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09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龙岗东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0:04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龙岗东村
  龙岗东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北10公里,龙岗河之阳,双龙山北麓,龙(岗)上(林)路与黄(楼)营(子)路在此相交。东界吴家夏庄,南与龙南村相连,西与龙岗西村毗邻,北与黄家庄接壤。聚落东高西低,水平线落差4米,东西长580米,南北宽500米,呈长方形,主街南北向。1984年11月,龙岗自然村分为龙岗东村、龙岗西村两个行政村,一街之隔,民居互有交叉。
  唐末,康、解、姜三姓立村。初名三姓庄,亦称三义庄。后因地处双龙山北麓土岗上,易名龙岗。后姜姓衰。明洪武三年(1370),詹姓由今青州市弥河镇(临朐养老院村)迁入。明朝刘姓移民迁入。清初,卞姓由博兴卞寨庄迁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张姓由小河圈、曾姓由今东城街道曾家洼、傅姓由青州府郭庄、王姓由今城关街道陡沟村迁入。清雍正年间(1723~1735),冀姓由老冀家庄迁入。清嘉庆年间(1796~1820),高姓由卜家庄、左姓由安徽省同兴县迁入。后孟姓迁入。清中期,黄姓迁入。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宫姓由青州府郑母镇鹁鸽王村、于姓由原益都县黄家楼村、李姓由南官庄迁入。清咸丰四年(1854),生姓由广饶县前生村、薛姓由广饶县北薛村迁入。清同治年间(1862~1874),杜姓由今东城街道吕家油坊村迁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吕姓迁入。清光绪三十年(1904),侯姓由今柳山镇侯家河村迁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朱姓由陈家楼村迁入。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汲姓由今辛寨镇迁入。清朝时期,崔姓由沂水县迁入。1927年,辛姓由原上林镇百狗村迁入。1930年,邓姓由曹州府迁入。1942年,宿姓由宿家庄迁入。1951年,马姓由安徽省宿县城迁入。1955年,武姓由武家夏庄迁入。1979年,田姓由李家庄迁入。1986年,巨姓由苇园村迁入,赵姓由河南村迁入。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山东布政使司派员来龙岗组建盐店三处,随之商贸增多,外地商人多有落户者。现有詹、刘、卞、张、曾、傅、王、冀、高、左、孟、黄、宫、于、李、生、薛、杜、吕、侯、朱、汲、崔、辛、邓、宿、马、武、田、巨、赵31姓。共282户,1002人,均为汉族。有10人信奉基督教。
  1956年春,龙岗村、鲍家河村、黄家庄组成龙岗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称为龙岗大队。1984年11月,龙岗大队分为龙岗西村、龙岗东村、鲍家河村、黄家庄4个行政村。2010年6月,龙岗西村、龙岗东村、鲍家河村、黄家庄行政村合并为龙岗中心村。
  村北洼地为砂壤黑土,东洼、西坡、村南为褐土。1949年前,村域面积200亩,耕地2500亩,荒山300亩,荒滩300亩。地块分布在三角湾、高家林、东河崖、于家沟子、长棋盘、康家林、詹家洼、徐家林、垛子地、宫家园等。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大豆、小麦、大麦、红粘谷、黍子以及少量的荞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有黄烟、桑、麻、芝麻、棉花等。1962年,在村东拦河建小(二型)水库1座,库容2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0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整翻土地270亩。修冶源水库东干渠支渠2条。80年代,栽植苹果树230亩。打30米深机井7眼,可灌溉农田150亩。2011年,种植绿化、花卉苗木150余亩,亩均年收入1万元。有蔬菜高温大棚28个、阳棚15个,面积65亩,大棚樱桃3个、大棚油桃5个,面积20亩,亩均年收入3万元。
  家庭饲养猪、鸡系村民传统。1995年始,养殖形成规模化,发展专业养殖户32家,建养鸡、养鸭大棚30个,每棚年收入2万元,建养猪大棚2个,年出栏100头,每头纯收入500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队有副业队,设机磨、装卸队、苗圃、木业组、理发、车行、代销店、运输等工副业。1971年,村建红砖厂1处,县计划供应龙岗、营子、尧山公社的单位用砖。建有铸造加工车间、面粉厂等。1985年,村建砖厂1处。1988年,村集体建纸厂1处,后承包给个人,职工20人,村年收入3万元。2011年,村有百货门市10家、维修店5家、餐饮店7家、理发店3家、生产资料门市3家、家电门市1家、建筑队2支、交通运输户18家,从业人员120人,人均年收入2.5万元。杜建吉在济阳县成立济南同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职工40人,年创利税155万元,拥有国家专利技术7项。刘文军创建山东万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职工200人,年创利税600多万元,系潍坊市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委。曾庆升第一个购置轿车。2011年,村有轿车、面包车110辆,货车、农用车500辆。人均纯收入6000元。
