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5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北南流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32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北南流村
  北南流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8.5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南临丹河、冶源水库,北靠九凤山,东与猫林沟村相连,西与北姬家河村、瞿家圈村相近。辖北南流、韩家官庄、关爷庙 3个自然村。
  北南流,唐代巩姓立村,因丹河水由村东北向南绕村半周,故得村名南流。1958年修冶源水库,傅、李、张等姓自南流迁此立村,以方位称北南流。
  韩家官庄,卧龙路口西南3.5公里处。清雍正八年(1730),韩姓自杨善大辛庄徙此立村,因土地瘠薄,免纳皇粮,得名韩家官庄。
  关爷庙,北与韩家官庄相连。明永乐年间(1403~1424) ,李姓自营子榆林店迁此立村,因有关爷庙,村名从之。修冶源水库时东迁500米至此。
  李、傅两姓经世代繁衍生息,成为村内大族,占全村人口的60%。林、韩两姓占全村人口的20%;其他姓氏为张、刘、田、程、彭、霰、周、聂。全村共12姓,472户,1748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南流(存留)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七贤区南流社;1930年属第二区南流镇;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南流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属南流乡;同年9月属南流人民公社;1959年12月属七贤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属七贤乡;1993年划归卧龙镇;2007年卧龙镇并入辛寨镇,属之。
  1958年修建冶源水库,北南流村成为库区,全村搬迁到北岭。1960年春,部分户迁至东北吉林省白城。因迁去的村民不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一年后,又自行返乡,留吉林省定居者较少。1960年冬,村里大部分土地被冶源水库淹没,人多地少,土地瘠薄,村民生活困难,县政府又组织部分移民户到冶源灌区受益村插队落户,具体安家落户的地点是:今城关街道东朱封村、田村集、教场村;东城街道杨家场、卜家小河村,以及前河水村、后河水村、吕家洼村、孔村、弥南村,共60多户,300多人。
  全村耕地1116亩,境内多棕壤性土和棕壤,沙地、岭地、沟地占50%以上,俗称北岭、东岭、西岭、小西岭等。
  原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地瓜、谷子、高粱等。1975年至2002年,60%的户种植黄烟,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以来,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起樱桃园300亩,1.5万多株;柿子园200亩,2万多株。同时还种植山楂、核桃等,正常年份亩均收入1500元左右。
  家庭养殖以传统畜禽猪、鸡、鸭为主,有部分户喂养牛、羊。其中较大规模的养殖户50多户,户年均收入1万元至2万元。
  工商服务业以建筑、百货等行业为主,从业者达100多人。其中百货门市5处,主要经营烟、酒、糖、茶等。1986年至1990年,在大山路口建修造厂1处,主营铸造、维修等。
  全村有汽车、农用车30辆,拖拉机5台,脱粒机、粉碎机8台。
  1980年春,全村通电,户户用上电灯。1997年以来,全村80%的户用上电话。2003年以来,70%的户看上有线电视。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后,电冰箱、洗衣机入户率达90%以上。
  1949年建国前后,全村吃水靠老村前2眼井,肩挑人抬,水源缺乏。1958年库区移民搬迁后,每个自然村打1眼吃水井,居民早晚担水,直至1995年左右,方有农户自己打井取水,吃水问题才得到初步缓解。2010年,村村通惠民政策扶持,村民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1985年至2005年新村规划全部结束,户户都住上宽敞明亮、整齐美观的砖瓦房,告别又黑又矮、杂乱无章的土坯房,户均面积240平方米。
  2005年至2008年,各自然村连村路、主街道全部水泥硬化,总长达12公里。村现有社区服务中心1处,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总投资60万元。
  1973年,建扬水站1座,灌溉农田300多亩。1975年整地改土5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7年改建扬水站1座,风力水车2部,全村打小型机井150眼。
