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1 17:14
鄌郚总编

铁血英魂,千秋楷模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6:59
鄌郚总编
  铁血英魂,千秋楷模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抗日英雄风采录
  作者:毛金鹏
  碧海生潮,红旗招展。刀枪闪烁,遍地烽火。八年抗战中,无数滨海儿女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血染海面、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壮举永垂千古,将于巨洋同声,与日月同辉。我们不能忘记英烈,无论何时,我们都为民族英雄击节高歌。
  大海,是这些感天动地的人物和事迹的见证者。
  抗日名将赵寄舟
  赵寄舟(1911~1969),寿光十区赵家辛章村人,今属寿光市侯镇赵家辛章村,抗战时属今潍坊滨海区境同属寿潍县、昌潍县、清东地区。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清河地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先后在本村、潍北横里路村(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横里路村)读书。
  1930年,他考入济南乡村师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还乡务农,卖力打短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寿潍边区,即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搜集枪支,准备武装起义。后来,赵寄舟先后担任寿光独立团团长、三旅九团团长。
  1942年7月在今滨海区境成立昌潍独立团后,他担任昌潍独立团团长、清东军分区司令员兼清东独立团团长、渤海军区五分区司令员等职,是长期驻扎和驰骋潍坊滨海地区的抗日名将。
  1937年9月,国民党散兵游勇5名,持长短枪5支,在寿光十区东部拦路抢劫。赵寄舟带领张来凤等,白手夺了他们的枪。1937年赵寄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4日,赵寄舟和姜道木在潍县马家营村领导农民起义,拉起一支数十人的队伍,隶属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简称七支队)。2月14日部队进驻潍北蔡家栏子村。姜道木叛变,用枪打伤赵寄舟的左腮,赵寄舟在战士们的掩护下,逃离部队。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六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台庙会,赵寄舟在会上夺了陈宗鲁(姜道木的护兵)的匣枪。是夜,姜道木率亲信数人到赵家辛章捕人,赵寄舟突围脱险,众匪徒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嗣后,他东去昌邑县参加八支队,任副中队长。八支队东征后,寿光县成为沦陷区。赵寄舟奉命回寿光任六区区委书记,并以邢家茅坨小学教员为掩护,组织抗日武装。
  1940年6月,赵寄舟当选为寿光县国民参议会副议长。10月,寿光独立团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第九团,赵寄舟任团长。1941年1月到1942年5月,赵寄舟入抗大学习,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研究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优异的成绩结业。
  1942年7月,为确保“渤海走廊”畅通,巩固昌潍地区斗争成果,以清东独立团一连、潍县县大队和昌邑独立营为基础组建昌潍独立团,赵寄舟任团长。独立团司令部、宿营地以潍北央子村及周边村庄为主。潍北央子即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驻地。经过这一调整,寿昌潍三北抗战配合体系更加理顺。在他们的紧密配合下,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袭击,在大家洼根据地和潍北根据地基础上,开辟建立了寿昌潍抗日根据地。
