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5-04-24 15:13
鄌郚总编

诗歌的风格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5-04-24 15:14
鄌郚总编

诗歌的风格

    3.婉约和清新
    主讲:顺其自然老师
    今天 我们讲诗的风格之婉约和清新
    先讲婉约的风格
    “婉约”系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后魏晋六朝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这一风格因其缓缓的韵律,于词实在大有可为之处,以致于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至宋时独立形成一大门派,至今相爱者众。因此这一风格与词之表现可说是唇齿相依,由不得不与词牵挂。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香软”的词风阵阵吹来。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软媚”、“绸缪宛转”、“曲折委婉”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软媚”、“绸缪宛转”、“曲折委婉”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因其出自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内容不外乎是以儿女风情为重,多为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
    语言也随之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而在结构上则表现得深细缜密。
    为便于合乐演唱,它们多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发展到极致就有了宋词的婉约派。
    当然,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由于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极利于显现个人言辞及隐蔽私情,且韵律便于吟诵,喜爱者众。
    尤其在歌舞升平的时代,人们细腻的情感不再需要那种豪放,转而却是喜欢这种婉转的含蓄。也因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具有可歌性。
    这种风格的显著特色在于言情,以情动人。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因此其贯于各种抒情手法的运用,极尽所能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柔美感受。如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
    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欧阳修是一位领袖儒林、肩负文统道统的中心人物。
    在他的诗文里,只能看到他严肃的卫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词,却写得婉媚轻柔,情致缠绵。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工文章,精骑射,而小词却委婉传情,凄恻动人。盖“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礼《铜鼓堂词话》)。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在众多的情感中,许是爱情咏唱的最多的缘故吧,婉约也不例外,最多的是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是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
    我们举例来讲:
    如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的“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大胆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爱情永恒不变的心愿;冯延巳的《长命女》,写夫妻祝酒陈愿,地久天长,永不分离;韦庄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歌颂了天真少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对爱情的表露,抒写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还有秦观《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离歌一曲,动人心魄。柳永的《雨霖铃》,抒写了浓烈感人的游子离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与情人阔别、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写了他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真情。
    更有晏几道《鹧鸪天》“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写当日的相亲相爱、别后的相思相忆,凄婉哀怨而又妩媚风流,轻柔自然。
    再看看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抒情小词,虽是儿女私情、离愁别绪,却写得清丽婉媚,情深意长。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写爱情生活的回忆,离别相思的痛苦,洋溢着真情实感。
    婉约词也往往抒写感时伤世之情。作家们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
    他们往往借咏燕、咏柳、咏梅、咏杨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难于明言之意。状国破家亡之恨……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等抒写的是亡国之恨。
    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运用比兴手法,以“美人香草”喻君子贤人;以男女喻君臣,抒写家国之事,身世之感,情致缠绵,哀婉含蓄。
    因为婉约风格的歌词特点,其语言也多以美取胜,它以美而精炼的语言、美丽动人的形象、真挚的感情、美的意境,来展示自然美、生活美与心灵美,极尽华丽之辞藻。
    相对于豪放词的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以致于某些豪放词篇有些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婉约词在这面可是大有改进。
    尤其宋人一直在追求词的雅化,以雅相尚,全篇的韵律的意味,着意塑造的意境,将一道道心灵的画面与美的极致千绕百回尽情地予以了展现。面这种审美的出现,也可能是婉约风格得以在盛世长存的主要原因吧。
    关于诗歌风格的婉约  我们就讲这些
    下来我们讲诗的风格之清新
    什么是清新?当你走进森林中你就能体会到它了。走进林中,迎面而来的风会告诉你自然界的生机盎然,嘴张开就是新鲜的空气沁入心肺,不由得你不说:“太爽了!”。清新也就是这样的清爽与新鲜,让你如入自然,眼睛为之闪亮,身体为之倾倒,恋恋不舍。
    置入文学风格中,其实要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需要让人感觉到清秀奇丽。但其整体的表现还是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感情舒缓的。其艺术境界尤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花蕊上散出的沁人芬芳,要人多怜就有多怜。
    我们请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再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它们读来就会使人感觉到神清气爽,悠然自得。只要稍加回味,就能体会其中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其中柳色新绿似剪刀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比喻确实为景色的亮丽增添了不少新意。
    清新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现代诗歌:“
    九月的秋意,在枝头/在水间,在云里自嘲/谁在__/我和九月之间,频频回眸”,将秋天的意象于回眸中尽可回放。
    从以上示例中也可以看出,清新大多是冲着画面或景色而来的。舒缓的线条、明快的色彩让诗的感觉更温暖柔和。因此,要展示新形象,运用这种风格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并印象深刻。
    而清新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语言清新生动。
    清新既然是一幅幅的画面,那在构诗上则可以参考摄影拍照的技巧。
    从视觉而言,好的“清新”主要应该让人觉得画面干净,有层次感。
    为此就得请保持焦外的物体色调单纯,无明显细节特征,并且最好有距离,比如有些距离远的模糊的狠一些,有些距离近的模糊的弱一些,而不是单纯的清晰模糊两层,这样画面会讨巧很多,给我们带来一种特别的感觉。
    而在选题上,比较讨巧的题材是单个主题中心,你“诗”一朵花或一株植物,最好是集中焦距,重点刻划出其思想的精髓。而要使其界面清爽,就要排除无关的杂物,也就是不要过多引入其它的画面干扰。
    从光学原理上而言,清新风格的特点是暗部细节丰富,于诗的语言则要求讨巧的柔和。
    所以切不可在在大太阳下面玩清新风格。而在阴天“诗”中却要努力寻找亮点,打破阴暗的云层。
    好了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讲诗的风格之沉郁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5-04-24 15:14
鄌郚总编

