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2 20:21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办西朱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09:04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办西朱村
  西朱村位于临朐县城南8公里、东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0公里处,弥河东岸。北隔弥河与城关街道西朱封村相望,西与冶源镇洼子村一桥相连,南界胡梅涧村,东与东崔家河村接壤。辖西朱、北朱、庄家庄、郭沟4个自然村。
  西朱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马愉孙轩自朱位村迁居立村,以方位取名西朱位,后简称西朱。现有马、尹、孙、郭、闵、陈、王、张、高、于、范、李、刘13姓,共340户,1160人,马姓人口居多。聚落南高北低,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08米,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北朱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马愉七世孙鸣夏、鸣宇、鸣乐自朱位村徙此立村,以方位取名北朱位,后称北朱。村原名张家宅科,明朝前张姓立村,后因获罪,张姓族人全部外迁避祸。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另马姓自青崖头村迁入。19世纪后期,宋、卢、张姓分别从冶源、辛寨镇迁入。现有马、宋、卢、张4姓,共165户,467人,马姓人口居多。聚落南高北低,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60米,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
  庄家庄,明万历三年(1575),庄姓自今青州市庄家庙迁此立村,得名庄家庄。明末清初,马姓由西朱村、韩姓由韩家庄、夏姓由泥沟村先后迁入,后张姓自今城关街道西坦村、李姓由七贤店村、朱姓由今城关街道太平村、赵姓由崔家河村、孙姓由西朱村先后迁入。全村有庄、马、韩、夏、张、李、朱、赵、孙9姓,共174户,635人。马、夏2姓各占总人口40%。聚落西高东低,东西长408米,南北宽212米,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
  郭沟村,明崇祯年间(1628~1644),邵姓自罗家树村迁此立村,因处沟坡,遍生葛子,初名葛沟。后演称郭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孙姓迁入,后张、冯、陈、崔、石、马姓徙入。全村共8姓,135户,450人,马姓占村人口50%。聚落东高西低,南北长380米,东西222米,呈长方形,十字大街。
  全行政村共814户,2712人,均为汉族。10户32人信奉基督教。
  立村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孝慈乡朱位社;1930年属第二区朱位乡;1952年属第四区(南流)朱位乡;1956年区划调整,属南流区朱位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组建七贤人民公社,属之;1984年4月社改乡(镇),属七贤镇;2007年8月乡镇合并,属东城街道。
  1961年始,西朱、北朱、庄家庄、郭沟4个自然村组成西朱大队;1984年,改称西朱行政村。
  全村耕地面积1891亩,西朱、北朱、庄家庄、郭沟村耕地各为826、350、315、400亩。土壤多为淋溶褐土,另有潮土类。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辅。1985年,在西朱村发展第一批苹果园,栽植面积8亩,每亩年收入200元。1960年,冶源水库东干渠建成,引干渠水源灌溉粮田。1976年至1988年,在西朱、郭沟、庄家庄各建扬水站1座,灌溉面积1000余亩。1978年,西朱村打大口井2眼,为灌溉水源,时粮食亩产800公斤。80年代,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舍得投入,粮食产量逐增,村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先后建桑园500亩、果园200亩,大队年产茧过万斤。90年代以来,建蔬菜大棚100亩,每亩年收入800余元。
  清末,村中即有“千合”、“义聚”、“同合堂”等商号,在周村等地设有分号。1936年,村有大型缫丝厂3家、油坊2家,其中宜兴泰油坊为机器榨油,时为先进。“七七”事变后,内购外销出现困难,1940年秋歇业。1971年,大队建立缫丝厂。1973年,大队设拖拉机站、养鸡场、丝绵厂、花边站、木工组等副业。1975年,蚕茧业兴起,建茧站1处。1981年始,民营企业兴起。2004年,马春堂建起春江鸭业有限公司,占地3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职工210余人,总投资1300万元,建成屠宰流水生产线,日屠宰量2.5万只。建容量500吨冷库1座、速冷库1座,年产值1000万元。为养殖户提供鸭苗、饲料、技师培训服务,带动200多家养殖致富。2005年,马云海创建海丽家纺有限公司,职工20余人,年产值100万元。夏玉元创建棉花加工场,职工5人,年产值90万元。马友福创立有福养鹅联合厂,年产值70万元。村有建筑队7支、百货超市10家、维修店4家、连锁加盟店3家、面食加工点3家、豆腐坊4家、理发铺4家,从事客、货运输业者30余家。全村轿车、面包车100余辆,农用车50辆,大型收割机2台。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600元。