  1942年10月,寿潍县成立后,昌潍独立团决定循序渐进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范围。1942年12月,根据中共清河区党委指示,重新组建清东地委和清东军分区,岳拙元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赵寄舟兼任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4月底,清东军分区司令员兼昌潍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率部拔除了潍北蔡家栏子村外围据点。此战结束后,敌部收缩到潍北安固村以南,驻潍北禹王台伪军撤离。从此,我寿潍县抗日民主政府控制了潍北安固、固堤以北地区,寿潍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1944年9月,张景月集结5个团的兵力,带200多辆马车,从昌潍县寿光九区道口顺侯羊公路去羊角沟抢盐。并给盘踞在羊角沟的孟祝三部送军需物资。正在昌潍县寿光九区大家洼一带驻防的渤海军区五分区司令员赵寄舟听到这一消息,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半路设伏截击。随即,渤海军区五分区司令员赵寄舟率两个主力连赶到羊口南四庄子附近设伏,大批武器和物资被八路军缴获。此时,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统治侯镇长达5年之久的日军被迫撤离。
  1944年10月,渤海军区五分区司令部机关驻昌潍县寿光九区大家洼、太平庄。昌潍县寿光九区大家洼、太平庄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大家洼村、太平庄。
  10月9日,渤海区行署主任兼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正率工作组在五分区检查指导工作,军分区司令员赵寄舟、五分区党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岳拙园陪同,他们住在太平庄老母庙附近。当日,日军佐藤大队和宛桥中队在保三师孟祝三团、苗思九团2000余人的配合下,偷偷驻到朱家庄(石桥村)、周疃等村,悄悄地对我军形成包围态势。
  10月10日早上,日伪部队开始实施其毒恶的阴谋。他们兵分多路,主力从七里庄西侧的弥河古道缓缓行进,对我渤海军区五分区驻地太平庄实施包围。战斗经验丰富的赵寄舟司令员沉着指挥,最终以少胜多,突出包围。这就是著名的太平庄突围,是抗战时期滨海区境最大的一次战役。
  太平庄突围后,赵寄舟司令员很快被送到小清河北八路军战地医院治疗。九区公所安排人员安葬和联系运送牺牲战士的遗体。时隔不久,1945年5月、7月间,渤海军区部队一举拿下国民党侯镇、田柳据点,滨海区及周边地区提前解放。
  1945年10月,三、五军分区合并,称第三军分区,赵寄舟任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山东警备第七旅旅长。1947年,因对土改中的“过左”倾向,怀有抵触情绪,违犯“回避”政策,干预土改运动,错误性质严重,受军纪处分,被解除军职。
  1951年1月,赵寄舟复职,到解放军第十二步兵学校任军事教员。1953年2月,调山东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任科长、教导主任,1955年10月任副校长。1956年9月转业,任山东民政厅移民开荒局局长。1957年整风运动中被错斗。1958年9月失去公职。1961年7月,山东省委决定给赵寄舟甄别平反,他回家养病。1964年退休。1969年12月19日,赵寄舟病逝于家中,走完了革命的、战斗的、坎坷的人生里程。
  赤胆忠魂朱剑秋
  朱剑秋(1901~1942),又名朱护农、朱崇潮,寿光九区朱家庄人,今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镇石桥村。1933年在济南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回家乡与党组织取得联系。1940年,朱剑秋调任博兴县长。1942年,在博兴东郑王庄与日伪军激战时,壮烈牺牲。
  1901年9月7日,朱剑秋生于朱家庄一个比较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期接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县立高等学堂,良好的教育为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生凋敝。青少年时期的朱剑秋,已经对民族兴亡和国家前途表现出种种忧虑。对农村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深表同情。
  1917年,16岁的朱剑秋毅然辍学务农,帮助父母料理农田,为家庭分担责任。1927年5月,26岁的他经人推荐来到昌乐县硝磺局做了一名工人。由于聪明能干,1928年,仅工作一年的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硝磺局副局长。1929年,又提拔为硝磺局局长。期间,他倡导创办了朱刘店劳动补习学校、领导了工人爱国运动等等,后均遭反动势力镇压。
  任职硝磺局局长的两年里,朱剑秋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官场腐败的旧社会政局,他深感救国救民的艰难。当闻听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运动兴起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在南方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斗争时,他心中升起了新的希望。
