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6-12-23 13:20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大广尧村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9:44
鄌郚总编
  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大广尧村
  大广尧村位于临朐县城南11公里、冶源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接广尧店子村,西近东朱阳村,北与孟家广尧村毗连,南与冶源西圈村隔五井石河相望。村东1公里即南北交通要道潍(坊)九(山)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元末,姚姓自今寿光市(一说为四川省绵竹县)迁此立村。相传村北平原为广宁城故址,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故名广饶。孟家广饶、刘家广饶立村后,因该村立村早、人口多,改称大广饶,后演为大广尧。现居户有姚、李、白、吕、苗、常、田、孙、冯、高、窦、张、刘、傅14姓,共367户,1300人,均为汉族。以李姓人口为多。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礼让乡广尧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广尧社;1930年属第四区广尧乡;1945年当地解放后属纸坊区广尧乡;1952年属第二(冶源)区广尧乡;1958年属杨善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杨善乡;1993年撤乡建镇属杨善镇;2007年杨善镇合并到冶源镇,属之。
  1950年,村民李百松、李树梓、李纯恩3户,办起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实行工换工,土地入股分红。1954年,办起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春,同广尧店子村联合成立高级社。
  现有耕地592亩,主要集中在西岭、村前和村后,多为褐土,亦有少量淋溶褐土。过去除种植粮食作物外,黄烟、瓜菜和蚕茧为主要经济来源。
  粮食作物,原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1949年建国后,地瓜曾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1951年3月至1952年4月,老龙湾引水工程建成通水,干渠通过村南石河时,用倒虹吸法穿河而过。石河南北两端水流入口与出口处,分别横嵌一石碑,由县长巨佩之题“石河倒虹”4个大字。工程施工期间,村投入大量劳力,村民李纯学曾被评为劳动模范。1956年,在村西建4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打连环井3眼,引水池水至连环井,用辘轳、水车汲水浇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先后修建水渠3000米,在西岭建扬水站1座,整修“大寨田”150亩,使西岭薄地变成旱涝保收良田。2008年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400公斤和450公斤。1965年,大队设农业科学实验队,有实验田13亩,队员5人,主要从事小麦良种繁育推广和杂交玉米制种,为大田种植管理提供经验。农科队在姚守玉带领下,土法制造的粉剂和液体生长素“九二○”,为粮食、蔬菜增产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代即植晒烟。20世纪20年代初,始种烤烟,所产烟叶运至益都、潍县、青岛等地,卖给英、美等外国公司。初时价格较好,2斤好烟能换1块银元。因利厚,百分之七八十的户种烟,面积达400余亩。及至烟田面积扩大,烤烟供大于求,外国公司随意压级压价,百般刁难,卖烟者常几天排不上号。有的烟农忙碌大半年,不但挣不到钱,一些“拔”(租)地户还要负债。1933年,教师白启宗写诗描绘这种状况:“摩肩继踵陆续来,无人不道卖烟回,可恨今年饥荒树,又是英美法日栽。”1949年后至80年代初,烤烟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1985年后,不再种植。
  植桑养蚕历史悠久。1938年前,村有小丝厂数家。1942年前后,桑树遭到极大破坏。1949年后,养蚕业有较大发展。人民公社时期,路边渠旁广植桑树,队队养蚕,不仅养春蚕,还养夏蚕和秋蚕。
  蔬菜种植为村民传统产业,尤以广尧大白菜闻名全县。1938年前,几乎家家种菜。1945年下半年,临朐县政府生产股与部分农户合伙种植大白菜,农户出地,生产股提供肥料和农药(玉皇架、苦树皮等),工夫共摊,收获后平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生产队种植大白菜200余亩,年产80万公斤。生产大队留有专用菜园60亩,为县政府招待所、五井煤矿、临朐一中等单位生产、供应蔬菜。进入80年代后,渐行保护地栽培,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迅速建起,蔬菜品种不断增加和优化。所产芹菜、西红柿、黄瓜、青椒等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东营、淄博等地。现有塑料大棚150个,面积80亩,正常年份亩收入2万元左右。