诗歌的风格

    4.沉郁
    主讲:顺其自然老师
    今天我们讲诗的风格之沉郁
    诗的风格之沉郁
    沉郁一词,从字面上解释,它有二个意思。一是沉闷忧郁,如心绪沉郁、沉郁的脸色;二是深沉蕴藉,而这点就比较偏向于诗的风格中的说法。
    从风格上说,它侧重于低沉郁积,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它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察、走马观花的感受,而是思力的大海、感情的深厚,感慨郁积,深思情虑。
    在风格论方面,清代的诗评家陈廷焯,对沉郁的论述很多,算是公认的精辟吧!他写的《白雨斋词话》一书,通体都强调沉郁。他说:“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又说:“诗之高境,亦在沉郁” 。可见,不论是作诗还是填词,都以沉郁为贵。
    他眼中的沉郁就是“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说的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忧愤而言。
    他还说:“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反过来说,郁则能深,深则能厚。可见,深厚是沉郁的根本。
    以这种风格的成就而言,文学史上以杜甫为祖宗。其诗歌成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尽管其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欲喷薄而出,但其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仁者之心与中和处事的心态,却极力压抑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以致其情感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极为沉郁。
    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所处的动乱的时代分不开的。
    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我们举例来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表达的正表达了当时诗人的潦倒窘迫与家国之忧。
    先看前四句连续的景物描写,凄厉的猿啼、盘旋的江鸟、强劲的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树叶、风急浪涌苍茫无际的江水,展示出了一个萧索凄冷荒远苍茫的秋天景象,营造出了一个凄清悲凉的伤感气氛,更给主人公的出场搭建了一个平台。
    这样让一个“百年多病”“万里悲秋”的孤苦老人姗姗地走了出来:滞留异乡、漂泊流落万里之远的诗人,内心是多么的感伤;
    年事已高,身体衰败,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孤独登高望秋兴叹的形象,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形容枯槁、衣衫蓝缕、行吟于泽畔的屈子(个人插语:也是这个人,实则将沉郁风格影响给了后人,其《离骚》便是代表作之一)。
    而“艰难”不仅仅是其一人的艰难,更是国家与百姓共同承担着的磨难。这里的“苦”字看似夫子自道,却也似百姓在诉说。
    “恨”却表明了诗人无力匡救国家危难的遗憾。诗人因为忧己伤时而双鬓飞霜,愁苦不堪而无力排解,甚至穷途潦倒到了连喝上一杯“浊酒”的条件都没有了,可见其何其窘迫,忧伤如何复加。毫无疑问“沉郁”是十二分的到底了。
    由此可以看出,沉郁这种风格需要有深厚的内容,激越的感情。
    内容不深厚,就浅露,感情不激越,就和缓,那就不能构成沉郁的风格。沉郁所要求的深厚,该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深厚其实蕴藉是互为关联的。
    只有深厚到家了,沉郁也才会到家。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比兴“含蓄不露”的影子,它有效地将深厚与郁积团结在了一起。但沉郁以深厚为根本,在表现时往往不施淡墨,而用浓墨。它的特征是淋漓痛快,笔饱墨酣。
    其次,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最底层,才能根深蓄郁。而且这里的沉郁要比含蓄所谓的“深邃幽绝,妙不可测”还要精深。
    它把充沛的情感隐藏在心灵深处,让它九曲回肠,尽情旋转,而从不恣意宣泄、倾泻无余。如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无不激荡着忧民忧国的深情。
    第三,沉郁喜欢与悲慨、愤疾结伴,而不愿同诙谐、滑稽为邻。
    第四,沉郁所形成的深厚,绝非从天而降,而是作家气力并用的结果。
    如辛弃疾词就有“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之气色。其《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亦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便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但这种气力必须用得恰到好处才行。滥用气力,则必露而不藏,而不能沉郁。
    由此也可以看出:沉郁侧重的是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就因其浓郁之极至,加上无以复加的忧愁,构成了这种风格。而且这种忧愁是个人、国家、民族、人民的,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沉郁给人的感觉是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而这些停顿转折,就是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它仿佛是音乐上的休止符,表面上休止了,实际上没有休止,而是韵味的延续与深化。
    它是间歇转折之际,从容渲染色彩的浓淡,涂抹情感的层次,并为寄托沉郁之情提供一个适合的空间与时间;它是作家的情绪的回旋纡折与缱绻自如。
    它往往突现在起承转合处,将情感千回百折,徐疾相间节奏,抑扬抗音调坠,跌宕有致旋律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念奴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等等,均顿挫有致,脍炙人口。