  1930年初(农历1929年底),朱剑秋决然辞去了硝磺局局长职务,踏上新的征程。到益都、济南一带去寻找实现抱负和理想的出路。
  1930年5月份,29岁的朱剑秋迎来了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在同事的帮助下,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考验,1933年在济南市区的一个小学校里,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党的教育下,他的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入党不久,他就联合热血青年一起创办新锐刊物“烽火社”,以此为平台为革命鼓呼与呐喊。
  此间,朱剑秋投靠兴办山东省第一家水泥厂的同村实业家朱东洲,任济南裕祥银号经理。(据原抗日九区干部王法禹回忆,朱剑秋曾在济南担任过商会会长,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他以此为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宣传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因此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逮捕入狱。后来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营救,才被释放出狱。
  1934年,朱剑秋以看家防土匪为名,通过各方面关系,从济南买到长短枪50余支,陆续运回家乡,卖给了当地各村有钱的人家。后来,他服从组织安排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发动和领导工作后,又向原购枪户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明“国难当头,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号召人们应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组建抗日武装,保家卫国。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枪人家共献出长短枪30余支,加强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的装备。
  1935年,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受党组织派遣,朱剑秋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回家乡之后,他与本地党组织取得联系,经常在农民中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此时,他又改名朱护农,以表明自己开始投身于广大农民的革命心愿和保护农民长远利益的决心。
  在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展抗日力量过程中,朱剑秋与农民群众同劳动共甘苦,很快成为贫苦农民的贴心人。穷人家的茅草房,长工的住处,成为他经常留驻的地方。他经常与贫苦农民、长工谈心交朋友。在老百姓的眼里,以前旧官府的局长,济南大都市的银号经理,回家后一点架子没有,一般人不能理解。他还将家中的衣服粮食、衣物、用具等拿出来,用以周济穷苦人家,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因此,抗战开始后,许多人跟他走上革命道路。
  曾经跟随朱剑秋从事早期抗日活动的潍坊滨海籍正军职离休干部王法禹这样评价他:朱剑秋是标准的知识分子工农化,他志向远大,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个人。他在抗战初期做了大量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由于早期革命活动多属地下工作,革命胜利后,对他的事迹宣传不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剑秋与侯镇杨少心(原抗战时期中共寿光十区负责人)等同志在原寿光市道口镇西黑冢子村开会研究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上级指示,根据形势需要,参加抗战的干部,可以改名换姓以便于隐蔽和迷惑敌人,使亲属免遭迫害,杨少心改名鲁震,与会同志也都改了姓名。朱剑秋说:“我不改姓,名字改崇潮,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潮流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全民抗战,我就是崇拜这个潮流。”