  大广尧村濒临石河,自古在河滩种植甜瓜、西瓜。1949年建国后,仍多有种植。90年代后,受周边村影响,部分村民开始种植大棚西瓜,效益颇佳。
  畜禽养殖,原以猪、鸡为主,多为分散饲养。进入90年代后,肉鸭规模养殖渐兴,现有养鸭大棚300个,高峰年养鸭60万只,收入120万元左右。
  1938年日军入侵临朐前,村有油坊1家进行土法榨油,布匹商贩数家,后因战乱油坊停业。1945年,县政府生产股利用闲置油坊雇佣技工榨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至2008年全村有民营企业8家,日用百货门市6处,运输户15家,大货车、农用车、轿车、面包车60余辆,拖拉机30余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台。有150人在周边企业务工,日工资30元至80元,成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全村人均纯收入, 2008年增至5000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民居低矮破旧,街巷弯曲狭窄。20世纪70年代新村规划后,街道拓宽,房舍整齐。2007年秋,在冶源镇政府与各界大力支持下,筹资50余万元,硬化东西大街1条、南北大街2条、南北小巷2条,硬化面积10322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2008年春,在镇政府扶持下,投资19万元,与黄家宅村联合,建石河桥1座,硬化至黄家宅村路面,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吃水原靠几眼老井和菜园井,后渐改为各户自打压井取水。2006年,政府投资10万元,村民筹资12.4万元(户均350元),配套供水设施,全村用上自来水。1978年开始用电,现有变压器2台,容量260千伏安,70%的户有电冰箱,50%的户有洗衣机,电脑、空调开始入户。
  村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村内即有跑马灯等文娱活动。民国初年,村马灯队曾到潘家埠村演出。1940年正月,还到宋庄、石河店子等村为八路军慰问演出。1945年后,马灯活动更加活跃,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进行演出,与朱阳的高跷、洼子的麒麟,同享盛誉。1955年,马灯活动停止后,代之以舞蹈、秧歌、快板、相声及吕剧、黄梅戏等。村现有文化大院,设有老年活动室,有高低杠等健身器材8件(套)。
  清代,村设私塾。1921年,同广尧店子村在村东合建小学,设1个复式班,教师1人。后因时局变化,两村学校或分或合,时办时停,直到1948年秋后,又与广尧店子村联合招生,在村东老校复学。1967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77年,学校有11个教学班,400余名学生,15名教师。1981年,初中班合并到洼子联中。2002年,小学合并到洼子小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考出全日制本科毕业生45人,在校生10人,其中硕士、在读硕士8人,博士2人。
  1968年,实行合作医疗,村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人。卫生室现有医务人员2人,90%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大动荡,该村先后发生数起重要事件,令人难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大雨如注,河水暴涨。夜宿瓜棚的姚敬先、李长怀、白福春等13名村人被淹死,阖村同悲,哭号声惊动一方,不少家庭因失去顶梁柱而一蹶不振。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招募华工去欧洲服劳役,村中田公、李百顺、孙文胜、白某4人,应募前往,1919年12月返回。
  20世纪20年代,土匪蜂起,杀人越货,绑票勒索。村民李百一即遭绑架。1932年农历七月初一,村人冯允谦、白玉珂、李百和、李升廷,在五井集被土匪孙老大绑架。李升亭惨死在赎回的路上。村民姚守义的姐夫刘文吉(刘家广尧村)遭绑架后,姚带赎金去赎,孙老大接过赎金,叫来刘文吉,一刀割下一只耳朵,塞到姚的手里说:“拿回去,也叫别人见见吧!”姚吓得魂不附体,竟忘掉手中的耳朵,走出十余里才把血淋淋的耳朵扔掉。从此姚守义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
  1935年至1937年间,在赵家楼、孙家小崔等村进步青年影响下,该村部分群众组织起来,让富裕户“献粮”,解决了部分无粮户的燃眉之急。
  1937年,日军入侵山东后,临朐国民政府县长周钧英,携巨款南逃至五井石河时,被五区区长杨锡九、四区区长冯志安等扣留,关押在村中田立恕家。后由六区区长张品三出面斡旋,将部分现款分给县公安局和各区区长,问题始得解决。
  1939年8月,马保三带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挺进临朐南部山区。不久,与该村一河之隔的冶源西圈、黄家宅等村进驻八路军。驻军中的侯文声指导员,经常到村宣传抗日救国,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李汝聚、李百松、白其功、李佃明相继参军入伍,走上抗日战场。