  立村后,4个自然村打水井6眼,其中西朱3眼、北朱1眼,井旺、水质好,庄家庄、郭沟由于井浅,干旱季节干涸,村民到邻村担水以解人畜所需。新中国成立后,郭沟村、北朱村各打深井2眼,西朱村打深井5眼,庄家庄村打深井3眼,用于灌溉和人畜吃水。1975年后多户在庭院内打小压井,安装潜水泵抽水。2000年,县政府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民捐款10万元,共投资30万元,铺设管道1万米,家家用上自来水,水源为冶源海浮山供水厂。
  1976年,大队购置50千伏安变压器3台,全村实现供电照明。1980年,大队购买第一台24吋日立牌彩色电视机,村民每晚在大队院内收看电视节目。村第一个安装家庭电话的为马如海。现户户有电风扇、彩色电视机、家庭电话,65%户有洗衣机,70%的户使用电冰箱,20%的家庭安装空调,电脑102台,移动手机户均2部,电热水器、压力锅等厨用电器进入居民家中,有线电视入户率98%。2005年,投资15万元,新增80千伏安变压器2台,全村实现电网改造。现有100千伏安变压器11台,全年用电量200余万千瓦时。
  1986年,实施新村建设,每户规划面积264平方米。西朱村修建长440米、宽12米东西、南北主街各1条,南北街6条。北朱村修建长500米、宽8米东西街2条,南北主街1条。庄家庄修建长200米、宽12米东西主街1条,南北街6条。郭沟村修建长650米、宽5米十字大街,南北巷4条,东西巷11条,安装路灯20盏。1997年,村民全部入住砖混结构新房。是年,建起村委大院,设办公室、青年之家、图书室等。2004年,村民捐款10万元,共投资85万元,对4个自然村的主街及进村道路实施水泥硬化,共安装路灯50盏。
  2007年,七贤镇政府投资189万元,在西朱村西弥河上建桥1座,将连村道路延伸至临九公路。
  村历来重视教育。清朝始,西朱设私塾。民国二年(1913),在北朱东镇庙成立临朐县县立北朱高等小学。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数、地理、历史、自然、卫生、公民、音乐、体育、图画。凡高级班学生,全部编入童子军,身着黄军装,每人发小刀一把,上体育课时,每人持军棍1根,由训育主任或体育教师操练。1937年,因日军入侵停办。1944年西朱村成立完小。1946年,完小合并于朱位完小,成立临朐第一所共产党领导的县办完小。1947年,临朐形势恶化停办。1948年,恢复完小。后因北海银行(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驻朱位,校舍占用,完小迁入西朱村。同年西朱小学成立。1949 年夏,银行迁走,完小又迁至朱位村。1968年,4个自然村各建小学1处。1972年,在西朱建联中1处。1984年,联中撤销。1990年,4处小学合并为西朱小学。2004年,建幼儿园。
  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民国年间,北朱村既有戏楼,建筑规模宏伟,格式、装饰豪华,逢年唱戏者居多,平时亦有戏班子借台演戏。1956年后,村有跑旱船演出队,表演鱼、鳖、蟹、蝴蝶灯,竹扎裱糊精致,演技灵巧,多在正月演出。1954年始,成立业余剧团,演唱吕剧《李二嫂改嫁》等,曾被县文化局誉为“文化村”。主要演职人员被选拔到县吕剧团、淄博市五音剧团工作。2004年,组建老年文艺演唱队,北朱等村分别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颂扬时尚的社会公德。
  清朝至民国年间,村有中医大夫。20世纪50年代,村医生3人。1968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大队赤脚医生3人。1972年,设卫生室1处,卫生员4人。现有卫生室2处,医生5人。2006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村人有参军入伍,报效国家之传统。先后有200人参加八路军、解放军,其中1949年前入伍者20人。革命烈士2人。马临藻,1905年生,1938年入伍,1943年在沂水县杨家庄战斗中牺牲。马利升,1919年,1938年入伍,1941年在蒙阴牺牲。
  村人才辈出。明末,马庆荣,字福之,钦加五品衔,升用太常寺博士,授奉政大夫、高密县教谕。清代,马庆云,字星符,授官邱县教谕、济南府学训导,特授济宁直隶州嘉祥县教谕。马頵珂,字銮成,五品衔赏蓝翎改捐典吏,任湖北皲城典吏。马和周,字守忠,生于清光绪年间,善画,其画质朴细腻、栩栩如生,被誉为“画才”。另村中有武秀才马庚吾等。
  马瑞章,1913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玉门油田工程师,九二三厂设计院院长。马春奎,1916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抗战胜利后因伤残退伍,荣获抗战老党员纪念勋章。马寅书,1918生,八路军战士,二等甲伤残退伍。马守青,原名马瑞文,1922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米山区委书记、中共临朐县委组织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农校党委书记。马乐德,1922年生,解放军南下干部,转业后曾供职于浙江省某供销合作社。马瑞策,1933年生,1948年参加解放军,曾参加金门战役,任营长,转业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南宁市支行行长。马振华,原名马瑞英,1946年在东北参加革命,曾任通辽市工商局局长、党委书记。马星让,1948年南下时任解放军班长,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获三等功6次、二等功1次。马寿明,1948年生,曾任临朐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党委书记,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潍坊分公司副经理,高级政工师。马振华,1952年生,曾任米山乡党委书记、县农机局局长。马志良,1956年生,1976年参加解放军,曾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政委、东营市军分区副政委,大校军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著有《天命回眸》。马现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团职。