  1938年秋天,博兴县土匪周胜芳挂起抗日招牌,拉起一支数百人的武装队伍。上级党组织派遣朱剑秋去争取周胜芳投靠我党,扩大抗日力量。朱剑秋与同村李洪恩、朱树堂等同志前往周部,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了解到周胜芳已死心塌地投靠了国民党。朱剑秋三人就转做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其副司令孙振海弃暗投明。当孙振海筹划组织起义时,不料被周胜芳侦知,孙振海被害,并通令缉捕朱剑秋。为避免敌人的追捕,党组织指示他返回寿光原籍。
  随后,朱剑秋牵头创建了八路军寿光九区区委,担任书记。他联合九区和其他各革命区的共产党员秘密成立抗日宣传队,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组织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游击战术,为抗日武装培训骨干力量。此间,朱剑秋改名朱崇潮,活动于本村和周边七里庄、太平庄、刘呈村、大家洼等村庄,发展党员、创建组织,先后建起了以杨浩仁、王鸣瑶、王法禹为主要力量的七里庄党支部和多个基层党组织,原国防科工委31基地政委、正军职离休干部王法禹,大家洼刘呈村老革命、抗日九区区长杨子明等就是当时朱剑秋到七里村、刘呈村开展工作时发展的党员力量。
  为了快速壮大革命队伍,朱剑秋带领七里庄王法禹等早期共产党员走村入户开展工作,他们与老百姓说国家形势、讲革命道理、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白天隐蔽策划、晚上进村工作,累了便抱上柴草铺在地上睡觉,有时还睡在柴草跺里,从不给百姓添麻烦。通过执着不懈的努力,大家洼一带抗日力量不断壮大,出色的组织宣传和军事指挥才能让朱剑秋成为潍北、寿北革命根据地的一颗明星。
  日寇侵占潍县、寿光后,在潍县固堤和寿光侯镇、道口村安了据点,国民党十五旅张景月部队也在现大家洼街道西周疃一带驻扎。面对内外敌人的双重压境,朱剑秋带领九区的党政人员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艰苦斗争。
  1939年春,土顽张景月带领数百人到石桥村,其政治部主任王念根与朱剑秋早已相识,王念根企图用私交之情来拉朱剑秋投降十五旅张景月。他对朱剑秋的妻子说:“我与剑秋在济南是拜把兄弟,剑秋很有才干,张司令(张景月)很器重他。叫他别干八路了,我保证他的人身安全,还保证他干重要差事,吃穿比八路好得多。”张景月撤离石桥村时,王念根又拿着一封信来到朱剑秋家说:“剑秋兄回家时把此信交给他。”当妻子把信交给朱剑秋时,他接过信连看也没看,立刻撕得粉碎。他说:“我与他走的不是一条路,他是反共卖国,我是抗日救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存,我是海枯石烂心不变。”
  1939年秋,张景月又派副官朱玉生带领200人来到石桥,以同宗关系拉拢劝降朱剑秋。朱剑秋与区委研究决定,这是智取敌人的好机会。他一面亲自出面应付敌人,一面安排区委武装人员,将驻周疃的保安队杨武道部的30支枪及1000发子弹全部缴获。朱玉生劝降不成反而被缴了枪支,张景月听后恼羞成怒,马上指令海防大队长杨盛三捕杀朱剑秋,消灭我区委武装。
  1939年冬,杨盛三派他的下属中队长王杰三带队执行这一任务。王杰三是今大家洼街道太平庄人,早与朱剑秋相识。朱剑秋了解他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决定争取他参加八路军,当王杰三到石桥村去执行任务时,朱剑秋深入敌营,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只身约见王杰三,晓以民族大义,争取他起义投诚共同抗日。
  王杰三在朱剑秋和赵寄舟的开导下幡然悔悟。不久,他便率领30多人投向我军,被任命为海防营营长。他经常与日伪作战,表现非常勇敢,一直英勇顽强地坚守着胶东与清河两大根据地中间的“渤海走廊”。1941年在原大家洼驾屋村后的一次激烈的对敌战斗中,他一人打死十几个敌人,最后壮烈牺牲。
  土顽张景月几次对朱剑秋施展阴谋均遭失败。王杰三不但未抓住朱剑秋,反而被说服投诚了我抗日队伍。张景月赔了夫人又折兵,心中更加恼怒,1940年张景月部下杨盛三与日寇勾结,把朱剑秋家房屋全部烧毁。致使他全家人好几年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1940年3月,中共寿光县委决定,正式建立第九区公所和九区中队,朱剑秋任区长兼九区中队队长。他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基础上,带领区中队活跃在潍北、寿北广大地区,为建设“渤海走廊”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0年8月,朱剑秋调任博兴县县长,领导我党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斗争。此去博兴,他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不幸的是,生命之花也在这里不幸夭折。