  1942年12月23日(农历十一月十六)夜,由于冯少伯、郭佃甲等叛徒出卖,该村中共党员李树英,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后押送东北煤窑服苦役,数年后方辗转逃回。
  1941年至1943年临朐“无人区”期间,全村由抗战前的113户,321人,锐减至47户,140人。1940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村民李锦堂无缘无故被汉奸一枪打死。1942年,李明堂家藏在葫芦头里的豆种被汉奸抢去,明堂妻前去索要,不仅没要回,反遭一顿毒打。李玉升把仅有的几斤玉米,盛在坛子里埋于地下,被东朱阳汉奸炮楼一牛姓汉奸翻去,该牛将李绑起,逼其抱着坛子游街示众。村民衣食无着,有16人活活饿死,卖掉儿女43人。孙兆瑞与儿子同饿死一炕上。白氏一家夫妻饿死后,嘴里还含着棉絮。孙文彬饥饿难耐,去老崖崮岳父家要吃的,饿死在返回路上。村里墙倒屋塌,蒿草丛生,大白天狐狼出没。1945年当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帮助群众治疗疾病,组织生产自救,生活渐好。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逃荒在外的村民始返回故乡。
  1946年农历二月初五夜,县政府生产股在该村开办的油坊,遭国民党军一部抢劫,打死佣工4人,伤2人,抢去骡马两匹,现金一宗。后政府派武装人员前来经营。1947年,解放军部队转移,油坊停办。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撤离临朐,国民党还乡团疯狂施行阶级报复,临朐形势急剧恶化。7月30日,中共临朐县委在村内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发展革命武装,保卫根据地。会后,成立由17人组成的县武工队,县委书记高奋亲自带队指挥。
  1947年底,中共纸坊区区长何凤鸣等进驻村内,对有关遗留问题进行调查处理。一是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撤离途经该村时,因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两辆卡车在村西陷入泥淖,车上有少量物资未及带走,被人取去。二是临朐战役解放军强渡石河时,部分枪支弹药及生活物资被洪水冲走,被人捞去。三是解放军撤离时,存于该村的部分粮食未及处理,被人挖走。何区长经明察暗访,对上述问题分别据情作了处理。
  解放战争期间,村民踊跃参军支前。妇女为解放军碾米、磨面、做军鞋;青壮年、抬担架、运送物资。先后有冯子先、苗春秀、李汝祯、吕佃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的从东北参军)。其中李汝祯在1948年3月四平战役中牺牲,时任排长。
  在外工作的军政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白永祥,曾任中共淄博市张店区区委书记,淄博市政协秘书长,已故。冯学民,曾任解放军福州军区空军某机场塔台台长,转业后任青州市公安局教导员,已退休。吕世基,曾任解放军某团团长,转业后任甘肃省安全生产管理局四处处长。李百齐,1949年11月生,现任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孙玉堂,现任济南大学工会主席,高级工程师。冯学功,博士,现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治疗中心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冯学胜,博士,现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供职。冯学会,现任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与非》杂志社主任。吕世彦,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李同志,山东物化探测院高级工程师。冯学军,现任青岛理工大学成人高等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李汝科,原杨善中学高级教师,政协临朐县第一、二、三、四、五届委员。李登堂,曾任潍坊柴油机厂会计师,已退休,系山东省和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李百炜,临朐县国税局干部,系临朐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潍坊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今村西北约百余米处,古有广尧庙,建造年代不详。庙宇坐北朝南,庙台高筑,有前后两殿。前殿为关爷殿,后殿为菩萨殿。庙宇东南,有土地庙1座。解放初,广尧庙塑像被毁;20世纪50年代初,庙房被地方政府出卖,村民购去拆砖石它用。修建青临铁路洼子火车站时,出土一块明成化七年(1472)刻立白氏墓志石(现存文物管理部门)墓志内容为:冲破法规枷锁,(白、刘)僧尼成婚立家,一幢释氏墓碑,见证佛门美好姻缘。
  村西有古井1眼,井口由巨石穿凿而成,井壁有绳磨痕沟18条,沟深三厘米左右。古井开凿年代无考,据井旁石碑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2007年修路时,此井被覆盖。
  村西原有土寨,寨壁如削,高4米余,其势突兀。寨内有土地数亩。相传旧时土匪来犯,村民避于寨上,勇武者持械、石块防守。20世纪70年代,因取土,寨无存。
  摘自《临朐村镇志略》。
回复 引用 顶端