    因此沉郁和顿挫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二者相得益彰。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作者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则沉郁顿挫即昭昭然而显示在人们眼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中,前两句客观地描绘了贫富的对立,后两句主观地叙述了贫富的对立。由客观转入主观时,其中的间歇转折,蕴蓄着多少忧愤之情?所以,沉郁顿挫不仅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情调、风采、氛围和韵味。
    为便于进一步认识沉郁,这里从其部分风格“兄弟”中有关的论述,提供些参考:
    1、沉郁与沉着
    这两者都讲内容深沉,和浮躁相反,那是一致的。一般说沉着痛快,讲到十二分,写得极为有力,所以说痛快。又说沉郁顿挫,内容深沉,音节抑扬转折,所以说顿挫。沉着不同顿挫联系,沉郁不同痛快联系,这是两者的差别处。
    沉着同沉郁很相近,照字面看,沉郁显得蓄积深厚,如杜甫遭乱后的诗写得都比较沉郁。
    李白的诗写得也有内容深沉笔力矫健的,但他却放的很开,明显的意气飞扬。
    杜甫有些诗,也有意气豪迈的,可以称为沉着。其思力沉厚,笔力之豪劲,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构成沉着这种风格。
    沉郁强调的是感情的深厚蕴藉、温厚和平,表达的婉转缠绵,能给人以“温柔敦厚”的感觉;而沉著则更强调感情的深广真挚、朴厚凝重,表达的自然深透,是其“重、大、拙”词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郁和沉着,虽然都重视气力,但二者仍有轩轾。沉着强调一个力字,沉郁注重一个气字。所以,沉着凝重稳健,深沉有力,力透纸背。沉郁则郁贯全胸,勃发凝重,给人一种功力深厚的感觉。
    诗家认为,沉着赖于沉郁。欲臻于沉着,必经过沉郁。舍弃沉郁,则不能沉着,故沉郁是沉着的母体,沉着是沉郁的产儿。沉着虽以力胜,但脱离沉郁,则其力便浮而不沉,甚至苍白无力,因而也不成其沉着。
    因此,沉着必须从沉郁顿挫中提炼出来,则可避免浅显轻浮。
    2、沉郁与雄浑
    这可是俩铁哥们,沉郁不可能总是那样郁积于胸,必要时释放些总是好的。
    雄浑则表现为浩浩无垠、莽莽苍苍的壮美,如《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毛泽东的“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如杜甫以沉郁见长,但亦时见雄浑。当他目击雄伟的大自然时,便一扫胸中积郁,其襟怀豁然开朗,雄浑之情油然而生。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另外《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大笔勾勒,也造出了一种雄浑浩阔,但又寂寞空旷的意境,真有涵盖干坤的大气象。
    但如此的壮景乐景反衬的却是悲苦之情: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
    3、沉郁与豪放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
    李白豪放,喜用夸张浪漫的手法,极尽想象之能,表现的空旷而体态轻盈,气若神仙,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之沉郁,则多用比兴、反衬、虚实相映等手法,反映的多是现实场景,故其体重,沉沉下坠,感情激荡,三叹二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能将二种风格集为一体的诗词名家是辛弃疾。
    其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将豪放与沉郁一并追求。这也是与其时代特征及其经历造成其这种风格而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其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诗词常通过想象、夸张手法及对偶句的运用等突现其雄奇豪放词风的风格。
    但他又为国而悲慨激愤,常引用典故、使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夸张、曲折顿挫的表现手法表现其悲慨沉郁的意象。具体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他借古事抒发出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4、悲慨与沉郁
    何谓悲慨? 简言之就是悲壮、慷慨,它其实是触景生情,睹物伤怀的产物。但其气势酷人,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来传诵不衰,足见悲慨的感人之深。
    悲慨是同作者宏伟的抱负,坚贞的信念,奔放的热情,坎坷的命运联络在一起的,因而,常常兼有豪放、雄浑、沉郁的特点,时或迹近粗犷,在不同作家作品中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但仔细品味,又有所区别:豪放昂扬,悲慨怆凉;沉郁凝重,悲慨激越;粗犷疎野,悲慨庄严;雄浑豁达,悲慨执着。
    作为风格类别之一,悲慨也是沉郁的基调。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早期悲慨作品有成就的,本人以为当属屈原,其身世经历正是悲慨之集大成者,《离骚》《九歌》等作品也较好地表现了他的这种风格之一。
    后来曹操的《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等作品也较好地表现了这种风格,影响着建安文学,成为建安风骨的精髓。建安七子和蔡琰的《悲愤》诗,也都以悲慨见着。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悲慨的典型之作。他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宋代的陆游、辛弃疾,把个人的襟怀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悲慨的境界,增强了悲慨的威力。
    我们来看陆游的名句:“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一身报国有万难,双鬓向人无再青”,“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岛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
    至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以悲慨而彪炳韆鞦。
    近代的鲁迅作品其实也多悲慨之作,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细谈了。
    今天诗的风格之沉郁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