  山东博兴是当时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日军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敌我斗争呈白热化状态,扫荡与反扫荡、围剿与反围剿成为常态。朱剑秋带领英勇的抗日战士们开展地雷战和游击战,令日军闻风丧胆,很快声名大震,成为百姓爱戴的抗日力量。
  在博兴县工作战斗期间,他率领全县军民转战于清河平原,巩固扩大了博兴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寇五次“治安强化运动”。经费困难时,朱剑秋回家乡把赖以糊口的祖传田地卖掉,以筹措经费。亲属与乡亲劝其不能卖地时,他说:“工作需要钱,先把地卖掉再说吧!”后来,他的家境因此变得异常贫困,日常生活常常难以维持。有一次,他回家时,妻子见他衣兜里有些银元,想让他留下一个,结果被断然拒绝。他说那是党的经费,个人不能挪用一分一毫。由此可见他对党的工作、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1942年3月10日的博兴县城,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日军调集重兵,将驻在博兴县城的我党抗日部队包围,进而占领县城与我军进行巷战,这就是当年有名的“博兴会战”。在此次战役中,朱剑秋带队掩护部队机关转移。作为一县之长,他身先士卒,率部队与日军打起了拉锯战,叫响了“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口号,连续激战多个昼夜,完成了掩护部队机关和群众转移的艰巨任务。
  3月15日下午,当博兴战役进行到第五天时,朱剑秋和战士们终因寡不敌众,在该县的东郑王庄全部牺牲,无一人生还。朱剑秋,这个著名的抗日英雄,模范县长,永远倒在了异地他乡的抗日战场上,年仅41岁。
  朱剑秋壮烈殉国的消息传遍了博兴,也传到了家乡。人们无不悲痛万分,痛惜英才早逝。当时的山东抗日主力军——原第八支队司令马保三不但亲赴追悼会发表讲话,而且送上一副挽联。上联:一身肝胆视死如归志难敌,下联:两袖清风舍身殉国心不死,横批:万世流芳。山东清河地区的讣文中说:“惊闻剑秋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全军上下无不哀痛。”在朱剑秋烈士灵柩回家的路上,所经过村庄的村民自发沿路祭奠。跟他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以及广大群众对他的牺牲无不哀痛。
  朱剑秋的英雄事迹在家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村里有人编了首歌谣:朱县长,金刀枪;单杀鬼子和奸赃;大英雄,人民敬,千秋万载留英名。壮烈牺牲后,朱剑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建国后,他的名字和事迹多次见诸报端和载入地方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赤胆忠魂》一书详细介绍了朱老前辈的英雄事迹,成为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如今,朱剑秋的子孙们在他当年抛洒热血的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强不息、敬业奉献,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碧血丹心杨子明
  杨子明(约1903~1970),名光先,字子明,以字行之,寿光九区刘呈村人,今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刘呈村。1938年左右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寿光红九区主要负责人之一,后担任区长、区中队长。
  杨子明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其父有地产,家境宽裕。因此,他自幼年就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上过私塾,文化程度较高。受国家形势影响,杨子明少年时期就胸怀宏志,决心报国为民。成年后,他一面参加劳动,一面担任小学教员。他利用闲暇之余,广泛阅读进步书刊,阅历见闻逐渐开阔,萌发了革命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性的抗战开始。同年12月,中共鲁东工委和寿光县委领导了牛头镇起义。1938年4月,第八支队与潍北武装起义的第七支队会师。这时的杨子明决定“脱下长衫,拿起枪杆,到游击队去”。此时,抗日烽火已在信息交通闭塞的大家洼一带开始点燃。1938年,我党早期共产党员朱剑秋、袁孔正已从外地回到大家洼一带宣传抗日思想,发展党的力量。这时,已经30多岁的杨子明,冒着自己和家人随时被抓的危险,毅然参加了我党抗日组织。