  马家民(1963—1996),北朱村人,1985年7月毕业于烟台粮食学校。1991年底调淄博市财政局商贸科工作。他主持编审的1994年粮食企业决算在省评比中获第一名。他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不法分子疾恶如仇,憎恨有加。1996年7月10日晚10时许,他到本局办公室给省财政厅回电话,正与犯罪分子舒高滨在实施盗窃,他义正言辞的向前制止并从背后抓住犯罪分子右臂。舒犯苦苦求饶,遭遇严厉拒绝后,丧心病狂的抄起凶器猛击马家民头部,创口11厘米,至颅底部。马家民仍不顾个人安危,赤手空拳与犯罪分子英勇搏斗,全身又受重伤24处,血溅四壁,终因失血过多而壮烈牺牲,年仅33岁。山东省人民政府1997年8月5日批准马家民为革命烈士,中共淄博市委1998年7月1日,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2004年版《临朐县志》“人物”篇有专载。
  村大学本科以上院校毕业生100余人,其中硕士10人、博士2人、博士后2人。马和州,1930年生,毕业于齐鲁大学,曾任沈阳制药厂工程师。庄长安,1955年生,潍坊医学院毕业,现任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马金良,1966年生,毕业于烟台财税学院,现任坊子区税务局局长。马红堂,1971年生,杭州科技学院毕业,现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马京涛,1975年生,博士后,现供职于美国。马海滨,1975年生,博士后,现任潍坊学院教授。马东,1978年生,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研究员。马顺良,1981年生,汕头大学硕士生毕业,供职于诸城市政府。庄明星,1985年生,青岛理工大学毕业,沈阳工业大学在读硕士。马文姬(女),1985年生,青岛科技大学毕业,香港科技大学在读硕士。夏鹏,1986年生,硕士。马桂平(女),1986年生,硕士。马新,1988年生,硕士,美国某大学在读博士。
  马运枢,1903年生,1934年任国民党烟台税务局局长,1942年在惠民地区任国民党抗日游击队第一团副团长,抗战胜利后辞职,在天津从事教育工作。马德询,1937年至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党部秘书长。马德柱,曾任国民党驻印度大使馆大使。马京玉,曾任青岛市国民党党部书记。
  1990年,马修成获山东省人民政府农村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3年,西朱行政村被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绿化先进村称号。
  1963年4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七贤公社特大火灾事件中,村人(公社人大代表)马希山、马希英(女)、马秀青、孙元功4人不幸遇难,另3人受伤。
  1974年,青岛知识青年9人,到西朱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按照政策规定,1978年返回青岛,安排工作。
  西朱村原有明清代四合院古代建筑群1处。系太常寺博士、高密县教谕马庆荣所建。小巷曲折,青石铺底,四套院落,前后左右相邻,正房出厦,厢房两列,青砖黑瓦,明代雕刻门窗,屋顶树有旗杆,院内铺有青石,称为前大门的大门楼,为青石底座砖瓦结构,斗拱飞檐气势宏伟。80年代后期,新村规划时被毁。
  北朱村曾有东镇庙1座,为二进院。前院庙内建戏楼1座。呈楼状,上层前为舞台,后为化妆室,左右两门向前,皆雕梁画柱,瓦顶花背,木椽飞檐,颇为壮观。后院庙宇设北屋3间,内供神像1尊,东屋3间,西屋3间,时香火兴盛。1913年,在此建立临朐县立北朱高等小学。1950年,朱位完小扩建,庙宇被毁,木料制做桌椅。
  原有古槐5棵。其中西朱村3棵,北朱村1棵,庄家庄1棵。新村规划时被伐。
  西朱村原有黄杨树2株,碗口粗牡丹1株,清朝栽植百年棠梨树数株。现仅剩黄杨树1株。
  民国《临朐续志》载:“距城南十五里北朱庄,旧有东镇庙,于民国二年,经县视学高升堂与附近绅耆马官懋等,就东镇庙基址改建学校,及成立称为七贤区立初高两等学校,以马官懋为校长。至十七年,改名为临朐七贤区立完全小学。十九年,又改名为临朐第二区区立小学。至二十三年,奉令改称今名。内共有高级生二班,初级生三班,计共有学生二百三十余名。为临朐各区立学校成立最先之一校也。又临朐他区立小学皆与区公所在同一市镇,此校独僻处乡村,距七贤店第二区区公所尚有五里之遥云。”
  2000年后,村民在西朱村西、南、东取土时,挖掘出汉唐等不同时代坟墓和随葬品。据史料载,以前西朱村与朱封村陆陆相连,而非隔河相望。村西青山子与弥河西畔琵琶山原为同一山脉(2005年修建朱红桥,地质勘探时印证)。此山东南西北走向,似卧龙在野,弥河水顺流直下,受山阻挡折弯,从琵琶山西经傅家李召村东、西朱封村西向北流。山后沃田百顷,经多年冲刷,特别明隆庆二年,大雨不断,山洪暴发,将山拦腰冲断,弥河自此改道自此向东折北为现河道,两村从此隔河相望。
  摘自临朐县史志办公室编纂的《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