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17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下峪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38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下峪村
  下峪村位于临朐县城东南20公里,辛寨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地处良山之阳。东至东红公路西侧,良山东麓与马存沟村隔东红公路相望;西至黑山顶脚下,与黑山头、新刘庄村为邻;南隔1.5公里与大峪村的后窑窝接壤;北邻东、西黑洼村,有横贯东西的良山为界。
  村地形地貌属典型的丘陵,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树林面积占70%以上,耕地面积69公顷。村庄规划建设用地14.29公顷。其中,住宅用地8.4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0.8公顷;道路广场用地3.89公顷;绿化用地1.2公顷。
  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孙氏自临邑德化坊(今兴隆)迁此立村。因村地处山谷下游,故名下峪。清康熙二十七年,史氏自下五井迁入。今村有孙、史、周、王、张、李、赵、冯、关、林、刘、陈、任13姓,其中周姓人数约占村总人数的30%,史、王姓各占25%,孙姓占6%,李姓占4%,其它姓占10%。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368户人家,1362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临朐县仁寿乡良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蒋峪区良善社;1930年属第七区黑洼乡;1952年属第八区黑洼乡;1956年为下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属金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辛寨人民公社,改为下峪大队;1984年社改镇,改为下峪村,属辛寨镇至今。
  1954年前,农民为分散经营,以种植粮食为主;1958年,成立大队后,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经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桑蚕和黄烟。当时,地头沟渠边全是高干桑树,各生产队还种植了大片桑树园,养蚕业比较兴旺。在种植上,1970年前,农业种植主要依靠牛耕人拉的原始耕作法,1970年以后逐步实现了耕种机械化、灌溉电气化,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大队有一支专业林业队,经营着老牛槽、正门峪、黄湾等多处苹果园;另外看护着凤皇翅子、貔虎沟、长岭顶、西崖、狼窝子沟、蝎子顶等万余亩森林。村南村北还有大片芦苇荡、藕池,苇席编织也是下峪村原有的产业,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把所有苇园、藕池改造成了农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种植的自主权,仍以种植粮食为主。养蚕业达到了极盛时期,几乎是家家有桑园,户户养蚕茧;黄烟种植逐渐衰微终结。
  1991年,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种、养业并举,养猪业成了全村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副业及经济来源,几乎家家户户养母猪繁育仔猪。2000年以前,养猪户主要售卖猪苗,获利稍低,后开始售卖肥猪,自繁自养获利较多。
  2008年底,全村有轿车、面包车等22辆,货车、三轮车45辆,摩托车280多辆,手机780余部,电脑80多台。村民人均收入由1997年的3000元增加到2008年的5100元,增长70%。
  村内现有门市3处,主要以日常用品、副食品、生产用品为主,服务于本村村民。
  1972年,户户通上了照明电,建立村广播室;2000年安装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
  2006年,村委为减轻村民负担,在不用村民捐钱的前提下,多方筹集资金54万元,水泥硬化了镇区至村庄道路2.7公里;2008年,村委再次多方筹资,投入公共设施建设资金近300万元,一是投入70万元对本村黄湾、正门峪两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二是投资30多万元修了4公里村内山路,并对山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三是利用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包村工作组包村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投资89万元,水泥硬化村内道路4.7公里;(2)投资32万元,进行了河道清淤,并建造了1.5公里人工湖,蓄水达到3万方;(3)投资40万元,打260米深井一眼,配备了自来水设施,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管,村民从此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4)投资10万元,绿化村内道路7公里,达到村内所有的道路全部绿化;(5)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