  1942年10月份,日军“九六扫荡”以后,作为抗日民主政府寿光九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杨子明积极配合抗战部队,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袭击,斗争相当残酷,此间,杨子明积极参与军需物资的筹备,为作战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寿潍县成立后,杨子明经常将自家房屋当作政府机关驻地用于隐秘办公。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他担任寿潍县九区区长、区中队长。
  为了保证“渤海走廊”过往人员的安全,杨子明率领亲属和九区中队队员多次执行放哨、提供休息场所、送情报等任务。杨子明处事小心谨慎,为了确保组织安全,他长时间不能在家居住。据知情人士透漏,敌人猖獗时,他就住在海边的龙王庙里,平时多住在柴草堆里,为了革命放弃了本该安逸的生活。
  杨子明一心抗战的行动影响了家人,他的妻子、儿子、兄弟等纷纷加入了革命队伍。根据知情人士讲述,杨子明的三弟杨绍先,约出生于1919年,2001年去世,早年参加民先队,1940年左右参加革命,曾任清东办事处地下联络站联络员、盐卡税收员。抗战期间多次埋伏于沟渠荒坡护送过往人员,数次往返潍北央子、寿光杨庄传送情报。解放前夕曾任抗日民主寿光九区区委组织干事,相传曾接待过许世友将军。杨子明长子杨效增,约1921年出生,1977年去世,年轻时加入赵寄舟独立团参加抗战,后担任连长,在战斗中多处负伤。
  杨子明的妻子是革命队伍中的女中豪杰,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担任刘呈村村长。在抗战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她冒着风险走村串户宣传抗日、开展工作。据杨子明外甥女王芝美(女,七里庄人,1932年5月生,现居淄博)介绍,她幼年时期曾多次配合舅母传递情报,亲眼目睹了当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凶险。抗战胜利初期,我方扩军形势严峻,杨子明在石桥村主持召开参军动员大会,并给各村下发动员指标,其中刘呈村3个,是任务最多的一个村。会后,妻子找到杨子明说:“咱村最小,任务最多,不好完成。”杨子明说:“领导带头很关键,我在区里负责,你是村长,让孩子(杨效彦)去吧。”那时候的杨效彦不足18岁,硬是让父母送到了队伍上。此事在当时的寿光九区反响很大,带动了各村青年踊跃参军。
  解放后,杨子明先后担任临朐县民政科长等职,离休返乡后积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和参与社会事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爆炸英雄王克山
  王克山(1919~1944),寿光九区八里庄人,今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八里庄村。1940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战斗50余次,5次负伤。1944年,被八路军胶东军区授予“爆破英雄”荣誉称号,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在莱阳县王家夼战斗中壮烈牺牲。
  王克山出生于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童年的苦难生活,磨砺了他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品格。度过童年后,他们全家逃荒到东营市利津县,靠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活。
  王克山的父亲因生活所迫去世较早,剩下病弱的母亲和几个孩子相依为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但仍免不了受地主逼债、逼租的折磨。由于欠债所迫,年幼时王克山便独自到地主家里打长工还债,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却要干连成年人都难以支撑的重活、苦活、累活,即便如此,还常遭打骂,甚至变本加厉。饥寒交迫的生活让他从小自立自强,旧社会的剥削和黑暗统治在他心中埋下了投身革命的种子。非人的折磨,使他逐渐认识到,穷人到哪里都要受剥削、受欺凌,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受剥削压迫的穷苦农民,抱着向往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革命激情,踊跃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1940年,21岁的王克山辞别母亲和兄弟,参加了八路军。这年10月份,他随部队调往胶东,编入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当了一名战士。开往渤海地区的路上,同志们都争着照顾他这名新战士,开饭时班长亲自给他端水、添饭,宿营时把班里唯一的一件棉大衣盖在他的身上。受尽苦难的王克山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