  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改变土地经营方式,全村1200亩土地,人均0.45亩。1999年,实行土地延包,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不变,土地全部均分到户,人均0.45亩。
  2006年,国家出台库区移民补助政策。全村群众均享受这一政策,自2006年始,每人每年享受补助600元,连续补助20年。
  村有重视教育传统。清朝末年,设有私塾,光绪年间出了李士儒、李鸿勋两名秀才。民国期间设学堂。20世纪60年代设完全小学。1970年设联办中学。1975年设高中班,1980年高中班撤销。1994年联中撤销。现有小学1处,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教室20间,教师10名,在校生140名。
  新中国成立后,考出本科、专科学生150多人。硕士生10人:李瑾(加拿大留学)、李树叶、李树芳、李树末、李树娜、韩义莉、韩翠、李树伦、李大鹏、李法民。博士李树超,现任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正处级。博士生李宪宁、李研、傅廷娇均就读于北京大学。
  1966年设卫生室,医务人员2人。现有卫生室1处,医务人员3人,全村96%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村民受传统影响,文化生活比较活跃。每逢年节都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有秧歌队、舞狮队等,演出高跷、旱船、杂耍等节目。曾演过吕剧《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歌剧《刘胡兰》、京剧《红灯记》等剧目。
  1941年至1943年,境内连遭三年大旱,粮食颗粒不收。加之国民党、侵华日军、汉奸等烧杀抢掠,老百姓走投无路,健壮者投奔他乡,老弱者饿死村内,上千人的大村仅剩数十人在家,成为典型的“无人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为国捐躯的英烈有:李其贵、李春财、韩其贵、傅廷魁。李其贵,关爷庙村,1924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副连长,1950年牺牲于朝鲜;李春财在四平战役中牺牲;傅廷魁、韩其贵均在抗美援朝中牺牲。
  李甲训,抗日战争时期入伍,正团级。李春芝,抗日战争时期入伍,副团级,参加过淮海战役,已故。李树强,现任北京武警总部招待所所长,中校。刘田芸(女),2001年被评为潍坊市劳模,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
  李春利(1964—1988),1988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88年1月12日上午,姬家河村民陈国华同妻子李树香,在通过冶源水库冰面时,不慎落入冰窟,正在岸边的李春利听到呼救后,不顾一切跳入冰水,经一个多小时搏斗,在其他村民帮助下,终于将落水夫妇救出。他却因极度寒冷和疲劳再也没有爬上岸来,年仅24岁。
  李春元,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2年。2002年10月27日,因病去世,年仅58岁。任职期间,无私奉献,处事公道,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创业,使一个贫困落后的库区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群众敬重。在群众眼里他是党的好干部,是北南流村的“主心骨”、“顶梁柱”。2002年12月2日,中共临朐县委做出开展向李春元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授李春元同志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民国初年,南流乡龙岩寺周边的松树被时任临朐县知事领人砍伐,引起乡民强烈反对,南流、关爷庙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到龙岩寺护树,并与县知事说理,在争辩中,村民李汉玺一气之下,打了县知事,部分村民扔石头示威、抗议,成为当时有名的群众性护树斗争,并有人将此故事编成戏曲演出。
  村原有关爷庙1处,早年倾圮,其建筑规模、风格已无从考证。现仅存庙石一块,在关爷庙村前,上刻二龙戏珠图案。
  清光绪《临朐县志》载:“韩居简妻王氏,忠庄社人也,事姑孝谨,居简远出值姑疾,奉侍汤药不敢稍懈。捻贼入境,里社惊扰奔窜,父子多不相顾。王负姑匿涧谷中,贼搜得将杀其姑,王哀号乞以身代,贼缚诸马上辄堕,劫以刃曰:‘从吾贷汝,不则与汝姑俱死。’王知不免,绐贼曰:‘勿尔,我行矣。’去姑少远,猝投岩下,诟骂不屈,贼怒戗之,姑竟得免。”
  元代,村人李毅,官封武略将军,葬于村西,墓前石人、石门、石羊在修建冶源水库后,淹埋于库底。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武略将军李□墓。在南流西。《云黄集》云:有石墓田者,元武略将军之墓也,其父青、兄荣诸姊姒行并元大德等字,从残碑苔藓中犹仿佛可识,而将军之名则不可考矣。邱陇既已荡然,特墓门、华表、石马之属如昨耳。今残碑亦沦失无迹。”
  摘自《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