的心。当志刚以为自己有了反哺的能力,发誓要好好孝敬双亲时,母亲却无缘享受儿子的孝敬,因心肌梗塞猝然离世。这根本就让人无法接受,母亲毕竟才56岁!母亲离世留给志刚的最多的是追思,这种追思在很多时候占据了他的全心。在母亲60年冥寿时,志刚终于把这种追思付诸文字,为天国的母亲献上了一首挽歌。之后,志刚把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爱转到了父亲身上,用各种方式让老人欢心。可是,仅仅6年,父亲竟然有了这样的结果。志刚哪里想到会是这样?如今的医学这么发达,不到60岁的年龄,看起来身体很强壮,怎么……志刚被无情的生活打懵了,他无所适从。把父亲带到北京,带到最好的医院。当第一次手术失败后,他明明知道父亲已经无缘这个世界了,但是还是要坚持再次手术。108天啊!炼狱般的煎熬。父亲在煎熬,脆弱的生命无限眷恋着这个世界,无助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儿女亲人!儿子在煎熬,志刚日夜奔波,他决定倾其全部为父亲治病,挽留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多住些日子。可是,父亲还是走了,尽管父亲没有多少遗憾,儿女都已成人,也为他挣足了面子。然而,他不想这么早就离去,他不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但是能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幸福,是他最大的知足。我想志刚肯定还有很多情节没有记叙下来,父亲期待什么?儿子想做什么?那一段时间谁还有心思梳理这些事情?一切都被痛苦掩埋。我还想志刚的身体后来出现了非正常状况,与那些日子的身心操劳断然有关系。有这么个父子母子背景,志刚的追思强于一般人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也是他孝心的体现。
  感恩是一种本质的生命姿态。人都会说要怀抱一颗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这种感恩是最基本的人性常识,是一种本质的生命姿态。许多人做不到,不是社会的原因,而是自己心底里荒芜。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人都需要感恩,尤其是对父母。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调节平衡的尾巴……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字里行间流露着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倾诉母爱之魅力。赵志刚说:“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诸多亲朋好友、同事、网友在我哀伤哀痛无法振作的时候给与的关心与温暖,让我有力量站起来,重新行走在阳光下……感恩痛苦与不幸,让我的心灵成长,重获新的人生,新的生活,让我学会爱惜肉身,品味生活,珍惜亲人朋友与人生。感恩一切。”赵志刚之所以懂得感恩,就是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懂得了感恩是人身心的需要,是人达到心理平衡的需要。作为一种生命姿态,只要去感恩了,你就会心里得到平稳。
  历练使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飞跃。人生的灾难虽说是不幸也是人们非常所不希望的,但是毕竟它来临了。那么怎样对待人生的灾难?换句话说,怎样扛得住人生一次次的撞击?我觉得赵志刚很不简单!作为他这个年龄,按说抗压的能力还不是十分坚强,还有很多梦想要去实现,梦想多了对生活或是生命的打击就有些猝不及防,很多人30来岁或是40岁左右在被生活或是生命重创之后,显现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击垮一个人的意志。而赵志刚坚强地走过来了,《新的人生》昭示了他的生机再次勃发,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终于被志刚牢牢抓住。家庭的不幸,让他更加懂得了生活,学会了生活,驾驭了生活。他在家庭跌宕不安几年后,在自己的身体获得重生后,更加懂得了热爱生活。生活的历练,让赵志刚的心灵得到了洗礼,精神有了更高的飞跃。假若她的父母九泉有知,一定会为志刚的身心变化而高兴。
  南方的天气仍然还炙热,尤其是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中天。而我们北方,6号我即将回去的家乡,已是秋天的气爽,恰逢赵志刚回老家为母亲逝世10年祭。在回家乡前,我坐在电脑前,伴着泪水写下了这些文字,也算对故去的亡灵有所慰藉吧!
  2012年9月5日晨于深圳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