  1941年春,十三团在莱招边区被敌包围,王克山所在的四连负责掩护部队转移。激战中,班长听到炮弹飞来时的呼啸声,立即把王克山护住,炮弹在他们身边不远爆炸,班长受了重伤,王克山却毫发未损。王克山毅然背起班长,一鼓作气跑了三里多路追上部队。战后,王克山流着眼泪说:“班长是为了保护我而负伤的!今后我一定要多杀鬼子,为班长报仇。”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战斗王克山总是抢最艰巨的任务,打起仗来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先后经历50多次战斗,五次负伤,全身有9处“光荣疤”。经过战斗的洗礼,生死的考验,王克山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无畏、机智勇敢的革命战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他很快被提拔为副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十三团四连在掖县马山与日寇一个小分队遭遇,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最后,班长带领王克山等战士将日军小队长包围,小队长穷途末路,扔下指挥刀伸手去拔腰间的手枪。王克山眼疾手快,凭借徒手交锋的经验,一个箭步猛冲过去,卡住小队长脖子,使尽全力将其掐死,余敌逃跑。王克山发现两名残敌扛着一挺机枪拼命地逃跑,便只身冲上去追夺机枪,一直追出三里多路隐蔽,当敌人走到跟前时,趁敌人猝不及防,王克山飞起一脚将一名敌人踢到在地,顺手夺过机枪,另一名敌人顽抗,被王克山击毙。王克山肩扛机枪,押着俘虏欢歌而归,同志们一拥而上,如获至宝地接过机枪。几个战士欢欣如狂,把王克山往空中抛起来,他笑着喊:“我害怕,摔坏了我就不能打鬼子了。”
  1944年春,十三团奉命攻打国民党顽固派、大汉奸赵保原在河源西沟的老巢,这里有装备精良的守敌2000余人,更有高围深壕的坚固碉堡,扼阻着胶东军区与东海区、南海区的联系,并多次进犯胶东抗日根据地,是胶东军民的心腹大患。
  2月18日深夜,四连作为主攻率先攻城。王克山以浓雾作掩护,腋下夹着一个炸药包,迅速地摸过浮桥,在靠近碉堡的围墙边点燃炸药。刹时,传来震天巨响,毗连围墙的大碉堡被炸塌。滚滚的浓烟弥漫战场,突击队的战士们一跃而起,冲向敌人大院。紧接着,第二座碉堡又被轰上了天,迫使敌人退守到第三座巨堡里,战斗中王克山头部负伤,连长命令他立即包扎伤口,休息待命。
  激烈战斗中,我军虽经几次强攻均未奏效。三名爆破手相继牺牲。在这关键时刻,王克山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去炸掉敌人的碉堡。连长拗不过王克山的执着,只得批准了他的请求。王克山跃出掩体,挟着炸药包,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碉堡冲去。他时而疾进,时而卧倒,忽左忽右,曲线前进,渐渐逼近了碉堡。他忽然发现牺牲战友的身下还压着一个炸药包,马上以最快的速度把两个炸药包捆在了一起。伴随着导火线燃烧的嗤嗤声,他飞快地卧倒滚动,只感身下摇摆晃动,便什么也听不见了。黎明时分,在莱阳独立营配合下,河源西沟据点被十三团摧毁,赵保原派来的增援部队也被十四团击溃。这次战斗歼灭了赵保原在莱阳县北部的军事力量,缴获轻机枪14挺、长短枪800余支,解放了周围20多个村庄,扭转了胶东南海区腹背受敌的局面。战斗中炸掉五个大碉堡,王克山一个人就炸掉了三个,创造了胶东军区一次战斗连续爆破的新纪录。战后,十三团受到军区嘉奖,王克山被军区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1944年4月,王克山所在的部队在莱阳县王家夼村被日伪军包围。危机时刻,为掩护村中战友、群众的安全,王克山率领一班战士向村东南方向突围,他坚定沉着地对战士们说“要节省子弹,打一枪要撂倒一个敌人,只要我们能牵住敌人,就能给同志们创造出突围的条件。”凭借着熟悉的地理条件,王克山率领战士们迅速迂回到敌人背后。一个个手榴弹飞向了敌人,爆炸声吸引了敌人主力。激战中,王克山的子弹几乎打光,他率先冲出去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就在这次战斗中,年仅25岁的王克山同志英勇牺牲。消息传开,全团上下无不悲痛万分。
  1944年7月,胶东军区追认王克山同志为战斗英雄。抗战胜利后,胶东行政公署将他的遗体移葬栖霞县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与战斗英雄任常伦、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王彩春合冢为“三英墓”。他的名字刻于山梁上的烈士纪念塔上,遗像和事迹陈列于山下革命烈士纪念堂,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胶东军区为其竖碑:先烈胶东爆炸英雄王克山同志之墓!他的英名和事迹至今在媒体和社会上广为流传。
