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2-08 06:50
鄌郚总编

白褂子 (郄杰堂)

  
  大桥村老支书张宏祥说,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是他爷爷张世官刻骨铭心的一个日子。
  昌乐孤山之阴的山坡上,有一个不大的山村名曰大桥,因自汉朝起村内既有官道通行,建有古石桥四座,故名。这也曾是张世官世代赖以生存的家乡。那年,张世官年方二十八岁,身强力壮,风华正茂,而家内又有娇妻幼子,小日子虽不够宽裕,但也快乐安逸。妻子刚刚给他新做老粗布白大褂子一件,往身上一穿,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帅气十足。这日一早,他穿上白大褂子,扛起铁锨正要下田,出门后却迎头碰上了实枪荷弹的一群日本鬼子。只见街上的日本鬼子凶神恶煞一般端着枪,刺刀明晃晃的,嘴里“嘀噜哇啦”.正不知何故,一个汉奸说话了:“太君说了,赶快去修铁路,统统的干活!”其父张迎喜听到动静出门一看,也被鬼子拦住,被逼迫一起去修铁路。张世官担心修铁路弄脏了白褂子,要回家换下,鬼子不让。很快,街上集合了包括张世官和他父亲、二叔、三叔在内的十五名强壮年,或扛了铁锨,或带了镐头,一起被鬼子的刺刀逼迫着走,去村北修铁路。
  从村子到村北的胶济铁路,不到一公里之遥。这条铁路最早由德国人修建,前辈修铁路的故事,村子里的每个人都能讲出几个来,因为作为铁路的临近村子,村里人是免不了那个修铁路的劳役之苦和“磨洋工”之乐的。而就抢修铁路而言,对当时的村里人来说虽算不上特别专业,倒也并不陌生。国土沦陷的年代,铁路只为鬼子服务,被扒路、毁路的事 ,就司空见惯了。出工修铁路,于是成了铁路沿线村庄人的家常便饭。这次,当然是铁路又被扒了。大家走在去修铁路的路上,个个闷不做声,心里却恨鬼子恨得咬牙切齿。“磨洋工”一词,不知是起源于给德国鬼子干活,还是起源于给日本鬼子出差,无从考证,但其“出工不出力”的意思,却无需置疑。此时,大家不免都琢磨着接下来怎样的以“磨洋工”方式,报复鬼子。由于天气较热,张世官走着走着,身上开始汗津津的,于是边走边把白褂子的衣扣解开,让身上透透风凉快凉快。
  被扒铁路的地方,正是在村北大沟上面的铁路桥上。到了桥上一看,两根铁轨被卸下掀到了桥北的沟里,一根根黑色道木横七竖八 ,也有的被掀到了沟里。早有两个鬼子牵着长舌头狼狗站在那里,一挺机枪架在路基旁边,黑洞洞的枪口就对着村子的方向。张世官怕把白褂子弄脏了,一脱,想挂于近处的树杈上,却被鬼飞起一脚,踢了个趔趄。只好随手一放,白褂子被丢在路边的路基上。大家开始挥动着铁锨和镐头,整理堆着大块石子的路基,然后,再把一根根道木抬着摆好。最重的,莫过于到桥下沟里去抬铁轨。十五个人一起动手,喊着号子,才先后把两股铁轨抬上沟崖,再抬上路基,摆放在已摆好的道木上。鬼子早准备好了工具和配件,看着大家用扳手上螺丝把铁轨固定在道木上。此时,刺刀下干活的十五个山村汉子,早已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看到铁路修好了,鬼子又一阵“嘀噜哇啦”.于是,汉子们带上自己的工具,被赶到大桥下的沟里,沿着沟中小道疲倦的往村子方向走着。张世官没忘了临行前拿起自己的白褂子,披在身上,走在汉子队伍的最前头。走出不远,大家不免开始小声嘀嘀咕咕了,一个说:“小日本儿狗日个,豺狼不如,不得好死!”另一个说:“一群狗,死了没人埋,养个孩子也没腚眼儿!”……“哒!哒!哒!”张世官忽然听到身后枪声大作,子弹“嗖嗖”的从头上、身旁飞过,身后的人“啊啊”的喊叫着。一回头,好几个已倒在了地上。不好,鬼子开枪杀人了,一个念头迅速在他脑子里闪现。他就势向前一趴,爬着向前快速行进,然后一拐弯离开了鬼子的视线。身上披着的白褂子搭留在了两旁的荆棘棵上,白白颜色的格外显眼,引来无数子弹的“嗖嗖”击穿。边跑边看后面,没有一个人跟随,直到跑回村子再回头一看,仍然没有同去的人的半个人影。
  后来得知,包括张世官的父叔三人在内的另外十四人,全部做了鬼子的枪下鬼。接下来下面的事,正如“大桥惨案”碑文所记:“狠毒的日寇屠杀我群众之后,并未罢休,又在村内到处放火,全村共有房屋一百一十间就烧掉七十五间,其中张好德、王德福、张集田、张好顺等四户的房屋被烧得寸草未余。我善良的父老兄弟就这样无故被杀,当时北沟变成了血沟,村内变成了血海,鸡乱飞,狗狂咬,人心惶惶,哭声连天,似此惨案怎不使人闻声落泪呢!此事过后,王继成之妻王刘氏,张锡富之妻张刘氏,亦因受惊得病而死。全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浪四方,无家可归,我村二十三户致使两户逃往东北,七户到异乡为乞,其余各户皆投亲奔友,村内仅剩老妪一人,使山明水秀之村变为废墟。”这块石碑,是解放后立的,至今仍在村内巍然屹立,向人们诉说着那不堪回首的悲惨一幕。
  收拾父叔的尸首时, 张世官的那件白褂子也失而复得。说是白褂子,其实早就被疯狂的子弹打得蜂窝一般稀巴烂了,就是一块烂白布子了而已。
  然而,张世官却把它看做了护身符。毕竟,救己一命的,竟是这件被打烂了的白褂子。这是可是张世官当初试穿时未曾想到的。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