  1980年,村购置50千伏安变压器1台,全村用上高压电,户户安装电灯。王家文第一个购买“长城牌”彩色电视机。2011年,村民家家拥有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户均2台,电冰箱、洗衣机入户率70﹪,电脑100台,空调50台。固定电话普及到户,移动电话户均2部。全年用电量25万千瓦时。
  1949年前后,村民人畜吃水靠南门、高家园、河边、村西4眼水井。1962年,各生产队均打土井取水。1977年,村民在自家院内打小压井居多。2002年,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户均集资200元,县水利局帮助,共投资10万元,铺设主管道100米,家家用上甘甜、纯净的自来水,水源为龙岗双龙山供水站。
  1949年前后,村内及通向邻村道路全为土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1975年,实施新村规划,每户规划标准面积217.6平方米,修建长300米、宽10米东西主街1条,长300米、宽9米、8米东西大街各1条,长400米、宽8米南北大街3条,小巷宽4米,每排20间,共规划6排。2000年,村民全部入住砖瓦新房。2002年,在外工作人员刘文军、刘德富分别引进资金10万元、8万元,户均捐资150元,集体出资25万元,对村内长1800米、宽8米大街实施水泥硬化。安装路灯40盏。
  清代,富户聘请先生在自家书房教授学童。清末,村有私塾班,张佩元任教。民国《临朐续志》载:“第三区立龙岗小学,1917年初,由校长吴经贤捐京钱五百吊创办,坐落吴家辛兴庄,名临朐石沟河区立高等小学校。至十一年冬,因匪乱移龙岗关帝庙内,十四年秋,卒因匪乱停办。至十八年春,又移于吴家下庄开学,名为临朐石沟河区区立小学。十九年复迁回龙岗。二十一年冬,改名为临朐第三区区立小学。至二十三年改称今名。校内共有高级生二班,初级生二班,计共一百四十余名。”1950年后,在旧宅院设小学1处,一至四年级,学生20人,教师2人。1974年,大队建完全小学校,教室10间,学生90人,教师7人。1980年,在村南新建小学,占地10亩,教室45间,设5个年级,学生220人,教师15人。1991年,在村东建联中,有教室36间,设操场,小河圈、张家辛兴、苇园联中并入,设3个年级,学生400人,教师30人。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大学本科以上院校毕业生101人,其中硕士10人,博士4人。李卫东,1962年生,山东大学物理系博士,供职于日本仙台东北金属技术开发部。薛庆忠,1968年生,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中国(华东)石油大学副教授。高凯,1979年生,博士毕业,南京某大学任教。刘曰涛,1982年生,山东大学博士,供职于山东省科学研究院。
  1949年前,村有张姓设“德兴堂”药铺,有中药铺3家,看病大夫倪步营等。1950年,村成立诊所,梁先贵、宫兴信、安世英、安文义先后坐诊。1968年,实行村办合作医疗,大队设卫生室1处,王成功、曾庆平为赤脚医生。1999年,设卫生室,医务人员7人。2007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社区卫生所1处。村民参合率95%。2011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农合。
  1949年前,村有业余戏剧子弟班,农闲时节排练,逢春节演出,曾演唱京剧《九件衣》等。1949年后,村人爱好者置办乐器、服装、汽灯、大幕等道具,自编自演的节目,多在春节期间为村民演唱,颇受喜爱,曾演唱京剧、吕剧、话剧等。2004年,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歌舞队、花鼓队等,逢喜庆节日,为村民演出。
  村先后有76人参加八路军、解放军。1949年前入伍者薛连忠、高永福、高永祯、刘德义、刘德信、高文林、杜洪聚、王来吉、冀效友、于乐海、张龙池、冀孝朋、詹明聚、宿冠林14人。革命烈士2人。高永祯,1925年9月生,1943参加八路军,班长,1947年在平度县大泽山牺牲,葬于大泽山。王来吉,1923年4月生,1949参军入伍,区文书,1949年在临朐县牺牲,葬于龙岗村。
  冀春雷,1972年生,1988年入伍,辽宁省葫芦岛市海军飞行学院副教授、大校军衔。
  张洪福,国民党青岛海军陆战队班长,抗日战场牺牲。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曾宪德(常委)、高永耀、于致道、宫克道。黄埔军校学生刘世庆。
  村人才辈出。清秀才:冀凌云、冀邦用、刘风仪、宫砚田。
  担任副处级以上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立功受奖者有:刘德义,曾任黑龙江省尚志县县委书记、宁安市委副书记。宿冠林,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州市腾县县委书记。卞文锡,曾任辛寨公社管委会主任、县林业局局长。张佳宾,1949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冀春茂,1951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刘文平,1961年生,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政委。侯文军,1963年生,小学高级教师,被评为全国优质课二等奖。 李玉臻(女),1965年生,潍坊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主任。冀春亮,1967年生,山东省卫生厅信息统计中心副主任。薛磊,1970年生,铁道部隧道局主任。刘文军,1971年生,潍坊市山东万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1917年8月,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来潍设“侨工事务局”,村民袁得胜、詹彩凤、薛连成3人应募赴法国支援协约国作战。1919年同回乡。