  虎胆雄心郑军三
  郑军三(1913~1946),原名郑相凯,潍县五区固堤场村人,今属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固堤场村。他青少年时期求学10年,回家务农后参加抗日救亡,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部队首长见他作战勇敢,又有文化,就让他到“抗大”学习,毕业后分回潍县任县大队副队长。
  抗战初期,潍北(即今区境央子街道及周边)一带形势复杂,一些劣绅打着抗日旗号乱拉武装,鱼肉乡里。郑军三多次对这些队伍提出警告,但活动在沿海一带的徐瑞云部自恃“百人百枪”,不断骚扰区境央子一带的村庄。1939年3月,中共潍县五区区委在今央子街道境内建立,抗日斗争的组织领导得到加强,但也经常遭到敌人袭扰破坏。
  1939年10月,国民党徐向午部二中队50余人从昌邑县境进驻潍县五区大湾口村。潍县五区大湾口村,即今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大湾口村,与央子街道毗邻。经地下党员路兆辉报告,郑军三即率县大队将其聚歼于大湾口。春节期间,他又得到消息,徐部一中队在今区境央子街道河北岭子村驻扎过节。经县委批准,他率县大队摸进河北岭子村,一枪未发就把徐部一中队50余人枪全部俘获。从此,潍北的抗战形势明显好转。
  1940年3月的一天,郑军三带领部分战士在昌邑龙池与日伪军相遇。激战至晚,部队被冲散。混战中他连毙日伪士兵数名,缴枪5支。冲出包围后方觉与战友失去联系,便不顾极度疲劳,赶到昌邑灶户村把枪存在孙泽民家后,转移出村,次日又返回孙家取枪归队。战友因一晚不见郑军三回归,以为他牺牲了,正悲痛时,忽见他独负5支枪出现,大家全都欣喜若狂,对他崇拜至极。
  1940年5月,潍县五区神堂子村的张歧山投靠日伪,在五区报庄子村奸杀妇女,强抢民财。潍县五区堂子村即属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道,五区报庄子村即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央子街道报庄子村。县委几次听到群众哭诉,决定安排郑军三除霸。接受任务后,他单人独枪,夜进报庄子村,将张歧山处死,为老百姓除去一害,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和爱戴。这对于抗日队伍的不断扩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潍北一带的日伪人员,提及郑军三,无不恨之入骨,几次密谋暗杀未成。1943年秋,郑相彦在说服郑军三投降未果的情况下,对其实施陷害。此后不久,两名武装战士从昌邑解押郑军三西行,途经今区境央子街道西利渔村口时,遇见一日本军官纵马经过,两战士恐被发现,令他卧倒。他对战士说:“就是一个日本人,怕什么?”征得战士同意以后,伸手拿枪把日军军官击毙,获军马一匹。此事在整个昌潍根据地引起了很大轰动。赵寄舟司令员闻知此案后,亲自过问,并组织深入调查证实此纯属冤案,下令处死了郑相彦,把郑军三调到分区部队,任直属三连连长。在新的平台上,郑军三积极发杨勇敢善战的作风,在打击日寇和张景月土顽部队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年初,渤海军区五分区司令员赵寄舟率三连驻今区境央子街道报庄子村时,获悉在相邻的大湾口村驻扎的敌人有211机枪一挺。当时,整个分区部队机枪很少,赵寄舟很想将其收入我部,以加强部队装备力量。得知赵司令的想法后,郑军三力争夺枪任务。傍晚以后,他带三人逼近大湾口村,端掉了外围岗哨,乘黑夜接近街口机枪处,并让三名战士齐喊:“八路进北门了,快打啊!”在敌人纷纷惊恐跑出时,他只身闯入存放211机枪处,假以敌人口气,对守枪伪军喝道:“八路来了,愣着干什么?快拿枪来!”说着夺过机枪,对着慌乱的伪军猛射一梭后迅速撤离,顺利地夺取了机枪。看到崭新的机枪,赵寄舟当即对他大加表扬。郑军三也因此成为昌潍根据地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1945年4月,羊角沟解放后,郑军三调任海防大队副大队长。1946年,因积劳成疾,诊治无效病故。
  渤海浩荡,潍水长流。星转斗移,岁月如梭。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年代的明媚阳光下,回望先烈们当年神勇之姿,既悲壮又欣慰。正义终战胜了邪恶,人间已换了容颜,革命先辈的精忠报国之怀没有空付,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已是繁花硕果。
  历史无法忘怀,丰碑永久铭记,他们的牺牲之志、救世之怀、爱国之情,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仍有格外的激励和鼓舞……潍坊滨海人民正阔步走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新区、建设美丽幸福海洋城市的新征程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