  1958年修建东沟水库。1965年修建正门峪水库。1974、1975年修建黄湾水库。以后又逐渐挖掘了数口机井。这样,全村90%以上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村民主要解决温饱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村民改善住宅条件,家家户户先后盖起了新房;进入21世纪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村民开始讲究生活质量。
  村成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设1名安全信息员,每月召开1次排摸分析会议,及时把村民间的矛盾和纠纷及不安全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连续20多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重大恶性案件。
  1951年,村租赁民房开办下峪村第一所小学,1名教师,28名学生。1996年,翻扩建校舍800多平方米,从1年级到5年级,共有8个班级,16间教室,3间办公室,2间教学仪器室,2间图书室,200余名学生,10名教师,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质量在全镇前列。2002年,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下峪小学并入辛寨中心小学。
  村民重视教育。1998年,全村已扫除文盲,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村先后有100多学子考入各类大学,其中,本科生68名,研究生9名。
  全村有卫生室2处,村民有病就近医治,99.5%的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年来,部分村民自愿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财产保险等。
  下峪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勇敢抗敌,踊跃支前。
  1943年春,驻扎在七贤的日伪军王法三部派汉奸张宗仁化装秘密来到下峪打探该村县大队驻军情况,被高度警惕的民兵发现。警报拉响,全民出动,围追堵截,张宗仁惊慌失措、慌不择路。民兵李元明、王怀州、史维祥追在最前面,“飕”一颗手雷弹扔出,“轰”的一声爆炸,张宝仁“啊呀”一声瘫倒在地,陷入蜘蛛庙东边的藕池淤泥中被活捉。随后村民兵连派史维祥等把张宗仁押送到窦家屋子村八路军指挥部。为此,惹怒了驻七贤的日伪军,隔日派重兵血洗下峪村。幸好及时得到情报,大部分村民撤出村内隐藏到村南的土洞中、森林里。年纪比较大、跑得慢一点的张希文大爷被敌人抓住。在押往七贤途中,张希文纵身跳下十几米高的尖子崖摔成重伤,后被家人抬回,不几日就去世了。敌人丧心病狂,纵兵洗劫村民家的财物,能抬的就抬,能扛的就扛,能拿的就拿,不能拿的就砸烂。大至牛驴牲畜,小至锅碗瓢盆锄镰锨镢,无一幸免。然后纵火焚庄,大火从村西向东蔓延,火焰映红了天空,浓烟笼罩了整个村庄。敌人走后,村民们返回家中,看到的是烧红的墙壁、烧裂了的石磨盘。保存到现在被烧焦了的木磨床,就是当年敌人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见证。
  1947年秋,桃子成熟时,驻扎在龙铣铺的国民党军一部,派出一小队士兵,越过良山,到下峪村侦查。两个国民党士兵看见村民王怀忠家中的桃树上硕果累累、香艳诱人,立刻到桃树摘桃子。这时,隐蔽在周围的数名县武工队员和村民兵包抄上来,当场打死一名顽抗的敌兵,俘虏一名敌兵。
  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盘踞在昌乐的还乡团开始活跃,以关付德、关付华为首的还乡团返回下峪村,报复杀害村干部和人民群众。一次,民兵李元宏、周存让三兄弟不幸落入他们的魔爪。敌人将李元宏押解到村北的苇园边,背后一枪把李元宏打到,怕他不死,另一个敌人到他跟前又补了一枪,将李元宏杀害。周存让三兄弟被押解到昌乐还乡团老巢活埋。后来,关付德在还乡团的内讧中被打死,关付华逃到济南被解放军抓住,押解回村公审后在良山后枪毙。
  大辛河东南西北向横贯村中,河边突兀出形似馒头状的一座小山,山上坐落着前后两进出的庙宇曰蜘蛛庙,据传明朝所建。因为庙前的碑刻已毁于文化大革命,具体情况无从查考。传说在蜘蛛庙上有一个蜘蛛会吐金丝,它横穿村南高土台、村北龙湾崖以及蜘蛛庙中的三棵柏树做金丝网,被一南方人发现,想捉住它,金蜘蛛丢掉了两条腿逃跑了,因此而得名。60年代庙宇还是比较完好的,大殿为青砖青瓦房屋、其他为土坯屋,当时做学校使用。前殿1间做教师的办公室;后殿2间做一年级教室;后殿西侧2间为二年级教室;东侧1间为仓库;后院2间西屋为三年级教室。院墙全部是青砖砌成的花墙,数棵古柏耸立在院落四周。70年代1~3年级全部搬到新建的村中小学,庙宇闲置,现在的庙宇已经残破不堪,只有前后殿尚存。
  节选自《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