  1947年7月,国民党第八军进驻龙岗村,军长李弥先住王帮信家,后住王玉福家,周围布满岗哨。为防人民解放军袭击,把全村树木伐去做鹿寨,把老百姓的门板、木料抢去修工事,抓人抓伕牵牲口,村民不得安宁。
  1947年7月25日,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向龙岗村、尼姑山驻扎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歼敌两个营。
  1948年春,掖县一家3口讨饭住龙岗村,丈夫拣到临朐战役期间国民党顽八军的废炮弹1个,在家用铁棍挖炸药时,引起爆炸致死。
  1948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秦家庄秦好山之妻邸氏携媳带女一家4口到龙岗高永燕家躲难,被2名土匪枪杀3口。
  1957年冬,龙岗社在铜沟修小型水库1座,库容量5000立方米。
  1958年秋,全社在龙岗村成立“共产主义小学”。
  1959年春,建临朐第五中学,占地30亩。1997年,并入营子中学,沿称临朐第五中学。
  1959年冬至1960年夏,村因饿而死近200人。
  1960年,修建冶源水库东干渠龙岗段。山东省委书记舒同等百余人,亲莅工程,参加劳动,工程竣工,舒同题写碑文“气壮山河”四字,两侧书毛泽东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966年1月4日(农历腊月十三日),龙岗公社借用生某家小北屋存放土炸药,工作人员取药时,因房屋黑暗,用火柴照明,不慎引起爆炸,造成2死1残。
  1972年,龙岗公社建政府大院,占17亩地。
  1973年,第二批潍坊市知识青年9人到村,安排到双埠林场参加集体劳动,口粮指标分配到各生产队。后根据上级部署全部回潍坊安排工作。
  2009年5月,在村域始修长(春)深(圳)高速公路临朐段,为双向8车道,路面宽32米。
  2011年8月22日,龙岗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竣工启用暨初中教学楼开工仪式举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解维俊,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建国,县委副书记、县长顾建华出席仪式并剪彩。龙岗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由市纪委、市委政法委援助建设,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可容纳12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
  龙岗河桥。1969年开工,1970年竣工,5孔拱桥,长56米,宽8米,2008年向西增宽6米,宽为14米,桥面初为沙土面,后为沥青面。
  高家厅房。清乾隆年间建造,房屋3间,四梁十二柱,重梁,重檩,瓦面花脊,四角飞翘,庄重大方,今存。
  龙岗围子墙,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抵挡外侵,各社筑墙自保,取土为壕,筑土为墙,壕深2米、宽4米,墙高7米、宽1米,四周总长近2000米,设四个门,四门上城楼为两层,设岗哨,数年后,北门以东全部换成石墙,配铸铁大炮四门。1949年后逐渐拆毁。
  龙岗遗址,《临朐县志》(1840~1987)载,龙岗村东50米,有龙岗遗址1处,系龙山时期。
  1975年冬修大寨田时,在村北发现墓道3处,均宽0.8米、高2米,南北走向。经县博物馆专家考证,确认为秦汉墓葬。
  龙岗至蒋峪运盐路。光绪《临朐县乡土志》载:“自龙岗庄前渡龙岗水南行,逾杏山子岭十里。又南行至营子集十里。又南渡时村水至黄埠店十里。又南偏东至盘阳集十里。又南逾大山北麓至辛寨集十里。与县治至穆陵关南北干路会。其由辛寨至蒋峪详见上。”
  龙岗至九山运盐路。光绪《临朐县乡土志》载:“自龙岗南行,逾杏山子岭十里。又西南经孙家庄渡时村水至辛庄子十里。又西南渡七贤水至七贤店十里。与县治至穆陵关南北干路会。又西南至梨花埠十里。又西南过义和桥、逾九凤山、渡南丹水、逾山岭十里。又西南经白沙庄、又西南渡巨洋水十里。又西南二里许至曾家寨,与县治至九山干路会。”
  龙岗北门桥。民国《临朐续志》载:“五路桥,在龙岗北门外,石桥。清光绪十八年修。”桥3孔、长6米、宽3.5米、高2.5米,大石砌墩雕刻龙头迎水向东,巨石铺面,对接紧凑,桥面平整光洁,建桥工艺高超,桥面石厚40公分,美观大方,坚固结实,1986年被毁。
  清末,曾姓家设信局子1处,属谭坊铁路邮政。1948年停止营业。
  光绪《临朐县乡土志》载:“龙山东七里为双龙山。在龙岗社南境。北面龙岗镇,宛若屏幛。左右皆深沟,蜿蜒北驰,龙岗亘其前,如双龙之守。骊珠社兴庄之命名盖取乎此。”村南双龙山,海拔179米,方园300余亩,唐朝时建“宝珠寺”1座,相传水泊梁山好汉鲁智深、杨志曾先后在此当过寨主,带领千余兵士除暴安良,替天行道。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山上抓伕拆庙,在高处修碉堡1座。据“宝珠寺”石匾记载,庙址长30米,宽20米,瓦砾成堆。寺北地上有鹅卵形巨石三块,石色赤黄,金星点点,名曰“宝珠寺”。
  摘自《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